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匯考一
周
周制小宗伯掌三族之別
按周禮春官宗伯禮官之屬小宗伯中大夫二人小
宗伯之職掌三族之別以辨親囗
訂
義
王昭禹曰人之生上親父下親子而已與之為
三以父而親祖以子而親孫是之謂以三為五以
祖親曾高祖以孫親曾元孫是之謂以五為九薛
氏曰堯親九族此特掌三族何也三族親之本九
族親之盡賈氏曰辨親囗者據以上至高祖下至
元孫旁至緦麻重服曰親輕服曰囗
其正室皆謂之門子掌其政令
訂
義
鄭康成曰正室適子將代父當門者王昭禹曰
三族已立則本末斯從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明嫡
正室其嫡也王氏曰以其當室謂之正室以其當
門謂之門子又詳說曰春秋有公族余子公行以
親囗為言詩有公子公姓公族以久近為言此言
門子者以嫡庶為言古人重立嫡天子曰太子諸
侯曰世子皆以嫡立三族之別亦皆有嫡子在曲
禮則曰孤子當室是以當室名其嫡在文王世子
則曰世室守太廟是以世室名世嫡此曰其正室
皆謂之門子則其重嫡之意深矣黃氏曰諸子政
官故掌役守之事宗伯禮官所掌宗法而已鄭鍔
曰別親囗明嫡庶使人不得以孽代宗程氏曰宗
子之法不立則朝無世臣宗法須是一二巨公之
家立法宗法立則人人各知來處
漢
漢承秦設宗正以掌親屬公主家令門尉皆屬之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宗正秦官掌親屬有丞平帝元
始四年更名宗伯屬官有都司空令丞內官長丞又
諸公主家令門尉皆屬焉王莽并其官于秩宗初內
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后屬宗正
注
如淳曰律司空主水及罪人師古曰律歷志主
分寸尺丈也
高祖七年春二月置宗正官以序九族
按漢書高祖本紀云云
文帝四年夏五月復諸劉有屬籍無所與賜諸侯王
子邑各二千戶
按漢書文帝本紀云云
武帝元光元年夏四月赦天下復七國宗室前絕屬
者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昭帝始元二年春正月以宗室無在位者舉茂才劉
辟疆劉長樂皆為光祿大夫辟疆守長樂衛尉
按漢書昭帝本紀云云
宣帝地節元年詔宗室有罪者復屬籍
按漢書宣帝本紀地節元年夏六月詔曰蓋聞堯親
九族以和萬國朕蒙遺德奉承圣業惟念宗室屬未
盡而以罪絕若有賢材改行勸善其復屬使得自新
平帝元始元年春正月令宗室屬未盡而以罪絕者
復其屬其為吏舉廉佐史補四百石
平帝元始五年詔宗室選有德義者為宗師
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始五年春正月詔曰蓋聞帝王
以德撫民其次親親以相及也昔堯睦九族舜惇敘
之朕以皇帝幼年且統國政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
帝子孫及兄弟吳頃楚元之后漢元至今十有余萬
人雖有王侯之屬莫能相糾或陷入刑罪教訓不至
之咎也傳不云乎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其為宗
室自太上皇以來族親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糾
之致教訓焉二千石選有德義者以為宗師考察不
從教令有冤失職者宗師得因郵亭書言宗伯請以
聞常以歲正月賜宗師帛各十匹
后漢
后漢設宗正卿一人掌王國及諸宗室親屬而諸公
主家令亦屬之
按后漢書百官志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
序錄王國嫡庶之次及諸宗室親屬遠近郡國歲因
上計宗室名籍若有犯法當髡以上先上諸宗正宗
正以聞乃報決丞一人比千石
注
胡廣曰又歲一治諸王世譜差序秩第漢官四
員吏四十一人其六人四科一人二百石四人百
石三人佐六人騎吏二人法家家十八人學事一
人官醫
諸公主每主家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三百石本注
曰其余屬吏增減無常
注
漢書曰主簿一人秩六百石仆一人秩六百石
私府長一人秩六百石家丞一人三百石直吏三
人從官二人東觀書曰其主薨無子置傅一人守
其家
右屬宗正本注曰中興省都司空令丞
注
如淳曰主罪人
晉
晉初設宗正以統皇族宗人圖牒后省之
按晉書職官志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
宗正大司農少府將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長秋皆為
列卿各置丞曹主簿五官等員
宗正統皇族宗人圖牒又統太醫令史又有司牧掾
員及渡江哀帝省并太常太醫以給門下省
武帝咸寧三年詔以扶風王亮為宗師
按晉書武帝本紀咸寧三年春正月詔曰宗室戚屬
國之枝葉欲令奉率德義為天下式然處富貴而能
慎行者寡召穆公糾合兄弟而賦棠棣之詩此姬氏
所以本枝百世也今以衛將軍扶風王亮為宗師所
當施行皆諮之于宗師也
梁
梁復設宗正卿以宗室為之
按隋書百官志宗正卿位視列曹尚書主皇室外戚
之籍以宗室為之梁初猶依宋齊皆無卿名天監
七年以太常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農為司
農卿三卿是為春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
武帝中大通三年詔宗戚有服屬者并賜鄉亭侯
按梁書武帝本紀中大通三年秋七月庚寅詔曰推
恩六親義彰九族班以侯爵亦曰惟允凡是宗戚有
服屬者并可賜沐食鄉亭侯各隨遠近以為差次其
有昵親自依舊章
陳
陳承梁置宗正卿宗正丞
按隋書百志官陳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宗
正卿秩中二千石品第三宗正丞六百石品第八
北魏
道武帝天賜元年立宗室宗師
按魏書太祖本紀不載按官氏志天賜元年十一
月以八國姓族難分故國立大師小師令辯其宗黨
品舉人才自八國以外郡各自立師職分如八國比
今之中正也宗室立宗師亦如州郡八國之儀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宴四廟子孫于宣文堂
按魏書高祖本紀太和十七年夏五月壬戌宴四廟
子孫于宣文堂帝親與之齒行家人之禮
太和年詔議官制定宗正寺官階品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內外百官屢有減置或事出當時不為常目舊
令亡失無所依據太和中高祖詔群寮議定百官著
于令六卿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第二
品上少卿第三品上皇宗博士第五品下宗正丞從
第五品中
太和二十三年復次宗正寺官職令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按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
復次職令及帝崩世祖初班行之以為永制六卿太
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太府第三品少鄉第四
品上階丞第七品上階
宣武帝年詔修宗學
按魏書世宗本紀不載按任城王澄傳澄都督淮
南諸軍事加散騎常侍澄表曰臣參訓先朝藉規有
日前言舊軌頗亦聞之又昔在恒代親習皇宗熟秘
序
闕
庭無闕日臣每于侍坐先帝未嘗不以書典在
懷禮經為事周旋之則不輟于時自鳳舉中京方隆
禮教宗室之范每蒙委及四門之選負荷銓量自先
皇升遐未遑修述學宮虛荷四門之名宗人有闕四
時之業青矜之緒于茲將廢臣每惟其事竊所傷懷
伏惟圣略宏遠四方罕務宴安之辰于是乎在何為
太平之世而令子衿之嘆興焉圣明之日而使宗人
之訓闕焉愚謂可敕有司修復皇宗之學開辟四門
之教使將落之族日就月將詔曰冑子崇業自古盛
典國均之訓無應久廢尚書便可量宜修立
宣武帝永平四年改宗子羽林為宗士
按魏書世宗本紀不載按官氏志永平四年七月
詔宗子羽林為宗士其本秩付尚書計其資集敘從
七已下從八已上官
延昌三年詔皇族在議請之外悉依常法
按魏書世宗本紀不載按刑罰志先是皇族有譴
皆不持訊時有宗士元顯富犯罪須鞫宗正約以舊
制尚書李平奏以帝宗盤固周布于天下其屬籍囗
遠蔭官卑末無良犯憲理須推冤請立限斷以為定
式詔曰云來綿遠繁衍世滋植籍宗氏而為不善量
亦多矣先朝既無不訊之格而空相矯恃以長違暴
諸在議請之外可悉依常法
孝明帝熙平二年賜宴宗室詔庶族子弟未十五不
聽入仕又詔俱從敘用咸陽京兆二王后復屬籍
按魏書肅宗本紀熙平二年秋八月戊戌宴太祖以
來宗室年十五以上于顯陽殿申家人之禮己亥詔
庶族子弟年未十五不聽入仕詔曰皇魏開基道邁
周漢蟬連二都德盛百祀雖帝嗣蕃衍親賢并茂而
猶沉屈素履巾褐衡門非所謂廣命戚族翼屏王室
者也今可依世近遠敘之列位庚子詔咸陽京兆二
王子女還附屬籍
孝昌二年詔喪亂后屬籍為雜濫門戶所拘辱者聽
離絕增宗士庶子二官員數
按魏書肅宗本紀孝昌二年閏月詔曰頃舊京淪覆
中原喪亂宗室子女屬籍在七廟之內為雜戶濫門
所拘辱者悉聽離絕按官氏志二年十月詔宗士
庶子二官各增二百人
北齊
北齊太宗正寺卿以掌宗室屬籍
按隋書百官志后齊制官多循后魏太宗正寺卿少
卿丞各一人有功曹五官主簿錄事等員掌宗室屬
籍統皇子王國諸王國諸長公主家
北周
北周置宗師中大夫
按杜佑通典后周有宗師中大夫掌皇族定世系辨
昭穆訓以孝悌屬大冢宰
隋
隋置宗正寺設卿丞主簿錄事員不統署
按隋書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置宗正寺宗正寺置卿少卿各一人
丞二人主簿錄事各二人不統署宗正卿為正三
品宗正少卿為正四品宗正寺丞為正七品
煬帝大業三年宗正寺置二少卿更定卿以下官品
按隋書本紀不載按百官志煬帝即位多所改革
三年定令光祿以下八寺卿皆降為從三品少卿各
加置二人為從四品
唐
唐置宗正寺卿少卿丞佐之領陵臺崇元之屬
按唐書百官志宗正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
四品上丞二人從六品上掌天子族親屬籍以別昭
穆領陵臺崇元二署凡親有五等先定于司封一曰
皇帝周親皇后父母視三品二曰皇帝大功親小功
尊屬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周親視四品三曰皇帝
小功親緦麻尊屬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大功親視
五品四曰皇帝緦麻親袒免尊屬太皇太后皇太后
皇后小功親五曰皇帝袒免親太皇太后小功卑屬
皇太后皇后緦麻親視六品皇帝親之夫婦男女降
本親二等余親降三等尊屬進一等降而過五等者
不為親諸王大長公主長公主親本品嗣王郡王非
三等親者亦視五品駙馬都尉視諸親祭祀冊命朝
會陪位襲封者皆以簿書上司封主簿二人從七品
上知圖譜官一人修玉牒官一人知宗子表疏官一
人錄事二人從九品上
注
武德二年置宗師一人后省龍朔二年改宗正
寺曰司宗寺卿曰正卿少卿曰大夫武后光宅元
年曰司屬寺有府五人史五人亭長四人掌固四
人京都太廟齋郎各一百三十人門仆各三十三
人主簿錄事各二人
諸陵臺令各一人從五品上丞各一人從七品下建
初啟運興寧永康陵令各一人從七品下丞各一人
從八品下掌守衛山陵凡陪葬以文武分左右子孫
從父祖者亦如之宮人陪葬則陵戶成墳諸陵四至
有封禁民葬唯故墳不毀
注
開元二十四年以宗廟所奉不可名以署太常
少卿韋絳奏廢太廟署以少卿一人知太廟事二
十五年濮陽王徹為宗正卿恩遇甚厚建議以宗
正司屬籍乃請以陵寢宗廟隸宗正天寶十二載
駙馬都尉張囗為太常卿得幸又以太廟諸陵署
隸太常十載改獻昭干定橋五陵署為臺升令品
永康興寧二陵稱署如故至德二年復以陵廟隸
宗正永泰元年太常卿姜慶初復奏以陵廟隸太
常大歷二年復置陵臺有錄事各一人府各二人
史各四人主衣主輦主藥各四人典事各三人掌
固各二人陵戶各三百人昭陵干陵橋陵增百人
諸陵有錄事各一人府各一人史各二人典事各
二人掌固各二人陵戶各百人
諸太子廟令各一人從八品上丞各一人正九品下
錄事各一人從九品上令掌灑掃開闔之節四時享
祭焉
注
有府各一人史各二人典事各二人掌固各一
人
諸太子陵令各一人從八品下丞各一人從九品下
錄事各一人從九品上
注
有府各一人史各二人典事各二人掌固各一
人陵戶各三十人太常舊有太廟署令一人從七
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齋郎二十四人
崇元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京都
諸觀名數與道士帳籍齋醮之事新羅日本僧入朝
學問九年不還者編諸籍道士女冠僧尼見天子必
拜凡止民家不過三夜出逾宿者立案連署不過七
日路遠者州縣給程天下觀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
七百七十六女冠九百八十八寺五千三百五十八
僧七萬五千五百二十四尼五萬五百七十六兩京
度僧尼道士女冠御史一人囗之每三歲州縣為籍
一以留縣一以留州僧尼一以上祠部道士女冠一
以上宗正一以上司封
注
有府二人史三人典事六人掌固二人崇元學
博士一人學生百人隋以署隸鴻臚又有道場元
壇唐置諸寺觀監隸鴻臚寺每寺觀有監一人貞
觀中廢寺觀監上元二年置漆園監尋廢開元二
十五年置崇元學于元元皇帝廟天寶元年兩京
置博士助教各一員學生百人每祠享以學生代
齋郎二載改崇元學曰崇賢館博士曰學士助教
曰直學士置大學士一人以宰相為之領兩京元
元宮及道院改天下崇元學為通道學博士曰道
德博士未幾而罷寶應永泰間學生存者亡幾大
歷三年復增至百人初天下僧尼道士女冠皆隸
鴻臚寺武后延載元年以僧尼隸祠部開元二十
四年道士女冠隸宗正寺天寶二載以道士隸司
封貞元四年崇元館罷大學士后復置左右街大
功德使東都功德使修功德使總僧尼之籍及功
役元和二年以道士女冠隸左右街功德使會昌
二年以僧尼隸主客太清宮置元元館亦有學士
至六年廢而僧尼復隸兩街功德使
遼
遼制大惕隱諸司掌皇族之政教及設南面朝官始
置宗正寺有卿少卿等員
按遼史百官志太祖神冊六年詔正班爵至于太宗
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國制簡樸漢制則沿名之風固存也大惕隱司太祖
置掌皇族之政教興宗重熙二十五年耶律義先拜
惕隱戒族人曰國家三父房最為貴族凡天下風化
之所自出不孝不義雖小不可為其妻晉國長公主
之女每見中表必具禮服義先以身率先國族化之
遼國設官之實于此可見太祖有國首設此官其后
百官擇人必先宗姓
惕隱亦曰梯里己
知惕隱司事
惕隱司事
肅祖長子洽囗之族在五院司叔子葛剌季子洽禮
及懿祖仲子帖剌季子褭古直之族皆在六院司此
五房者謂之二院皇族元祖伯子麻魯無后次子巖
木之后曰孟父房叔子釋魯曰仲父房季子為德祖
德祖之元子是為太祖天皇帝謂之橫帳次曰剌葛
曰迭剌曰寅底石曰安端曰蘇皆曰季父房此一帳
三房謂之四帳皇族二院治之以北南二王四帳治
之以大內惕隱司皆統于大惕隱司
大內惕隱司堂皇族四帳之政教
大內惕隱
知大內惕隱事
大內惕隱都監
大橫帳常袞司掌太祖皇帝后九帳皇族之事
橫帳常袞亦曰橫帳敞穩
橫帳太師
橫帳太保
橫帳司空
橫帳郎君
橫帳知事
孟父族帳常袞司掌蜀國王巖木房族之事
仲父族帳常袞司常隋國王釋魯房族之事
季父族帳常袞司掌德祖皇帝三房族之事
四帳都詳穩司掌四帳軍馬之事
都詳穩
都監
將軍本名敞史
小將軍
橫帳詳穩司
孟父帳詳穩司
仲父帳詳穩司
季父帳詳穩司
舍利司掌皇族之軍政
舍利詳穩
舍利都監
舍利將軍
舍利小將軍
舍利
梅里
親王國官制未詳
王府近侍
王府祇候
大東丹國中臺省太祖天顯元年置干亨元年圣宗
省
左大相
右大相
左次相
右次相
王子院掌王子各帳之事
王子太師
王子太保
王子司徒
王子司空
王子班郎君
南面朝官遼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
乃用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諸衛東宮
之官
宗正寺職名總目職在大惕隱司
卿
丞
主簿
太祖二年始置惕隱典族屬
按遼史太祖本紀二年春正月辛巳始置惕隱典族
屬以皇弟撒剌為之
宋
宋宗正寺設卿少卿丞統主簿及宗學博士之屬
按宋史職官志宗正寺卿少卿丞主簿各
一人卿掌敘宗派屬籍以別昭穆而定其親囗少卿
為之貳丞參領之凡修纂牒譜圖籍其別有五曰玉
牒以編年之體敘帝系而紀其歷數凡政令賞罰封
域戶口豐兇祥瑞之事載焉曰屬籍序同姓之親而
第其服紀之戚囗遠近曰宗藩慶系錄辨譜系之所
自出序其子孫而列其名位品秩曰仙源積慶圖考
定世次枝分派別而系以本宗曰仙源類譜序男女
宗婦族姓婚姻及官爵遷敘而著其功罪生死凡錄
以一歲圖以三歲牒譜籍以十歲修纂以進宋初舊
置判寺事二人以宗姓兩制以上充闕則以宗姓朝
官以上知丞事掌奉諸廟諸陵薦享之事司皇族之
籍主簿一員以京官充
注
舊自丞簿以上皆宗姓為之通署寺事初置卿
少率命常參官判寺事大中祥符八年以兵部侍
郎趙安易兼卿判寺趙世長改為知寺事九年始
定丞郎以上兼卿給舍以下兼少卿郎中以下兼
丞京官主簿其卿闕則丞以下行寺事而無知判
之名
元豐官制行詔宗正長貳不專用國姓蓋自有大宗
正司以統皇族也渡江后卿不常置少卿一人以太
常兼紹興三年復置少卿一人五年復置丞十年置
主簿隆興元年并省次年詔丞簿復舊制嘉定九年
詔以宗學改隸宗正寺自此寺官又預校試之事分
案二曰屬籍曰知雜吏額胥長一人胥史一人胥佐
二人楷書二人貼書二人
大宗正司景佑三年始置司以皇兄寧江軍節度使
濮王知大宗正事皇侄彰化軍節度觀察留后守節
同知大宗正事元豐正名仍置知及同知官一人選
宗室團練觀察使以上有德望者充丞二人以文臣
京朝官以上充掌糾合族屬而訓之以德行道藝受
其詞訟而糾正其愆違有罪則先劾以聞法例不能
決者同上殿取裁若宮邸官因事出入日書于籍季
終類奏歲錄存亡之數報宗正寺凡宗室服屬遠近
之數及其賞罰規式皆總之官屬有記室一人掌箋
奏講書教授十有二人分位講授兼領小學之事舊
制擇宗室賢者為知大宗正事次一人為同知其后
位高屬尊者為判熙寧三年始以異姓朝官二員知
丞事置局為睦親廣親宅是歲省管干睦親廣親宅
及提舉郡縣主等宅官以其事歸宗正
注
自熙寧中置丞始以都官員外郎張稚圭為之
神宗疑用異姓王安石言前代宗正固有用庶姓
者乃錄春秋時公侯大夫事神宗曰此雖無前代
故事行之何害安石曰圣人刱法不必皆循前代
所以行者于是召稚圭對而命之
分案五置吏十有一元豐五年詔大宗正司不隸六
曹其丞屬中書省奏差元佑四年詔宗室越本司訴
事者罪之六年詔宗正按熙寧敕諸院建小學自八
歲至十四歲首檢舉入學紹圣元年詔袒免外兩世
孤遺貧乏者驗廩給之四年詔宗室婦女自外還京
并報宗正崇寧三年詔大宗正及外宗正司將條貫
事跡關宗正寺修纂圖牒政和三年詔以知大宗正
事仲忽提舉宗子學事崇寧三年置南外宗正司于
南京西外宗正司于西京各置敦宗院初講議司言
宗室囗屬愿居兩京輔郡者各置敦宗院其兩京各
置外宗正司從之仍詔各擇宗室之賢者一人為知
宗掌外居宗室詔復定宗學博士正錄員數大觀四
年罷政和二年復舊又詔敦宗院宗子有文藝行實
眾所共知者許外宗正官考察以聞中興后以位高
屬尊者為判大宗正事其知及同知如舊制又置知
大宗正丞一員以文臣充掌糾合宗室而檢防訓飭
之凡南班宗室磨勘遷轉襲封請給核其當否嫁娶
房奩分析財產酌厚薄多寡而訂其議凡宗室除合
該賜名外皆大宗正定名而后報宗正寺其余遷授
官資支給錢米考核以詔予奪其不率教者以法拘
之歲久知悔則除其過名復置南外宗正司西外宗
正司以處宗室之在外者各仍舊制設敦宗院皆設
知宗所在通判職官兼丞簿其糾合檢防訓飭如大
宗宗正司西南外兩司闕知宗間令大宗正司選擇
保明而后授之又各置教授以課其行藝南渡初先
徙宗室于江淮于是大宗正司移江寧南外移鎮江
西外移揚州其后屢徙后西外止于福州南外止于
泉州又置紹興府宗正寺蓋初隨其所寓而分管轄
之干道七年嘗欲移紹興府宗司于蜀不果后并歸
行在嘉定間用臣僚言乞凡除授知宗須擇老成更
練之人詔知宗正丞照百司例每日入局所以示增
重宗盟之意
玉牒所淳化六年始設局置官詔以皇宋玉牒為名
建玉牒殿咸平初命趙安易梁周翰編屬籍始刱規
制大中祥符六年以知制誥劉筠夏竦為修玉牒官
自后置一員或二員元豐官制行分隸宗正寺官寺
丞王鞏奏玉牒十年一進并以學士典領自熙寧中
范鎮進書之后神宗玉牒至今未修仙源類譜自慶
歷中張方平修進之后僅五十年并無成書乞別立
法其修玉牒及類譜官每二年一具草繳進從之紹
圣三年應宗室賜名三祖下各隨祖宗之支子而下
雖兄弟數多并為一字相連南渡后紹興十二年始
建玉牒所提舉一人或二人以宰相執政為之以侍
從官一人兼修宗正卿少而下同修纂先是宗正寺
丞邵大受奏講求宗正寺舊掌之書曰皇帝玉牒曰
仙源積慶圖曰宗藩慶系錄曰宗支屬籍南渡四書
散失今重加修纂仙源慶系屬籍總要合圖錄屬籍
三者而一之既無愧于昔矣獨玉牒一書未修宜搜
訪討論以正九族以壯本支于是始置官如舊制分
案五置吏十干道八年詔玉牒殿主管香火差內侍
三員武臣一員充并改作干辦玉牒所殿
仁宗慶歷五年春三月己未詔大宗正勵諸宗子授
經務學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皇佑五年春二月乙未詔宗室通經者大宗正司以
聞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英宗治平元年夏六月己亥增宗室教授丁未增同
知大宗正事一員
按宋史英宗本紀云云
神宗熙寧二年詔宣祖太祖太宗之子皆擇其后一
人世世封公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秦王廷美傳熙寧二年
詔宣祖太祖太宗之子皆擇其后一人為宗世世封
公以奉其祀不以服屬盡故殺其恩禮三年太常禮
院言本朝近制諸王之后皆用本宮最長一人封公
繼襲去年詔祖宗之子皆擇其后一人為宗世世封
公即與舊制有異按禮文諸王公侯伯子男皆子孫
承嫡者傳襲若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
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
母弟無同母弟立庶孫曾孫以下準此合依禮令傳
嫡承襲詔可乃以承亮為秦國公奉秦王廷美祀
熙寧十年始令宗子試法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初宗學廢置無
常凡諸王屬尊者立小學于其宮其子孫自八歲至
十四歲皆入學日誦二十字其已授環衛官有學藝
得召試遷轉者每有之然非有司常試乃特恩也熙
寧十年始立宗子試法凡祖宗袒免親已受命者附
鎖廳試自袒免以外得試于國子監禮部別異其卷
而校之十取其五舉者雖多解毋過五十人廷試亦
不與進士同考年及四十囗累舉不中疏其名以聞
而錄用之其官于外而不愿附各路鎖試許謁告試
國子監
徽宗崇寧年兩京皆置敦宗院院皆置大小學校
立考選法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崇寧初疏屬年
二十五以經義律義試禮部合格分二等附進士榜
與三班奉職文優者奏裁其不能試及試而黜者讀
律于禮部推恩于三班借職勿著為令及兩京皆置
敦宗院院皆置大小學教授立考選法如熙寧格出
官所囗長貳或監司有二人任之乃注授后又許見
在任者于本任附貢士試
大觀四年詔宗子依貢士法殿試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大觀三年宗子
釋褐者十二人宗學官須宗子中上舍第且有行者
方始為之四年詔宗子之升上舍不經殿試遽命之
官熙寧法不如是其依貢士法俟殿試補入上中等
者唱名日取裁后又定上等賜上舍及第中等賜出
身授官有差凡隸學有篤疾若親老無兼侍者大宗
正察其實罷歸
宣和二年詔罷宗子量試出官之法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云云
高宗紹興二年初策士及宗子于集英殿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云云
紹興十四年始建宗學于臨安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紹興十四年始
建宗學于臨安生員額百人太學生五十人小學生
四十人職事各五人置諸王宮大小學教授一員在
學者皆南宮北宅子孫若親賢宅近屬則別選館職
教授按宗室列傳子偁子伯琮被選入宮是為孝
宗既封建國公就傳子偁召對言宗室之寓于外者
當聚居官舍選尊長鈐束之年未十五附入州小學
十五入大學許依進士就舉未出官者亦許入學聽
讀及二年聽參選高宗納其說
紹興十五年命諸路宗室愿赴行在試者依熙寧舊
制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初行在宗室試
國子監者有官鎖廳七取其三無官應舉七取其四
無官袒免親取應文理通為合格不限其數而外任
主宮觀岳廟試于轉運司者取放之額同進士紹興
十五年命諸路宗室愿赴行在試者依熙寧舊制并
國子監請解不愿者依崇寧通用貢舉法
紹興二十七年進呈玉牒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禮志二十年五月八日
進呈中興圣統太常博士丁屢明言乞比附進呈玉
牒行禮二十四年進呈徽宗御集禮部言昨紹興十
年徽宗御制擬以敷文名閣今乞權安奉于天章閣
續俟崇建二十六年十月進呈太后回鑾事實二十
七年三月宰臣沈該言玉牒所官陳康伯等先次編
修太祖皇帝玉牒自誕圣至即位自建隆元年至開
寶九年通修一十七年開基玉牒舊制以梅紅羅面
簽金字今欲題曰皇宋太祖皇帝玉牒又編修今上
皇帝玉牒自誕圣之后圣德祥瑞建大元帥府事跡
至即帝位二十余年又自即位后編修至紹興二年
通修二十六年中興玉牒今欲題曰皇宋今上皇帝
玉牒宣祖太祖太宗魏王下各宗仙源類譜五世昭
穆今已修寫進本乞擇日進呈詔從其請前期儀鸞
司臨安府于玉牒殿向南上設權安奉玉牒類譜并
中興圣統幄次又于玉牒所向外設騎從官及文武
百官等待班幕次又于景靈宮內外設騎從官幕次
進呈前一日俟朝退玉牒所提領官都大提舉諸司
官承受官玉牒所官等赴本所幕次宿衛俟儀仗樂
人等排立御史臺合門太常寺分引玉牒所官詣玉
牒殿下北向立禮直官引提領官詣玉牒殿下北面
立禮直官揖躬拜提領官拜在位官皆再拜訖次引
提領官詣香案前搢笏三上香執笏退復位皆再拜
訖班退歸幕次宿衛儀仗樂人作樂晝夜更互排立
其日五更御史臺合門太常寺引分提領官宰執使
相侍從臺諫兩省官知合禮官南班宗室詣玉牒殿
北向立禮直官揖躬拜提領官拜在位官皆再拜訖
次引提領官詣玉牒類譜香案前搢笏三上香執笏
退復位禮直官引提領官詣前西向立次騎從官分
左右乘馬俟玉牒所率輦官奉擎玉牒類譜腰輿進
行樂人作樂儀衛儀仗迎引次引提領官宰執使相
侍從臺諫兩省官知合禮官南班宗室騎從至和寧
門下馬執笏步從玉牒類譜至垂拱殿門外幄次步
從官權歸幕次樂止儀衛樂人等并于幄次前排立
俟進呈玉牒譜類并如合門儀訖俟玉牒類譜出殿
門御史臺合門太常寺分引提領官宰執使相侍從
臺諫兩省官知合禮官南班宗室分左右執笏步從
儀衛樂人前引迎奉出皇城北宮門步從等官上馬
騎從至和寧門外前引將至玉牒所御史臺合門太
常寺分引文武百官于玉牒所門內殿門外立班內
文臣厘務通直郎以上及承務郎見任寺監主簿執
事官以上武臣修武郎以上迎拜訖如值雨地下沾
濕迎拜官吏不迎拜騎從官至玉牒所并下馬執笏
步從詣玉牒殿下分東西相向立禮直官引提領官
詣玉牒類譜幄前西向立定俟玉牒所率輦官奉擎
玉牒類譜入幄儀仗儀衛輦官樂人更互排立提領
官宰執使相侍從臺諫兩省官知合禮官南班宗室
及玉牒所官分官赴景靈宮迎奉皇帝中興圣統赴
玉牒殿同時安奉俟安奉時將至設香案畢次御史
臺合門太常寺分引文武百官詣玉牒殿下并北向
立班定直官引提領官詣幄前西立俟日官報時及
次玉牒所安奉玉牒類譜訖次引提領官復位北向
立定禮直官揖躬拜提領官拜在位官皆再拜訖禮
直官引提領官詣香案前搢笏三上香執笏退復位
立定在位皆再拜訖退儀衛樂人等以次退自是凡
進書并仿此
孝宗隆興元年詔宗子不以遠近多寡文解兩次者
并赴廷試略通文墨者量試推恩量試不中年四十
以上補承信郎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孝宗登極凡宗
子不以服屬遠近人數多寡其曾獲文解兩次者并
直赴廷試略通文墨者量試推恩習經人本經義二
道習賦人詩賦各一首試論人論一首仍限一十五
歲以上合格第一名承節郎余并承信郎曾經下省
人免量試推恩四川則附試于安撫制置司于是入
仕者驟逾千人隆興元年詔量試不中年四十以上
補承信郎展三年出官余并于后舉再試四月御射
殿引見取應省試第一人賜同進士出身第二第三
人補保義郎余四十人承節郎七人承信郎凡宗室
鎖廳得出身者京官進一秩選人比類循資無官應
舉得出身者補修職郎濮秀二王下子孫中進士舉
者更特轉一秩
干道五年命宗室職事隨侍子弟許赴國子監補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云云
干道六年宗子鎖廳登第者依元資改授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干道六年臣僚
上言神宗朝始立教養選舉宗子之法保義至秉義
鎖試則與京秩在末科則升甲取應不過量試注官
所以寵異同姓不與寒畯等也然曩時向學者少比
年雋異者多或冠多士或登詞科幾與寒士齊驅而
入仕寖繁未知裁抑非所以示至公也于是禮部請
鎖廳登第者舊于元官上轉行兩官自今止依元資
改授余準舊制
干道十二年立宗子定額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十二年右正言
胡衛請自今宗室監試無官應舉照鎖廳例七取其
二省試則三舉所放人數如取應例立為定額從之
光宗年詔嗣秀王伯圭諸子得換班
按宋史光宗本紀不載按宗室列傳嗣秀王伯圭
字禹錫高宗同母弟也淳熙三年授安德軍節度使
尋加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朝德壽宮上皇賜
玉帶加少保封滎陽郡王高宗崩入臨充攢宮總護
使除少傅光宗即位升少師逾年召見遷太保封嗣
秀王賜甲第于安僖祠側臣僚上言治平中追崇濮
邸王子孫幾二十人皆自環衛序遷其官今居南班
者止師夔一人非所以強本支而固盤石也前未見
秀邸時欲賦以祿則不免責以吏事今已建邸而猶
責吏事他日或不免于議治則傷恩不則廢法曷歸
之南班俾無吏責而享富貴遂詔伯圭諸子得換班
寧宗嘉定四年宗子第一名于應得恩例外更遷一
秩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嘉定四年詔鎖
廳應舉省試第一名殿試唱名授官日于應得恩例
外更遷一秩
嘉定九年以宮學并歸宗庠教授改為博士宗諭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云云
嘉定十四年宗子年十五以下者許試小學生置諸
王宮大小學教授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十四年命前隸
宮學近屬令附宗學公私試中選者與正補宗學生
近屬子孫年十五以下者許試小學生復置諸王宮
大小學教授一員宗學解試依太學例取放每舉附
國子監發解所異題別考
理宗寶慶二年宗子賜同進士出身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寶慶二年以鎖
廳宗子第一名若搢學深春秋秀出譜籍與補保義
郎特賜同進士出身仍換修職郎
端平元年宗子就試召知職官委保以防欺詐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端平元年命宗
子鎖廳應舉解試凡在外州軍或寄居或見任隨侍
及見寓行在就試者各召知職官委保正身國子監
取其宗子出身訓名主長左驗以憑保收試仍于試
卷家狀內具保官職位姓名以防欺詐
淳佑二年為宗子置內小學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淳佑二年建內
小學置教授二員選宗子就學
寶佑元年宗子進士二人授保義郎二十九人授承
節郎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寶佑元年五月
特正奏名進士宗子必囗等二人特授保義郎若瑰
等二十九人承節郎囗略曰必囗等取應及選咸補
右階蓋欲誘之進學而教以入仕也其毋以是自畫
焉
度宗咸淳元年宗子舉人遇即位恩并赴類試
按宋史度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咸淳元年以鎖
廳應舉宗子兩請舉人遇即位赦恩并赴類試其曾
經覆試文理通者照例升等文理不通及未經覆試
者則否第五等人特與免銓出官
咸淳九年宗子并取乳名訓名公據方許收試
按宋史度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九年凡無官宗
子應舉初生則用乳名給據既長則用訓名其赴諸
路漕司之試有一人前后用兩據印二卷者至是命
漕司并索乳名訓名各項公據方許收試以杜奸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