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尊重女兒——美國父母教育的核心

和女兒做朋友

“嘿!瑪麗,你看,這是我們班最酷的男孩,你覺得他怎么樣?”

“嗯,看上去不賴哦。你喜歡他哪點?”

“他籃球打得超棒,還很幽默……”

這是一對美國母女間的日常對話,如果不是事先提醒,也許你會誤以為這是兩個親密朋友之間的悄悄話。其實,這種親切的相處方式,在美國家庭中非常普遍。

從美國很多的影視作品中,我們會發現,美國的孩子幾乎都是直呼父母名字,很少叫“爸爸”“媽媽”,這在我們中國的很多父母看來,簡直是對父母的大不敬,可在美國人看來,卻代表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一種平等關系。

相比之下,很多中國父母總把自己的地位高高抬起,要么動輒就擺出父母的權威,強制孩子去做她不愿做的事,要么就以一副“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多”的姿態來教育孩子。這明顯是對孩子的不尊重,試想,孩子在這樣一種不平等對待下,能對你的教育心服口服嗎?恐怕更多的還是屈從和反抗。

所以,要想孩子對父母敞開心扉,真心實意地接受父母的教導,就要嘗試著去和孩子做朋友,用朋友般的相處方式與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那么具體該如何與孩子成為朋友呢?

1.放低姿態,與孩子平等對話

雖然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給予者,但這并不代表父母的地位就高孩子一等。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和父母享有同等的地位。所以,要想和孩子成為朋友,父母首先要放低自己的姿態,無論是和孩子說話,還是和孩子討論問題,都要時刻記得平等為先。

2.不動用強權來壓制

很多父母在對孩子進行說教無效后,便會擺出父母的架子,強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用強權壓制孩子的做法,僵化了關系,不可能讓孩子心悅誠服。

3.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一對好朋友之間,除了彼此平等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傾聽彼此的心聲。通過傾聽,你才能知曉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知道她喜歡什么,愛好什么,以及她此時的心情是高興、悲傷還是氣憤。

4.放下功利

有專家曾在一所小學做過調查,結果發現,有80%的父母認為自己對女兒比較了解,女兒有什么心事也會告訴父母,雖然表面上關系融洽,但孩子們真正的心聲卻是這般:

“雖然爸爸媽媽經常和我談心,但是都是說些‘好好學習,加油考出好成績’之類的話,好像他們在乎的就只有我的成績,聽得我很煩;老是說著說著就把我和他們單位同事的小孩做比較,說我這不如人家,那也不如人家,讓我向人家學習,每次聽到,我都又怕又煩。”

當孩子漸漸懂事,如果父母在與她說話談心時經常帶有很強的功利性,這樣不僅對增進感情沒有作用,反而會打擊孩子自尊,讓孩子無法對父母敞開心扉。所以,沒必要時時刻刻把那些“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口號掛在嘴邊,嘮叨個沒完。

5.建立溝通媒介

要想和女兒成為朋友,就必須了解她內心的想法,這時就需要建立一個很好的溝通媒介。

一天晚飯后,媽媽發現女兒的臉色很不好,問她她也悶悶不樂不愿回答。于是媽媽就找來留言本,寫下:“寶貝今天是怎么了?為什么不高興?”然后把小本悄悄放到女兒書桌上。

過了一會兒,留言本出現在了媽媽的化妝臺上,女兒這樣寫到:“剛才你教我做作業,我做錯幾道題,你就說我沒專心聽課,說我笨,其實是因為今天我感冒了,很難受,上課根本集中不起精神來。”

媽媽這才知道自己錯怪了孩子,立馬向女兒道歉后,女兒這才陰轉晴。

這本留言本,其實就是一個溝通媒介。生活中,你隨處都可以找到類似的媒介,來促進你和女兒之間的溝通。

孩子純真簡單,父母只要放低姿態,敞開心扉,就也能做到像美國父母那般,和孩子成為真正的朋友。

你是“愛孩子”還是“愛成績”

在美國父母的心中,孩子本身就是父母最引以為傲的,并不會因為孩子成績差,有缺點,不聽話等,就減少愛的分量。

劇院的舞臺上,舞蹈比賽剛剛結束,主持人宣布了評分后,臺下的親友團開始議論紛紛:

“哎,這孩子,就差那么一點,與冠軍無緣了,真是讓我失望,枉費我為她花了那么多心思。”一個中國媽媽唉聲嘆氣道。

“嘿,那是我的甜心,你瞧她多棒。我真為她感到驕傲。”一個美國媽媽興奮地把自己女兒指給一旁的中國媽媽看,又接著問:“你女兒也很棒啊,你為什么還一臉的失望呢?”

“花費那么多精力,竟然沒拿到冠軍,能不讓我失望嗎?”

“哦,天哪,你怎么能因為孩子沒拿冠軍就失望呢。我的琳達已經參加了兩屆,從沒拿過名次,這次也一樣,要是我也像你那樣的話,我豈不要傷心死。我從來沒有覺得我的琳達比別人差,因為她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可以代替,我愛她。”

美國媽媽剛說完,就見她的女兒琳達奔過來,媽媽立馬把她擁入懷中,給了一個深深的吻。

“媽媽,很可惜,我還是和去年一樣,我在考慮也許我真的不適合舞蹈。”雖然比賽失敗,但是琳達的言語間毫無灰心喪氣。

“沒關系,親愛的,只不過是場比賽而已,媽媽看到了你的努力,你一直都很棒。媽媽為你感到驕傲。”

與此同時,中國女孩也慢慢向媽媽走了過來,雖然她拿到了季軍,卻是滿臉的慚愧之色,一直低著頭不敢看媽媽,還沒等媽媽開口說話,就先開口說:“對不起,媽媽,我沒拿到冠軍,讓你失望了。”

親眼見證了美國媽媽的“教育”,這次中國媽媽沒有再責罵女兒,而是輕輕替女兒捋了捋額前的頭發,溫柔地說:“沒關系,你已經努力了,這次不行咱們下次再努力,媽媽一直都會為你感到自豪。”

女兒驚奇地抬頭看著媽媽,瞬間眼淚掉了下來,激動地抱住媽媽,說:“謝謝媽媽,你從沒對我說過這樣的話,今天你這樣說,我很高興,以前我只要做不好,你就罵我,說我讓你傷心失望。其實我也很難過,以為你根本不愛我,現在我知道了,原來你是愛我的,謝謝媽媽……”

從案例中,我們很容易就發現,其實兩位母親都是愛自己的女兒的,但是兩個孩子所感受的卻不一樣。女孩子天生感情細膩敏感,父母一句不經意的抱怨,對她來說也許就是一種嚴重的傷害。中國媽媽過多在意女兒的輸贏,讓女兒感受到的只有成敗,沒有愛。而美國媽媽的那番話,卻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她是真正在愛著女兒本身。

所以,不要以為給她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滿足她的一切外在需求,就是對她最好的愛;也不要擅自對她說出那些抱怨和不滿,因為她會很在意。愛孩子,就要不帶一絲功利心地去愛她。

給女孩說“不”的權利

女孩,總是被冠以“淑女”、“乖巧”、“文靜”的形象,很多父母也總是盡力給予女孩更多的愛護,把她培養成乖巧可人的千金。于是不許女孩對父母的要求和安排說“不”,不許她冒險,不許她有男孩的愛好,不許她大大咧咧不像樣……似乎只要女兒按照父母給出的固定標準來成長,不對父母說“不”字,就可以成為人見人愛的好女孩。

不!這是一種錯誤的教女方式。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她有著自己的喜好、夢想、思維方式,以及為自己的生活和發展做出選擇的權利,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她身上,讓她違背自己的意愿。

美國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說“NO”的能力。在他們眼里,懂得反抗的孩子才是正常健康的,孩子不會說“不”,他們反而會為此感到擔憂,很多媽媽聽到孩子說“不”的時候,不但不會生氣,反而會感到高興。

為什么他們如此重視?

因為只有懂得說“不”的孩子,才表明她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和精神。而這點恰恰是孩子成長所必需的。如果總把女兒像家禽般圈養起來,讓她百分百聽從你的話,按你的意愿成長,那么孩子有何機會成為自由翱翔于天際的天鵝呢?

所以,每當你的女兒對你說“不”的時候,切不可立馬就激烈反對,不允許她說半個“不”字。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充分給予她自由成長的權利,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

如何來給予呢?我們給你幾條建議:

1.從小培養她說“不”的習慣

當正在學習說話的女兒面對遞過來的飯勺只會搖頭的時候,不但不能硬逼她吃下,反而要教她學會說“不”字,讓她從小就學會對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提出異議。

也許有的父母會疑惑,如果這樣做,會不會讓孩子變得什么話都不聽?不,只要你的允許是建立在一種平等尊重的基礎上,而不是強制或過度溺愛,孩子也并非是不可理喻之人。其實道理很簡單,你是希望自己的女兒成為一個只會聽命令行事的“機器人”,還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立意識的陽光孩子?答案顯而易見。

2.遇事多和孩子商量,不要獨斷專制

有的父母會認為,孩子年齡小,不明白事理,沒必要征詢她的意見,大人替她做主就可以了。不!千萬別抱著這樣的想法,這種做法對孩子是一種極大的不尊重,沒孩子會喜歡父母擅自替自己做主。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凡是涉及到孩子權益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應該讓孩子參與決策,聽取并尊重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的意見和父母存在分歧,是很正常的,所以不要因此大驚小怪,并企圖用父母的強權去壓制。其實孩子的要求很簡單,就是父母能夠平等地和她進行溝通和交流。當她感受到父母對她尊重后,漸漸就會走向獨立。

3.不要因孩子說“不”而打罵她

俗話說“不知者無罪”,很多時候,因為孩子無知,所以她說話做事往往毫無顧忌,有什么說什么,遇到自己不喜歡不樂意的事情,也會大膽地提出異議。此時,部分父母常常就會因面子問題,而用嚴厲的斥責,甚至打罵來制止孩子。打罵的次數多了,孩子因為懼怕,也就漸漸失去了說“不”的勇氣。

4.教給孩子基本的維權意識

很多孩子對侵犯自己權益的強權不知反抗,根本原因是缺乏維權意識。所以,父母要在平日的教育中,教給她基本的維權意識,讓她知道自己擁有什么權利,以及當自己的權益受到傷害時,應該怎么說“不”。

“不”,代表的不只是一種“反抗”,它更多時候代表的是一種獨立自我的精神,所以,不要再剝奪孩子說“不”的權利,讓她的成長從說“不”開始。

孩子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讓她勇敢表達出來

與男孩相比,女孩的語言天賦優勢明顯。通常女孩到三歲的時候,就能說清楚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而男孩要到四歲半才可以。女孩到了十六歲,聯系她左右腦的神經纖維比男孩要大25%,促進了左右腦的交流,也就更易于語言的表達。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女孩的語文、英語成績總是比男孩好。正是由于女孩天生具有這樣的語言優勢,所以父母更應該抓住這點,給予她言語表達的自由,并加以適當鼓勵。

美國生育問題專家波頓.L.懷特也曾說:“語言絕對是發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所以,美國的父母很少限制孩子的言論自由。他們對待孩子的發言,不但不會阻止,還會積極鼓勵。所以,我們看到的美國孩子,大都有著自己獨立的見解,并勇于表達出來。

可是,很多中國父母都忽視了這一點,總想讓孩子“言聽計從”,一味強調孩子“聽話”,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會帶有一種“奴性”,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唯唯諾諾,缺乏膽量和主見。

父母要想讓女兒將來適應社會的競爭,就要教會她勇敢表達自己的能力。而這一能力的具備,就需要父母首先給予她言論的自由,具體如何給予呢?

1.鼓勵她提問、質疑、辯論

美國有社會學家對眾多父母做過一次調查,這些被調查的父母,按照教育方式的不同,被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經常鼓勵孩子提問、質疑、辯論的父母,在無論是給孩子講故事,還是交流對問題的看法時,父母都始終保持自由討論發言的氛圍;另一種父母則是不鼓勵孩子提問,經常制止孩子發言,阻止孩子的質疑意識,他們關心的只是孩子能否熟練記住課本里的詞語、方程式,根本不關心孩子是否具有自我表達的能力。

通過追蹤調查發現,在第一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當老師問:“嘿,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時,她們往往都能輕松自如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還經常會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創造。而第二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雖然在閱讀方面比較出色,但是當面對老師同樣的提問時,往往會不知所措,無言以對。

所以,讓孩子有提問、質疑和辯論的機會,才是給她言論的自由。

2.不要貿然批判孩子所說的話

在很多父母的潛意識里會有這樣一種認識:“孩子小,沒經驗,沒認知,對問題的看法是不可能比大人要成熟的。”在這種先入為主的潛意識引導下,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時,很多父母就會以輕視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才一說完,就不假思索地加以批評打擊。

這樣的做法嚴重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也許孩子在被你批評了幾次之后,就不愿再說,而是選擇了沉默。所以,無論孩子說的是對是錯,都要尊重她的表達,給予她自我思考的機會,切不可因為她不成熟就加以譏諷和嘲笑,一棍子打死。

語言表達能力,是社會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很多女孩總是給人文靜的印象,文靜固然是好,但是太過沉默內向,就成了她發展的障礙。所以,在女孩成長的階段里,父母一定要給予她言論自由,才能讓她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你是否定期完成了自己的承諾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父母言出必行、講誠信才是對孩子的尊重。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向女兒許下了承諾,卻常常因為工作忙、沒時間、沒心情等原因,而不能兌現。當女兒追問時,才猛然想起,隨后草草向孩子說了句“抱歉,下次補上”,就不了了之。

可是,你知道嗎?孩子對父母的“違約”是會耿耿于懷的。如果你問她什么時候沒有兌現諾言,她一定會如數家珍般一件一件說給你聽。不要怪孩子“心眼小”,其實是因為父母的“爽約”是對孩子的一種不尊重,孩子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當然就會記掛于心。

朱莉的爸爸,平日里工作非常繁忙,很少有時間陪伴5歲的女兒。為了補償孩子,爸爸答應她這周日陪她到海灘玩耍。朱莉高興極了,整個星期都在籌劃這件事。

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到了周六那天,當朱莉全家準備妥當,準備出門之時,爸爸的手機突然響起,是爸爸的上司杰克來的電話,原來是邀請爸爸去參加杰克家舉辦的party。

一邊是上司,一邊是女兒,爸爸有些為難,如果不答應上司,有可能就錯過了一次升職加薪的好機會,如果答應,就會違背對女兒的承諾。爸爸猶豫了一陣,最終還是對上司說:“抱歉,杰克,我已經事先答應女兒陪她一起去海灘,非常感謝你的邀請。”

爸爸最終還是選擇信守對女兒的承諾。看到爸爸為了自己拒絕上司,女兒朱莉感激地給了爸爸一個大大的吻,還說:“謝謝,爸爸,我感到非常開心。”

可見,美國父母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承諾。即使是重要的工作應酬,也不會因此而輕易違約。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也需要別人以誠相待。如果連她最信任的父母都做不到,不僅會傷害孩子,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還會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養成不講誠信的壞毛病。

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不想讓孩子成為不講誠信的人,父母首先就要做到言出必行。承諾一旦做出,就要努力去兌現。

1.言而有信

對孩子的承諾不可輕易做出,在答應孩子之前,一定要考慮是否能做到。一旦做出承諾,就要盡力去兌現。如果做出承諾,最后卻沒有向孩子兌現,父母的威信就會喪失,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2.沒有兌現時要誠懇道歉

如果向孩子承諾之后,由于各種不得已的原因而沒有兌現,事后,父母一定要記得向孩子道歉,主動承認自己的不對,等日后一有機會就兌現。

3.有原則的承諾

我們常說:“說得容易,做起來難”。的確,承諾之詞,我們很輕易就能脫口而出,而要真正去兌現,卻不見得容易。所以,在給孩子承諾的時候,一定要講原則,掌握一個度。不能答應的事情,就堅決不要答應,決不妥協。

總之,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要孩子做個誠信之人,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對孩子信守承諾,這是對孩子的信任,也是一種尊重。

保護孩子的小秘密

你是否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她的小秘密似乎越來越多,不愿再和父母“分享”,統統都鎖進了那個小小的抽屜和日記本里。于是你開始抱怨:“孩子越長大越難管了,和我都沒有以前那么親了,以前有什么事都會和我講,現在卻經常背著我們父母做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真是讓人擔心。”

不要抱怨,其實這是孩子有了隱私意識的正常表現。隱私,人皆有之,孩子也不例外。隨著現代人們維權意識的加強,隱私權已經被列入了法律保護的范圍。孩子雖小,但同樣享有隱私保護的權利。

眾所周知,美國是個非常注重隱私的國家,人們普遍都具有強烈的隱私保護意識,所以對待孩子的隱私,美國的父母一般都是盡量去尊重和保護,從不輕易侵犯。

漢森太太在談到尊重孩子隱私時,這樣說:“當我發現女兒羅莎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后,感到非常高興,因為一個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所有心事都告訴父母的孩子是不成熟的,她開始懂得保護自己的隱私,說明她已經開始走向成熟。所以,我送了她一張帶有抽屜的寫字桌,抽屜上還帶有鎖,鑰匙當然歸她。后來羅莎上中學,漸漸有了很多朋友,經常和朋友一起待在房間里。雖然我也擔心她會交友不善,但是我從來不去偷看她的短信、Email、日記,而是找個適當的時機和她聊天,適當提醒她該怎么做,羅莎和我幾乎無話不談,我們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她的隱私我絕對不能侵犯。”

由此可見,美國父母十分尊重孩子的隱私。可是很多中國父母卻因出于對女兒的擔憂,而做出了一些侵犯女兒隱私的事情,比如偷看女兒日記,翻看女兒書包,未經女兒允許私自拆女兒的信件或禮物,偷看女兒手機短信和通話記錄等。自認為是對女兒好,可其實是對女兒隱私的嚴重侵犯。

所以,對于孩子的隱私,父母一定要懂得尊重,那么如何來尊重呢?

1.主動與孩子溝通交流

如果需要了解孩子所思所想,何不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與孩子促膝長談呢?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缺的就是交流。父母如果能放下父母的威嚴,把孩子放在同等的地位,像朋友一樣來交談,孩子其實是很愿意向父母傾訴的。

2.莫要設法去探知孩子的秘密

俗話說:“好奇害死貓”,即使你對孩子的秘密再好奇,再擔憂,也不要試圖通過各種侵犯孩子隱私的方式去探知,比如跟蹤、偷看、打罵訓斥等。這些方式不但無法得知孩子內心所想,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對父母產生反抗情緒,最終導致親子關系惡化。

3.細心關注孩子的變化

孩子的心思,其實說來也簡單,只要父母細心觀察,通過一些蛛絲馬跡,是很容易發現并知曉的。如果你發現她的這些秘密會對她產生不利影響,即可采取適當的方式加以引導,沒必要非得用打罵等激烈的方式來解決。

4.與孩子平等對話

尊重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的。要想孩子向父母倒出心中的秘密,不妨父母先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說出來和孩子分享一下,以此博得孩子的信任,孩子相應地也會對你敞開心扉。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小秘密,孩子也一樣,對于自己的隱私,她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而不是被打擾和侵犯。所以,對待孩子的隱私,父母一定要慎重。

無論在哪,都不給她難堪

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說過:“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若失去了自尊心,一個人的品德就會瓦解。”自尊心,人皆有之,孩子雖小,但也同樣知道自己有面子要保護。

美國父母十分重視在公眾場合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女兒的自尊心。他們認為和女兒的俏顏一樣需要精心呵護的,是她們同樣嬌弱的自尊心。就像女孩聽到一句贊揚自己美貌的話后會更刻意地打扮自己一樣,當女孩意識到自己是有名譽的人之后,她們就會更加注意維持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周日上午,梅琳娜打算去超市購物,7歲的女兒安吉拉要求同去。梅琳娜在答應她之前說:“聽著,安吉拉,媽媽待會兒有個重要的約會,沒有時間陪你挑選玩具,如果你反悔,現在還來得及。”

安吉拉回答:“不,媽媽,我只需要買吃的就可以了。”

不巧的是,這天剛好趕上了玩具促銷,玩具被擺在超市很顯眼的位置,任何看見它的孩子都抵御不了誘惑,安吉拉也同樣。她反反復復地回頭幾次,最終忍不住央求道:“媽媽,只需要一分鐘,我只看看就好。”

梅琳娜沒有答應她:“不行,安吉拉,我已經跟你說過,沒有時間。”

“只看一眼,媽媽,求你了。”安吉拉繼續要求,看媽媽沒有反應,安吉拉開始哭鬧。很快,安吉拉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這讓梅琳娜感到十分難堪,但她還是冷靜了下來,蹲到安吉拉面前,平靜地說:“安吉拉,看著媽媽,你還記得進超市之前是怎么跟媽媽說的嗎?”

安吉拉點點頭。

“那你現在是怎么做的?”梅琳娜又問。

安吉拉慢慢低下了頭,思考了一會兒之后,認真地回答:“我錯了,媽媽,我不應該這樣,我們趕快回家吧。”

回家的路上,安吉拉很擔心媽媽回家告訴爸爸自己今天的糟糕表現,可是媽媽并沒有。回到家中,爸爸問起安吉拉的購物體驗時,媽媽搶先回答:“哦,安吉拉今天表現很棒,她還幫我挑選到了最棒的蘋果,我們才能按時回了家,你說是不是,安吉拉?”媽媽說完,沖安吉拉狡黠地眨了眨眼。

安吉拉感激地看著媽媽,附和說:“是的。”

爸爸一看,其實一切都已心知肚明,可還是表揚安吉拉:“好樣的,安吉拉,真不愧是我的小公主。”

事后媽媽悄悄找安吉拉說:“安吉拉,這件事就當做我們之間的秘密,知道媽媽為什么這樣做嗎?因為媽媽相信安吉拉是個遵守自己承諾的好孩子。”安吉拉鄭重地點頭承諾:“謝謝媽媽,我會的。”

在我們中國,很多父母都抱著“出門教子”的觀念,即教育孩子要當著眾人的面,其實這是一種嚴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教育方式。許多父母就常常不分場合當著眾人的面訓斥孩子,揭孩子傷疤,拿孩子逗樂取笑,令孩子難堪。這樣的行為很容易導致孩子對自己產生否定態度,認為自己沒有優點,甚至讓孩子產生偏執、自卑、自暴自棄等負面心理。

所以,美國父母非常反感這樣的教育方式,他們認為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尊重他,維護他的自尊心,才有利于孩子形成自尊、自愛、自信的品質,具有這樣品質的孩子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既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美國女孩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識普遍很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

因此,無論在哪兒,都要顧慮到孩子的自尊心,千萬不要給她難堪。怎么來做呢?

1.不要當眾訓斥體罰孩子

孩子做錯事,父母當然要對她進行教育,才能讓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這教育一定要分場合找方法,切不可不管不顧就當著眾人的面對孩子訓斥體罰,這不僅是對她身體的傷害,也是對她自尊心的極大打擊。

2.不要總把自己孩子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

攀比心理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很多父母看到別家孩子優秀的一面,就會忍不住把自己孩子拿來比較一番。如果比得過還好,如果比不過,豈不也令孩子難堪。所以,和別的孩子比較,也是不明智的做法。

3.不要總是提及孩子的缺點和不足

對于自己的缺點,孩子不是不知道,只是羞于啟齒,所以,父母沒必要總是把她的缺點說出來,嘮嘮叨叨個沒完。這樣不僅會招致孩子反感,也會令孩子難堪。

女孩子天生敏感、面子薄,父母一定要學會去保護她的自尊心,不讓她難堪,這樣才能讓她成為一個自信的女孩。

自己的情緒自己消化,不轉嫁給女兒

露絲這幾天的工作不太順利,情緒一直不佳,回到家也陰沉著臉,對自己6歲的女兒安娜總是大聲喊叫訓斥。

這天晚上,上了一天班的露絲在疲憊地為家人準備晚餐。爸爸正在客廳看電視,安娜自己溜進了廚房,試圖幫助媽媽做點什么。當她試圖靠近正在燒水的湯鍋時,媽媽及時發現,立馬煩躁地脫口而出:“滾開,安娜,天吶,你要干什么,不要碰那個東西,離開這個鬼地方,我正在忙呢,別來煩我。”露絲邊說邊把女兒粗魯地推出了廚房。

媽媽這一連串的“炮轟”,把安娜嚇得立馬眼淚就吧嗒吧嗒往下掉,委屈地離開廚房后,躲進了自己房間不再出來。直到露絲把飯做好,叫她吃飯,露絲這才發現安娜的情緒不對勁。爸爸無奈地對媽媽說:“親愛的,你剛才不應該那樣對待她,她是無辜的。”

媽媽這才發現自己剛才的失禮,立即向安娜道了歉。可是隨后的幾天媽媽又再次因為和鄰居發生爭吵而對安娜大呼小叫,于是安娜的情緒也和媽媽一樣變得抑郁暴躁,常常亂發脾氣。

這天,露絲的妹妹帶著兒子盧卡斯來露絲家玩耍。盧卡斯只有3歲,卻已經非常調皮,當他試圖走進廚房去“探索”的時候,安娜立馬沖著小表弟,學著露絲的口氣大叫:“滾開!離開那個地方!”從沒聽過如此粗暴語氣的盧卡斯被嚇得大哭起來。

露絲的妹妹驚愕地看了看安娜,又看看露絲,說道:“天吶,露絲,你是怎么對待安娜的,她怎么會這樣說話。”

露絲此時才意識到自己的壞情緒已經對女兒造成了怎樣的不良影響,慚愧得無地自容。

從此之后,不管自己情緒多么不佳,在女兒面前,露絲都會盡量控制自己的脾氣,不再沖女兒發火。當女兒再次試圖靠近危險物品的時候,她也不再沖女兒說“滾開”,而是平靜地說:“安娜,不要去碰它,它會傷害到你。”一段時間之后,安娜再也不會沖著小表弟說那些粗魯的話了,脾氣也好了很多。

由此可見,當父母自己情緒不佳時,千萬不要往孩子身上轉嫁。孩子不是父母的出氣筒、受氣包,他們是有著自己獨立自尊的個體,和大人一樣需要得到尊重。

養育孩子本來就不是件省心的事,加之父母工作繁忙,如果此時孩子再不聽話或闖了禍,惹父母生氣,有些父母就會把在工作、生活上積累的不良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對著孩子大吼大叫,不分青紅皂白就是一頓臭罵,等冷靜下來看到孩子委屈的表情,又后悔不已。

孩子是無辜的。父母這樣做,已經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傳達給了孩子,孩子不但感到委屈,還會跟著父母一起暴躁、憤怒,甚至出現像例子中的安娜那樣,學習媽媽的樣子,把自己的情緒也轉嫁給別人。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要學會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來控制呢?

1.不用過激的語言來責罵孩子

孩子做錯事,惹麻煩,父母會生氣是人之常情,但在教育指正她的時候,說話方式要委婉、柔和,切不可用粗暴的語言來責罵。因為粗暴的語言會給人一種發泄的快感,一旦用上,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對孩子的傷害也是無限深遠的。

2.回到家后先和孩子玩一會兒

父母上了一天的班,累、煩躁是必然的,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調劑休息。休息的時候不妨就和孩子玩耍吧,讓孩子快樂的情緒趕跑那些煩躁的不良情緒,發脾氣的機會也就此消失。

3.減少情緒的引爆點

很多父母回到家后脾氣大發的導火索,往往就是一些家庭瑣事,比如做飯、洗衣、掃地,教孩子寫作業等,這些瑣事并非媽媽一人的事情,爸爸也有份。所以,父母雙方就要做好合理的家務分配,共同擔負責任,把導火索分化出去,發脾氣的幾率自然就會變小。

常言道:“沖動是魔鬼”,一時的情緒失控,帶來的將是無盡的后果。父母的情緒不可能時刻保持良好,出現不良情緒時,一定要記得控制,不可向孩子身上發泄。

打孩子是觸犯法律的

在美國,一旦有兒童在家里遭受暴力并被發現,法院就會依法處置父母,并出于對孩子的保護,會為孩子尋找新的監護人。有部分華人家庭在移民美國之后,常常會因為體罰孩子而收到法院的傳票,甚至還因此被剝奪對孩子的監護權。

為了女兒能像美國女孩那么快樂自信,來美國工作的梁先生,把在中國上小學的女兒也一起帶到了美國,接受美國教育。帶女兒進校報到的第一天,梁先生就向美國老師囑咐:“這孩子要是不聽話還請老師您多多照顧,該罵的罵,該打的打,不用顧忌什么。”

老師聽到后,十分驚訝:“先生,您是在鼓勵我使用暴力教育孩子嗎?”

梁先生笑笑說:“都說嚴師出高徒,孩子不打不成材,我們不心疼,老師您不用顧慮,”美國老師立馬義正詞嚴地拒絕:“對不起,先生,我無法答應您的請求。您的孩子已經8歲了,她有自己的尊嚴,我必須尊重她。況且,在這個州,打孩子是不被允許的。”

盡管如此,習慣了棍棒教育的梁先生在第三天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因為不適應美國的學校,女兒上了兩天學后,到第三天怎么說也不愿去上學。爸爸好不容易生拉硬拽才把她帶到了校門口。爸爸打開車門準備把她帶下來,可是女兒死死扣住車門就是不下車,爸爸又趕著去上班,氣急之下,就伸手打了兩下女兒的屁股,女兒頓時就哇哇大哭起來。

這時巡邏的警察走了過來,嚴肅地說:“對不起,先生,我是這條街道的治安警察,你剛才對孩子的打罵行為已經觸犯了兒童保護法,所以你現在需要跟我去趟警局,或許你將被起訴。”梁先生頓時驚呆了。

可見,體罰孩子,并非明智之舉。教育孩子的方式各種各樣,不一定非得用“打”這樣的暴力方式。父母應該對孩子的心智發育過程有所了解,比如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很多時候做錯事并非有意,而是有一定原因的,也許是能力不到,也許是她內心有什么想法,比如尿床,就是她無力控制的事情。父母的職責,就是幫助孩子認識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另外,暴力的教育方式,還會讓孩子產生兩種抗體:

一、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紐帶被破壞,等孩子真正需要父母指導和幫助時,孩子就再也不會向父母發出求助信號。因為孩子對父母的教育已經產生了本能的抵抗,父母要想再繼續教育孩子,也就變得更加困難。

二、頻繁的體罰,孩子就會對此麻木免疫,也就不再拿“被打”當回事,那么父母的棍棒教育也就失去了棒喝作用。

美國有研究證明,那些從小經常被打挨罵的孩子,他們的平均智商是98,而那些幾乎沒挨過打的孩子平均智商是102(一般人口的平均智商為100)。這其中的4分之差,差就差在“打”與“不打”。所以,與其耗費力氣對孩子進行體罰,還不如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多和孩子講講道理。

上架時間:2016-07-11 15:37:03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登县| 南岸区| 甘洛县| 融水| 铁岭市| 五大连池市| 慈利县| 鲁甸县| 若羌县| 库尔勒市| 邻水| 全州县| 罗田县| 婺源县| 成都市| 隆回县| 新余市| 皮山县| 新密市| 育儿| 天等县| 翁牛特旗| 五台县| 灵台县| 永寿县| 武冈市| 苍山县| 铜川市| 岚皋县| 乌兰县| 岳阳市| 哈密市| 大田县| 金阳县| 鄢陵县| 新营市| 稷山县| 伊金霍洛旗| 洛川县| 海淀区| 南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