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導論
- 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規范體系研究
- 陳思靜
- 18857字
- 2025-05-12 16:36:26
一、本書研究價值與意義
在我國融資實務中,連帶責任保證系被廣泛運用的擔保方式。保證制度有效運行,社會功能才能正常發揮。而我國《民法典》對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的規定存在缺失或不完善,本書擬立足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規范體系設計,針對我國的立法現狀,提出相關立法建議,以平衡各方的利益關系,使保證制度真正發揮信用增進的功能。
(一)保證擔保方式發展必要性
債務人本應就其債權進行清償,但債權人債權的清償取決于債務人的償債資力和誠信。[1]為保障債權的清償,產生了保證制度,保證人整體財產形成的信用構成主合同履行的保障。[2]連帶責任保證對債權保全優勢體現在債權人可為其同一債權增加債務人的數量,提高債權受償機會。實務中常見的近親或關聯公司擔任保證人的情況下,可防止主債務人將財產轉移至上述保證人。由于主債務人與保證人的關系,主債務人會關心保證人的福利,將更盡力防止債務不履行狀況的發生,[3]提高了主債務人休戚與共的危機感,促使其為更謹慎的經營或經濟行為。雖然主債務人對其行為擁有最終決定權,可以從事降低其償債能力的行為或直接拒絕履行義務,但從主債務人到保證人的義務至少為主債務人增加了一些壓力,使其不采取會增加保證人預期成本的行動。[4]通過主債務人與保證人的關聯性,可有效降低債權人監控成本。選擇保證人是因為他比債權人處于更好的地位以控制或影響主債務人。[5]如專業擔保機構對主債務人的償債能力評估及監督,董事對公司財務與業務事項的了解優于放款的債權人。
債權人因保證契約的存在,債之關系擴及第三人財產,債權獲得清償的可能性提高,促進了主債務人融資的實現。連帶責任保證的運用除了為債權人的債權保全提供保障外,從主債務人角度觀察保證制度對主債務人亦有利益存在。因有保證,主債務人獲得融資的機會增加,且可能獲得低利率或其他較優之融資條件,此為保證制度不可忽視的社會功能。觀察保證發展及其立法動向,可知其與經濟繁榮、市場變化、社會發展存在相互作用,乃經濟活動所依賴。保證制度越健全周密,運用越多,無疑是經濟繁榮、貿易發達的體現。
此外,關于人的擔保與物的擔保優劣對比及對債權人青睞選擇上,物的擔保通常優先于人的擔保被選取,并認為盡管人的擔保擴展了能夠用于償還債務的資產,但因仍系以個人總財產為擔保,所負責任和主債務人并無不同,故債權未能獲滿足的風險依舊存續;物的擔保不僅排除了主債務人主觀愿否清償的危險及財產處分可能減少的不安定性,同時打破了債權平等性原則。[6]然而,隨著社會融資需求的不斷增加及對擔保獨立性的特殊要求,呈現出人的擔保方式逐步勝過物的擔保方式的適用趨向。一方面,融資性擔保公司等專業擔保公司的發展,使債權實現的保障進一步增強。專業擔保機構提供金融保證服務,并進行風險管控達成主債務人、債權人、擔保機構三方利益,成為融資關系中不可或缺的主體。另一方面,人的擔保設立程序簡單便捷,而物的擔保設立程序復雜煩瑣,實現擔保物權的程序也較為耗時且增加成本。保證的運用補充了融資需求中無法提供物的擔保的情形。
(二)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保護法理及意義
保證合同由當事人合意約定形成,此時,各方間契約的履行有賴于誠信原則的遵守。誠信被界定為忠于事實或符合公平交易的合理商業標準,惡意的行為將被排斥。[7]保證合同關系中,保證人對債權人積極維護債權產生信任,亦對主債務人清償債務產生期待,保證責任的承擔只是一種可能性時,才符合誠信原則及商業合理性原則。因此,對于違背誠信原則的債權人與主債務人,損害保證人對主債務人履行義務的合理期望,[8]應賦予保證人解除合同的權利或損害賠償請求權。合理的商業標準,為商主體在經濟交往中達成的共識,[9]補充契約履行中雙方意旨。例如,在保證法律關系中,主債務人與債權人合謀欺詐保證人提供擔保、債權人損害物的擔保等行為,不符合保證人提供保證時商業利益最佳的判斷。故債權人違背相關的義務使得保證人受損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連帶責任保證法律關系中,立法及司法實務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平衡各方權益,保證功能優勢才能較好發揮。有學者論述到,幾千年來,保證法發展出了一個復雜的原則,一方面保護保證人,另一方面保護債權人對保證人清償債務的期待,《美國統一商法典》與法院都難以達成平衡。保證人是嚴格受法律保護的當事人,但經過時間的檢驗,保證人成為保證關系的犧牲者,同時法官也并沒有將適當的法律原則適用于保證案件,造成了不穩定的商業交易。[10]由于保證人成為損失的承擔者,商主體的融資渠道也將受到較為不利的影響。
債權人偏好連帶責任保證人提供的擔保,連帶責任保證人的法律責任較一般保證人重,與借款的主債務人幾近相同。債權人甚至將連帶責任保證人等同于借款的債務人,視為清償責任共同體,連帶保證人為他人擔保的債務隨時可能轉化為自己的債務。[11]如將連帶責任保證人地位等同于主債務人,則與擔保的本質不相符。保證人獨自承受最終不利益這種巨大風險致使實務中其充當保證主體意愿大為降低,能夠承擔保證責任的主體視連帶責任保證擔保為畏途,保證契約難以達成。如法律未能構建保證人權利體系,無人充當保證人致使保證的適用減少,則會削弱保證制度在發展經濟中的作用。
(三)《民法典》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制度存在的問題
能否有效保護連帶責任保證人,是保證規范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國《民法典》整體立法仍舊偏向于對債權保全實現這一擔保功能的保障,保證人享有的關鍵性權利未予明確或存在缺失。由于保證合同屬單務合同性質,立法只是賦予其對債權人抗辯性質權利,并無請求權性質權利。如保證人最終受損是由于債權人侵害擔保權利或疏于執行對主債務人代位權、撤銷權的,應賦予保證人對債權人損害賠償請求權。此外,我國保證法律制度對保證責任除去請求權等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前享有的權利存在缺失,[12]此類立法的缺失將導致保證人承擔的信用風險增加。混合共同擔保使債權人債權獲得最大程度之保障,在實務中運用廣泛。但我國實定法上混合共同擔保中保證人權利保護相關規則仍屬缺失,諸如混合共同擔保人之間可否追償、如何追償均存在較大爭議。雖然2021年1月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制度司法解釋》)對上述問題進行了部分解釋,但學界依然存在諸多質疑。[13]
《民法典》出臺前,就所涉及的同一事項,《物權法》[14]與《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均有規定,然而這些規范的法理依據與價值取向存在差異,因此相互間亦存在沖突與不協調之處。無論是國內保證人權利立法還是域外立法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立法演變及學理的發展。由于缺少明確的裁判規則,相關解釋論及法律適用也存在分歧,司法審判實務中裁判結果不同,最為典型的為共同擔保人能否有權進行內部追償[15],上級法院裁決也無法起到指導、統一作用,就連最高人民法院專家學者的解讀及判決也出現了意見分歧[16]。制定統一、合理的裁判規則,成為保證人權利規范的又一重要內容。
《民法典》在《擔保法》《物權法》的基礎上,明確了保證的立法體系,部分補充了保證的實體規范,然而有關立法的沖突與矛盾仍存在,這或將影響司法適用和融資實務的發展。雖立法者對爭議問題作出了一定解釋,但各地審判實務中的解讀可能并不相同。而《擔保制度司法解釋》中的某些規定也已超越了擔保的原則性規定,甚至與擔保的原則是相沖突的。沖突與矛盾產生的原因為立法關于保證體系未構建,以及保證原理認識不一。關于保證人權利保護法律規定之間的沖突與矛盾,主要體現在混合共同擔保、共同保證、保證人代位權、保證期間、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等規則中,影響了保證人享有權利的行使。如何解釋與適用保證擔保法律,是《民法典》出臺后學理需解決的問題。修訂《民法典》相關規則,消除解釋沖突,成為本書的研究內容。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融資實踐中,由于物的擔保存在固有不足,擔保方式隨之漸變,直接影響人的擔保的廣泛運用。由于現行法律及司法實踐中偏向保護債權人,進而導致正義理念變動,為求公平合理,應保障保證人的權利。關于連帶責任保證人享有權利的法理基礎、保證人權利制度重構的研究相當缺乏。國內外著作中對保證人權利的研究大體分為對保證人權利保護原理的探討、保證人享有的權利性質及其內容兩個方面,其中保證人享有的權利包括對債權人的權利、對主債務人的權利及對其他擔保人的權利。[17]《民法典》出臺后,部分學者就保證的新規定及變化進行了解讀,[18]但極少有專門研究保證人權利保護的著作。保證人權利賦予與主債權清償保障應在何種程度上協調,國內外立法及實務始終爭論不斷,域外學者及司法實務領域的專家認為,保證契約受道德、風俗、法律等眾多因素作用,加上學理上的不同主張、裁判中的不同觀點,學理及裁判間的分化,充分說明了保證合同的復雜性。[19]
(一)保證人對債權人權利研究
目前關于保證人享有的對債權人權利研究,國內學者著作中多為對防御性權利的研究。[20]此類權利可分為向債權人行使主合同中債務人的權利,以及依合同特殊性及普遍性享有的保證人特有之權利及一般債務人應有之權利。[21]此類權利行使的效果多為延緩或阻止債權人的請求權。德國學者克里斯蒂安·馮·巴爾、埃里克·克萊夫的《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與示范規則: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一書對上述保證人對債權人的權利有較為詳細的論述。[22]《民法典》對此類權利進行了部分完善,特別是針對主債務人形成權專屬性與保證合同從屬性原則的適當處理、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關系解決等,形成了部分學者研究的重點。[23]
然而,保證人對債權人的上述權利是保守的、被動的、消極的,國內著作對于主動型、積極型的請求權性質權利研究極少提及,[24]此項權利,即保證人對債權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適用于保證人由于債權人的故意或疏忽行為,無法向主債務人或者其他共同擔保人實現全額追償時,為了防止債權人的過錯給保證人造成損害,債權人對保證人履行主合同請求權應全部或一部分削減。若保證人清償了主債務,則享有對債權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25]域外立法多規定了上述保證人享有的權利。[26]學者許明月在其著作《英美擔保法要論》中論述到,英美法中,在主債權合同上享有物上擔保的情況下,由于清償主合同債務后的保證人享有代位權,因此保證人也可以獲得該物上擔保。若債權人放棄擔保權或減損擔保權價值,影響保證人代償款的全額收回,債權人應當賠償保證人的損失。[27]
對于債權人疏于或懈怠行使自己對主債務人的權利導致保證人將來追償權、代位權不能實現的行為,是否賦予保證人享有承擔保證責任前的抗辯權,國內著作極少有關注,而域外著作或關于介紹域外立法的著作研究較為深入。學者何美歡在其著作《香港擔保法》中論述到,較早時期的保證契約會約定債權人應盡其所能采取救濟手段,然后才能根據保證契約請求保證人承擔主合同義務。然而,香港特別行政區高等法院判決認為,除非另有約定,否則實現另一擔保權益或可針對債務人的措施將不構成要求保證人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在涉及債權人對保證人是否負有監督主債務人的義務時,學者何美歡論述到,判例學說一貫拒絕承認有這樣的義務,必須有某些損害到保證人的積極行動,或者嚴重疏忽,而嚴重的程度達到“默示縱容并接近欺詐”時,保證責任才解除。[28]
美國對保證人權利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較為全面與翔實,且其研究動態和立法趨向影響著其他國家法律制度的選擇。學者戴維·達德利·菲爾德在著作《紐約州民法典草案》中表述到,債權人的故意或過失將不可避免地造成保證人追償權受損,或者在保證人要求債權人履行其負有義務的行為時,債權人不履行,保證人的權益受到侵害的,保證人免責,但僅債權人遲延起訴主債務人或遲延采取其他救濟的,保證人不因此免責。如保證人告知債權人其承擔債權人采取措施而蒙受的損失后,有權向債權人提出其對主債務人的訴訟請求,或者謀求其他保證人不能自己獲得的挽救措施,以減少責任的承擔,如果債權人怠于行動并因此無法從主債務人處受到清償,保證人免責。[29]
(二)保證人對主債務人權利研究
關于保證人對主債務人的權利研究,學者大多從追償權與代位權著手進行研究,[30]此兩項權利均為保證人承擔清償義務之后獲得的權利,而較少著作從保證人清償主債務前可獲得的權利著手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在理論分析中,日本學者我妻榮的《新訂債權總論》一書較為詳細地分析了保證責任的性質及保證人享有的權利,形成了具有較高學術水準的成果,但保證人對主債務人的權利也僅限于研究追償權及代位權。[31]國外學者亦有從保證人在三方關系中的地位闡述主債務人的追償權、代位權、保證責任免除權的法律基礎、權利范圍及相互間法律效果的差異。[32]
《民法典》出臺前,代位權是否為保證人擁有的權利之一,學者間爭議較大,存在不同觀點。[33]關于《民法典》第700條“享有債權人對債務人的權利”,有學者認為意味著立法承認了保證人的代位權[34],而另有學者認為立法未肯定保證人具有代位權,該條為強化追償權的保障機制而存在[35]。日本學者於保不二雄的著作《日本民法債權總論》反映了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的民法典均承認保證人享有代位權。[36]英美學者在研究中也論述到英美法系國家普遍賦予了保證人代位權。[37]此外,我國《民法典》出臺前,立法雖然規定了保證人追償權的預先行使,但是只局限在主債務人破產狀態下。大多數學者研究提出擴充保證人追償權預先行使的事由,尤其值得立法關注。[38]
一旦保證人清償了主合同債務,保證人就成為主債務人的債權人,當主債務人惡意減少清償債務的總財產時,保證人無疑享有債權人的代位權與撤銷權。而在保證人未清償主合同債務,是否會被債權人要求承擔責任仍舊未明確時,保證人能否預先行使撤銷權,該問題在學理領域受到的關注極少,幾乎沒有學者注意到。我國臺灣地區學者史尚寬在其著作《債法總論》中論述到,當債權成立可能性極大時,應肯定保證人的撤銷權。[39]此問題亦關系到代位權、撤銷權行使主體是否可擴張,學者韓世遠在其著作中否認了該種情形下保證人可行使債的保全手段,認為保證人在履行主合同債務前,對主債務人并不擁有真實的債權,因此不享有債權人的代位權。[40]
(三)保證人對共同擔保人權利研究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觀點認為,在共同擔保中,如何正確處理保證與物的擔保法律關系存在相當大的爭議。[41]共同擔保人履行主合同義務后,學界對于應否承認內部追償權意見分歧較大。[42]持否定意見的學者認為,通過文義解釋釋義新法,立法的確并未規定相互間享有的該項權利,參與立法的學者的著作也闡釋了否定相互追償權的緣由。此外,各擔保人僅與債權人成立法律關系,擔保人相互間并未成立任何法律關系,因此,擔保人無權要求另一擔保人分擔損失。如果承認相互追償關系,追償份額的確定繁雜,同時增加了當事人及法院的訴訟負擔。整體而言,支持擔保人之間享有追償權的證立論點更為深入與周詳,亦為多數學者主張的觀點,并認為立法的解釋不應局限于文義解釋,而應從法學理論及價值判斷上分析是否應賦予共同擔保人該項權利,任何擔保人不應因債權人的選擇而遭受最終不利益,否則違背民法公平原則。此外,立法承認了各擔保人法律地位平等,又否定相互間追償權,必將造成體系沖突。內部追償的正當性基礎在于代位權與連帶債務的類推適用。《民法典》對該問題亦未進行明確,條文立法與《物權法》并無區別,《民法典》出臺及相關司法解釋頒布后,學者依舊持有不同觀點。[43]域外學者著作中亦認同這是一個在比較法上頗有爭議的話題,并進行了闡述。[44]
關于內部追償分擔標準和數額算定規則的研究,專門論述該問題的文章較少,多為在論述是否享有追償權的文章中提及,但學者間存在較大的分歧,該分歧不僅體現在國內學者間,亦體現在域外學理及司法審判實務中。有學者在其論述中采用比例分擔說,依據保證人與債權人約定的保證金額與物保人設定的擔保標的物的價值或物保人與債權人約定的債權金額的比例來確定。[45]有學者采用人數分配說,主張擔保份額的計算根據擔保人數量均等分配。[46]有學者在其著作中采用區分說,視擔保物的價值是否超過擔保債務作區別處理。[47]英美論著中,學者認為擔保人之間的責任份額原則上應以人數分配說為計算標準,比例分配說適用于特殊情形的計算。[48]
在物保與人保混合的情形中,債權人損害為主合同擔保的權益應如何認定,其他共同擔保人責任才能免除?英美著作中論述到,債權人僅在其行為不當的情況下承擔責任,對于不作為并不承擔責任,即債權人沒有義務主動、積極實現擔保權益。[49]國內部分學者在其著作中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50]包括債權人不對主債務人主張權利能否視為放棄擔保物權;債權人怠于設立擔保物權能否視為放棄擔保物權;共同擔保人免除清償義務的前提限于主債務人提供的擔保是否妥當;第三人財產設立的擔保是否作同樣處理等問題的研究。我國臺灣地區學者對混合擔保問題研究較為深入,[51]學者論述包括混合共同擔保人之間是否享有追償權、追償權分擔的計算、債權人摒棄擔保物權或保證權益對其他保證人的法律后果等。
三、本書研究方法
作為社會科學的法學,其研究方法尤為重要,不同的方法論在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規范的研究中均具有重要價值。從比較法上分析域外保證人權利立法、法律實踐及學理演變,將對如何合理設計我國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制度產生重要影響。結合對我國法律規范的邏輯演繹與分析,對立法原理進行比較,解決立法存在的問題。此外,本書重視法律實證主義與價值分析方法,因為金融實踐的目標是達成正義與理性的結合,保證法律秩序的施行不應違背交易規律,乃至造成交易的阻礙。對此,本書將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一)法解釋學的方法
法律規范的解釋都是在探究法律文字的意義及其真正內涵,然解釋法律,既要維護法的安定性,又要不失正義的實現。社會每天都在變化,立法者也不是萬能的,一旦立法不明確、不合時宜甚至自相矛盾,找到合乎目的的解釋就很重要。[52]法律解釋應探究立法者的心理意愿,同時應解析法律內在的意義。[53]本書對保證人權利法律規范解釋將采用文義解釋、歷史解釋、體系解釋及目的解釋的方法。對于上述各個解釋方法是否具有優先順序,各國通說觀點認為,法律解釋學上所認可的解釋標準和見解常常是相互影響的,并無先后順序之分,盡管任何解釋方式的權重都是有差異的,然而它們需要相互補充才能產生較為合理與完善的結果。[54]
文義解釋系指從規范的字義出發,探究該文字的意義以及立法者用意,通常為法律解釋第一步。在研究保證人權利規范時,規范體現出的文字意思應為首要的,當重視立法條文的旨意和目的,并認為解釋不能僅限于字面含義,甚至完全超出文字法律含義時,實際上是一個填補立法空白的過程,此時應注意從事法的續造的條件限制,并應充分地闡釋突破文義解釋的理由與論證的過程。從《擔保法》《擔保法司法解釋》[55]《物權法》到《民法典》,法規文義表達的變化,通過探究立法者立法過程中價值判斷及所欲達到的目的,有助于對文義進行解釋。
歷史解釋中,主觀解釋論認為歷史上立法者之真正意思才是解釋的重要標準,客觀解釋論則認為應該以制定法本身為標準,并且探求該特定法律規定依據當今的理解以及利益評價,其目的為何及應該含有怎樣的理性內容。有學者認為,法律適用者應受到立法者制定法律的約束,但此并非機械的,當立法者立法欲達目的或旨意并不完全清晰,且與客觀現實需求明顯矛盾時,解釋者會用更有說服力的論據來駁斥該種解釋得出的結論。保證相關法律制度之解釋,亦應探尋立法者之目的解釋。
《民法典》出臺前,與保證相關的各個部門法對同一事項規定可能有矛盾,隨著《民法典》的出臺,該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解決。因此,應在《民法典》設計的體系內對保證人權利規則進行解釋。法解釋學方法強調立法內容的邏輯,同時重視體系框架的完備。[56]《民法典》的體系解釋應從法規的脈絡、所處章節以及與其他相關法條間的相互聯系出發,探究其背后立法邏輯與立法演變的成因。此外,每部法律都有預期的目的,實現立法目的應該是法律解釋的首要考慮之處。連帶責任保證制度及理論,涉及多種目的的實現,如果解釋法律用不同的方式與形式,得出的結論必然不同。
(二)比較法研究方法
比較法通過對各國各地區不同的法源及豐富的實踐案例學習,拓寬了法律工作者的視野,利用別的文明民族的智慧在法律方面獲得的成果,使立法者更全面認知本國法,從而對實在法提出改善。比較法研究對域外立法模式是否符合本國法體系,提出采用或不采用的理由等方面有貢獻,可以避免體系不協調的現象發生。域外法在參考與借鑒過程中,應當注意安全性和適應性兩項目標的統一,法律的預見性與穩定性需考慮安全性,而立法不斷完善需要考慮適應性,兩者結合時,正義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實現和維護。[57]域外法研究主要為了立法的研究與法律解釋的研究,研究主要是為了構建解釋理論而進行的,延伸也會出現立法論的主張。[58]在混合共同擔保中,擔保人是否享有相互追償權?借鑒域外立法例,從解釋論角度分析我國立法現狀,是一種較妥當與成本最低的選擇。
在對保證人權利立法的比較研究中,不應停留在來自對立原則的立法技術所表現出來的對比上,不同歷史與社會基礎的法律制度應在其立法背后的原理上進行探究。通過對域外法律體系及司法實踐的學習,融會不同法律思維的差異,探尋處理立法問題的新路徑。比較法不但具有改進立法及解釋法律適用的現實與實質功能,也是發展法律的重要方法,有助于認識普遍性觀點,闡明共性并找到可代替的解決方案。[59]各國對平衡保證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利益的發展趨勢,成為我國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規范體系構建的重要借鑒依據。
本書對大陸法系保證人權利制度包括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具體規定及原理進行比較和評價,各地區分歧主要來自對保證人保護程度的不同,透視保證人權利制度之共識及其差異,解釋這種共識及差異形成的社會經濟背景,對各國各地區賦予的保證人權利具體設計做系統的比較研究。采用國外學者有關見解,以為立論依據。關于英美法系,盡管《美國統一商法典》和《美國保證法第三次重述》為法律體系的統一提供了范本,但各州之間立法的實質內容存在顯著不同,聯邦和州一級的判例法也是如此。[60]本書將通過上述法典及判例,研究英美法對保證人權利的立法。以此方法對保證人權利的研究本質上有一個較為全面、系統的理解與論述,以期能結合金融業發展目標、發達國家保證人權利保護立法的先進經驗與做法,對我國保證人權利立法提出完善建議及探求立法趨勢,以求有所增益。
(三)實證研究方法
民事法相關立法活動與司法活動,是觀察民事法發展的兩個主要方面。實證研究方法區別于法解釋學方法,自身可隨著社會需求及價值觀演變不斷向前發展。本書將主要采取案例研究的實證研究方法,對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規范的適用進行檢視,厘清司法審判實踐的存疑點與爭議點,為統一法律適用解釋論提供借鑒意義。案例研究成為實證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大陸法系專家學者也陸續通過普通法系判例進行對比探討,這促使學者在立法自身呈現的邏輯體系外,不斷關注司法審判實踐中出現的案例。[61]通過對域外審判實踐案例的梳理分析,為論證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提供實證依據。
在一些涉及保證責任的案例中,本書將探究隱含在判決中的正義思想、目的考量等因素。在《擔保法》《擔保法司法解釋》《物權法》《民法典》條文及立法理念演變階段,會發生無法判定某種觀點是否占主導地位或僅少數人持有此觀點的情形。此種情形下,法官僅能根據他們的個人價值觀進行評判,如果個人價值觀對案件評判并沒有幫助,法官只能通過推測立法目的以作出決定。[62]本書通過對實務中眾多案例的研究,對決定案件裁判的因素及法官所作價值判斷進行總結并分析,為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立法提供借鑒意義,或為法律適用統一提供可行的解釋論。
法律制度發展史表明,公平的要素和衡量標準在不斷發生變化。在連帶責任保證相關法律制度中,應試圖應用價值分析,從價值層面上追問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法律制度的意義,但價值分析的思路始終有脫離現實的危險,結合實證研究才能滿足保證法律規范的時效性要求。然而實證研究亦存在不足之處,因此需要結合其他研究方法。本書將對國內外相關典型判例進行分析梳理,總結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法律實踐中存在的爭議及疑難點,為構建保證人權利法律體系提供實證依據。
(四)價值分析方法
法律制度是否存有價值及其價值能否最大程度發揮,需要從其適用是否便于交易的達成、滿足市場變革要求,實現社會正義和人格發展進行認定。[63]法的價值始終為一個多維系統,各種不同的價值類型共存其中,每一種價值均有其現實意義。在衡量的標準當中,自由、正義、秩序等價值并無非此即彼的區別。然而,在立法不得不進行價值判斷與取舍時,劃分主要與次要很關鍵,當然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的立法需要考慮的價值排序是不同的,不可一概論之。此外,司法審判實踐中亦需用到價值分析方法。[64]
在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制度中,各方當事人存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何者的利益、訴求應優先滿足與照顧是本書研究的核心問題。關于保證人權利立法漏洞填補的程序,應該先厘清所涉及的利益,而后找尋可能的共同點。當涉及的價值存在沖突時,需要對價值位階進行排序或平衡,[65]以決定保證人權利立法的價值取向。探求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制度的價值取向及其適用原則,將為立法的完善及解釋論的統一提供重要方向。本書以利益平衡論為研究視角,通過對賦予連帶責任保證人何種權利,權利行使的要件及限制進行研究,以達到保證價值充分發揮的目的。
純粹的價值分析方法在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規范研究中,仍需注意與其他的研究方法相結合,一方面價值判斷會隨著時間與空間變化,另一方面價值判斷隨著主體不同而發生變化,如不同的法律適用者。多種研究方法的結合不易造成觀點的偏頗、絕對化,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規范體系建立,關涉眾多價值的判斷與利益的衡平,價值判斷不是本書唯一的研究方法,卻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是否需要對連帶責任保證人進行立法保護及賦予其何種權利,對此存在不同多元詮釋,若簡化為一個視角,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體系分歧程度就可能加劇。本書以多理論視角與多元詮釋方式,確立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
四、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書將圍繞如何完善我國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規范體系進行研究。從應然層面而言,若要實現保證制度的體系化,應在《民法典》中增加填補制度空白的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規則,促使保證制度的體系完善,同時修訂相關條文,以解決條文間沖突及體系不協調的問題。此外,從解釋論的角度解釋現有規范,使《民法典》合同編保證合同制度與《民法典》其他制度相協調。
(一)賦予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的理論基礎與構建
研究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立法,需要正確把握連帶責任保證債務的性質。關于保證債務的性質,學說上一直存有分歧,有學說認為,保證人并不負個人債務,作為債務只存在主債務人的債務;另有學說認為,保證人負與主債務同一內容的債務。[66]本書將對連帶責任保證的性質進行研究,厘清連帶責任保證與連帶債務之間的關系,因其性質將決定保證人地位、保證人享有的權利及救濟方式,對保證人至關重要。
保證制度如何回應當今社會最活躍的融資領域的發展,需要從各方利益平衡角度明確保證人的權利范圍。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的性質、本質及其蘊含的價值判斷、取舍,構成了國內外保證立法設計的根本,尤其應當注意的是,無論采取何種立法例,過度維護保證人或對其保護不充分,均可能致使保證本應發揮的信用增進功能優勢無法體現。關于融資擔保中保證人權利設計要實現的目標存在較多爭論,效益最大化、促進融資、保護金融的穩定與發展均構成欲實現目標。
本書將從利益均衡上考察我國當前制度存在的不足與缺陷及其對保證功能發揮的影響,分析賦予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的價值理念。此外,民事領域中的誠信原則、公平原則同樣構成了保證人權利立法的基礎,探究這兩項原則對保證當事人的要求與限制,成為本書研究的又一重要內容。如立法及司法審判實踐違背上述兩項原則,制度的設計及裁判一開始即將最終風險與最大風險分配給保證人,社會將無人愿意充當保證人,保證制度就無法發揮促進融資實現的功能。
(二)保證人對債權人權利:從消極防御到積極利用
基于保證合同的單務性,我國立法未賦予保證人對債權人的請求權,只規定了保證人對于債權人請求時享有的防御性權利。立法規定的保證人對債權人的權利包括保證人的形成權、抗辯權及一些與抗辯性質相似的權利。由于保證合同的從屬性質,保證人可向債權人行使主合同中債務人擁有的權利。同時,保證人作為保證合同的一方主體,擁有債務人通常享有的權利。此外,法律還賦予保證人專屬抗辯權。本書將主要針對學界及司法實務界疑難點問題,如保證人形成權、抗辯權行使法律效果、保證期間抗辯權、主合同變更抗辯權進行研究。
保證人由于債權人的故意或疏忽行為,無法向主債務人或者其他共同擔保人實現全額追償時,為了防止債權人的過錯給保證人造成損害,債權人對于保證人清償主債務的請求權應全部消滅或部分消滅。若保證人清償了主債務,則享有對債權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67]上述保證人對債權人享有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即為域外立法或判例支持的保證人可積極行使的權利,本書將重點對該國內立法缺失權利進行研究。
在連帶責任保證中,由于保證人的存在,債權人通常不積極行使自己對主債務人的權利,然而當保證人履行了主合同債務后,主債務人往往已經轉移資產,保證人損失難以全額收回。因此,賦予保證人對債權人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意義重大,使得保證責任回歸其本質,促使債權人積極行使對主債務人的權利而獲清償。本書將圍繞保證人損害賠償請求權發展價值、適用情形等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并對債權人是否承擔對保證人的義務進行探討,以建立保證人對債權人從消極防御到積極利用的權利體系。
(三)保證人對主債務人權利:事前救濟與事后救濟相結合
保證人對主債務人的事后救濟性權利,即保證人清償主合同債務后,有權向主債務人追償,本書將對賦予追償權的法理依據、行使追償權的要件、追償權的法律效果等方面進行探討,特別是司法實務中的難點問題,如違背主債務人意愿而提供保證擔保,保證人怠于通知、怠于履行抗辯等過錯對保證人追償權的影響。在域外立法例中,大多國家立法或學理在承認保證人對主債務人享有追償權的同時還享有代位權。我國《民法典》出臺前,立法未規定保證人享有代位權,但學者多認為保證人依據代為清償理論享有代位權。《民法典》第700條的規定,是否意味著立法肯定了保證人的代位權?本書將對我國現行立法是否賦予了保證人代位權進行探討,并對賦予保證人代位權意義、代位權與追償權法律效果差異、代位權行使構成要件及行使效力范圍進行分析。
在保證人未清償主合同債務前,若主債務人財產嚴重惡化,大多國家立法賦予了保證人相應的救濟手段。在大陸法系國家立法中,有的賦予保證責任除去請求權、有的享有追償權預先行使。英美法系有不安之訴制度,如美國一些州的法律規定了要求主債務人提供擔保的權利。我國保證人對主債務人的追償權具有事后救濟性,但追償權預先行使僅適用于主債務人破產時范圍過于限制,且《民法典》進一步限定了破產情形下保證人的追償權適用。由于我國立法價值取向存在的欠缺,主債務人肆意違約、轉移資產,保證人解除擔保義務或預先實現追償權難度較大,即在保證人利益遭受損害的情形下,還沒有完善的制度進行充分的補救。本書將就上述域外立法中保證人享有的權利進行系統闡釋,探究其立法價值、適用情形及實現方式。
主債務人的財產,具有保障債權內容實現及保有債權實質價值的重要意義,當主債務人的行為有害債權實現,在保證人未清償主合同債務,是否會被債權人要求承擔責任仍舊未明確時,在該種情形之下,保證人能否預先行使撤銷權,應為本書重視權利內容之一。本書將就以下內容進行研究:撤銷權的行使主體是否僅限于其債權已發生的情形?依將來可能存在的債權行使撤銷權是否為對債的相對性的突破?撤銷權運用范圍過寬是否影響交易安全?撤銷權行使對交易安全的不利影響與保證人的保護如何做到平衡,在價值衡量上應趨向何者,或給予何種限制條件下保證人方可預先行使債權保全中的撤銷權?
本書重點研究內容之一為構建以連帶責任保證人對主債務人的追償權預先實行與債權保全中的撤銷權為核心的事前救濟體系,探究建立保證人對主債務人事前救濟必要性及法律基礎,并對事前救濟適用情形進行探討。同時,對保證人是否享有代位權問題進行分析,并與代位權建立對混合共同擔保人之間追償權法律基礎認定相關問題分析相結合,以建立符合我國現有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體系的完整制度。
(四)保證人對共同擔保人權利:以追償權為核心的解釋論
我國立法對保證與物的擔保的實現順位、債權人放棄一方擔保時對另一方擔保人的影響、擔保人是否相互間享有追償權等問題的規定經歷過立法演變過程。保證與物的擔保清償主合同債務的順位是一個重要問題,關系到共同擔保立法體系與邏輯內在的一致性。厘清該問題,將為其他問題的解決提供邏輯依據與統一方案。盡管《民法典》對保證與物的擔保并存時的債權實現規則進行了規范,但仍存在模糊性與邏輯缺陷:債權人實現債權的選擇權是否會受到連帶責任保證或一般保證的影響,承擔主合同義務后的擔保人能否要求其他擔保人分擔?在承認追償權的基礎上,如何確定可追償的份額?在債權人放棄物的擔保或保證時有何影響?本書將就上述問題進行研究。
共同擔保人是否享有內部追償權,學者之間分歧較大,立法上存有不明確或矛盾沖突之處,司法審判實務中亦出現不同判決。《民法典》與《物權法》在字義上均未規定擔保人之間是否享有追償權,然證成共同擔保人之間是否享有追償權,不能簡單地從文義解釋,而應當從法理基礎、價值取向、法律體系等進行綜合分析,才可以對該問題進行合理的解釋。無論是連帶關系的類推適用,還是以代位權效力范圍解釋擔保人之間相互追償權,均需以解釋論來明晰,在不違背《民法典》整體確立的體系及邏輯情況下,綜合司法審判實務經驗,是成本最低的選擇。賦予共同擔保人之間相互追償權,可最大程度緩和各擔保人的利益沖突,將擔保人承擔的不利益分散減少。本書的重點研究內容之一是從解釋論的角度對共同擔保規則進行分析與研究,以期對共同擔保制度增進共識。
關于各擔保人應當承擔的追償份額算定問題,學說及司法實務存有較大爭議,有人數分配說、比例分配說、區分說等。實際上,域外立法例對該問題的規定也不一致,并未達成共識。本書將就各種學說之間的優勢與不足進行比較分析,建立兼顧公平合理與方便高效的算定規則,解決責任分擔規則中的算定份額難題。域外立法將哪種類型的行為視為對擔保權的侵害,關涉對保證人權利與債權人義務的劃定,我國立法并沒有再作進一步的解釋。本書將通過域外立法經驗及司法實踐疑難問題總結,探討混合共同擔保中,債權人損害擔保權益的情形,并分析由此對其他擔保人產生的影響。
注釋
[1]謝在全著:《民法物權論》(中),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610頁。
[2]王澤鑒著:《民法物權》(第2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77頁。
[3]吳瑾瑜:《保證契約與善良風俗——以債務人之無資力父母、配偶或子女為保證人之契約為例》,載《臺北大學法學論叢》2008年第4期。
[4]Neil B.Cohen,"Striking the Balance:The Evolving Nature of Suretyship Defenses",William and Mary Law Review,Vol.34,No.4(1993),p.1031.
[5]Michelle Cumyn,"Responsibility For Another's Debt:Suretyship,Solidarity,And Imperfect Delegation",McGill Law Journal,Vol.55,No.2 (2010),p.223.
[6]張民安著:《法國民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00頁。
[7][美]邁克爾·D.貝勒斯著:《法律的原則——一個規范的分析》,張文顯、宋金娜、朱衛國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頁。
[8]Neil B.Cohen,"Striking the Balance:The Evolving Nature of Suretyship Defenses",William and Mary Law Review,Vol.34,No.4(1993),p.1032.
[9]謝在全:《企業浮動資產擔保權之建立——以企業資產擔保法草案為中心》,載《法令月刊》2017年第10期。
[10]Wilhelm,Suzanne,"Taking Suretyship Seriously",Oklahoma City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18,No.1(1993),p.89.
[11]吳瑾瑜:《保證契約與善良風俗——以債務人之無資力父母、配偶或子女為保證人之契約為例》,載《臺北大學法學論叢》2008年第4期。
[12]姜淑明:《保證人的權利及其救濟》,載《法學雜志》2005年第2期。
[13]賀劍:《擔保人內部追償權之向死而生:一個法律和經濟分析》,載《中外法學》2021年第1期;葉金強:《〈民法典〉共同擔保制度的法教義學構造》,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年第3期。
[14]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施行后,《物權法》《擔保法》《擔保法司法解釋》等均已失效,鑒于本書對連帶責任保證人權利規范體系整體研究的連貫性,保留了上述已失效法律以及司法解釋的相關表述。
[15]《物權法》施行后支持擔保人之間享有追償權的裁判立場,參見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2016)渝民終524號民事判決書、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4)鄂民二終字第00078號民事判決書、浙江省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浙紹商終字第1452號民事判決書;認為擔保人之間不享有追償權的裁判立場,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一終字第371號民事判決書、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2017)黔民終177號民事判決書、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蘇01民終3182號民事判決書。
[16]認為《物權法》第176條為否定追償權的觀點,參見曹士兵著:《中國擔保制度與擔保方法》(第3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65頁。認為該條并未否定追償權而只是保持沉默,因而該問題仍存在爭議的觀點,參見最高人民法院物權法研究小組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521頁;宋曉明:《物權法擔保物權編實施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在“物權法擔保物權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載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編:《民商事審判指導》,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6頁。
[17][美]斯蒂芬·加奇著:《商法》(第2版),屈廣清、陳小云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395頁;董安生主編:《新編英國商法》,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49—356頁;費安玲:《論保證人抗辯權》,載《政法論壇》2000年第1期;姜淑明:《保證人的權利及其救濟》,載《法學雜志》2005年第2期;程嘯:《論〈民法典〉第702條上的保證人抗辯權》,載《環球法律評論》2020年第6期。
[18]王利明:《我國〈民法典〉保證合同新規則釋評及適用要旨》,載《政治與法律》2020年第12期;崔建遠:《論保證規則的變化》,載《中州學刊》2021年第1期;程嘯:《論〈民法典〉第702條上的保證人抗辯權》,載《環球法律評論》2020年第6期;崔建遠:《混合共同擔保人相互間無追償權論》,載《法學研究》2020年第1期;鄒海林:《我國〈民法典〉上的“混合擔保規則”解釋論》,載《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4期。
[19]葉名怡:《混合擔保中債權人過錯對保證責任之影響》,載《法商研究》2016年第4期。
[20]王利明:《我國〈民法典〉保證合同新規則釋評及適用要旨》,載《政治與法律》2020年第12期;費安玲:《論保證人抗辯權》,載《政法論壇》2000年第1期;姜淑明:《保證人的權利及其救濟》,載《法學雜志》2005年第2期;尹臘梅:《保證人抗辯權的類型化及其適用》,載《法學雜志》2010年第4期;程嘯:《論〈民法典〉第702條上的保證人抗辯權》,載《環球法律評論》2020年第6期;崔建遠:《論保證規則的變化》,載《中州學刊》2021年第1期。
[21]Wilhelm,Suzanne,"Taking Suretyship Seriously",Oklahoma City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18,No.1(1993),p.95.
[22][德]克里斯蒂安·馮·巴爾、[英]埃里克·克萊夫主編:《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與示范規則: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4卷),于慶生、溫大軍、胡琳等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169—1260頁。
[23]程嘯:《論〈民法典〉第702條上的保證人抗辯權》,載《環球法律評論》2020年第6期;王利明:《我國〈民法典〉保證合同新規則釋評及適用要旨》,載《政治與法律》2020年第12期;王文軍:《〈民法典〉保證期間制度的另一種解釋可能——以繼續性合同原理為視角》,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
[24]葉名怡:《混合擔保中債權人過錯對保證責任之影響》,載《法商研究》2016年第4期。
[25][德]克里斯蒂安·馮·巴爾、[英]埃里克·克萊夫主編:《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與示范規則: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4卷),于慶生、溫大軍、胡琳等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231頁。
[26]參見《德國民法典》第776條、《意大利民法典》第1955條、《法國民法典》第2314條、《奧地利民法典》第1364條。
[27]許明月著:《英美擔保法要論》,重慶出版社1998年版,第49—50頁。
[28]何美歡著:《香港擔保法》(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頁。
[29][美]戴維·達德利·菲爾德著:《紐約州民法典草案》,田甜譯,王瑩瑩校,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版,第254—255頁。
[30]程嘯、王靜:《論保證人追償權與代位權之區分及其意義》,載《法學家》2007年第2期;姜淑明:《保證人的權利及其救濟》,載《法學雜志》2005年第2期;陳杭平:《前訴與后訴視角下的連帶保證人追償之訴》,載《法學》2019年第3期;崔建遠:《論保證規則的變化》,載《中州學刊》2021年第1期。
[31][日]我妻榮著:《新訂債權總論》,王燚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432—440頁。
[32]Bae,Frank S.H.,and Marian E.McGrath,"Rights of a Surety (Or Secondary Obligor) under the Restatement of the Law,Third,Suretyship and Guaranty",Banking Law Journal,Vol.122,No.8(2005),pp.792-797.
[33]《民法典》出臺前,認為我國立法對保證人權利只規定了追償權的觀點,參見高圣平著:《擔保法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頁。認為我國立法承認了保證人代位權的觀點,參見程嘯、王靜:《論保證人追償權與代位權之區分及其意義》,載《法學家》2007年第2期;鄒海林、常敏著:《債權擔保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頁;程嘯著:《保證合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314頁。也有學者認為我國保證人的追償權實則是代位請求權,參見姜淑明:《保證人的權利及其救濟》,載《法學雜志》2005年第2期。
[34]鄒海林:《我國〈民法典〉上的“混合擔保規則”解釋論》,載《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4期。
[35]劉貴祥:《擔保制度一般規則的新發展及其適用——以民法典擔保制度解釋為中心》,載《比較法研究》2021年第5期。
[36][日]於保不二雄著:《日本民法債權總論》,莊勝榮校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266頁。
[37]James O' Donovan,John Phillips,The Modern Contract of Guarantee,Sweet&Maxwell,2003,pp.656,753.
[38]程嘯著:《保證合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9頁;鄒海林、常敏著:《債權擔保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頁;史尚寬著:《債法各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906—908頁。
[39]史尚寬著:《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80頁。
[40]韓世遠著:《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頁。
[41][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下),申衛星、王洪亮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頁。
[42]支持內部追償權的代表文獻參見高圣平:《混合共同擔保的法律規則:裁判分歧與制度完善》,載《清華法學》2017年第5期;程嘯:《混合共同擔保中擔保人的追償權與代位權——對〈物權法〉第176條的理解》,載《政治與法律》2014年第6期;黃忠:《混合共同擔保之內部追償權的證立及其展開——〈物權法〉第176條的解釋論》,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4期;賀劍:《走出共同擔保人內部追償的“公平”誤區——〈物權法〉第176條的解釋論》,載《法學》2017年第3期;張堯:《混合共同擔保中擔保人內部求償的解釋論》,載《法學家》2017年第3期。否定內部追償權的代表文獻參見黃喆:《保證與物的擔保并存時法律規則之探討》,載《南京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江海、石冠彬:《論共同擔保人內部追償規則的構建——兼評〈物權法〉第176條》,載《法學評論》2013年第6期;李紅建、雷新勇:《人保與第三人物保的相互追償及擔保物權未設立的責任問題探討》,載《法律適用》2014年第8期。
[43]崔建遠:《混合共同擔保人相互間無追償權論》,載《法學研究》2020年第1期;鄒海林:《我國〈民法典〉上的“混合擔保規則”解釋論》,載《比較法研究》2020年第4期;賀劍:《擔保人內部追償權之向死而生:一個法律和經濟分析》,載《中外法學》2021年第1期;葉金強:《〈民法典〉共同擔保制度的法教義學構造》,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年第3期。
[44][德]克里斯蒂安·馮·巴爾、[英]埃里克·克萊夫主編:《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與示范規則: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4卷),于慶生、溫大軍、胡琳等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154—1159頁。
[45]高圣平:《混合共同擔保的法律規則:裁判分歧與制度完善》,載《清華法學》2017年第5期;凌捷:《混合共同擔保若干爭議問題研究》,載《政治與法律》2016年第6期;鄭冠宇:《再論擔保之競合》,載《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何穎來:《混合共同擔保內部求償算定規則體系的構建》,載《交大法學》2017年第4期。
[46]史尚寬著:《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811頁;程嘯:《混合共同擔保中擔保人的追償權與代位權——對〈物權法〉第176條的理解》,載《政治與法律》2014年第6期;王利明:《論擔保物權的立法構造——民法典物權編應規定混合共同擔保追償權》,載《東方法學》2019年第5期。
[47]劉保玉主編:《擔保糾紛裁判依據新釋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123頁。
[48]Geraldine Mary Andrews,Richard Millet,Law of Guarantees (4th edition),Sweet&Maxwell,2005,p.445.
[49]Oran S.Paglin,"From Favorite of the Law to Intermediate Surety:A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w of Suretyship",New England Law Review,Vol.23,No.1(1988),p.71.
[50]趙秀梅:《〈物權法〉第194條的裁判分歧及立法完善》,載《法學》2019年第10期;葉名怡:《混合擔保中債權人過錯對保證責任之影響》,載《法商研究》2016年第4期;高圣平:《擔保物權司法解釋起草中的重大爭議問題》,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1期;高圣平:《混合共同擔保的法律規則:裁判分歧與制度完善》,載《清華法學》2017年第5期;謝鴻飛:《共同擔保一般規則的建構及其限度》,載《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51]張劍男:《保證人與物上保證人之內部分擔》,載《法令月刊》2011年第9期;陳榮隆:《物上保證人與連帶保證人之責任關系》,載《臺灣法學雜志》2009年第9期;陳洸岳:《“雙重保證”與“共同抵押”》,載《月旦法學雜志》2000年第5期。
[52]楊仁壽著:《法學方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頁。
[53][德]卡爾·拉倫茨著:《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197頁。
[54]王澤鑒著:《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189頁。
[5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年12月8日公布)。
[56]陳瑞華:《法學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1期。
[57][法]勒內·羅迪埃著:《比較法導論》,徐百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頁。
[58][日]大村敦志著:《民法總論》,江溯、張立艷譯,王軼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頁。
[59][奧]伯恩哈德·A.科赫、[奧]赫爾穆特·考茨歐主編:《比較法視野下的人身傷害賠償》,陳永強、徐同遠、王文勝等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
[60]Christoph Henkel,"Personal Guarantees and Sureties between Commercial Law and Consumer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Vol.62,No.1(2014),p.358.
[61]黃輝:《法學實證研究方法及其在中國的運用》,載《法學研究》2013年第6期。
[62][德]卡爾·拉倫茨著:《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8頁。
[63]張文顯、姚建宗:《略論法學研究中的價值分析方法》,載《法學評論》1991年第5期。
[64][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03頁。
[65][美]邁克爾·D.貝勒斯著:《法律的原則——一個規范的分析》,張文顯、宋金娜、朱衛國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頁。
[66][日]我妻榮著:《新訂債權總論》,王燚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398—399頁。
[67][德]克里斯蒂安·馮·巴爾、[英]埃里克·克萊夫主編:《歐洲私法的原則、定義與示范規則: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4卷),于慶生、溫大軍、胡琳等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2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