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總論

易經

干卦

文言曰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

圣人在下雖巳顯而未得位則進德修業而已

書經

虞書大禹謨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易私而難公故危道心難明而易昧故微

惟能精以察之而不雜形氣之私一以守之而純

乎義理之正道心常為之主而人心聽命焉則危

者安微者著動靜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而信能

執其中矣

商書仲虺之誥

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

自用則小

言隆師好問則德尊業廣自賢自用者反是謂

之自得師者真知己之不足人之有余委心聽順

而無拂逆之謂也

說命下

說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事不

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

呂氏曰學問之博貴有實用非徒為觀美也大

而建立大經經綸大義彌綸大化至于贊天地化

育皆所謂建事也此所謂有用之學否則所聞雖

多亦奚以為 陳氏雅言曰求多聞者建事之本

而學古訓者明理之要

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允懷于茲道積于厥躬

遜其志如有所不能敏于學如有所不及虛以

受人勤以勵己則其所修如泉始達源源乎其來

呂氏曰為學之初先要虛心下氣方能受天

下之善若氣高則便與為學工夫相背

惟學半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

言教人居學之半蓋道積厥躬者體之立學

于人者用之行兼體用合內外而后圣學可全也

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

言德雖造于罔覺而法必監于先王先王成法

子孫之所當守者也孟子言遵先王之法而過者

未之有也亦此意

陳氏經曰自遜志至典學乃

學之次序監先王成憲乃學之準的

詩經

周頌敬之

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

厥士日監在茲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

緝熙于光明

成王受群臣之戒而述其言

慶源輔氏曰不

聰知有所不及之事不敬行有所未至之事日就

就事上言月將就大本上言成王自知其知與行

皆有所未至故欲勉學問庶幾日于事上有所就

月于本上有所將繼續不已以至于光明也

禮記

學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

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化民成俗必如唐虞之于變時雍乃為至耳然

則舍學何以哉此乃大學之道明德新民之事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

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建國君民謂建立邦國以君長其民也教學為

先以立教立學為先務也

賈誼新書

修政語

湯曰學圣王之道譬其如日靜思而獨居譬其若火

夫舍學圣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去日之明于庭而

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見而不可以大知是故

明君而君子貴尚學道而賤下獨思也

后漢書

樊準傳

準上疏曰臣聞賈誼有言人君不可以不學故雖大

舜圣德孳孳為善成王賢主崇明師尃及光武皇帝

受命中興群雄崩擾旌旗亂野東西誅戰不遑啟處

然猶投戈講藝息馬論道至孝明皇帝兼天地之資

用日月之明庶政萬機無不簡心而垂情古典游意

經藝每饗射禮畢正坐自講諸儒囗聽四方欣欣雖

闕里之化矍相之事誠不足言又多征名儒以充禮

官如沛國趙孝瑯邪承宮等或安車結駟告歸鄉里

或豐衣博帶從見宗廟其余以經術見優者布在廊

廟故朝多皤皤華首之老每燕會則論難衎衎共求

政化詳覽群言響如振玉朝者進而思政罷者退而

備問小大隨化雍雍可嘉期門羽林介胄之士悉通

孝經博士議郎一人開門徒眾百數化自圣躬流及

蠻荒匈奴遣伊秩訾王大車且渠來入就學八方肅

清上下無事是以議者每稱盛時咸言永平今學者

蓋少遠方尤甚博士倚席不講儒者競論浮麗忘謇

謇之忠習諓諓之辭文吏則去法律而學詆欺銳錐

刀之鋒斷刑辟之重德陋俗薄以致苛刻昔孝文竇

后性好黃老而清靜之化流景武之間臣愚以為宜

下明詔博求幽隱發揚巖穴寵進儒雅有如孝宮者

征詣公車以俟圣上講習之期公卿各舉明經及舊

儒子孫進其爵位使纘其業復召郡國書佐使讀律

令如此則延頸者日有所見傾耳者月有所聞伏愿

陛下推述先帝進業之道

朱子大全集

行宮便殿奏札

臣竊惟皇帝陛下祗膺駿命恭御寶圖正位之初未

遑他事而首以博延儒臣討論經藝為急先之務蓋

將求多聞以建事學古訓而有獲非若記問愚儒詞

章小技夸多以為博斗靡以為工而巳也如是則勸

講之官所宜遴選顧乃不擇誤及妄庸則臣竊以為

過矣蓋臣天資至愚極陋雖嘗挾策讀書妄以求圣

賢之遺旨而行之不力老矣無聞況于帝王之學則

固未之講也其何以當擢任之寵而辱顧問之勤乎

是以聞命驚惶不敢奉詔然嘗聞之人之有是生也

天固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而敘其君臣父子之倫

制其事物當然之則矣以其氣質之有偏物欲之有

蔽也是以或昧其性以亂其倫敗其則而不知反必

其學以開之然后有以正心修身而為齊家治國之

本此人之所以不可不學而其所以學者初非記問

詞章之謂而亦非有圣愚貴賤之殊也以是而言則

臣之所嘗用力固有可為陛下言者請遂陳之蓋為

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

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于居敬

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為君

臣者有君臣之理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為夫婦為

兄弟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應事接物之際亦莫

不各有理焉有以窮之則自君臣之大以至事物之

微莫不知其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而無纖芥之疑善

則從之惡則去之而無毫發之累此為學所以莫先

于窮理也至論天下之理則要妙精微各有攸當亙

古亙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為能盡之而其所行

所言無不可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其余則順之

者為君子而吉背之者為小人而兇吉之大者則能

保四海而可以為法兇之甚者則不能保其身而可

以為戒是其粲然之跡必然之效蓋莫不具于經訓

史冊之中欲窮天下之理而不即是而求之則是正

墻面而立爾此窮理所以必在乎讀書也若夫讀書

則其不好之者固怠忽間斷而無所成矣其好之者

又不免乎貪多而務廣往往未啟其端而遽已欲探

其終未究乎此而忽已志在乎彼是以雖復終日勤

勞不得休息而意緒囗囗常若有所奔趨迫逐而無

從容涵泳之樂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厭以異

于彼之怠忽間斷而無所成者哉孔子所謂欲速則

不達孟子所謂進銳者退速正謂此也誠能鑒此而

有以反之則心潛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讀之書文意

接連血脈通貫自然漸漬浹洽心與理會而善之為

勸者深惡之為戒者切矣此循序致精所以為讀書

之法也若夫致精之本則在于心而心之為物至虛

至靈神妙不測常為一身之主以提萬事之綱而不

可有傾刻之不存者也一不自覺而馳騖飛揚以徇

物欲于軀殼之外則一身無主萬事無綱雖其俯仰

顧盼之間蓋已不自覺其身之所在而況能反復圣

言參考事物以求義理至當之歸乎孔子所謂君子

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孟子所謂學問之道無他求

其放心而已矣者正謂此也誠能嚴恭寅畏常存此

心使其終日儼然不為物欲之所侵亂則以之讀書

以之觀理將無所往而不通以之應事以之接物將

無所處而不當矣此居敬持志所以為讀書之本也

此數語者皆愚臣平生為學艱難辛苦已試之效竊

意圣賢復生所以教人不過如此不獨布衣韋帶之

士所當從事蓋雖帝王之學殆亦無以易之特以近

年以來風俗薄陋士大夫間聞此等語例皆指為道

學必排去之而后已是以食芹之美無路自通每抱

遺經徒竊慨嘆今者乃遇皇帝陛下始初清明無他

嗜好獨于問學孜孜不倦而臣當此之時特蒙引對

故敢忘其固陋而輒以為獻伏惟圣明深賜省覽試

以其說驗之于身蚤寤晨興無忘今日之志而自強

不息以緝熙于光明使異時嘉靖邦國如商高宗興

衰撥亂如周宣王以著明人主講學之效卓然為萬

世帝王之標準則臣雖退伏田野與世長辭與有榮

矣何必使之勉強盲聾扶曳跛躄以污近侍之列而

為盛世之羞哉干冒宸嚴不勝戰栗惟陛下留神則

幸甚取進止

真德秀大學衍義

堯舜禹湯文武之學

大禹謨帝曰來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

執厥中

臣按人心惟危以下十六字乃堯舜禹傳授心法

萬世圣學之淵源人主欲學堯舜亦學此而已矣

先儒訓釋雖眾獨朱熹之說最為精確夫所謂形

氣之私者指聲色臭味之欲而言也性命之正者

指仁義禮智之理皆根于性所謂道心也今即人

主一身言之宮室之欲其安膳服之欲其美與夫

妃嬪侍御之奉觀逸游田之樂此人心之發也是

心為主而無以裁制則物欲日滋其去桀紂不遠

矣知富貴之不可恃而將之以憂勤知驕侈之不

可肆而節之以恭儉知旨酒厚味為迷心之鴆毒

思所以卻之知淫聲美色為伐性之斧斤思所以

遠之此道心之發也是心為主而無以相喪則理

義日充其去堯舜不遠矣人心之發如铦鋒如悍

馬有未易制馭者故曰危道心之發如火始然如

泉始達有未易充廣者故曰微惟平居莊敬自持

察一念之所從起知其為聲色臭味而發則用力

克治不使之滋長知其為仁義禮智而發則一意

持守不使之變遷夫如是則禮義常存而物欲退

聽以之酬酢萬變無往而非中矣蓋主于中則曰

道心形諸用則曰中道本非二事也欲學堯舜者

其惟用力于此乎

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曰安汝止惟幾

惟康其弼直惟動丕應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

用休

臣按禹既以謹之一言戒帝矣猶謂未盡其義又

為三言以敷析之安汝止者謂安其心之所止也

人之一心靜而后能動定而后能應若其膠膠擾

擾將為物役之不暇又何以宰萬物乎先儒謂心

者人之北辰辰惟居其所故能為二十八宿之綱

維心惟安所止故能為萬事之樞紐然欲其常安

則有道焉幾者念慮萌動之初康者治安愉佚之

際幾微之不察則喜怒哀樂有時而失節治安之

不戒則盤樂怠傲有時而或肆如是則欲安所止

其可得乎曰安止曰幾康者圣人養心之要法也

心得其養則能慎乃在位矣又必輔弼之臣莫非

正直則內外交養無時而不安非惟人應之天亦

應之矣舜以精一執中告禹禹復以安止幾康告

舜用功若異而歸宿實同欲知舜禹之學者合而

玩之可也

仲虺之誥曰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王

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昆

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

自用則小

臣按此仲虺勉湯之辭欲其于身心用其功也德

修于身者日新而不已則萬邦惟懷所謂多助之

至天下順之也心之所存者驕盈自足則九族乃

離所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也日新則日進一日

堯舜兢業之事也自滿則日怠一日后世人主不

克終之事也治亂之分在此而已懋昭大德即所

謂日新其德也懋者欲其常勉昭者欲其常明此

心無時而不勉則其德無時而不明懋之一言乃

其機括也大學所引湯之盤銘即其事也懋昭大

德者修身之事大學所謂明明德也建中于民者

以身率人之事大學所謂新民也中者民性之本

然惟因物有遷故失其正圣人以一身為民之極

使望而趨之皆歸于中此所謂建中于民也然其

道豈有他哉以義制事以禮制心而已蓋事有萬

端未易裁處惟揆之以當然之理則舉措適當無

一事之不中矣心有萬慮未易執持惟內主于敬

而視聽言動不敢肆焉則周旋中禮而無一念之

不中矣己之中乃民之所由中也夫王者所以為

法后世者義與禮而已道備于身而無闕則法垂

于后而有余然必不恃己之善以資夫人之善乃

可以興反是則危亡之道也虛心好問則天下之

善皆歸于我豈不裕乎矜能自任則一己之善其

與幾何豈不小乎成湯圣人也而仲虺勉之以學

丁寧切至有如此者后之人主可不深味其言

伊尹作咸有一德曰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德又曰德

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又曰終始惟一時

乃日新又曰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

臣按孟子曰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又曰湯

武身之也則成湯之圣蓋由學入而其所以有一

德者伊尹輔佐之力也伊尹至此又舉以告太甲

焉一者何純而不雜常而不息之謂也吉兇者善

惡之應人之秉德也純善而能常則動無非吉矣

不純乎善而人欲參之不常乎善而人欲間之則

二三其德而動無非兇矣易以日新為盛德先儒

謂人之學不日進則日退故德不可以不日新不

日新者不一害之也始勤而終怠始敬而終肆以

一出一入之心為或作或輟之事德何自而新乎

始終之間常一不變則德日以新矣然德無定名

有兇有吉將何所擇而師之要當主其善者以為

師善者斯德而不善者非德也善無定體將何所

擇而主之要當以協于一者為主一者斯善而不

一者非善也天下之理凡出于一者無有不善如

乍見入井之孺子而惻隱興焉此時未有他念之

雜一而善也纔有納交要譽之心則不一而非善

矣故考德者以善為主而擇善者又以一為主太

甲悔過遷善之后伊尹猶慮其擇善未精執德不

定而轉移于他日故特作一德之善以告之而精

要莫切于此數語嗚呼惟精惟一舜將遜位而后

以告禹咸有一德伊尹將告歸而后以告太甲付

授丁寧之意如此為人君者可不味斯言乎

周公作立政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茲常事司牧

人以克俊有德

臣按文王之宅厥心即大禹所謂安汝止也堯舜

以來累圣相傳一本乎此成王即政之始周公恐

其知文王之治法而未知文王之心法也故作此

書以立政為名所陳皆命官用人之事而必以宅

心為先蓋用人乃立政之本而宅心又用人之本

也夫政事之修廢由用人之得失為人君者孰不

知之而用舍之間鮮不易位者心無定主而是非

邪正得以眩之故也文王惟能安定其心故能立

此常事司牧之人皆賢而有德者心猶水然撓而

濁之不見山岳淵澄弗動毛發燭焉惟至公可以

見天下之私惟至正可以見天下之邪惟至靜可

以見天下之動文王之用人所以皆適其當者由

其能宅心之故也文王生知之圣若無所事乎學

而其所謂克宅心者是乃文王之學也然不曰克

宅厥心而曰克厥宅心者亦猶囗謨不曰慎修厥

身而曰慎厥身修也讀者豈可以辭害意哉

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

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箕子

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囗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

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

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

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

用皇極次六曰又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

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臣按武王克商之初未遑他事首以彝倫之敘訪

于亡國之臣訪云者不敢召而就問之也彝倫者

治天下之常理先后本末各有自然之理非人之

所為乃天之所設也天之于民既陰騭之于善又

助合其厥居然君師治教之責則于我乎屬我乃

未知常理之次敘焉此所以問于箕子也堯憂洪

水使鯀治之鯀不能因性順導顧乃堤而塞之以

激其勢水既失性火木金土從而汨亂蓋水者五

行之首一行亂則五者皆亂矣五行天之道鯀汨

而亂之則逆乎天矣故天動威怒而不與以大法

九疇鯀以殛死禹繼而興隨山浚川行無所事而

水患以平天乃以大法九疇與之神龜負文出于

洛水龜所負者數爾大禹圣人心與天通見其數

而知其理因次之以為九類即今九疇是也初一

至次九即所謂彝倫也五行者天之所生以養乎

人者也其氣運乎天而不息其材用于世而不匱

其理則賦于人而為五常以天道言之莫大于此

故居九疇之首五事者天之所賦而具乎人者也

貌之恭言之從視之明聽之聰思之睿皆性之本

然也必以敬用之則能保其本然之性不以敬用

之則貌必至于嫚言必至于悖以視聽則昏且窒

以思慮則粗且淺而本然之性喪矣五者治身治

心之要以人事而言莫切于此故居五行之次身

心既治然后可施之于政食貨養生之本衣食既

足不可忘本故有祀焉司空居民既得其安矣又

有司徒之教教之而不從者又有司寇之刑焉接

遠人以禮而威天下以兵凡此皆所以厚民生故

曰農用八政民政既舉則欽天授人有不可后于

是繼以歲月日時星辰歷數之紀推步占驗必求

以合乎天故曰協用五紀皇者君之稱極者至極

之義標準之名位乎中而四方所取則也故居人

君之位者由一身而至萬事莫不盡至而后可以

為民之極建者立之于此而形之于彼之謂故曰

建用皇極至于正直剛柔之施又必視時之治否

因俗之強弱君當攬權無使威福之移于下臣當

循法無使顓恣而僭乎上為治之道無越乎此故

曰乂用三德國有大事必先詳慮于己而后謀之

于人人不能決則又諏之卜筮以決之于天天人

相參事無過舉所以保其極而不失也故曰明用

稽疑五事之得失極之所以建不建也然則何從

而驗觀諸天而已雨旸燠寒風皆以其時則建極

之驗也五者常而無節則不極之驗也天人相應

若影響然人君所當念念而致察也故曰念用庶

征皇極建則舉世之人皆被其澤而五福應之故

堯舜之民無不仁且壽者此人君之當向慕也故

曰向用五福皇極不建則舉世之人皆蒙其禍而

六極隨之故桀紂之民無不鄙且夭者此人君之

所當畏懼也故曰威用六極洪范九疇六十有五

字爾而天道人事無不該焉原其本皆是人君一

身始此武王之問箕子之言所以為萬世蓍龜也

禮踐阼篇武王踐阼三日召師尚父而問焉曰黃帝

顓帝之道存乎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齋矣齋三日

王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王東面而立師尚

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

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

者滅廢敬者萬世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而為戒書

于席之四端為銘焉于幾于鑒于盥盤于楹于杖于

帶于履屨于觴豆于戶牖于劍弓矛為銘焉

臣按武王之始克商也訪洪范于箕子其始踐阼

也又訪丹書于太公可謂急于聞道者矣而太公

望所告不出敬與義之二者蓋敬則萬善俱立怠

則萬善俱廢義則理為之主欲則物為之主吉兇

存亡之所由分上古圣人已致謹于此矣武王聞

之惕若戒懼而銘之器物以自警焉蓋恐斯須不

存而怠與欲得乘其隙也其后孔子贊易于坤之

六二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先儒釋之曰敬立而

內直義形而外方蓋敬則此心無私邪之累內之

所以直也義則事事物物各當其分外之所以方

也自黃帝而武王自武王而孔子其皆一道歟

商高宗周成王之學

書說命王曰來汝說臺小子舊學于甘盤既乃遁于

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終罔顯爾惟訓于朕

志若作酒醴爾惟曲囗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爾交修

予罔予棄予惟克邁乃訓說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

事學于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

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允懷干茲道積于厥躬

惟學半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監于先王成

憲其永無愆惟說式克欽承旁招俊乂列于庶位

臣按高宗之為太子也學于甘盤學未大成而甘

盤遁歸荒野自河而亳不知所終高宗自失甘盤

茫然無所于學既得傅說遂命之以續甘盤之業

爾惟訓于朕志者望說以格心之事也酒非曲囗

不成羹非鹽梅不和人君非賢者修輔無以進其

德汝交修我而無棄我我能行汝之教高宗之望

于說者如彼其切說其可忘言乎王人所以求多

聞者是惟立事而已學必施于事然后為有用之

學不然則所聞雖多果何為哉古訓者古先圣王

之訓若書之典謨是也學必求之古訓然后有得

若讀非圣之書其何益乎獲者得之于己也學必

自得然后為功不然則道自道我自我猶未嘗學

也人君行事當以古人為師若自任己意不師古

昔而能長治久安者無是理也于是又言為學之

要惟在遜志時敏遜志者卑遜其心雖有如未嘗

有也時敏者進修及時日新而又新也凡人之害

于學者驕與怠而已驕則志盈善不可入怠則志

惰功不可進遜則不驕敏則不怠所修之道自將

源源而來如井之泉愈汲愈有矣夫人孰不知此

然體之不誠則雖得易失惟信之深念之篤然后

道積于厥躬積猶積善之積今日造一理明日又

造一理今日進一善明日又進一善持久不替則

道積于身身即道道即身渾然無間矣于是又言

之與學各居其半我之所教僅能半之高宗于

此尢當自力必也一念終始常在于學無少間斷

然后德之所修有不知其然而然者曰終始不曰

始終者學無止法也上言道之積下言德之修者

以理言之是謂道以所得言之是謂德非有二也

說論為學之方至矣猶慮高宗未知所法則又勉

之以成湯為法成湯既盛矣德猶恐其有囗過必

改而不吝儻能視其成法安得有愆君德既修然

后大臣可居其職招賢能以列庶位說其敢不敬

承乎學之一字前此未經見也高宗與說始言之

遂開萬古圣學之源其功亦大矣哉

詩敬之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

光明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

臣按成王即政之初群臣進戒首以敬之敬之為

言成王則謂予小子不聰而未能敬方其日有所

就月有所進其道何由惟學而已蓋學則有緝熙

光明之功凡人之性本自光明大學所謂明德是

也惟其學力弗繼是以本然之光明日以暗晦今

當從事于學猶婦功之績接續而不已以廣我本

性之光明然輔弼我使能當此負任則群臣之責

也愿示我以顯明之德行使曉然知用力之方此

成王慮學之難進故望于群臣者如此德者行之

本行者德之發成王之學惟欲充其性之光明進

其身之德行豈后世務外者比哉

臣按二君初非圣人之資惟其知學之本故能克

己蹈道卒為商周令王后世未有及之者學有功

于人如此哉

漢高文武宣之學

漢高帝初定天下太中大夫陸賈時時前稱說詩書

帝曰乃公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賈曰馬上得之寧

可以馬上治之乎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鄉使秦已

并天下修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帝有囗色

謂賈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

古成敗之國賈乃祖述存亡之證凡著十二篇每奏

一篇帝未嘗不稱善稱其書曰新語

先儒胡宏曰賈之對宜曰陛下之得天下非專馬

上之力也蓋陛下本以寬大長者受懷王入關之

命為天下除殘賊所過亡擄掠赦秦降王子嬰財

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約法三章父老惟恐陛下

不為秦王庶幾三代得天下之仁項王負約王陛

下于蜀漢陛下忍而就國用蕭何為相養其民以

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項羽賊殺義帝陛下

舉軍縞素告諸侯而伐之庶幾三代取天下之義

不齷齪自用多大略得英雄心師張良任陳平將

韓信庶幾堯舜禹湯文武知人之明鎮撫百姓下

令軍士不幸死者更為衣衾棺殮轉送其家庶幾

堯舜禹湯文武哀鰥寡恤孤獨之政此數者陛下

所以得天下也今天下已定愿陛下退叔孫通聘

魯二生使與張良四皓及如臣者共論所以承三

代之宜定一代大典以示天下以詔萬世使陸賈

有是對而漢祖用其言則必六宮有制適庶有辨

教養子弟有法后夫人嬪婦各得其所矣又安得

有戚夫人為人彘趙王如意淮陽王友梁王恢之

皆不得其死哉又安有審食其瀆亂宮闈之丑而

呂氏至于族滅后世世有外戚之禍哉則必制國

有法荊王賈楚王交代王喜齊王肥不封數十縣

而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及囗陶伊傅周

呂之裔得血食矣則必體貌大臣蕭相國不系獄

黥布陳豨盧綰韓王信不皆叛矣則必不襲秦故

尊君抑臣而朝廷之上制禮以道謙尊而光干剛

不亢臣道上行致天地于交泰而大臣可以托天

下委六尺之孤矣則必封建諸侯藩垣屏翰根深

固難于傾拔可以正中國四裔之分不至畏匈

奴與之和親矣則必復井田之制不致后世三十

稅一近于貊道富者田連阡陌僭擬公侯而貧民

囗苦失職矣則必侍御仆從罔非正人有疾病不

枕宦者臥臨棄天下公卿大夫受顧命婦寺不得

與而大正其終矣

臣按胡宏之論深中當時之失蓋賈雖有修仁義

法先圣之言而其所陳不過秦漢間事安能舉其

君于帝王之隆哉此宏之所以深惜也

漢文帝時賈誼為長沙王傅歲余文帝思誼征之至

入見上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

本誼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我

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臣按文帝之問賈誼及于鬼神之本鬼神者何陰

陽造化之謂也帝之問及此其有意窮理之學乎

誼具道所以然之故帝為之前席其必深有感于

心矣惜史氏之不載也然鬼神之事至難言也在

孔門惟季路問事鬼神宰我問鬼神其他門人高

弟大抵問仁問孝問政而已蓋幽明二致而其理

一原知仁義則知陰陽能盡性則能至命誼之對

亦常及此否邪厥后新垣平以詭詐進帝為之惑

是未嘗知鬼神之情狀也帝有窮理之心而誼無

造理之學故君德成就終有愧于古吁可惜哉

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制曰朕欲聞大道之要

至論之極董仲舒對曰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

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

臣按強勉學問者致知之事也強勉行道者力行

之事也中庸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

行之學問思辨皆求以知之篤行則所以行之也

又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者強勉

之謂也仲舒之學蓋有見于此而帝不能用也惜

又曰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

矣高明光大不在乎他在乎加之意而已愿陛下設

誠于內而致行之則三王何異哉

臣按武帝之于道徒聞而不尊徒知而不行此其

受病之本故仲舒箴之高明以知識言光大以事

業言古之圣王有所聞則必尊不徒聞而已也有

所知則必行不徒知而已也故充其智識則高明

見諸事業則光大由其有求道之誠故也使帝能

用其言設誠于內而致行之不徒為聞道之名要

必有履道之實則其所至詎可涯也哉

又曰堯發乎諸侯舜興乎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

漸以致之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發乎身不可掩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故盡小者大謹微者著詩

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故堯兢兢日行其道而舜業

業日致其孝善積而名顯德章而身尊積善在身猶

日長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銷膏而人不

見也

臣按西漢儒者惟一仲舒其學統乎孔孟其告君

亦必以堯舜蓋自七篇之后未有及此者使帝置

仲舒于左右承弼之地必能以二帝三王之道日

陳于前繩愆糾繆格其非心安得有極意奢淫之

失窮兵黷武之禍又安得惑邪臣之譖興巫蠱之

獄而致父子隔絕闕庭流血之變哉故剟三策之

言尢切者著于此以見武帝雖有志于學而實不

知所以學為可惜也

兒寬見武帝語經學上曰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

及聞寬語可觀乃從寬問一篇

臣按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皆人主之軌范

也武帝初以為樸學弗好既失之矣及聞寬說可

觀又止從問一篇則是其弗好如故也然圣經之

蘊無窮隨其所入皆必有獲百篇之書無所不備

使帝于其一篇果當深玩而服膺焉修己治人亦

有余用而帝之行事未見有一與書合者是亦徒

問而已果何益哉

武帝詔求能為韓嬰詩者征蔡義上召見說詩甚悅

之擢為光祿大夫給事中進授昭帝

臣按武帝悅蔡義說詩既引以自近又使授其子

意亦美矣然不知義之講說其果能有得詩人之

指耶夫詩三百以關睢為首重風化之源也而武

帝之衛后以謳者進李夫人以倡進大本如此他

可知矣故窮奢極欲則非鴛鴦之義重賦橫斂則

昧碩鼠之戒以天旱為干封安有云漢之恐懼用

讒言殺太子不監青蠅之罔極孔子曰誦詩三百

不達于政雖多亦奚以為武帝近之矣

宣帝高才好學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

元康元年詔曰朕不明六藝郁于大道是以陰陽風

雨未時其博舉吏民厥身修正通文學明于先王之

術宣究其意者二人

孝元帝為太子柔仁好儒見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

名繩下常侍燕從容言陛下持法太深宜用儒生帝

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

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

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

子也

臣按宣帝之詔以陰陽風雨之未時由其不明六

藝暗于大道蓋人君不明經不知道則無以正心

而修身一念之不純一動之失中皆足以奸陰陽

之和故洪范以雨旸燠寒風之時為肅乂哲謀圣

之應五者之不時為狂僭豫急蒙之應人主之一

心與天地相為流通而善惡吉兇之符甚于影響

如此后世人主鮮或知者而帝獨知之可謂卓然

有見矣然其所舉吏民之厥身修正通文學明先

王之術者乃寂無聞焉夫正身明道之士誠世之

鮮有使帝果以誠求之豈無一二近似者出為帝

用夷考當時惟一王吉粗欲建萬世之長策而舉

明主于三代之隆帝已視為迂闊矣使子思孟子

生乎其時皇皇于仁義而不汲汲于功利其與帝

枘鑿將有甚焉者然則正身明道之士窺見此指

其肯輕為帝出哉夫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

霸其為道若白黑之異色清濁之異流不可雜也

雜則黑與濁者終勝矣帝乃以霸王道雜為漢家

之制度可乎且帝嘗受論語矣語曰道之以政齊

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

格又曰子為政焉用殺則夫子之意正欲人君純

任德教也又嘗立書春秋于學宮矣孔子定書紀

文武成康之政為后世法而春秋尊王道黜霸術

是夫子之意正欲人君純用周政也帝乃曰德教

不可任周政不可用則是論語不必受書春秋不

必立也俗儒是古非今固不足用獨不當求真儒

而用之乎以俗儒不達時宜而并儒之通世務者

棄之是因咽而廢食也以高材好學之君而擇術

如此是以厲精為政雖能致一時之治而刑余周

召法律詩書卒不免基后來之禍惜哉

漢光武明帝唐三宗之學

光武受尚書通大義召桓榮入說甚善之每朝會輒

令榮敷奏經義帝稱善帝每日視朝日昃乃罷數引

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見帝勤勞不

怠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

愿頤愛精神優游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臣按光武早為儒生及即位孜孜經術又如此宜

其光復舊物身致升平視少康周宣蓋庶幾焉惜

其時儒臣作輔如伏湛侯霸輩皆章句書生未明

乎古人格心之業故在位三十余年雖鮮有過事

而以無罪廢正后易太子則有愧刑家之義以直

諫殺大臣則有乖從諫如流之美蓋其所學未至

于明善誠身之地故于父子夫婦君臣之際不能

無可憾者焉圣學不明雖有不世之資如光武者

迄不能追帝王之盛然則人主之于務學其可茍

也哉

顯宗孝明帝十歲通春秋光武奇之既為皇太子師

事博士桓榮學通尚書及即位尊以師禮乘輿嘗幸

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幾杖會百官及榮門生數百

人天子親自執業每言輒曰太師在是既罷悉以大

官供具賜之后三雍成拜榮為五更每大射養老禮

畢帝輒引榮及弟子升堂執經自為辨說詔曰三老

李躬年耆學明五更桓榮授朕尚書詩曰無德不報

無言不酬其賜榮爵關內侯

臣按先儒胡寅以為顯宗事師之意百千年鮮有

其儷可謂人主之高致惜乎桓榮授經專門章句

不知仲尼修身治天下之微旨故其君之德業如

是而止斯言當矣抑臣竊謂學者所以治性情者

也故先漢名儒匡衡有言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

有余而強其所不足故聰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

聞少見者戒于壅蔽勇猛剛強者戒于太暴仁愛

溫良者戒于無斷湛靜安舒者戒于后時廣心浩

大者戒于遺忘若顯宗者豈無所當戒者乎傳稱

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隱發為明公卿大臣數被詆

毀近臣尚書至見提曳帝嘗受書于師矣書之稱

堯曰允恭稱舜曰溫恭稱文王曰徽柔懿恭是皆

以恭為貴也曰御眾以寬又曰寬綽厥心是又以

寬為貴也帝于二者兩皆失之既無容人之度又

失遇下之禮然則又何貴于學乎先儒有言未讀

是書猶是人也既讀是書亦猶是人也則為不善

讀矣其殆顯宗之謂邪

肅宗孝章帝少寬容好儒術其為太子也受業于長

酺元和二年東巡酺為東郡太守帝幸東郡引酺及

門生掾吏會庭中先備弟子之儀使酺講尚書一篇

然后修君臣之禮

臣按章帝尊經事師之意不愧前人又能戒顯宗

之苛切事從寬厚奉母后以孝遇同姓以恩惠養

元元除去苛法后之議者以長者稱雖其天資之

美亦其學之力也惜其時師臣如張酺者雖質直

守義數有諫正然其所學不過章句之業況又以

嚴見憚不得久在左右故所以輔成德美者如是

而止考之本紀在位僅十有三年而年止三十有

三豈無逸之戒亦或有所忽邪惜哉

唐太宗身屬櫜鞬風纚露沐然銳情經術即王府開

文學館召名儒十八人為學士與議天下事既即位

殿左置弘文館悉引內學士番宿更休聽朝之間則

與討古今道前王所以成敗或日昃夜艾未嘗少怠

臣按后世人主之好學者莫如唐太宗當戰功未

息之余已留情于經術召名儒為學士以講摩之

此三代以下所無也既即位置弘文館于殿之側

引內學士番宿更休聽朝之暇與討古今論成敗

或日昃夜艾未嘗少怠此又三代以下之所無也

故陸贄舉之以告德宗謂言及稼穡艱難則務遵

節儉言及閭閻疾苦則議息征徭此所以致貞觀

之治也我朝列圣盛時妙選名儒環侍經幄邇英

崇政延訪從容夜直禁中不時召對所以緝熙圣

學開廣睿聰其與貞觀實同一揆夫晝訪足矣又

必加以夜對何也人主一心攻者甚眾惟聲與色

尤易溺人晝日便朝薦紳儼列昌言正論輻湊于

前則其保守也易深宮暮夜所接者非貂珰之輩

即嬪御之徒紛華盛麗雜然眩目奇技淫巧皆足

蕩心故其持養也難此夜對之益所以尤深于晝

訪與圣明在上儻有志于帝王之事業則貞觀之

規摹與我祖宗之家法不可以不復

太宗嘗謂侍臣曰梁武帝惟談苦空元帝為周師所

圍猶講老子此深足為戒朕所好者惟堯舜周孔之

道如鳥之有翼魚之有水不可暫無耳

臣按太宗深鑒蕭梁之失不取老釋二氏而惟堯

舜周孔之道是好可謂知所擇矣然終身所行未

能無愧者以其嗜學雖篤所講者不過前代之得

失而于三圣傳授之微指六經致治之成法未之

有聞其所親者雖或一時名儒而奸諛小人亦囗

其列安得有佛時仔肩之益故名為希慕前圣而

于道實無得焉其亦可憾也夫

太宗嘗曰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眾或以勇力

或以辨口或以諂諛或以奸詐或以嗜欲輻輳攻之

各求自售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則危亡隨之此其所

以難也

臣按秦漢以后號為賢主修身寡過則或有之其

知從事于此心懼奸之乘其隙則未有如太宗

者惟其中有所主故封德彝宇文士及權萬紀之

徒皆不得而惑然數者均為易入而嗜欲又其最

焉古先圣王惟此之畏故朋淫于家益之所以戒

舜也無皇耽樂周公之所以戒成王也太宗能嚴

奸之防而未能脫嗜欲之囗閨門之內既多囗

德而武才人狐媚之惑卒基異時移鼎祚剪宗支

之禍焉蓋由天資之高有以知夫眾攻之原而學

力之淺卒無以勝其最甚之害故智及之仁不能

守之也近世儒生有為心箴者曰茫茫堪輿俯仰

無垠人于其間眇然有身是身之微太倉稊米參

謂三才曰惟心耳往古來今孰無此心心為形役

乃獸乃禽惟口耳目手足動靜投間抵隙為厥心

病一心之微眾欲攻之其與存焉嗚呼幾希君子

存誠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體從令箴雖常言然

深切于正心之學故錄焉

元宗明皇帝開元中謂宰相曰朕每讀書有所凝滯

無從執問可選儒學之士使入內侍讀盧懷慎薦太

常卿馬懷素乃以懷素為左散騎常侍與褚無量更

日侍讀每至合門令乘肩輿以進或在別館道遠聽

于宮中乘馬親送迎之待以師傅之禮

開元中置麗正書院聚文學之士或修書或侍講以

張說為修書使以總之有司供給優厚中書舍人陸

堅欲奏罷之張說曰自古帝王于國家無事之時莫

不崇宮室廣聲色今天子獨延禮文儒發揮典籍所

益者大所損者微陸子之言何不達也帝聞之重說

而薄堅

臣按明皇初政好學右文其盛如此可謂美矣使

當時得一真儒在輔導弼諧之地日以堯舜三王

之道六經孔孟之言陳之于前必格物以致其知

則于是非邪正之辨了然不惑而張九齡李林甫

之忠邪不至于用舍倒置矣必誠意以正其心則

于聲色貨利之誘確乎不移而惠妃太真之蠱媚

王珙宇文融之聚斂不得進矣必修身以正其家

則于父子夫婦之倫朝廷宮寢之政各盡其道安

得有信讒廢殺三子之禍又安得有祿山瀆亂宮

闈之丑哉奈何張說之流不過以文墨進無量懷

素不過章句儒生帝雖有志于學而所以講明啟

沃者僅如此是以文物之盛雖極于開元而帝心

已溺于燕安女子小人內外交煽根本日囗欲其

亡禍亂得乎故人君之學茍不知以圣王為師以

身心為主未見其有益也

憲宗留意典墳每覽前代興亡得失之事皆三復其

言又讀貞觀開元實錄見太宗撰金鏡書及帝范元

宗撰開元訓誡帝遂采尚書春秋史漢等書君臣行

事可為龜鏡者集成十四篇曰君臣道合曰辨邪正

曰戒權幸曰戒微行曰任賢臣曰納忠諫曰慎征伐

曰重法刑曰去奢泰曰崇節儉曰獎忠信曰修德政

曰諫畋獵曰錄勛賢分為上下卷目曰前代君臣事

跡以其書寫于屏風列之座右

臣按憲宗玩意經籍集其事以為龜鑒用意美矣

然平蔡之后驕侈劇形裴度以忠直見疏李逢吉

以讒諂用皇甫镈程異以羨余進是邪正未嘗辨

賢臣未嘗任也忠諫未嘗納勛賢未嘗錄也土木

興則反于節儉聚斂行則乖于德政凡所謂十有

四條無一不悖戾者其故何哉蓋居中而制萬事

者心也古先圣王必于此乎用力故一心正而萬

事莫不正憲宗知鑒前代成敗之跡而不知古人

大學之源藩鎮未平猶能勉強策勵一旦奏功侈

然自肆屏幛雖在志慮已移視之為虛器矣由其

心之不治故也當時君臣獨一裴囗能進正心之

說而心之所以正者亦莫之及焉徒舉其綱而不

告以用力之地是猶教人以克己復禮而不言以

視聽言動之目其能有益乎故為人臣而不知大

學未有能引其君以當道者

漢魏陳隋唐數君之學

漢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

聲分刌節度窮極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

委之以政貢薛韋康迭為宰相而上牽制文義優游

不斷孝宣之業衰焉

臣按人君之學不過修己治人而已元帝于此二

者未嘗致意而所好者筆札音律之事縱使極其

精妙不過胥吏之小能工瞽之末伎是豈人君之

大道哉昔顏淵問為邦夫子以放鄭聲語之今帝

之所好者吹洞簫自度曲正所謂鄭聲也先儒謂

其音悲哀能令人意思流連怠惰驕淫皆從此出

元帝之資本非剛明者又重之以此好則其志氣

頹靡日以益甚安有振迅興起之理宜其牽制文

義優游不斷卒基漢室之禍也

魏文帝雖在軍旅手不釋卷少誦詩論及長備歷五

經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所著書論詩賦凡

六十篇史臣陳壽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問

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識邁

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

臣按文帝之為太子也與一時文士若王粲阮瑀

諸人游號建安七子帝及粲等所為文章至今具

在其藻麗華美則誠有之揆諸風雅典誥則罪人

也夫曠大之度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此

皆人君所當勉者而帝也為嗣則喜見顏色居喪

則燕樂不衰薄同氣之恩殺無寵之配以玩好而

求遠物以私憾而僇諫官是于所當勉者不知勉

矣書論詩賦文士之末技爾非人君所當務也而

乃侈然自衍謂莫已若識度如此其為史氏所譏

宜哉

后魏帝珪問博士李先曰天下何物可以益人神智

對曰莫若書籍珪曰書籍有幾如何可集對曰自書

契以來世有滋益至今不可勝計茍人主所好何憂

不集珪遂命郡縣大索書悉送平城

臣按大學之道以致知為首正欲開聰明而發智

識也魏帝初未嘗學而有益人神智之問可謂切

問矣李先莫如書籍之對亦可謂善對矣然則書

契以來世有滋益人主所好何憂不集則失之甚

也夫古今之書籍雖多其切于君德治道者六經

而已爾論孟而已爾六經之大義人君皆所當聞

然一日萬幾無遍讀博通之理茍顓精其一二而

兼致力于論孟大學中庸之書間命儒臣敷陳歷

代之得失則其開聰明而發智識者亦豈少哉惜

乎李先凡陋之儒智不及此徒使魏王以聚書為

美而無得于書求神仙濫刑戮溺聲色卒以無道

殞其身是雖圖書山積果何益于萬一哉

唐文宗性儉素聽朝之暇惟以書史自娛聲樂游畋

未嘗留意

臣按文宗可謂好學之君矣而卒無救于禍敗者

易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使文宗而知

此義則玩干健以養其剛體離麗以養其明既剛

且明則于威福之權必能別白何至柔懦不立聽

用匪人使閹寺之勢益張甘心以赦獻自比其于

書史了無分毫之得正坐以之自娛故耳夫好書

而以之資空談銷永日鮮有不為文宗者

后漢靈帝好文學自造皇義為五十章因引諸生能

為文賦者并待制鴻都門下后諸為尺牘及工書鳥

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數十人侍中祭酒樂松賈護多

引無行趣埶之徒置其間喜陳閭里小事帝甚悅之

待以不次之位

臣按詞賦小技揚雄比之雕蟲篆刻壯夫且恥為

之況人主乎賦猶無用況書篆末藝乎靈帝名為

好學而所取乃爾夫人主不可輕有所好所好一

形群下必有伺其意指者故雖文賦書篆亦為小

人媒進之階況他乎惟游心經術恬淡寡欲則奸

邪無得而窺靈帝昏亂之君無足論者特以為來

世之鑒云

陳后主叔寶以宮人有文學者為女學士仆射江總

雖為宰輔不親政務日與尚書孔范等十余人侍上

游宴后庭謂之狎客上每飲酒使諸妃嬪及女學士

與狎客共賦詩互相贈答采其尤艷麗者被以新聲

群臣酣歌自夕達旦日以為常其后隋伐陳獲叔寶

以歸從隋文帝飲賦詩及出帝目之曰以作詩之功

夫何如思安時事乎

隋煬帝善屬文不欲人出其右薛道衡死帝曰能更

作空梁落燕泥否王胄死帝誦其佳句曰庭草無人

隨意綠復能作此語邪自負才學每驕天下之土常

謂侍臣曰天下皆謂朕承藉緒余而有四海設令朕

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矣

臣按陳隋二君號為工于詞藝者一則因是而君

臣相狎一則因是而君臣爭勝卒底亂亡然則帝

王之于詞章皆非所當作乎曰虞帝敕天之歌大

禹朽索之訓成湯官刑之制雖非有意于為文而

炳炳瑯瑯垂耀千古此人君所當法也若大風之

安不忘危猶可見英主之遠慮金鏡之任賢去不

肖亦足以昭示子孫揆之帝王抑其次也若夫雕

鏤組織與文士爭一日之長固可羞已況于淫

猥陋如陳隋之君乎臣故著此以為人主溺心詞

藝者之戒

性理大全

圣學

程子曰人心廣大無垠萬善咸備盛德大業由此而

成故欲傳堯舜禹湯文武之道擴充是心焉爾帝王

之學與儒生異尚儒生從是章句文義帝王務得其

要措之事業蓋圣人經世大法備在方冊茍得其要

舉而行之無難也

人主之學惟當務為急辭命非所先也

古之人君守成業而致盛治者莫如周成王其所以

成德則由乎周公周公之輔成王也幼而習之所見

必正事所聞必正言左右前后皆正人故習與智長

化與心成今輔養之道不可不至也所謂輔養之道

非謂告詔以言過而后諫也尤在涵養熏陶之而已

矣今夫一日之間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寺人宦官

之時少則氣質自化德器自成謹選賢德之士以待

勸講講讀既罷常留以備訪問從容燕語不獨漸摩

至于人情物態稼穡艱難日積既久自然通達比之

常處深宮為益多矣夫傅德義在乎訪聞見之非節

嗜欲之過保身體在乎適起居之宜存畏謹之心故

左右近侍宜選老成重厚小心之人服飾器用皆須

質樸之物俾華巧靡麗不至于前淺俗之言不入于

耳凡動作言語必使勸講者知之庶幾隨物箴規應

時諫正調護圣躬莫過乎此矣人君居崇高之位持

威福之柄百官畏懼而莫敢仰視萬方崇奉而所欲

必得茍非知道畏義所養如此則中常之君無不驕

肆英明之主自然滿假此古今同患治亂所由也所

以周公告成王稱前王之德以寅恭秖懼為首云

華陽范氏曰人主學與不學系天下之治亂如好學

則天下之君子欣慕愿立于朝以直道事上輔助德

業而致太平矣如不好學則天下之小人皆動其心

欲立于朝以邪諂事上竊取富貴而專權利矣

武夷胡氏曰明君以務學為急圣學以正心為要心

者事物之宗正心者揆事宰物之權也六經所載古

訓不可不考若夫分章析句牽制文義無益于心術

者非帝王之學也

心者身之本也正心之道先致其知而誠意故人主

不可不學也蓋戡定禍亂雖急于戎務必本于方寸

不學以致知則方寸亂矣何以成帝王之業乎

豫章羅氏曰人主讀經則師其意讀史則師其跡然

讀經以尚書為先讀史以唐書為首蓋尚書論人主

善惡為多唐書論朝廷變故最盛

朱子曰天下之事其本在于一人而一人之身其主

在于一心故人主之心一正則天下之事無有不正

人主之心一邪則天下之事無有不邪如表端則影

直源濁則流污其理有必然者是以古先哲王欲明

其德于天下者莫不一以正心為本然本心之善其

體至微而利欲之攻不勝其眾常試驗之一日之間

聲色臭味游衍馳驅土木之華貨利之殖雜進于前

日新月盛其間心體湛然善端呈露之時蓋絕無而

僅有也茍非講學之功有以開明其心而不迷于是

非邪正之所在又必信其理之在我而不可以須臾

離則亦何以得此心之正勝利欲之私而應事物無

窮之變乎然所謂學則又有邪正之別焉味圣賢之

言以求義理之當察古今之變以驗得失之幾而必

反之身以踐其實者學之正也涉獵記誦而以雜博

相高割裂裝綴而以華靡相勝反之身則無實措之

行則無當者學之邪也學之正而心有不正者鮮矣

學之邪而心有不邪者亦鮮矣故講學雖所以為正

心之要而學之邪正其系于所行之得失而不可不

審者又如此易曰正其本萬事理差之毫厘繆以千

舜之戒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

中而必繼之曰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慎乃

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孔子之告顏

淵既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而又申之曰非禮勿視非禮

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既告之以損益四代之禮

樂而又申之曰放鄭聲遠人鄭聲淫人殆嗚呼

此千圣相傳心法之要其所以極夫天理之全而察

乎人欲之盡者可謂兼其本末巨細而舉之矣兩漢

以來非無愿治之主而莫克有志于此是以雖或隨

世以就功名而終不得以與乎帝王之盛其或恥為

庸主而思用力于此道則又不免蔽于老子浮屠之

說靜則徒以虛無寂滅為樂而不知有所謂實理之

原動則徒以應緣無礙為達而不知有所謂善惡之

幾是以日用之間內外乖離不相為用而反以害于

政事蓋所謂千圣相傳心法之要者于是不復講矣

帝王之學雖與韋布不同經綸之業固與章句有異

然其本末之序竊以為無二道也圣賢之言平鋪放

著自有無窮之味于此從容潛玩默識而心通焉則

學之根本于是乎立而其用可得而推矣患在立說

貴于新奇推類欲其廣博是以反失圣言平淡之真

味而徒為學者口耳之末習至于人主能之則又適

所以為作聰明自賢圣之具不惟無益而害有甚焉

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

有天理人欲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

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欲

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而且邪公而正者逸

而日休私而邪者勞而日拙其效至于治亂安危有

大相絕者而其端特在夫一念之間而已舜禹相傳

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正

謂此也

人主之學當以明理為先是理既明則凡所當為而

必為所不當為而必止莫非循天之理而非有意必

固我之私也

周武王之言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

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而孟子又曰堯舜性之

湯武反之蓋嘗因此二說而深思天地之大無不生

育固為萬物之父母矣人于其間又獨得其氣之正

而能保其性之全故為萬物之靈若元后者則于人

類之中又獨得其正氣之盛而能保其全性之尤者

是以能極天下之聰明而出乎人類之上以覆冒而

子畜之是則所謂作民父母者也然以自古圣賢觀

之惟帝堯大舜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為能履此位當

此責而無愧若成湯武王則其聰明之質固已不能

如堯舜之全矣惟其能學而知能利而行能擇善而

固執能克己而復禮是以有以復其德性聰明之全

體而卒亦造夫堯舜之域以為億兆之父母蓋其生

質雖若不及而其反之之至則未嘗不同孔子所謂

及其成功一也正此之謂也誠能于日用之間語默

動靜必求放心以為之本而于玩經觀史親近儒學

已用力處益用力焉數召大臣切劘治道俾陳要急

之務至于群臣進對亦賜溫顏反復詢訪以求政事

之得失民情之休戚而又因以察其人材之邪正短

長庶于天下之事各得其理經歷詳盡浹洽貫通聰

明日開志氣日強德聲日聞治效日著四海之內瞻

仰畏愛如親父母則是反之之至而堯舜湯武之盛

不過如此

勉齋黃氏曰帝王之學必先格物致知以極夫事物

之變使義理所存纖悉畢照則自然意誠心正而可

以應天下之務

西山真氏曰惟學可以養此心惟敬可以存此心惟

親近君子可以維持此心蓋義理之與物欲相為消

長者也篤志于學則日與圣賢為徒而有自得之樂

持身以敬則凜如神明在上而無非僻之侵親賢人

君子之時多則規儆日聞諂邪不得而惑三者交致

其力則圣心湛然如日之明如水之清義理為之主

而物欲不能奪矣

人主之學其要在于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以為出治

之本非徒雕鎪詞藝破析章句為書生之末技而已

魯齋許氏曰凡人之情敬慎于憂危惰慢于暇豫惟

圣人不如此堯舜只兢兢業業無已時憂危暇豫處

之如一一日二日萬幾何得惰慢程子謂惟慎獨可

以行王道初未然之徐而思之不如此不能行王道

蓋功夫有間斷故也以太宗之英明猶于此不能進

兩漢文帝光武敬慎終身然圣學不足以成就之惜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6 23:46:00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华| 保山市| 高陵县| 全南县| 泗洪县| 大连市| 虹口区| 平原县| 诸城市| 巴彦淖尔市| 黔西县| 泉州市| 凤台县| 正宁县| 萨嘎县| 常宁市| 鹤壁市| 定襄县| 柯坪县| 闽清县| 古蔺县| 岳西县| 措美县| 夏津县| 河北区| 汉川市| 崇州市| 邯郸市| 慈利县| 伊宁市| 汽车| 双鸭山市| 眉山市| 洪雅县| 凌云县| 万宁市| 区。| 读书| 阿瓦提县| 朔州市| 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