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紀事

冊府元龜晉扶風王亮為衛將軍武帝詔宗室戚屬

國之枝葉欲令奉率德義為天下式然處富貴而能

慎行者寡召穆公糾合兄弟而賦棠棣之詩此姬氏

所以本支百世也亮為宗師所當施行皆諮之于師

時宗室殷盛無相統攝乃以亮為宗師使訓道規察

凡宗室中有不遵禮法大者正以義方小者隨事聞

陳南康愍王曇朗子方慶少清警涉獵書傳及長有

干略天嘉中權兼宗正卿

魏書彭城王勰傳高祖為家人書于勰曰教風密微

禮政嚴嚴若不深心日勸何以敬諸每欲立一宗師

肅我元族汝親則宸極位乃中監風標才器實足師

范屢有口囗仍執沖遜難違清挹荏苒至今宗制之

重舍汝誰寄便委以宗儀責成汝躬有不遵教典隨

事以聞吾別肅治之若宗室有愆隱而不舉鍾罰汝

躬綱維相厲庶有勸改吾朝聞夕逝不為恨也勰翌

日面陳曰奉詔令專主宗制糾舉非違臣聞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臣處宗乏長幼之順

按物無國士之禮每因啟請已蒙哀惜不謂今詔終

不矜免猶愿圣慈賜垂蠲遂高祖曰汝諧往欽哉

山堂肆考后魏世祖謂崔浩曰天下諸杜何處為最

欲取一人以為宗正浩曰中書博士杜銓今為諸杜

之最即命召之及見器貌雅世祖謂浩曰此真吾

所欲也拜為宗正

唐書蔣乂傳李锜誅詔宗正削一房屬籍宰相召乂

問一房自大功可乎答曰大功锜之從父昆弟其祖

神通有功配饗于廟雖裔孫之惡而忘其勛不可自

囗可乎曰囗者锜昆弟其父若幽死社稷今以锜連

坐不可執政然之故罪止锜及子息無旁坐者

柳芳傳芳子登登子璟文宗開成初為翰林學士初

芳永泰中按宗正諜斷自武德以昭穆系承撰永泰

新譜二十篇璟因召對帝嘆新譜詳悉詔璟囗摭永

泰后事綴成之復為十篇戶部供筆札稟料

冊府元龜高宗永徽二年召宗正卿李博文問曰比

問諸親何以得有除屬者對曰以屬囗降盡故除總

三百余人帝曰朕追遠之感實切于懷諸親服屬雖

囗理不可降并宜依舊編入屬籍

談賓錄裴谞為史思明所得偽授御史中丞時思明

殘殺宗室谞陰緩之全活者數千百人

冊府元龜代宗永泰二年宗正卿吳王祇奏上皇室

永嘉新譜二十卷太常博士柳房撰也房精于譜學

按宗正譜牒自武德以來宗支昭穆相承撰皇室譜

因話錄李尚書益有宗人庶子同名俱出于姑臧公

時人謂尚書為文章李益庶子為門戶李益而尚書

亦兼門地焉嘗姻族間有禮會尚書歸笑謂家人曰

大堪笑今日局席兩個坐頭總是李益

冊府元龜穆宗長慶元年宗正寺奉準貞元二十一

年囗宗子陪位放五百七十人出身今年囗放三百

人伏緣人數至多不沾恩澤白身之輩將老村閭乞

降特恩更放二百人出身許之

云溪友議文宗元年秋詔禮部高侍郎鍇復司貢籍

曰夫宗子維城本枝百代封爵承襲無令廢絕常年

宗正寺解送人恐有浮薄以忝科名在卿精揀藝能

勿妨賢路其所試賦則準常規詩則依齊梁體格乃

試琴瑟合奏賦霓裳羽衣曲詩主司先進五人其一

詩最佳者則李肱也次則王股日斜見賦肱以宗室

德行素明人才俱美乃以榜元及第霓裳羽衣曲詩

任用韻李肱詩曰開元太平時萬國賀豐歲梨園獻

舊曲玉座流新制鳳管遞參差霞衣競搖曳燕罷水

殿空輦余春草細蓬壺事已久仙藥功無替詎肯聽

遺音圣明知善繼上披文曰近屬如肱者其不忝乎

有劉安之識可令著書執馬孚之正可以為傅秦嬴

統天下子弟同匹夫根本之不深固曹冏所深非也

評曰李君文章精練行義昭詳策名于睿哲之朝得

路于韋蕭之室然止于岳齊二牧未登大任其有命

五代史李鏻傳鏻唐宗室子也莊宗即位拜鏻宗正

卿以李瓊為少卿獻祖懿祖墓在趙州昭慶縣唐國

初建鏻瓊上言獻祖宣皇帝建初陵懿祖光皇帝啟

運陵請置臺令縣中無賴子自稱宗子者百余人宗

正無譜牒莫能考按有民詣寺自言世為丹陽竟陵

臺令厚賂宗正吏鏻瓊不復詳考遂補為令民即持

絳幡招置部曲侵奪民田百余頃以謂陵園壖地民

訴于官不能決以聞莊宗下公卿博士問故唐諸帝

陵寢所在公卿博士言丹陽在今潤州而竟陵非唐

事鏻不學無知不足以備九卿坐貶司農少卿

宋史英宗本紀帝濮安懿王允讓第十三子母曰仙

游縣君任氏明道元年正月三日生于宣平坊第初

王夢兩龍與日并墮以衣承之及帝生赤光滿室或

見黃龍游光中四歲仁宗養于內寶元二年豫王生

乃歸濮邸帝天性篤孝好讀書不為燕嬉慢服御

儉素如儒者每以朝服見教授曰師也敢弗為禮時

吳王宮教吳充進宗室六箴仁宗付宗正帝書之屏

風以自戒

張洞傳洞權開封府推官轉度支員外郎詔訊祈國

公宗說獄宗說恃近屬貴驕不道獄具英宗以為辱

國不欲暴其惡洞曰宗說罪在不宥雖然陛下將懲

惡而難暴之獨以其坑不辜數人置諸法可矣英宗

喜曰卿知大體洞因言唐宗室多賢宰相名士蓋其

知學問使然國家本支蕃衍無親囗一切厚廩之不

使知辛苦婢妾聲伎無多寡之限至滅禮義極嗜欲

貸之則亂公共之法刑之則傷骨肉之愛宜因秩品

立制度更選老成教授之宗室緣是怨洞痛詆訾言

上亦起藩邸賴察之不罪也

趙安仁傳安仁孫君錫改宗正丞時增諸宗院講書

教授官而逐院自備緡錢為月饋貧者或不能以時

致宗師輒移文督取君錫言國家養天下士于太學

尚不較其費安有教育宗室令自行束修之理詔悉

從官給

孔文仲傳文仲進禮部員外郎有言皇族唯楊荊二

王得稱皇叔余宜各系其祖若唐人稱諸王孫之比

文仲曰上新即位宜廣敦睦之義不應囗間骨肉議

遂寢

彭汝礪傳汝礪為監察御史里行宗室以女賣婚民

間有司奏罷之汝礪言此雖疏屬皆天家子孫不可

使閭閻之賤得以貨取愿更著婚法

山堂肆考趙安仁兼宗正卿真宗以安仁舊德大僚

特令知寺事自是多所規制重修玉牒屬籍

卻掃編景德四年詔皇侄武信軍節度使惟吉立班

在鎮安軍節度使石保吉之上惟吉保吉俱帶平章

事而保吉先拜真宗令史館檢討故事準唐武德中

詔宗姓宜在同品官之上從之

夢溪筆談宗子授南班官世傳王文正太尉為宰相

日始開此議不然也故事宗子無遷官法唯遇稀曠

大慶則普遷一官景佑中初定祖宗并配南郊宗室

欲緣大禮乞推恩使諸王宮教授刁約草表上聞后

約見丞相王沂公公問前日宗室乞遷官表何人所

為約未測其意答以不知歸而思之恐事窮且得罪

乃再詣相府沂公問之如前約愈恐不復敢隱遂以

實對公曰無他但愛其文詞耳再三嘉獎徐曰已得

旨別有措置更數日當有指揮自此遂有南班之授

近屬自初除小將軍凡七遷則為節度使遂為定制

諸宗子以千縑謝約約辭不敢受予與刁親舊刁嘗

出表囗以示予

石林燕語唐宗正卿皆以皇族為之本朝踵唐故事

而止命同姓慶歷初始置太宗正司以北海郡王允

囗為知大宗正事其后相承皆以宗室領治平元年

英宗以宗數倍多于前乃命增置同知大宗正事一

員亦以懷州團練使宗惠為之迄今以為故事熙寧

三年復置丞二員以命外官

燕翼貽謀錄國初宗室尚少隸宗正寺仁宗景佑三

年以宗室眾多特置大宗正司以皇兄寧江軍節度

使允讓知大宗正事仍詔自今于祖宗后各擇一人

為之尚賢而不以齒糾正違失凡宗室奏陳先委詳

酌而后聞不得專達其后又以宗室出居外州于西

京置西外宗正司南京置南外宗正司矣

宗室年五歲則官為廩給此祖宗舊法也皇佑二年

判大宗正事允讓請自三歲廩給仁宗以為太過三

月甲辰詔宗室三歲以上官為給食今又復以五歲

為限矣

老學庵筆記王荊公作相裁損宗室恩數于是宗子

相率馬首陳狀訴云均是宗廟子孫且告相公看祖

宗面荊公厲聲曰祖宗親盡亦須祧遷何況賢輩于

是皆散去

合璧事類元豐七年以宗景知大宗正事先是宗景

父允囗司宗久故神宗復選而用之使諭其母曰先

王久司宗正德及皇屬今命而子繼之

卻掃編宗室令畤少有俊名一時名士多與之游元

佑間執政薦之簾前欲用以為館職曰令畤非特文

學可稱吏能亦自精敏其為人材實未易得宣仁后

曰皇親家惺惺者直是惺惺但不知德行如何不如

更少待于是遂止

言行錄田畫字承君人物雄偉議論慷慨俱有前輩

風入為大宗正丞宰相曾布欲收置門下不能屈

可談本朝置大宗正寺治宗華室濮邸最親嗣王最

貴于屬籍最尊世世知大宗正事自宗晟迄宗漢皆

安懿王子兄弟相繼宗子盡死諸孫仲增復嗣爵判

宗正謹厚練敏宗子率從其教誨崇寧初分置敦宗

院于三京以居囗囗選宗子之賢者蒞治院中或有

尊行治之者頗以為難令郯初除南京敦宗院登對

上問所以治宗子之略對曰長于臣者以國法治之

幼于臣者以家法治之上稱善進職而遣之郯既至

宗子率教未嘗擾人京邑頗有賴焉

合璧事類崇寧元年蔡京請宗室非袒免以下兩世

欲分于西京南京近輔或沿流便郡居止每處置敦

宗院差文武臣各一員管干南渡后光宗即位改為

睦宗院

趙仲忽入判大宗正事徽宗賜之甲第及建賢懋功

之閣以示寵仲忽鯁亮端毅動循禮法立宗正司法

續會要政和二年知西外宗正事士暕奏廢兩京睦

宗院宗子有文藝行實眾所共知者許宗正考實以

揮麈后錄秦會之嘗對外舅自言靖康末與莫儔俱

在金寨粘罕二太子者謂搜尋宗室有所未盡儔陳

計于粘罕乞下宗正寺取玉牒其中有名者盡行根

刷無能逃矣會之在傍曰尚書之言誤矣譬如吾曹

人家宗族不少有服屬雖近而情好極囗者有雖號

同姓而恩義反不及異姓者多矣平時富貴既不與

共一旦禍患乃欲與之均以人情揆之恐無此理粘

罕曰中丞之言是由此異待之

燕閑常談靖康之變金人盡欲得京城宗室有獻計

者謂宗正寺玉牒有籍可據以取則無遺矣金人立

命取籍蒼黃間玉牒所有吏已持至南熏門亭子矣

會金使以事暫還此夜惟監交物官數人在焉戶部

邵澤民溥其一也遽索視之每揭三二板則掣取一

板投之火爐中嘆曰力不能遍存之得預名被者

可以免計一籍中掣取而者無慮十二三俄頃使

至吏舉籍以授之遂按籍以取凡京城宗室獲免者

無數

揮麈三錄趙叔近者宗室子登進士第有材略建炎

初為兩浙提刑統兵平錢塘之亂擢直龍圖閣時大

駕駐維揚以掄選守秀州治績甚著或有言其貪污

者免所居官拘系于郡遣朱芾代其任芾到官未久

頗肆殘酷軍民怨憤有茶酒小卒徐明者帥其眾囚

芾迎叔近復領州事叔近知事不可遏登廳呼卒徒

安慰而告之曰新守暴虐不恤致汝輩為此我當為

汝等守印請于朝別差慈祥愷悌之人來撫此一方

群卒俯伏不敢猖獗奏牘未及徹閽而朝廷已聞詔

遣大軍往討之矣先是王淵在京為小官時狎露臺

周娼者艷甚亂后為叔近所得歸家淵每對人切

齒是時適淵為御營司都統制張韓俱為淵部曲淵

命張提師以往張素以父事淵拜辭于庭淵云趙叔

近在彼張默解其指將次秀境叔近乘涼輿以太守

之儀郊迎于郡北沈氏園張即叱令供狀方下筆而

群刀悉前斷其右臂叔近號呼曰我宗室也眾云汝

既從逆何云宗室已折首于地秀卒見叔近被殺始

忿怒返戈嬰城以距敵縱火毆略一郡之內喋血荼

毒翌日破關誅其首惡雖曰平定然其擾尤甚凱旋

行闕第功行賞焉張于亂兵中獲周娼以獻于淵淵

勞之曰處置甚當但此婦人吾豈宜納君當自取之

張云父既不取某焉敢耶時韓在旁淵顧曰汝留之

無嫌也韓再拜而受之既歸韓甚以寵嬖為韓生子

韓既貴盛周遂享國封之榮朝廷后知叔近之死于

不幸詔特贈集英殿修撰制詞云士有以權濟事當

時賴之未幾奸人圖之于今公議歸之此朕所深悼

者也可無愍典以光泉壤哉爾屬籍之英吏能優裕

昨者嘉禾適所臨典旁近部狂寇三發悉賴爾以定

一方帖然而適與禍會可謂真不幸矣御史以冤狀

聞朕用衋傷追榮論撰式表忠勤尚或有知歆此休

命官其二子

高宗實錄紹興五年帝詔復置宗正寺丞一員仍除

儀王偉以偉收得宗枝事跡諳曉編類修纂籍屬次

清波雜志紹興十一年程克俊進呈乞以貢院所考

合格宗室善能特令附正奏名殿試以示勸獎從之

高宗曰天族之貴溺于燕安往往自陷非法若以邦

典繩之則非所以示敦睦之恩置不問又無以立國

家之法唯擇其好學從善者稍加崇厲以風厲其余

是亦教化之術也宗室取應賜出身自此始善能居

無錫惠山其后三四任州縣以選調終

中興會要紹興二十六年知西外宗正事士術言西

門兩外宗師相去不遠鈐束訓導事體一同有未便

者理宜商議望許兩司宗官每年一次往來商議職

事從之

玉照新志隆興三年趙汝愚廷試第一時外舅為刑

部侍郎臚傳既歸明清啟云適曾稱賀否宗室魁天

下今日刱見可謂盛事禮宜為慶外舅擊節云班行

中無人舉此今無及矣太息久之

玉堂雜記淳熙三年九月二十五日鎖院付下中書

門下省熟狀趙伯圭除使相提舉洞霄宮必大奏按

故事宗室戚里或前宰執帶節度使多充宮觀使若

至使相自領使無疑昨史浩以使相提舉宮觀者誤

也恐自此遂以為例今據士樽錢忱等例皆是以使

相充宮觀使在外任便居住者合取旨改正一更四

點進入上批可依士樽等體例除宮觀使

金史石琚傅宗室子或不勝任官事世宗欲授散官

量與廩祿以贍足之以問宰臣曰于前代何如琚對

曰堯親九族周家內睦九族皆帝王盛事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皇岛市| 定南县| 安平县| 监利县| 林州市| 南通市| 泰来县| 台江县| 兖州市| 读书| 蓝山县| 东丽区| 兴国县| 苏尼特右旗| 陵川县| 桐柏县| 东港市| 九龙坡区| 嘉黎县| 从化市| 古浪县| 溧水县| 宣恩县| 南溪县| 都安| 襄城县| 益阳市| 阿勒泰市| 会东县| 高雄县| 鄯善县| 常山县| 房山区| 高淳县| 丰镇市| 湘乡市| 应城市| 达州市| 金山区| 泸水县| 五指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