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養朱雄英:我真不想當鎮國王!
最新章節
- 第91章 ,咱的琉璃,和市面上的,不一樣
- 第90章 ,化腐朽為神奇?最腐朽就是這塊土地了!
- 第89章 ,阿雄和允炆的差距比人和狗差距還大啊!
- 第88章 ,我大明,還是缺錢啊!
- 第87章 ,土地國有+文化認同
- 第86章 ,來,阿雄,給老爺講講大移民的問題
第1章 ,應天府咸魚,開局就講王朝衰落
洪武十六年,應天府郊外。
春意盎然,田野間一片生機勃勃。
李明站在自己那塊不大的田埂上,望著遠處忙碌的農人,負手而立,微微頷首。
四年前,他還是一個來自二十一世紀的普通青年,如今卻成了這片土地上的小地主。
雖然穿越到這個時代讓他一度感到迷茫和無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適應了這里的生活,甚至開始享受這種悠閑自在的日子。
穿越的第一天,李明就覺醒了“簽到系統”,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在心中默念簽到,便能獲得一些稀奇古怪的獎勵。
只是這些獎勵吧……多多少少有些寒酸。
人家簽到都是真金白銀基地車,到了李明這,鄉土氣息忽然就濃郁了起來。
有時是一小把辣椒,有時是幾顆番茄,甚至還有八角、茴香等香料,有時候是一些小種子,一些雞肋的東西....當然,還有青霉素,感冒藥之類的。
雖然這些東西的量都不多,但對李明來說,也算是調劑生活的樂趣之一了,憑借著這些東西,四年之間也在應天府安了小家,當了個小地主~
雖然算不上大富大貴,但日子過得也算滋潤。
不過,李明的生活并非完全無憂無慮。
看向田壟之中那個正在跟著其他幾個孩子辛勤耕地的半大身影,李明就忍不住嘆了口氣。
這孩子,一年了,還是沒有好轉的跡象啊……
一年前,他在一次外出時,偶然在路邊撿到了一個失憶的孩童。
那孩子當初看上去約莫七八歲的模樣,衣衫襤褸,滿臉塵灰,而且身體有疾,還是中毒。
李明這具身體的爺爺心生憐憫,便將他帶回了家,因為他自己身上穿了一件寫著雄字的肚兜,所以就取名“阿雄”。
爺爺去世之后,兩人便以兄弟相稱,相依為命了。
在李明的照顧下,他身體總算是好了,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可是一年過去,阿雄已經是個半大的孩子了,卻依舊記不起來絲毫的身世。
就連在官府的名冊上,也只能讓他先跟著李明姓李。
這些年,李明的日子也算是悠閑,送的香料積累多了,就去賣點香料,攢的銀子多了,就再去買上幾畝閑田,剩下的時間,就是給這些半大點的孩子教書了,算是給自己土地耕種的佃農的一點小福利,日子過得又咸魚又爽。
“阿雄,去把我的書帶上,要上課了。”
“好的!義兄!”
一開始李明也只是想著在自家的佃戶的孩子之中,培養幾個幫他算賬抄書的幫手,可是時間一長,周圍的農戶知道李明識文斷字還會算數之后,也把自家孩子送到了他這。
看著那些衣衫襤褸的農戶跪在自己面前,是個人都無法開口拒絕啊……
這孩子多了,李明也就索性直接辦個一個私塾,算是打發時間。
不過,他的私塾跟其他的私塾規矩不太一樣。
除了每日的早讀和晚自習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李家私塾,不交錢,也沒有束脩,只是需要幫李明干活。
當然了,阿雄也不例外。
“文明其體魄,強健其精神!”
李老師如是說道。
好在也這年頭沒人聽過這話,自家的佃戶大字不認識一個,更不會指出他的謬誤。
他們只是覺得,李明這個地主實在是好心,不僅僅教孩子讀書算數,還教孩子種地,真是太有良心了。
看著其他孩子已經干完了自己的活兒,而阿雄也快干到地頭了,李明拍了拍手:
“好啦,洗把臉洗把手,干干凈凈的,咱們上課去了,阿雄,你干完也快點來哦!”
阿雄抬起頭來,抹了抹臉上的泥巴:
“是,義兄。”
……
與此同時,應天府城內,朱元璋正與李善長一同微服私訪。
自從長孫朱雄英去世后,朱元璋的心情一直郁郁寡歡。
盡管已經過去了一整年,他依舊無法從失去愛孫的痛苦中走出來。
畢竟,這可是太子朱標的嫡子,開平王常遇春的外甥,更是他老朱最疼也最喜歡的嫡長孫,是未來要接過他手中這番天下的人啊!
就這么……走了……
為了散心,他決定出宮走走,順便看看民間的疾苦。
身為上位,自然不能只聽那些當官的馬屁,當過貧戶當過和尚的老朱太清楚那些讀書人的秉性了。
不是親眼看到,他是不會信那些所謂“太平盛世”之類的溢美之詞的。
兩人一路走來,所見所聞讓朱元璋的心情稍微好轉了一些。
百姓們雖然生活清苦,并不像是那些官僚口中說的多么富足,但跟他當年過的苦日子比起來,還是強了不少的。
最起碼,他們有地種,有飯吃,不至于餓得去當和尚了。
唯獨就是這精神頭,讓老朱不太滿意。
一個個雖不是面黃肌瘦,但也瘦不拉幾,干起活來雖然有力氣,可是那眼神之中卻沒有多少希望。
這啥意思嘛?不想當俺老朱的百姓么?
朱元璋有點窩火,可也知道百姓生活艱難,只能一言不發,背著手繼續朝前走。
可是當他們路過一片農田時,卻遇到了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伯。
這老伯雖然看上去已經到了古稀之年,但干起活來卻絲毫不輸年輕人,整個人的狀態跟之前的那些農戶,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那大鋤頭掄得,跟徐達年輕時候的馬鞭子一樣快。
站在路邊上看了好一會,朱元璋忍不住贊嘆道:
“老哥哥,您這身子骨可真硬朗啊!”
聽到有人搭話,老頭直起腰來,看到來人衣衫整潔,頓時明白這是富貴人家的老先生,連連作揖道:
“這老哥哥不敢當……不敢當,大官人真是說笑了,小老兒只不過是有幾把力氣而已。”
朱元璋笑笑:
“咱不是啥大官人,只是祖上有德添了幾分產業而已,老哥哥,你祖上種地的,咱祖上也是種地的,沒啥大官人不大官人額。”
說著,他直接從路邊下了田,也顧不上腳底的皂靴被泥巴沾染,就蹲在田埂上對著老頭說道:
“老哥哥,今年你多大歲數了?家里孩子不給你幫幫忙么?”
說起孩子,老頭臉色閃過一絲難以壓制的悲傷,他輕輕的嘆了口氣:
“小老二今年七十又五了,家里……不是孩子不幫忙啊,小老兒兩個兒子,都跟著當初的魏國公打仗,死在嶺北了,家里現在只有兩個兒媳和三個孫子。”
一聽到嶺北兒子,朱元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臉色也稍微有點不好看,但還是耐著性子問道:
“可按照時間算算,你那仨孫子也應該十好幾歲了,咋不幫你干活呢?”
老頭呵呵一笑:
“他們仨啊,他們正給他們先生干活呢!干完活還得跟著先生上課,咋能給自家干活啊?”
朱元璋眼神不由得一冷:
“豈有此理!先生?哪來的先生?咱可從來沒聽說過,念書還要給先生干活的!這什么狗屁的先生!”
聽到這,李善長不由得暗嘆一口氣。
得,這位先生腦袋要搬家咯。
“誒誒誒,大官人您可千萬別誤會,俺家的這位先生可是好意!”
一聽朱元璋誤會了,老頭連連擺手:
“俺家這位先生可是個好先生!他就是咱本地的地主,那私塾也只是人家給自家佃戶的孩子弄的,只不過人家好心,俺們這周圍的孩子也能去,而且還不用交錢,只是上午幫人家干點活就成了。”
“原來如此……”
聽到這,朱元璋怒火才逐漸平息:
“那老哥哥說的倒是也不錯,為國育才,不收金銀,倒也的確算是一個好先生。”
“可不止呢!俺之所以送孩子去,不光是為了這個啊……”
老頭扶著鋤頭嘿嘿一笑:
“俺們這位小地主啊,是個頂好的大善人!孩子去他那讀書,他不收錢不說,還管兩頓飯,給家里省了不少錢!種他家的地,交的是一百稅一,大部分糧食都落到自家了,前幾年日子不好過的時候,人家還把自家存的糧食都分了出來,您要不信啊,就在俺這打聽打聽,哪戶沒吃過人家的飯啊?”
說到這,老頭甚至還搖了搖頭:
“可惜啊,這位小地主就是不喜人夸耀,俺們這邊想給他立生祠,都被他攔住了呢!”
聽了這老頭的話廳,朱元璋不由得微微頷首:
“接濟百姓,養育良才,不吝錢糧,不圖虛名,端的是個人才,可見這先生,圣人書是讀到了骨子里的。”
說著,他看向李善長。
李善長頓時明白,這是陛下起了愛才之心了。
得,回頭賞他個一官半職,讓陛下高興高興吧。
“那倒不是。”
可偏偏這個時候,老農又搖頭了,他拄著鋤頭扶著腰,似乎也有些疑惑:
“俺這位先生啊,他還真不教四書五經,而且聽孩子們說,他平日最不喜歡四書五經了,說什么……什么,哦對了!叫禁錮思想的狗鏈子!”
“豈有此理!”
這次輪到李善長怒了!
他媽的,這哪來的反賊,竟敢假冒教書先生!
還狗鏈子,那他老李豈不是……
“老李,別急別急!”
相比李善長,朱元璋要更加的有耐性。
咱老朱不讀圣人書,不也是拿了這天下么?可見圣人書沒什么大不了的。
他看向老頭:
“那老哥哥,他那不教圣人書,教啥啊?”
老頭微微皺眉:
“這……俺孫子說過的,俺記不太清了,俺就記得有算數,還有什么歷史政治幾何……記不清了,反正都不是圣人書,好像還都是他自己寫的。”
李善長冷哼一聲,嘟囔道:
“自大狂妄,目無圣人……”
朱元璋倒是心中不禁生出一絲好奇。
算數他知道,歷史也算明白是啥,政治是啥課?教當官么?那幾何又是個什么?
他轉頭對李善長說道:
“行了老李,沒親眼見過,還不能說準,走,咱們先去看看這位小地主。”
兩人順著老伯指的方向,一路走到了李明的田莊。
剛走近書房,便聽到里面傳來一陣清朗的講課聲。
“這一節課,咱們講王朝的衰落。”李明的聲音透過窗戶傳了出來,“一個王朝,尤其是一個偉大王朝的衰落,往往是從內部開始的……這些都是導致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