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處境
朱允熥,乃大明洪武皇帝嫡親之孫,亦為大明太子朱標之嫡出次子。
在這個大明朝即將朝代更迭的時代里,“嫡”字象征著正統(tǒng)與傳承的權利。
朱允熥,他的母親,乃大明開國功勛的開平王常遇春之女,被尊選為太子妃,為皇族帶來了首位嫡出的長子皇孫,那便是朱允熥的哥哥朱雄英。
然而,朱雄英體質孱弱,多病纏身。
常氏為了皇族嫡系血脈的延續(xù),毅然不顧生命安危,誕下了第二位嫡子,即朱允熥。
四年后,朱雄英不幸夭折,常氏也隨之離世。
朱允熥在失去母親的同時,也肩負起大明皇族的重任,成了大明繼承正統(tǒng)的第二嫡長子。
“朱元璋的親孫子”,朱允熥端詳著鏡中自己的面容,嘴角泛起一絲滿意的微笑,心中暗自贊嘆:“這身份倒也頗為顯赫!”
然而,轉瞬之間,他的笑容如同冰封一般凝固。
他意識到,自己雖名為朱允熥,卻并非那位即將登上帝位的朱允炆。
在不遠的未來,當朱元璋這位一代梟雄離世,大明皇位將落入朱允炆的手中,而非他的囊中。
朱允炆,那是朱允熥需得尊稱一聲的二哥。
他的生母,出身平凡,僅僅是一位庶出的妃子。
在朱允熥的生母離世之后,這位原本身份不高的側妃,因其溫順聰慧、善解人意,加之朱標無心再納新寵,因而得以被提升為正妃。
她的地位得以扶正,她的兒子朱允炆,因母榮而貴,且年紀又比朱允熥年長一歲,因此在名義上成為了朱標的長子。
然而,在朝臣的眼中,他僅被視為庶長子。
最為正統(tǒng),最具繼承權的,依舊是朱允熥。
但那位來自后世的靈魂卻深知其中的內情。
在歷史的長河中,真正登臨九五之尊的實際上是朱允炆,他的統(tǒng)治紀元被命名為建文。
在封建帝制的背景下,最為重視的便是嫡庶的界限。
嫡系象征著正統(tǒng)地位,而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段里,無論是建文帝還是后續(xù)的永樂帝,在登基之后都未曾放松過對朱允熥這位嫡子的警惕與防備。
朱允熥,他在洪武皇帝臨終之際被封為吳王,這一封號承載了深厚的意義。
吳,曾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登基前的封號,代表著一種榮耀與地位。
而吳地位于江南,是天下最為繁盛的地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朱元璋對這位孫子的偏愛與厚望。
然而,在建文皇帝登基之后,他并未按照慣例讓這位弟弟前往封地,而是選擇將他囚禁在皇宮之中。
當后來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變,成功登基為永樂皇帝后,朱允熥所面臨的,是冷酷無情的禁錮。
他的身份極為顯赫,其合法性無可置疑,因此,無論是前朝還是今朝的皇帝,都對他心懷忌憚。
在此情境下,朱允熥那張年輕俊秀的臉龐在鏡中微微蹙眉,他疑惑不已,
“究竟是何緣由,使得朱元璋最終選擇了庶出的孫子,而非嫡出的孫子呢?”
腦海中隱約傳來陣陣不適,那塵封已久的記憶似乎為現(xiàn)今的朱允熥帶來了新的啟示。
這具軀殼的主人,曾是大明王朝的皇帝朱允熥,他盡管擁有皇族高貴的血統(tǒng),卻如同扶不起的爛泥。
他的身體孱弱不堪,對書籍毫無興趣。
自幼失去母親的呵護,他的性格變得怯懦軟弱,缺乏主見,甚至在緊張之時,連話語都顯得凌亂不清。
然而,在私下里,他卻有著頑劣的性情,時而暴躁易怒,言語刻薄。
那么,朱元璋究竟是怎樣的人呢?
他是一代英雄豪杰,天之驕子,一代霸主。
在華夏的漫長歷史中,朱元璋堪稱是出身最為微寒的帝王。
他自底層崛起,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成功擊退了戰(zhàn)無不勝的蒙古鐵騎,從而締造了一個輝煌燦爛、延續(xù)三百年之久的大明王朝。
他的登基之路,無疑是最為正直與純粹的。
自古以來,沒有哪一位帝王的得國之路比朱元璋更為名正言順。
他并非通過篡權奪位,也非前朝的叛亂分子。
他既非出身于貴族,也非世襲的武將家族。
實際上,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百姓子弟!
由于生活困苦,無以為生,加之天下動蕩不安,他毅然投身于義軍的行列。
這段文字,便是對這位非凡帝王的生動描繪。
然而,在后世眾多自詡為專家和學者的眼中,他被描繪為一位殘暴的君主。
這主要源于他對貪腐官員的嚴厲懲處,一旦涉及貪污五十兩以上的銀兩,便會施以剝皮之刑,用作填充草料,而貪污數(shù)額達到一百兩以上,更是會被處以點天燈的極刑。
更為觸目驚心的是,他甚至使用這些貪官的人皮,制成百姓申訴冤屈的鳴冤鼓。
晚年的他,為了江山社稷的穩(wěn)固,大肆清除功臣,對天下官吏也采取了嚴苛的治理手段。
此外,朱元璋,這位皇帝,有著堅定的階級立場。
即便登上了帝位,他心中仍舊把自己視為歷經(jīng)磨難的庶民,始終站在勞苦大眾的一方。
因此,后世那些自鳴得意的文人墨客,往往將他譽為暴君。
然而,不論是誰,都不能忽視或否認朱元璋的卓越。
這樣一位杰出的君主,不僅在治理國家、軍事征伐上表現(xiàn)出色,在家族情感上同樣卓越,他深愛著每一個子女,并期盼他們能夠成才。
自幼便為他們聘請名師指導,更是親自言傳身教,教導他的子女們要勤儉節(jié)約,避免奢侈浪費。
在朱允熥的記憶中,朱元璋始終是一個卓越且充滿慈愛的父親形象。
他身著的是粗糙的布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連袖口都因頻繁使用而磨損至發(fā)白,甚至出現(xiàn)了破線。
這樣一位至高無上的君主,他的后代可以如猛獸般勇猛,可以是馳騁大漠,與胡人英勇對戰(zhàn)的將軍,也可以是智計深沉,穩(wěn)坐廟堂之上的賢士。
然而,他們絕不能是言辭不清,性格軟弱的怯懦之輩。
每當朱允熥思及此,他的腦海中就會浮現(xiàn)起與朱元璋的相見場景。
每次會面,朱元璋那充滿愛憐的眼神中,總是透露著一種深深的痛惜與遺憾。
在這個時代,強者之后必然有其杰出的后代,一代英雄的父親,其子亦當為豪杰。
關于朱允熥未能登上皇位的原因,已經(jīng)顯而易見。
朱元璋這樣的英勇領袖,豈能將皇權交予一個懦弱、性格諸多瑕疵的孫輩?
即使是在儒家正統(tǒng)的嚴格規(guī)范下,嫡孫的地位再尊貴,也無法與國家的安定相提并論。
江山之重,遠勝于個人身份之尊。
因此,最終皇位選擇了朱允炆,而吳王這一最富有的王位,以及最具正統(tǒng)意義的身份,則賦予了嫡孫。
這其中的原因,實在是“怪不得他人,唯有你自身需深思”。
朱允熥凝視著鏡中的自己,嘴角勾起一絲笑意,輕嘆道:“你若是如此不爭氣,你親爺爺怎會放心將皇位交予你手?”
然而,隨著笑聲的逐漸平息,他臉上的笑容也漸漸隱去。
但那雙眸子里,卻透露出一股凌厲的光芒。
他堅定地低語:“既然我穿越到這個時代,成為了大明朝最為尊貴的皇孫,我豈能任由大明的皇位從我手中溜走!”
并非為了他人,我的行動僅出于自我之愿。
那位名為朱允熥的后世靈魂,深知這位至高無上的皇孫,其下半生將會如何的悲涼。
建文帝對其心存戒備,因此從未允許他前往封地就任。
而朱棣則因擔憂他的名望與道義,選擇將他囚禁。
令人唏噓的是,朱允熥的生命僅延續(xù)到了三十九歲,便早早離世。
前世的張杰,今生的朱允熥,正值三十九載春秋,卻沉淪于抑郁的深淵,遺憾離世。
他的子孫后代,更慘遭朱棣的驅逐,被逐出了朱家的神圣宗廟。
然而,既然他重獲新生,就絕不允許這樣的悲劇再次上演。
“皇位,我志在必得,我要開創(chuàng)一個獨樹一幟的大明帝國!
”大明,大明,多少人心中的永恒之痛!
痛惜它的輝煌卓越,
痛惜它的無與倫比,
痛惜它的錦繡河山,
痛惜它的盛世繁華。
這一切,都讓人深感痛楚。
朱允熥在鏡中再度露出了笑容,眼神里透露出堅定的信念。
“自此刻起,你便承載著朱元璋的血脈,成為大明王朝的皇孫,朱允熥!”
“即便你身負皇族的榮耀,但自今日始,你已無回頭之路。”
“一旦你選擇了退縮,等待你的將是無盡的幽禁,那富貴的囚籠!”
相較于這一世作為皇族嫡孫的崇高地位,上一世的朱允熥則顯得再平凡不過。
他只是一個出身尋常百姓家的孩童,身世平凡至極。
在鏡前最后的一瞥,朱允熥的臉上浮現(xiàn)出一抹果敢的笑容,他對外揚聲呼喚:“請進!”
緊接著,傳來了咚咚的響動,那是腳步踏在地板上的聲音。
后方的門戶悄然開啟,數(shù)名身著素白服飾的太監(jiān)們,小心翼翼地跪在朱允熥的身前,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透露出深深的謙卑與討好。
太監(jiān)們齊聲用略顯生澀的漢語說道:“三爺,我們在此候命,為您更換衣物。”
宮中的這些太監(jiān),他們并非都是漢族人,而是來自遙遠的高麗。
高麗,這個位于千里之外的北方小國,長久以來都是天朝的附屬。
自大明王朝建立以來,高麗原本意圖為舊主復仇。
然而,在遼東的邊境,當他們目睹了大明軍隊那如狼似虎、百戰(zhàn)百勝的鐵騎后,高麗統(tǒng)兵的將領做出了一個明智的抉擇。
在權衡利弊之后,他意識到與其率領高麗的軍隊走向死亡,不如選擇回到國內,鏟除那位由高麗和蒙元共同冊封的國王,自己取而代之。
他成功地實現(xiàn)了這一目標,成為了新的高麗國王。
然而,他在外交策略上,與歷代高麗國王并無二致,選擇了進貢的方式以顯示對天朝的臣服。
由于國內資源匱乏,他選擇了進獻最能體現(xiàn)臣服之心的兩樣物品:美女與宦官。
朱允熥身邊的那位宦官,正是來自高麗,他的名字雖然有些不雅,被自己習慣稱為“九頭牛”,在宮中伺候的頗為順手。從上一世的記憶中,明朝似乎有過不少權勢滔天的宦官。
他們甚至曾鼓動明英宗親自出征,結果卻導致皇帝成為了蒙古人的俘虜。
這段歷史,無疑為明朝的宦官們增添了幾分神秘與傳奇色彩。
在現(xiàn)今,當旭日漸漸照亮大明帝國的天際時,無論是朱元璋這位英明的君主,還是朱允熥那威嚴的父親,都對太監(jiān)的存在深感厭惡。
作為國家的領袖,他們從歷史的長河中洞察到太多權貴引發(fā)的紛亂,這些紛亂往往導致國家的頹敗。
因此,朱元璋毅然頒布了一道旨意,除了那些在皇子皇孫后宮中辛勤侍奉的太監(jiān)外,其他太監(jiān)只能從事繁重的體力勞作。他們被嚴禁識字,甚至連隨意的言談也受到了嚴格的限制。
在幾名太監(jiān)的細心服侍下,朱允熥身著素凈的白衣,佩戴著喪服,展現(xiàn)出一種深沉而莊重的哀傷。
這種無微不至的照料,彰顯了對逝者的尊敬與緬懷。
在宦官欲為朱允熥穿履之際,朱允熥卻決定親自動手,將那雙潔白的麻鞋穿在腳上。
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動作,卻令周圍侍奉的太監(jiān)們大驚失色,他們紛紛跪拜在地,連連自責道:“我等罪該萬死,未能妥善服侍三爺!”
提及朱允熥,在朱標的眾多子嗣中,他排行第三,且目前尚未受封爵位,因此宮中的宦官們尊稱他為“三爺”。
面對磕頭如搗蒜、顫顫巍巍的太監(jiān),朱允熥穿好鞋履,輕聲詢問:“九頭牛,他們是否都已前往靈堂?”
在這危機四伏的宮中,能夠躋身皇孫身側的太監(jiān),皆具備七巧玲瓏心。
聞此便明白主子指的是東宮的其他人,比如朱允熥名義上的繼母呂氏,以及朱標的庶長子朱允炆。
太監(jiān)九頭牛掃視左右,悄然詢問:“三爺,時辰還早吧?”
他再次環(huán)顧四周,迅速地在朱允熥手中塞入了一塊物件。
“三爺,我看您眼神有些異樣…”
朱允熥低頭審視,發(fā)現(xiàn)是一塊蒜,他即刻領悟了。
他的眼眸,并未因親人之殤而泛出哀傷紅腫之狀。
雙目未腫,容顏亦不顯愁容。
在這個注重禮儀規(guī)矩的時代,若親人離世而未能放聲痛哭,悲痛欲絕,則被視為極大的失禮,且會受到眾人的非議與譴責。
“你真是細心周到!”朱允熥隨后在九頭牛的肩頭輕輕一拍,這一柔和的動作,令這位高麗太監(jiān)幾乎淚下。”
在昔日里,那位三爺,素來只是將他們這些仆從當作出氣筒,哪里有過一絲的善意和體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