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 第28章 參考文獻
- 第27章 結論
- 第26章 本章小結
- 第25章 保證人權利制度構建具體規(guī)范進路
- 第24章 構建保證人權利制度考量因素
- 第23章 《完善我國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制度》:保證人權利規(guī)范制度立法模式重構
第1章 序言
近代保證制度以第三人作為背書,強調抽象信用與具體財產(chǎn)的結合,形成具有財產(chǎn)權變動的信用擔保,信用是維系金融世界的根底,保證是信用體系發(fā)展衍生出的信用交易的產(chǎn)物,成為增強交易信用的重要法律制度工具。保證具有擔保債權實現(xiàn)和促進資金融通的雙重功能,然立法設計及司法實務通常只重視保障債權實現(xiàn)、督促債務履行從而維護契約之交易安全,忽視了保證制度另一功能的發(fā)揮。而正是市場對保證促進融通資金的要求,使保證制度擁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由于連帶責任保證的廣泛使用,連帶責任保證方式成為我國融資實務的常態(tài),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的保護成為保證制度的核心。
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權利義務,同時讓不同的利益者實現(xiàn)其利益,是立法需要關注的問題。我國連帶責任保證制度在運行中,主債務人通常利用保證擔保獲得融資,償還債務意愿弱,甚至故意減少責任財產(chǎn);而對于債權人,由于有連帶責任保證人的存在,通過保證人償付便可實現(xiàn)其債權,于是對主債務人的行為采取漠視或放任態(tài)度。實務中產(chǎn)生此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關于保證人權利規(guī)范的缺失,保證人權利義務不對等。《民法典》[1]賦予保證人在清償主債務后向主債務人追償?shù)臋嗬淮藭r獲償機會降低。對于保證人能否享有權利確保將來追償權的實現(xiàn),立法存在缺失。對于債權人減少為債權設立的擔保,或怠于行使代位權、撤銷權致主債務人責任財產(chǎn)減少,保證人是否享有對債權人的抗辯權或損害賠償請求權,《民法典》亦未作出規(guī)定。此外,對于共同擔保人是否具有追償權及如何確定追償份額,立法及司法實踐亦出現(xiàn)較大分歧。相關法規(guī)間存在的沖突與矛盾,既影響了保證制度的體系性,亦導致司法審判實務中類似案件判決結果各異,影響了法律的確定性與可預測性。為平衡債權人、主債務人、保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體系關系,需確定保證人的一系列權利平衡立法設計。
連帶責任保證制度的內(nèi)容是否公平合理,長久以來成為學者研究的內(nèi)容,亦不斷在司法實踐中產(chǎn)生爭執(zhí)。在私法中,必須考慮私法的規(guī)則、條款的內(nèi)在邏輯和目的以及潛在的價值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權衡各種利益的保護。保證法律必須為社會創(chuàng)設有益的激勵,《民法典》制度設計不應將保證人作為風險轉嫁工具,應以督促主債務人履行債務為基礎,否則將無人愿意充當保證人,保證制度亦無法發(fā)揮信用增進功能。本書從保證具有的功能優(yōu)勢和立法原理闡述賦予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的必要性,通過借鑒域外立法例、學說與商業(yè)實踐,從法學理論角度,分析對保證人賦予何種權利,以及各權利行使要件與限制,才能達到各方利益平衡。以此提出《民法典》中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規(guī)范立法模式重構與具體規(guī)范進路,完善我國體系性立法,以期為解決融資實務中保證人權利義務不平衡的問題提供參考意見。本書除導論外,共分為五章展開分析與論述。
導論部分。導論部分首先提出本書的研究價值與意義,闡釋本書研究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其次通過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對學界爭議觀點、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制度設計存在的缺陷、各國立法改革核心問題進行綜述。同時對本書采用的研究方法予以闡釋,通過法解釋學、比較分析、實證研究和價值分析等方法,探討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體系構成和變化的法政策考量。最后是對本書主要研究內(nèi)容的概述,通過建立保證人對債權人從消極防御到積極利用的權利、向主債務人事前救濟與事后救濟相結合的措施、以追償權為核心的共同擔保人權利的體系,完善《民法典》中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規(guī)范。
第一章“連帶責任保證人享有權利的理論基礎與構建”。賦予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的法理依據(jù)及意義成為研究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保護的基礎。私法條款包含整個法律秩序的內(nèi)在價值,該章從我國保證人權利立法現(xiàn)狀與存在問題、保證的功能優(yōu)勢與發(fā)展趨勢的維度對賦予保證人權利進行價值判斷,探求保證人權利設定的價值理念,提出保證人權利應建立在誠信原則及商業(yè)合理性原則、公平原則、利益平衡原則的基礎上,以保障保證制度發(fā)揮其法律價值和在促進資金融通過程中的功能。
第二章“連帶責任保證人對債權人的權利:從消極防御到積極利用”。該章對保證人對債權人的重要權利進行分析。基于保證合同單務性的性質,《民法典》并未賦予保證人對債權人請求權性質的權利,而只享有抗辯性質的權利。保證人享有主合同中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權,此為大陸法系許多國家的民事立法所確認。保證人是否可行使主債務人享有的形成權,不同學說反映了對保證人責任確立法理依據(jù)的不同。在債權人損害債權的擔保,或在主債務人資產(chǎn)持續(xù)減少危害到債權清償而疏于行使代位權、撤銷權的,致使承擔了清償責任的保證人無法行使追償權、代位權,基于誠信原則,立法應肯定保證人對債權人的積極性權利,即損害賠償請求權。
第三章“連帶責任保證人對主債務人的權利:事前救濟與事后救濟結合”。要保障保證人的權益,其中保證人對主債務人的追償權是保證人權利體系化的基礎。我國立法雖規(guī)定了保證人享有的追償權,但未明確保證人是否享有代位權,亦未規(guī)定域外立法普遍賦予的保證責任除去請求權等履行主合同清償義務前的救濟手段。在追償權預先行使上,《民法典》出臺前所規(guī)定的行使事由僅限于主債務人破產(chǎn)情形,《民法典》有關司法解釋實質上對該適用情形進一步限縮。域外亦有保證人行使債權人債權保全中的撤銷權的判例,為對債權人消極行使權利進行的補救措施。本章將對連帶責任保證人對主債務人的權利進行系統(tǒng)研究,以建立事前救濟與事后救濟相結合的救濟體系。
第四章“連帶責任保證人對共同擔保人的權利:以追償權為核心的解釋論”。共同擔保中,債權人如何行使債權實現(xiàn)順位選擇權,關涉各擔保人相互間的利益平衡,應建立相對應的調節(jié)擔保人相互間利益平衡的制度。關于共同擔保人相互間是否享有追償權的證立,存在各種相互競爭的學說,如連帶債務規(guī)則的適用、代位求償?shù)慕忉屨摰取;诠餐瑩H酥g享有的追償權,債權人損害該權利時,擔保人應享有免責的權利。債權人將被視為損害擔保權益的行為表現(xiàn)為何,與建立債權人過錯和保證人責任減免的規(guī)則相關。本章將就上述問題涉及的法理基礎及學說發(fā)展進行研究,以建構合理的共同擔保規(guī)則。
第五章“完善我國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制度”。權利制度設計及其完善是權利救濟最重要的基礎階段,本章通過對各國保證人權利規(guī)范立法模式的審視,提出《民法典》建立類型化救濟措施的立法體例,即保證人對債權人權利、保證人對主債務人權利、保證人對共同擔保人權利的立法體例,將現(xiàn)行《民法典》保證人權利規(guī)定條款重新編排,在立法技術上避免重復,提高立法的理性層次,同時提高法律適用理性。立法模式的重構還只是一種可能的選擇,其內(nèi)容和形式,有回應融資需求及商業(yè)實踐的新變化,平衡各方權利義務關系的必要。在構建保證人權利制度中,對各方利益的安排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應尊重意思自治在私法領域的重要性,同時重視法律秩序統(tǒng)一性與穩(wěn)定性之維護。
注釋
[1]本書法律文件名稱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略,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簡稱《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