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遠古時代

01 歷史故事

1.盤古開天辟地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怎么來的?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的外面則是廣闊的太空。但是,我們的先祖卻沒有這樣的科學認識,為了解決自己的疑惑,他們就留下了一個“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傳說。

相傳在天地還沒成形的時候,整個宇宙就是一片混沌,就好像一個巨大無比的雞蛋,里面沒有光亮,也沒有聲音,更加沒有人類。

時光一年一年的流逝,不知道過去了多久,在這個像大雞蛋一樣的宇宙中孕育出了一個叫盤古的神靈。他吸引著周邊的營養,就像母親肚里的嬰兒一樣,無憂無慮地睡著,成長著。盤古就這樣睡了一萬八千年,直到從一個柔弱的嬰兒長成了一個力大無窮的巨人。

有一天,盤古突然睜開了眼睛。可是他卻什么也看不見。他又使勁地揉了揉,發現周圍還是一片黑暗。他又想舒展一下筋骨,可是這個“大雞蛋”卻緊緊地束縛著他,讓他無法施展。

盤古憤怒極了,他可不愿意活在這樣難受的環境中。他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改變這個宇宙。

盤古拔下一顆牙齒,將它變成了一把鋒利的巨斧。他使出渾身的力量,掄著這把巨斧向周圍砍去。盤古的力量太大了,只聽得“轟”的一聲巨響,“大雞蛋”就被他劈開了一條口子,耀眼的光芒從外面照射進來。

盤古非常開心,繼續向裂縫砍啊劈啊。不久,他就覺得有一團輕飄飄的東西在緩緩上升,還有一團厚重的東西在緩緩下沉。

“真好啊!”盤古深吸一口氣,看著頭頂上清淡的天和腳底下灰黃的地。

“不好。”盤古還沒高興完,他就發現天和地又快合攏在一起了。他連忙昂起頭顱,用雙手將天空牢牢托住,再牢牢地踏住大地,讓天地難以聚合。

盤古正處在盛年,他的身體一天長高一丈,天便隨著長高一丈,地也隨著加厚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越來越高,地越來越厚,天和地再也聚合不到一起了。

“啊,真偉大呀,天地間再沒有黑暗了,也沒有什么能把我束縛了。”

盤古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但這時候,他發現自己非常困,原來,一萬八千年的托舉已經耗盡了他全身的力氣。

盤古像一株經歷了歲月風蝕的老樹,倒了下去。

在倒下去的瞬間,奇妙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左眼飛上天空變成了照耀大地的太陽,右眼則飛上天空變成了皎潔的月亮,而他兩眼中的液體又灑向天空,變成了夜空中的萬點繁星,從此天地間就有了光明。

他的汗珠變成了地下的湖泊,他的血液變成了奔騰的江河,他的胡須和頭發變成了草原和森林,牙齒和骨骼變成了泥土中豐富的礦產,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清風和云霧。而他的頭部則變成了東岳泰山,四肢變成了其他四岳高山。

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就誕生了。

歷史百科·神話

在科技極不發達的遠古時代,人們只能借助想像和幻想來表達對自然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他們將這些想像改編成故事,并通過口頭傳說流傳下來,這就是“神話”的起源。

地名趣事

相傳,我國河南省與湖北省交界處的桐柏山就是盤古開天辟地的地方。也因此,河南省桐柏縣還被譽為是“中國盤古之鄉”,桐柏縣每年也都會舉辦祭祀盤古的大典。

2.女媧摶土造人

盤古開天辟地以后,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樹木,還有很多的動物,可是偏偏卻沒有人類,讓這個世界顯得非常冷清。

又不知道過了多少年,天地間又出現了一個“人頭蛇身”的女神,她的名字叫做女媧。

女媧行走在森林草地中,看見清清的河水緩緩流淌,魚兒歡快地暢游,岸邊的垂柳伸展著細長的枝條,大片大片的樹林碧綠芬芳,鳥兒在其中歡快地鳴叫著,大地布滿了肥沃的田野,高山連綿起伏,一切都是那么地充滿了生機,女媧覺得自己非常喜歡這樣的世界。

但是,這樣呆久了以后,女媧又多了幾分惆悵,她想:“這個世界還是不完整的,它需要更加熱鬧一些,怎么辦呢?”

有一天,女媧來到黃河邊捧水洗臉,洗過臉之后,她看見奔騰的河水和這兩岸富有的土地,再對比河水中印出的自己的影子,“嘿,有了。”女媧決定,按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人”來,這樣世界就會熱鬧很多。

于是女媧抓起一團泥漿,放在手中團啊捏啊,不一會兒就提好了一個泥人。她向泥人吹一口氣,再將他往地上一放,那泥人馬上活了起來,成了一個真正的人,在地上活蹦亂跳。

女媧高興極了,她又接著捏更多的泥人,一會兒捏個男的,一會兒又捏個女的,將他們都變成了活生生的人。這些人都圍在女媧身邊,翩翩起舞,還沖著女媧喊著“媽媽,媽媽”。

這一天晚上,女媧一直微笑著,就是在睡夢中也是如此。那些人都挨著她,也都甜甜地睡著。

有了這些“人”,女媧再也不孤獨了。同時,她又想:“我要捏更多的人,讓他們遍布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從此,女媧開始一心一意地捏著泥人。一開始還沒什么,但很久很久以后,女媧也感覺到了勞累。

“怎樣才能更快地造人呢?”女媧仔細地想了一想,又看到山崖上垂下的長長的藤蔓,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更好的辦法。

她折下藤蔓,伸入河中,把河里的泥攪拌起來,然后把藤條向地上一揮,泥點就變成了一個個與黃泥捏成的小人兒一樣的人。有的泥點大,有的泥點小,就造成了人們間有高矮胖瘦的差異。

看著自己造出的人類,女媧高興地說:“我創造了你們,給了你們生命,你們要結成伴侶,孕育出新的人類來,讓生命永遠存在在這個世界。”

從此,人類便在世界上一起勞動,一起生活,繁殖著子孫后代,人類的隊伍開始越來越壯大。

歷史百科·女媧補天

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女媧補天”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天,女媧發現天塌了一角,于是她就來到天臺山,挑選了很多五彩的石頭,將它們熔化成了五色湯。女媧就用這些五色湯將天洞彌合了起來。

地名趣事

據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在黃河上游,有個黃家莊,一個叫“黃河”的姑娘被惡霸逼死了。她的家人聽說她是投河自盡的,便駕船沿河而下,尋找她的尸體,一路走一路呼喚她的名字,“黃河”的名稱便是這樣得來的。

3.燧人氏取火種

在遠古時代,人們都不知道怎么用火,只能吃著生的食物,結果經常生病,而且人們的壽命也都很短。到了晚上,天地間也是漆黑一片,人們聽見周圍野獸的吼叫聲,就只能蜷縮在一起,又冷又害怕。

有一天,天上降下了一場暴雨,雷電在天空中轟隆隆作響。突然,一道閃電擊中了一棵大樹,大樹就燃燒了起來,很快就變成了熊熊大火,周圍的野獸都被大火嚇得四散奔逃。

有個叫燧人氏的年青人將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他心里想:“原來這些野獸都很怕火啊。要是我們擁有了它,就再也不會害怕野獸了。”

燧人氏越想越激動,忍不住走到燃燒的大樹旁,他發現自己再也不感覺寒冷了,越靠近大火,他就感覺越溫暖。“真是個神奇的東西。”燧人氏一邊想,一邊招呼鄉親們:“鄉親們快來啊,這大火給我們帶來的是光明和溫暖呀。”

這時候,人們又聞見了被大火燒過的野獸身上,發出一陣一陣的香味。有的人拿起來一嘗,竟然非常鮮美,比生肉好吃多了。于是,大家都聚到大火邊,一邊分吃著烤熟的肉,一邊唱著歡快的歌兒,高興極了。

從那以后,人們就撿來樹枝,保護著這珍貴的火種,他們還每天都安排人們來守護它。可是,有一天,有個看守的人失職,不小心將火給弄熄了,整個大地又陷入了黑暗之中。

燧人氏知道這個消息后非常著急,他不知道怎么辦才好,看著一籌莫展的鄉親們,他不禁流下了痛苦的眼淚。

天神知道這件事后,偷偷告訴燧人氏:“在很遠的地方,有一個燧明國(今河南商丘),在那兒可以找到火種。”

燧人氏聽了萬分高興,他立即就出發了。他爬過高山,渡過大河,不知道走了多久,終于來到了燧明國。在國土的中央,燧人氏發現了一棵巨大的樹木,它的枝干和枝葉都盤曲在了一起,整整占了一萬多頃的土地。

這時候,燧人氏走得也很累了,他就靠著這棵大樹休息。突然,他發現樹上有很多大鳥,那些大鳥用它們又短又硬的喙(huì)去啄大樹的樹干時,樹干被碰觸的地方就會濺起一些火花。

“難道這就是天神要我找的火種。”燧人氏心里這樣想著,勞累勁兒一下子全都沒有了。他躍起身來,折下一根大樹的樹枝,將它平放在地上。

然后,他又找到一塊又尖又利的石頭,用這塊石頭使勁地鉆這段樹枝。燧人氏鉆啊鉆啊,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發現樹枝居然冒煙了。

“要成功了,要成功了。”燧人氏告訴自己,更加賣力地鉆著樹枝。終于,一條小火苗從樹枝上升騰了起來,燧人氏怕火苗熄滅,連忙找來一些干燥的枯草湊近樹枝,看著火苗越燒越旺,燧人氏終于笑了出來。

直到此刻,燧人氏才明白了取得火種的辦法,那就是通過鉆木的方式,就可以取回火種。燧人氏折下了很多大樹的樹枝,帶回了家鄉,并把鉆木取火的辦法教給了鄉親們。

這樣一來,人們就能用火煮熟五谷,烤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照明了,人們還用火來冶煉礦物,打造工具和武器。因為有了火,人類也開始從蠻荒走向了文明,這些,都是燧人氏的功勞啊。

歷史百科·三皇五帝

我國古代有把遠古的三個帝王和上古的五個帝王合成三皇五帝的傳說。關于三皇五帝的說法有很多,但是一般認為,三皇包括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五帝則是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u)、唐堯和虞舜。

地名趣事

傳說中燧人氏取到火種的燧明國,地址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燧人氏死后,人們又在商丘修建了燧皇陵,至今我們還能在商丘看到這座燧皇陵呢。商丘因此也被譽為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4.文明始祖伏羲

很久以前,在我國出現了一個安寧的國家,叫做“華胥氏之國”。這是個美麗的國家,處處鳥語花香,人民也心地善良,大家過得美滿而快樂。

華胥氏之國有個名叫華胥的姑娘。有一天,她來到了雷河的上游,一個叫雷澤的地方游玩。突然,她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足印,華胥覺得又奇怪又好玩,就伸出自己的腳去踏了下那個大足印。

沒想到這一踩,華胥就有了一種被蛇纏身的感覺,之后她就有了身孕。華胥很珍惜這個孩子,在懷了12年之后,她生下了一個人首蛇身的孩子,這就是伏羲(xi)。

伏羲天生聰慧,也很善良。每當他看到天上下起暴雨,人民的房屋被沖毀,莊稼被淹沒,又或者看到大旱,人民辛苦種下的莊稼顆粒無收的時候,他的心里都非常焦急。

伏羲心里想:“為什么大自然會發生這么多事情呢?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人們避免災害呢?”為了搞清這些問題,伏羲冥思苦想,還經常爬到卦臺山上,觀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察看周邊的地形方位,有時還會去研究飛禽走獸的腳印和它們身上的花紋。

有一次,伏羲又來到了卦臺山。突然,他聽到了一聲奇怪的吼聲,伏羲定睛一看,才發現對面山上出現了一個像龍不像龍,像馬不像馬的動物。山下的人們都在指指點點,不知道那是什么。

等伏羲走到近處,那個怪物竟然徑直走到了他的面前,發出一種沒有人聽過的吼聲,把周圍的人都嚇了一大跳,紛紛逃得遠遠的。只有伏羲鎮定自若,他還走上前去摸了摸這怪物的脊背,還仔細地打量著它。說也奇怪,那怪物就這樣老老實實地站在伏羲面前,一動也不動。

伏羲驚奇地發現,這個怪物身上長著一些很有規律的花紋。“這是什么呢?”伏羲一眼瞥見怪物站著的很像太極的巖石,若有所悟。他立即蹲下身去,折下一支蓍(shi)草梗,照著怪物身上的花紋畫了起來。

伏羲畫完最后一筆,怪物突然躍起,一下就消失不見了。這時,人們才圍攏過來。“這是什么怪物啊?”有人問伏羲。“它既像龍又像馬,我們就叫它龍馬吧。”伏羲說。

看到周圍人們疑惑的表情,又看到自己剛才畫下的花紋,伏羲精神恍惚地回到了家。

在家里,伏羲也是冥思苦想。終于,他發現這些花紋都有一些規律,如果將它們組合在一起,用一條直杠作為陽,用一條斷了的杠作為陰,將他們三個歸成一組,就會出現八種圖案。伏羲興奮極了,就稱呼這些圖案為“八卦”。

后來,他又把八卦演化成了六十四卦,又加上乾、坤、艮(gèn)、兌、震、巽(xun)、坎、離八個字,讓它們分別象征天、地、山、澤、雷、風、水、火八種自然現象。這樣一來,天上為什么會下雨,日月星辰為什么會有變化,就都能在八卦中找到答案了。人們也不用因為不懂自然規律,而白白地遭受災害了。

后來,做羲又受蜘蛛網的啟示發明了漁網,教人們撒網捕魚,他還制造了琴這種樂器,教人們歌舞娛樂。

再后來,伏羲的這些發明就一直遺留在民間,成了中華文明的瑰寶。

歷史百科·雷河

雷澤相傳是雷神居住的地方。雷神喜怒無常,因此雷河的性情也與別的漂流不同,它有時風平浪靜,有時又像發狂的野獸。每當雷河河水奔騰咆哮的時候,人們就會說這是雷神發怒了。

地名趣事

相傳伏羲發明八卦的卦臺山,就在今天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渭南鎮的西部。這里,渭河從東向西彎曲成一個“S”形,還很像是一個天然的太極圖呢。

5.神農嘗百草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在西方有一座昆侖山,山上住著一位叫西王母的女神,她看守著各種毒蟲疫獸,不讓它們流竄到人間。

可是,有一天,不幸還是發生了。西王母最寵愛的三足鳥一不小心,讓這些毒蟲疫獸流出了昆侖山,給人們帶來了可怕的瘟疫,老百姓們苦不堪言。為了減輕百姓的痛苦,天帝就派遣神農降臨到了人間。

神農長著牛樣的頭,人樣的身體,但卻十分仁慈。他看到了人類被瘟疫折磨的慘狀,心急如焚,連忙召集了很多人一起來商量,怎么才能擺脫這種困境。他們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用火烤,用水澆,用冰塊敷等等,但這樣雖然能使某些癥狀緩解,效果卻不是很理想。

神農心想:“與其坐在這里聽天由命,還不如走出去尋找解決的辦法呢。”

于是,神農帶著一批百姓開始了長途跋涉。他們先向西北方走去,不知走了多久,看到了一座大山。這里草木豐茂,空氣中散發著清新的味道,動物們歡快地奔跑著,充滿了健康的氣息。

“這就是我們要找到地方啊!”神農和大家說道。“可是這里這么多動物出沒,里面一定會有吃人的野獸的,太危險了!”隨行的人勸告神農道。

神農鄭重地和大家說:“生病的鄉親們還在苦苦掙扎著,那不是更加危險嗎?你們看這里的動物一個個多么健康啊,我想這里一定有治病的良藥!從今天起,我要嘗遍這山上的每一種花草,一定要找出治病的方法來。”

于是,神農便開始了品嘗花草的工作,他讓其他人幫他防著狼蟲虎豹,憑借自己對植物的敏銳直覺,每天都采摘花草來品嘗。每品嘗一種,他都要詳細地記錄下花草的藥性。

他發現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種味道。他就將帶有苦味的草給咳嗽不止的人吃,這個人的咳嗽立刻減輕不少;把帶有酸味的草給肚子有病的人吃,這個人的肚子就不疼了。在這座山里,神農發現了很多草藥。

由于要嘗各種各樣的草,神農經常會被毒草所傷。有時一天就要中毒13次,好在神農知道自己中毒的部位,因此能及時找到解救的辦法。

但是,有一天神農在攀登懸崖的時候,發現石縫里面有一種開著小黃花的藤狀植物,于是用一只手握緊突出的石頭,用另一只手顫顫巍巍的把這種植物的花和莖拿到嘴邊吃了下去,沒有多久,神農就感到肚子鉆心地痛,好像腸子斷裂了一樣,痛得他死去活來。他沒有頂住,還是被這種草藥毒死了。

神農雖然死了,但他為了救人,身先士卒,首當其沖的動人故事,卻一直在民間流傳著,直到今天。

歷史百科·查

相傳神農發現有一種植物的葉子吃下去之后,能夠把腸胃洗得清清爽爽的,并且有解毒的功效,于是他管它叫做“查”,也就是后人所說的“茶”。

地名趣事

位于我國湖北省西部的神農架,相傳就是神農氏搭架采藥,給人民療治疾病的地方。1997年,人們還在神農架的主峰建起了一座神農祭壇,將神農氏的塑像立在了群山之中,十分壯觀。

6.精衛填海

在上古時期,神農氏的部落首領號稱“炎帝”。相傳,神農氏炎帝有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個既天真又聰明伶俐的姑娘。

女娃從小就喜歡大海,每天都要去東海邊玩耍,她最喜歡的是站在礁石上看奔騰洶涌的海浪,以及赤腳去到沙灘上,撿那些五光十色的貝殼。

有一天,女娃又來到了海邊,她先在沙灘上撿了很多色彩斑斕(lán)的貝殼,又像入學一樣爬到巨大的礁石上去,觀看海浪沖擊礁石翻出的白浪花。

“真美啊。”女娃心里想。由于看得入神,她完全沒有注意到天邊正卷過來一場風暴。

轉眼之間,剛剛還一片蔚藍的天空就變了臉,烏云像濃墨一樣從天上壓下來,雷聲不斷響起,閃電刺破天空,一陣狂風掠過海面,暴雨鋪天蓋地地襲來了。

女娃還沒來得及躲避,一個巨浪就打了過來,她被無情地卷進了大海。

不久,暴風雨過去了,大地恢復了平靜。可是,女娃卻再也沒有回來,她被淹死了。

可憐的女娃怎么也想不到,她喜歡的大海竟然突然之間,就變得這么殘酷,這么無情。女娃不甘心就這樣死去。她暗暗發誓:“我一定要填平東海。”

那天晚上,女娃來到炎帝的夢里,告訴炎帝:“父親,我一定要和東海作斗爭。”

第二天,傷心的炎帝獨自來到了海邊。只見大海一片惡浪,海面濃霧茫茫。炎帝想到小女兒,站在海邊呼喊道:“女娃,我的孩兒啊,你在哪兒,父親好想你呀。”

話音剛落,炎帝便聽見空中傳來“唧——唧——”的鳴叫聲。炎帝尋聲望去,原來是一只精衛鳥,長著白色的嘴,紅色的腳,頭上還有著美麗的花紋,她鳴叫的聲音就像是在呼喊自己的名字。

精衛鳥這時盤旋在炎帝頭頂久久不愿離去。看見這情景,炎帝一下子全都明白了:“這就是我的孩兒啊。”原來,女娃被淹死之后,就變成了精衛鳥,她決心要銜來山石樹枝,填平東海。

炎帝淚水盈眶,不禁捶胸頓足道:“大海啊,你為什么要翻起波濤,你為什么就不能平息風浪。”

聽見炎帝的悲呼,精衛就像受到了鼓勵一樣,她飛向發鳩(jiu)山(今山西長子縣城西),也不管烏云密布,就那么從山上銜來一些小石頭、短樹枝投到海中。

許多年以后,白發蒼蒼的炎帝又來到東海邊。在這里,她還看見精衛在日復一日地往東海里投著小石頭、短樹枝。雖然她也遭到了大海的嘲笑,或者是大海的怒吼,可她卻從不停息,她勇敢地朝大海叫著:“填平你!填平你——”

“大海奪去了她的生命,但奪不走她要填平大海的決心和勇氣,”炎帝老淚縱橫地說,“她會生生不息地填下去的。”

歷史百科·《山海經》

“精衛填海”是《山海經》中的故事。《山海經》是我國的第一部神話集,記述了很多遠古時代的神話故事,還包括了很多遠古時代的山川鳥獸、風土物產的信息。現在最早的《山海經》版本則是由西漢時期的文學家劉向父子編校完成的。

地名趣事

山西省長子縣城西的發鳩山,又叫“西山”。《山海經》中說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yin)于東海”,這里的“西山”,指的就是發鳩山。

7.夸父逐日

遠古的時候,在北方的大荒之中有一座叫“成都載天”的高山,它巍峨雄偉,高聳入云。山中住著一個巨人,他的兩只耳朵上各掛著一條黃蛇,兩只手中也各捏著一條黃蛇。他的名字叫做夸父。

夸父是大神后土的子孫。后土生了信,信又生了夸父。夸父不僅生得高大,而且最善于奔跑,能夠日行千里,夸父常常為此感到自豪。

有一天,夸父正在家中翻曬谷物。可是不久,太陽就朝西邊落下去了,夸父的谷物還沒曬干呢。夸父一著急,就對著太陽大聲喊道:“喂,你停下吧,快停下。”

可是,傲慢的太陽根本不理會夸父的呼喊,仍然自顧自地往西邊落下去。

夸父憤怒了,他立即停下手中的活,提起手杖,邁開大步向太陽追去。一邊追趕,他還一邊大聲地喊著:“快停下!快停下!”

夸父跑得非常快,每當將要追上太陽時,他都會興奮得手舞足蹈,想要把太陽捉住。

可是太陽太熱了,每當他張開雙手,想把太陽抱著時,他的喉嚨里就會感到一種極其煩躁的口渴。這種感覺讓他無法施展自己的特長,他的腳步也逐漸地慢了下來。

夸父只好暫時放棄了追趕太陽。當時,夸父正追到黃河邊上,為了解渴,他便俯下身去喝黃河里的水,可是黃河的水實在太渾濁了。

夸父又趕到渭河,不一會兒,他就把渭河的水喝了個底朝天。可是,他仍然感覺到口渴,只好又跑回到黃河。這時他也顧不了那么多了,就那么把黃河的水也喝得干干凈凈。

夸父仍然口渴難耐。“勇士,到北方的大澤去吧。那里有喝不完的水。”一只鳥兒飛過來在他耳邊大聲說道。

“大澤”又被稱為“瀚海”,位于雁門山的北邊,浩瀚千里,是鳥雀們繁殖后代和更換羽毛的地方。

但是,“大澤”實在是太遙遠了,夸父一點一點地用完了最后的力氣,在最后一刻,他將手杖拋向前方,自己則頹然地倒了下去,像山一樣悲壯地倒了下去。大地發出“轟隆隆”地巨響,這時太陽也正向禺谷落去,它把最后的幾道光輝灑在了倒下的夸父的臉上。

第二天早晨,太陽精神抖擻地躍出山坳,再次用它的金光來普照大地的時候,夸父倒地的地方已經崛起了一座大山。山北邊有一片茂密的桃林,那就是夸父手杖變成的。夸父相信,一定還會有他一樣的人來追趕太陽,桃林中這些鮮美的果子,就是送給那些像他一樣的勇士解渴用的。

歷史百科·后土

后土,又稱“地母”“厚土娘娘”,相傳她是主宰大地的女神,與玉皇大帝管理天廷恰好相反。因此,人們常將她與玉皇大帝相對,將玉皇大帝稱為“天公”,又將她稱為“地母”。

地名趣事

我國的渭河和涇河都是黃河的支流,當它們在古城西安的北郊交匯時,由于含沙量的不同,河水就會出現一清一濁的現象,因此人們便稱其為“涇渭分明”,后來“涇渭分明”又演化成了一個成語,用來比喻人品的清濁。

8.涿鹿之戰

上古時期,我國中原地區出現了兩大部落聯盟,其中一個是炎帝部族,另一個則是黃帝部族。

炎帝部族最早居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姜水附近,以姜為姓,后來他們又沿著黃河流域向東發展,進入了中原,成了黃河中游地區的一支強大的部落聯盟。黃帝部族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以姬為姓,后來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空間,黃帝又帶領部落群眾沿著洛水南遷,又北渡黃河,來到了涿鹿(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東南)一帶。

炎帝和黃帝都很勤于政務,使本部落變得越來越富有。

南邊九黎族的首領蚩(chī)尤聽說后,起了掠奪之心。雖然九黎族當時還是以游獵為生,但他們已經學會了煉銅技術,使用銅制的長矛和大刀,武器十分精良。蚩尤首先攻擊了炎帝的部落,炎帝打不過蚩尤,就向黃帝求助。

黃帝決心除掉蚩尤這個侵略其他部族的禍根,便率領本部落的軍隊,和炎帝合兵一處,準備在涿鹿之野與蚩尤展開一場決戰。

黃帝先派大將應龍出戰。應龍能飛,能從口中噴水,它一上陣,就飛上天空,居高臨下地向蚩尤陣中噴水。剎那間,大水洶涌,波濤直向蚩尤沖去。

蚩尤不知通過什么關系,竟然請來了風伯和雨師助陣。蚩尤讓風伯和雨師施法,讓天空中下起了狂風暴雨,把應龍噴出的水都吹向了黃帝陣營,這一次黃帝吃了敗仗。

不久,黃帝重整旗鼓,再次與蚩尤對陣。黃帝一馬當先,領兵沖入蚩尤陣中。蚩尤這次施展法術,噴煙吐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罩住。黃帝的軍隊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敵人,被圍困在煙霧中,殺不出重圍。就在這危急關頭,黃帝靈機一動,猛然抬頭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轉動而斗頭始終不動,他便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指南車,認定了一個方向,帶領軍隊沖出了重圍。

后來,黃帝又請來了法術高明的九天玄女,每當風伯和雨師施法時,九天玄女就會幫助黃帝驅散風雨,天地間回復清明,炎黃聯軍也能很好地聯絡了。

一計不成,蚩尤又施一計。他讓士兵們帶上面目猙獰的面具向炎黃聯軍殺來,黃帝一見,命令放出自己早已訓練好的猛獸。這些猛獸一見這些披著面具的士兵,就以為是自己同類中的弱者,紛紛向他們發起攻擊,蚩尤的士兵雖然兇悍,卻也架不住這些猛獸的撕咬,一個個嚇得抱頭鼠竄。

這樣一來二去,黃帝和蚩尤一共打了七十一仗。蚩尤所有的辦法都被黃帝想辦法破掉了,他再也打不過黃帝,只好向南方逃去。在逃到冀州中部的時候,蚩尤被黃帝的追兵追上,成了俘虜,黃帝又下令砍下了他的頭顱。

歷史百科·黃帝歷

相傳“黃帝歷”是在黃帝打敗蚩尤后,讓手下制定了出來的歷法,它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法。現在我們說的“黃歷”,就是“黃帝歷”的簡稱,后來人們又習慣于把歷書都統稱為了“黃歷”。

地名趣事

我國宋朝末年的政治家、文學家文天祥曾以“涿鹿”為題寫過一首詩,全詩如下:我瞻涿鹿野,古來戰蚩尤。軒轅此立極,玉帛朝諸侯。歷歷關河雁,隨風鳴寒秋。邇(ěr)來三千年,王氣行幽州。北海口滄海人間別一天,只容漁父釣蒼煙。而今蜃起樓臺處,亦有北來蕃漢船。

9.阪泉之戰

涿鹿之戰以后,中原的其他部落看到黃帝把強大的蚩尤給打敗了,對他很敬佩,黃帝的威望與日俱增。可是,沒過多久,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也出現了矛盾。終于,戰爭爆發了,雙方在北方的阪泉之野展開了一場決定生死的較量。

阪泉之野是一片寬闊的谷地,緊靠著太行山,正是炎帝和黃帝的勢力交錯的地方。

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炎帝和黃帝都調動了自己最精銳的軍隊。黃帝還聯合了很多其他的部族,他的盟軍中飄揚著繡著羆(pí,古書中對棕熊的稱呼)、豹、虎、貙(chu,古書中對云豹的稱呼)、雕、鷹、鳶、鶡(hé,古書中的一種大鳥)等猛獸和兇禽的旗幟,每一面旗幟下就是一支部族的軍隊,黃帝就是這支部落聯盟的首領。

炎帝和黃帝擺開陣勢以后,炎帝首先發起了進攻。炎帝善于用火,他在黃帝的軍隊沒有防范的情況下,用火圍攻,使黃帝的大營外面濃煙滾滾,遮天蔽日。

黃帝沉著應戰,他讓手下的大將應龍用水撲滅了火焰,發起了反攻,將炎帝的軍隊趕回了阪泉河谷。

黃帝的實力在炎帝之上,但黃帝并不想傷害炎帝。因為炎帝是個優秀的首領,他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先行者,他的部落中有很多人都是優秀的農人,還有先進的農業工具,這些都是黃帝部落需要的。他其實很想和炎帝一起,創建一個文明的國家。

炎帝打了敗仗,不敢進攻。而這時,黃帝又擺起了七星陣法,就在炎帝的大營外面操練陣法,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炎帝的士兵都看得眼花繚亂起來。與此同時,黃帝又派人悄悄地挖出地道,連通了自己大營和炎帝的后方陣地。

三年以后,黃帝軍隊各支部族的戰斗力都得到了增強,地道也成功挖通了。黃帝便于此時發起了攻擊,他的軍隊悄悄從炎帝的后方殺出,闖進炎帝的陣營。炎帝大軍遭到前后夾擊,打了敗仗,炎帝本人也被黃帝活捉了。

這次,炎帝敗得心服口服,在黃帝的勸說下,兩大部落從此聯合了起來,并逐漸融合在一起,奠定了華夏族的基礎。

歷史百科·炎黃子孫

相傳黃帝和炎帝部落融合在一起后,共同開發中原地區,最終形成了華夏族的主體。而華夏族又是漢族的前身,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漢族人就常把黃帝、炎帝看做自己的祖先,稱自己為“炎黃子孫”了。

地名趣事

我國北京市延慶縣張山營鎮有兩個村莊,分別叫做上阪泉村、下阪泉村。它們在過去原本是一個村子。據說,這里很可能就是阪泉之戰的戰場。

10.倉頡造字

相傳在黃帝的手下,有一個名叫倉頡(jié)的官員。黃帝讓他來管理牲口和糧食的數目。倉頡非常能干,將這些事情管理得一絲不茍,得到了黃帝的賞識。

可是倉頡卻不滿足于此,他知道自己管理著整個國家的糧食和牲口,一定不能出任何差錯,而這些現在都只是記在他的腦海里,他擔心要是萬一自己哪天記不住了,那可怎么辦?

倉頡為此整日整夜地想辦法,他先是在繩子上面打結,用不同顏色的繩子來表示不同的牲口和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來代表數目。

這個辦法剛開始還很管用,但是時間一長,就又出現了問題。因為要是增加數目時,他當然可以很易地在繩上打結,可是要是減少數目時,在繩上解開結就難辦了。

倉頡于是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看到倉頡這樣能干,就讓他管理了越來越多的事情。這么多事情怎樣才能不出差錯呢?倉頡又犯愁了,因為憑著添繩子、掛貝殼這樣的方法已經不抵事了。

有一次,倉頡參加集體的狩獵行動,當他們的大隊人馬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的時候,倉頡發現路口有幾個老人,正在為該走哪個方向而爭論不休。

這是幾個獵人,他們中一個說應該往東,那兒有大批的羚羊,一個又說應該往北,在那兒可以追到大量的野鹿,另一個老人則堅持說應該往西,說那兒有兩只老虎,如果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機會。

倉頡很奇怪,心想:“他們怎么還沒走到地方,就知道前面有些什么動物呢?”

于是,倉頡來到三位老人面前,虛心地向他們請教。

“哈哈,小伙子,我們是看到這地上的動物腳印,才知道前面會有什么動物的啊。”老人們這樣告訴倉頡。

倉頡一聽,恍然大悟,同時腦中靈光一閃:“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么不能用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

于是,倉頡也不去狩獵了,他拔腿就跑回了家里,開始創造代表世間萬事萬物的各種符號。幾個月過去了,倉頡終于成功了,山川日月,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他都想出了不一樣的符號。他將這些符號運用到工作上,管理起事情來就怎么也不會出差錯了。

倉頡創造了字,黃帝知道后,大加贊賞,命令他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這些符號的用法,很快就被推廣了開來。就這樣,文字就形成了。

歷史百科·漢字的原始形態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1954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發掘距今已有六千年的半坡氏族公社遺址時,發現出土的陶器上有刻畫的符號,經研究認為,這可能就是漢字的原始形態。

地名趣事

陜西省商洛市洛南縣,有一座陽虛山,相傳就是倉頡筑臺造字的地方。倉頡在這里通過觀看鳥獸的運行方式,從而創造出了漢字。現在,陽虛山上還修有一座造字臺呢。

11.嫘祖養蠶

相傳,黃帝的妻子嫘(léi)祖也很有才干,不僅心靈手巧,而且為人善良,部落里的人們都很喜愛她。

嫘祖原來是西陵國(今河南省西平縣師靈崗)的人。有一天,嫘祖獨自一人去到山上為部落里的人們采摘果子。她意外地發現在山坡的一側,掛滿了很多白亮亮的小果子。

“這下可好了,今天能采到不少果子了。明天還可以采。部落里的人可以飽吃好長時間的果子了。”嫘祖一邊想,一邊飛快地采摘果子。

一直采到太陽下山,嫘祖撿了滿滿一筐。她彎腰準備背筐時,用了幾次力,也沒把筐背起來。嫘祖這才發現自己早已饑腸轆轆,四肢無力。于是,她順手拿起了一顆“果子”放在了嘴里,可她卻怎么咬也咬不動。

“也許,這種果子要煮了才能吃。”嫘祖心里想,就胡亂吃了幾片樹葉充饑,又把這筐“果子”背回了部落里。

來到部落里,嫘祖告訴大家:“這種果子硬,要煮了來吃。”話剛說完,又累又困的嫘祖就沉沉睡去。

等嫘祖醒來,她發現部落里有幾個老人正面無表情地指著不遠處的大鍋。嫘祖走到大鍋前,才發現她摘回來的這些“果子”在鍋里都變成了白乎乎的一團一團像蟲子似的細條。用手一撈,滑溜溜,涼絲絲的。

老人們過來告訴嫘祖:“白果子放到水里一煮,全變成了這樣的情況,誰也不敢吃。”

嫘祖非常失望,就靠在樹下縫補衣服。嫘祖補完幾件獸皮衣,又拿起幾件粗麻衣。硬扎扎的麻繩不時被拽斷。

“還有麻繩嗎?”嫘祖問道。“沒有啦,等她們采回麻才能搓。”老人們答道。

嫘祖沮喪地放下衣服,又直楞楞地看著那口大鍋,心里突然想到:“它能當線用嗎?”

嫘祖于是從鍋里撈出一根細條,將它穿在了骨針上,用來縫合衣服,沒想到,縫好的衣服竟然又輕柔又結實。

嫘祖為她的新發現又高興起來,她把鍋里的細條都撈了起來,先繞起來,然后又像織麻布一樣把它織成布,做成了一件小衣服。“這是什么衣服?這么軟,這么滑,真舒服!”部落里的人們見到這件衣服,都嘖嘖稱奇。

螺祖覺得這些“白果”很好,就又去到那座山上,可她看見白果已沒有了,滿山飛著灰蛾子。

從那以后。每隔一個月嫘祖就去一趟。第二年的春天,嫘祖又到那座山上找白果,發現樹上只有許多白胖胖的小蟲子。又過了一段時間,嫘祖發現小蟲子吐出一條細線,將自己包了起來。幾天后,山上又出現了許多小白果子。嫘祖終于明白了。白色的東西不是果子,而是小蟲子的“家”。

嫘祖就這樣通過細心的觀察,終于掌握了這些“小白果”的來龍去脈,也知道了怎樣飼養小蟲子,種出“白果子”。嫘祖帶領部落婦女飼養起了小蟲子,并給小蟲子取名為“蠶”,把養蠶的樹叫做“桑樹”。

后來,嫘祖嫁給了黃帝,她又把蠶絲送給了黃帝,并教會黃帝部落的人也養蠶制絲做衣服。這樣,養蠶的技術便在中華在地傳播開來,絲綢也成為了中國的特產。

歷史百科·家蠶的傳播

現在世界上各國的家蠶或柞蠶,都是由我國傳出去的。公元初年,我國的家蠶就由絲綢之路向西傳播。公元7世紀,養蠶法開始傳到阿拉伯和埃及,公元10世紀傳到了西班牙,公元11世紀傳到了意大利,公元15世紀又傳到了法國。

地名趣事

在山西省夏縣的西蔭村,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了半個蠶繭化石,說明在四五千年以前,夏縣就是我國最早開始養蠶的地方之一。

12.共工怒撞不周山

黃帝以后,顓頊(zhuān xū)又擔任了部落聯盟的首領。但是顓頊卻遇到了一個對頭,他就是共工。

共工是水神,人面蛇身,還有一頭紅色的頭發,脾氣十分暴躁。他一直想成為天地間的最高主宰,而這,卻是顓頊所不能容忍的。

為了對付顓頊,共工暗地里集合了一批也對顓頊不滿的天神們,大家歃(shà)血為盟,發誓要推翻顓頊的統治。

共工被這些反叛者們推為盟主。在大家的策劃下,共工率領天兵天將,在一個漆黑的夜里向顓頊發起了進攻。

共工手下有兩個惡名昭彰的神。一個是長著九個腦袋的相柳,一個是長得兇神惡煞一般的浮游。共工任命相柳和浮游為大將,猛撲顓頊居住的光明宮,把宮中長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天地間變得一片黑暗。

顓頊知道情況后,雖然非常驚慌,但他手里也有很多兵力,便駕駛著身上都是火焰的火龍出來應戰,人形虎尾的泰逢、龍頭人身的計蒙、長著兩只蜂窩腦袋的驕蟲都來給顓頊幫忙,大家奮力重新點燃了神火。顓頊的部眾所到之處,黑暗都被退去,天地間又重新看到了光明。

共工惱羞成怒,讓相柳和浮游把三江五湖的水都吸了上來,往光明宮里淹去。剎時間天地間濁浪飛瀉,黑濤翻滾,神火又被澆滅了。但是大水一退,顓頊很快就又點燃了神火,而且顓頊還請來了風神幫忙,風助火勢,熾烈的大火一直向共工他們撲去。

共工想留住大水來抵御大火,但是大水一瀉千里,哪里還留得住。看見火焰卷來,共工被燒得焦頭爛額,帶領大家且戰且退,最后退到水宮,還是抵不住大火的侵襲。共工沒有退路,只好出來和顓頊決一死戰。

顓頊暗施巧技,假裝打不過共工,邊打邊退,把相柳和浮游吸引到了一個沒有退路的山洞。然后,顓頊吐出熊熊烈火,把他們團團圍住。相柳和浮游沖了幾次都沒沖出來,結果相柳在戰斗中被殺死,而浮游則被大火燒焦。

吃了敗仗的共工心力交瘁,不敢再和顓頊戰斗,狼狽地向天邊退去,顓頊帶著人在后面狂追。

共工一直退到西北天邊的不周山下,看見身邊的兵將死的死,傷的傷,還能跟著自己的只剩下了十三人。他舉目望去,前面是頂天立地的不周山,后面是不絕于耳的喊殺聲和勸降聲。共工知道自己已經沒有了退路,但他又不甘心成為顓頊的俘虜。一氣之下,他便一頭向不周山撞去。

共工力大無比,不周山被他這么一撞,“嘩啦啦”,竟被攔腰截斷了。不周山是撐天的柱子,它一斷,天馬上就塌了一角下來。

此后,雖然女媧又將天補平整了,但不周山所處的西北方向還是比別的方向要矮一點,于是,天就發生了傾斜。原來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星星和月亮,都會身不由己地向西邊滑去。又因為地塌陷后向東南方傾斜,所以天下江河的水都流入了東邊的大海。

歷史百科·共工治水

在民間傳說中,共工還曾是一位治水英雄。相傳當時,黃河水經常泛濫,威脅到了部落人民的生存,共工便率領大家與洪水英勇搏斗,他們采取“堵”的辦法來治水,雖然最終沒有根治洪水,但卻為后世人的人治水積累了很多經驗。

地名趣事

不周山最早被記載在《山海經》中,相傳它終年寒冷,長年飄著雪花,是人間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地方。但是不周山具體在哪里卻有很多說法,最常見的是說“帕米爾高原”就是“不周山”。

13.堯舜禪讓

顓頊之后,又出現了三位非常出色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們是堯、舜、禹。

堯是遠古時代一個著名的賢君,他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以后,仍然住在用參差不齊的茅草做成的屋子里,屋里的柱子和屋頂的梁柱都是用山上砍下來的粗糙的木頭架設的。平時,堯也只吃糙米飯,喝野菜湯,使用的器皿也都是簡陋的土碗,身上穿著粗布衣服,一點也沒有首領的架子。

堯非常顧念部落里的人民。如果在他的國家,有一個人因為饑餓而沒有飯吃,堯一定會說:“這是因為我使他受到饑餓的啊。”假如有一個人因為寒冷而受凍,堯也一定會說:“是因為我,他才沒有衣服御寒的啊。”堯把國內的所有的責任都扛在了自己的肩上,所以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喜愛。

后來,堯王老了,但他覺得自己的兒子丹朱不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為了天下的百姓著想,他便不打算把帝位傳給丹朱,而是時常留心天下的賢人,然后將帝位禪讓給他。

有一天,堯王將四方的部落首領都召集了起來,想讓大家商量一下該由誰來繼承他的位置。沒想到,大家都說舜很合適。

堯王不知道舜是什么人,就說:“既然你們覺得舜那么好,就把他的情況向我介紹介紹吧。”于是,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談起了舜的經歷。

原來,舜姓姚,從小就生得每只眼睛里有兩個眼瞳仁。他的父親很糊涂,又是個瞎子,所以得了一個瞽叟(gǔsǒu,就是瞎老頭兒的意思)的稱呼。舜的親生母親在舜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他的父親就又取了一個妻子,也就是舜的后母。后母生了個兒子,取名叫象。

舜的后母和象兩個人都對舜非常不好,但舜仍然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左鄰右舍的人都說舜是個大孝子。

堯王覺得舜真是個賢人,就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給他修了一個倉庫,送了他很多牛羊。

舜與娥皇和女英結婚以后,勤勤懇懇地工作,生活美滿幸福。那時候,他生活的地方只要有誰為了一些小事吵鬧,舜就會用他的德行教化他們,受到了人們的尊敬,舜的威望也越來越高。

可是,看見舜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象卻非常非常嫉妒嫉妒,就與父母一起商量,想要將舜害死,侵吞他的財產,接著,他們就制定了惡毒的計劃。

有一回,瞽叟謊稱糧倉的頂部壞了,讓舜爬到糧倉頂部上去修補。可是,等舜爬上糧食以后,瞽叟卻將攀爬的樣張子抽走了,還在糧倉下面放了一把火,想要把舜燒死。舜一看糧倉著了火,就取下了帶在頭上的斗笠,借著斗笠的托力跳到了地上。

一計不成,瞽叟和象又生一計。他們告訴舜,家里需要挖一口水井。舜信以為真,趕緊找來工具就挖起了水井。沒想到,等水井挖得足夠深的時候,瞽叟和象卻從下面倒下來很多泥土和石塊,想要把舜埋在里面。

沒想到,舜很快在水井的旁邊挖了一條斜道,在瞽叟和象忙著填井時,他卻借助斜道從井里逃了出去。

瞽叟和象以為這次舜一定活不成了,他們高興地跑到舜的家里,拿起舜的瑤琴彈了起來。正在這時,舜安全地回來了,象看到舜,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結結巴巴地說道:“大哥,我是因為特別思念你,才來到你家里的。”

舜知道剛才是父親和弟弟想要把他埋在井里,可是想到父兄之情,他很快就原諒了他們,并對象說:“你來得正好,我這里有好多事情,正需要你的幫忙呢。”

從那以后,舜仍然和和氣氣地對待自己的家人,他的行為也終于感動了瞽叟、象和他的后母,他們再也沒有害過舜了。

堯王聽說了舜這樣感天動地的孝行,便決定把帝位交給他,這在歷史上就叫作“堯舜禪讓”,成為了千古佳話。

歷史百科·湘妃竹

相傳舜晚年在蒼梧地區(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和湖南省南部一帶)巡視時,不幸得病死了。娥皇和女英非常想念他,就結伴去尋找他。走到洞庭山(即今洞庭湖中君山)時,才知道舜的死訊,不禁悲痛萬分,她們的眼淚滴在竹子上,凝成了斑斑點點的美麗花紋。這種有花紋的竹子,后來就被人們稱為“湘妃竹”。

地名趣事

在距今約4500年的堯帝時代,山西省太原市就已經有了一個文化很發達,人口很密集的原始部落,這個原始部落還在這里建造了一個自己的古城“唐城”,所以太原又有“唐”和“唐國”的古名。

14.夏禹鑄九鼎

相傳舜帝在位的時候,我國的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災,洪災爆發時,奔騰的河水就會沖壞附近的莊稼和房屋,淹沒田地,讓黃河兩岸的百姓無家可歸。

為了治理河水,舜帝選定了有能力的大禹。大禹接受任務后,在地上做了一番考察,他走遍了地上的河流,決心根據水往低處流的道理,把洪水引入海洋。

于是,大禹帶著助手伯益、契、后稷(ji),跑遍了黃河岸邊,只要發現哪個地方存在隱患,就會找來各個部落的人開渠排水。

而且每次勞作時,大禹都和大家一起,沒日沒夜地苦干。炎炎夏日,太陽當空照,山石都變得滾燙,流下的汗水都可以用斗來量;冬日里北風呼嘯,滴水成冰,手足凍裂流下的鮮血都滲透了山石。但這些都沒有動搖大禹的決心。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大禹的腳掌上生出了老繭,小腿上的毛也磨光了。但是整個黃河流域,西到戎狄,東到黃海、東海之濱,卻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就這樣經過13年的努力,大禹終于把洪水引到了大海里,黃河再也不會泛濫了,地面上又可以種莊稼了。人們感激大禹治水的功德,舜帝也覺得大禹是個賢人,就將帝位又禪讓給了大禹。

大禹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以后,在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正式稱王,定國名為夏,讓你以人們又稱呼他為“夏禹”。

夏禹治水時,曾經將天下分成了九個州。它們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他稱王以后,為了更好地管理九州,決定將每一個州進貢的金,都拿來鑄造成那一州的鼎,將那一州的山川形勢、奇禽異獸、神仙魔怪都都刻在鼎上面,等九鼎鑄好以后,就將這些圖像拓畫出來,昭告給九州的百姓,讓他們知道哪里有高山,哪里有大河,哪里有有害的動物,哪里有有利的動物等等。這樣,老百姓們外出勞動時,對將要遇到的一些東西就心中有數了。

夏禹將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大臣施黯。施黯領命后,就去伯益那里取來了《山海經圖》,開始了鑄鼎的工作。

五年之后,夏禹外出巡視九州,突然想起施黯鑄鼎的事,便來到了荊山腳下施黯鑄鼎的工地,想看看鼎鑄得怎么樣了。

還沒走近,夏禹就看到了有很多工匠師傅在那里忙碌,工地上,有的人繪圖,有的人設計,有的人在造胚胎,有的人又在錘煉,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夏禹一看,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又過了兩年,有一天,夏禹正在宮中工作,突然有天文官來報告:“大王,這九天,天上一直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在大白天的時候都能看到太白星在天空中閃爍。”

滿朝大臣聽了,都議論紛紛,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夏禹也猜不透。

就在這時,施黯奔跑著跑進宮來,流著眼淚告訴大禹:“大王,九鼎鑄造成功了。”

夏禹這才恍然大悟,連續九天都能在大白天看到太白星,原來是上天要告訴他,他鑄好了九鼎啊。于是,夏禹吩咐將九鼎的圖案頒布給各州的百姓,同時他又將九只鼎都遷到了都城陽城,借此顯示自己成了九州之王,天下從此一統的光榮意義。

歷史百科·《禹貢》

《禹貢》是我國一篇很有名的地理著作,描寫的就是大禹劃分九州的情況。它以我國的山脈、河流為標志,將全國劃分為9個州,并對每個州的自然和人文現象,都作了簡要的記述,是今天研究中國歷史地理重要的參考文獻。

地名趣事

在禹時劃分的“九州”實際上包括了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中原地區、淮海地區、華北、華南、華東、西北、西南、西北地區。后來,“九州”又成了中國的代稱,這在歷代詩人的詩歌中都有體現。如唐王昌齡“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放歌行》)等,都是其中的例子。

02 大事紀年表

1.距今約170萬年元謀人生活在云南元謀縣一帶

2.約70~20萬年以前北京人生活在中國華北一帶

3.約5000年前涿鹿之戰

4.約公元前26世紀倉頡造字

5.約公元前23世紀堯舜禪讓

6.約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成功

品牌:藍獅子
上架時間:2025-05-20 13:59:58
出版社:杭州藍獅子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藍獅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塞县| 安多县| 巴彦县| 嘉义市| 正安县| 三台县| 天峨县| 沙雅县| 南皮县| 泗阳县| 济阳县| 永泰县| 宜春市| 和林格尔县| 祁东县| 胶州市| 南木林县| 奉节县| 克拉玛依市| 昭苏县| 信阳市| 新源县| 长丰县| 改则县| 镇江市| 曲松县| 沧源| 鱼台县| 武功县| 杭锦后旗| 崇左市| 仙桃市| 旬邑县| 金秀| 贵阳市| 山西省| 芮城县| 阳谷县| 黔西县| 凤山县| 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