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序一 一個學者編輯的倔強

王學典[1]

雖然曉東本科、碩士、博士階段都是在山東大學度過的,但他在讀期間我們互不相識。2014年春天,在第三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期間,他的老師謝文郁教授問我,有無可能接受他的一個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做博士后的學生來儒學高等研究院工作。這位博士后就是鄒曉東。對于謝文郁教授的推薦,我是重視的。謝文郁教授于2005年加盟山東大學,我則是從2010年第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開始,對其出色的儒耶比較等研究產生深刻印象的。謝教授后來又為第二、三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重要文本的編撰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優質貢獻。這一切持續加強著我對他的學術判斷力的信任——謝教授向我推薦曉東,原則上(在正常情況下)也應該是出自他的學術判斷,我因而要認真對待。

曉東當時的學術成果放在同齡人中看不算少,但絕大多數發表在集刊上(盡管其中不乏著名集刊),以“唯核心期刊”的評價標準來衡量,他并不占優勢。而從辦刊角度看,他所發表的論文分別涉及中哲、西哲、宗教三個二級學科,視域廣闊,非常難得。鑒于《文史哲》編輯部正進入新老交替時期,且自上一位哲學編輯卸任后至今尚無專職哲學編輯,我遂考慮將曉東博士引進《文史哲》編輯部。記得第一次和他面談上述意向時,他比較直白地冒出一句“那我干了編輯,還有時間做自己的學問嗎?”讓我略感驚訝。眼前這個年輕人,看來確實有學術情結,但未必能長期安心干編輯。作為《文史哲》主編,我一直認為,“學者辦刊”固然是《文史哲》雜志的重要傳統,但編輯部專職人員的首要身份是編輯,應想方設法使自己的學術專家功力為辦刊所用,尤其不能為了在學術上成名成家而犧牲編輯職分!所以,略加解釋和安撫之后,我也明確告訴曉東:不要把來編輯部工作當作回山東大學的跳板!第二天,曉東給我發來一條短信,表示會放一放自己的學術研究,先習練編輯業務。這讓我感到欣慰。

曉東正式入職《文史哲》編輯部(暨儒學高等研究院),已經是一年之后的事情。2015年暑假,編輯部安排他參與某一期稿件的三校工作。了解編輯流程的人知道,清樣到了第三校,改動一般就比較少了。可是這批清樣到了曉東手里之后,他竟毫不客氣地(雖然用的是鉛筆)按照自己的語感和理解,對許多地方的語法、標點乃至用詞進行了商榷式修改。意猶未盡的他,甚至還在兩個地方寫下按語,對文章發表學術評論。原本,我們打算讓曉東逐步接手包括統籌三校在內的編務工作,一看這架勢,遂打了退堂鼓。但就事論事,我無法去多批評他——盡管他的做法有違編輯工作的常態,但對學術和工作的赤誠明顯可見。曉東在《我在〈文史哲〉干編輯》(以下稱“本書”)這本書中以“學者編輯”自居——這一身份定位,在他正式入職之初所制造的上述“動靜”中,就已見端倪。

也許是怕被編輯工作磨滅了自我,矢志做學者編輯的曉東,總是在為辦刊效力的過程中追求“有我”。2015年,《文史哲》雜志首次舉辦“儒學與自由主義的對話”人文高端論壇,試圖以此推動儒學的價值重估與學術形態重建。會后,曉東負責撰寫論壇綜述。在讀到即將發排的文稿時,我發現,這完全不是一篇通常意義上的會議綜述。通常意義上的會議綜述,總是盡可能地隱匿執筆人的觀察者視角與痕跡,盡量以一種“客觀”“中立”的姿態,敘述有代表性的會議要點,僅在最后追加一點表彰性和期望性議論作結。這是會議綜述最常見的寫法。也許是嘗到了在《中華讀書報》上撰發本次論壇“側記”時自由取舍的甜頭(名為“側記”,義即不求全),這篇高端人文論壇的“綜述”竟被曉東寫出了些“以論帶史”的派頭。材料確實都來自論壇發言,但一波三折的清晰進程,明顯是出自敘述者的透視與裁剪——現實中的學術論壇,不可能線索如此清晰地展開。但這種線索清晰的敘述,又著實顯得可愛。作為折中方案,我建議將副標題中的“綜述”改為“述評”,然后發排。這件事情連同前述“商榷式修改”,讓我覺得曉東大概屬于那種有著較強的“主觀”秉性的人,強烈的“主見”會自覺不自覺地滲入他的日常工作和文風之中。如今,讀本書第三編第三文的按語方知,這種“有我之境”的綜述(述評)寫作方式,于他竟是師承有自,刻意而為。

曉東用寫作為辦刊效力,最出彩的莫過于《“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是怎樣煉成的?》《儒學與“五四”能和解嗎?》《“古今中外”四重語境下的〈文史哲〉辦刊宗旨》三文。2019年,《文史哲》雜志和《中華讀書報》聯合發起的“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評選活動進入第五個年頭,大家感到有必要進行階段性回顧與總結,同時也以“五年一小慶”的形式為這項活動進一步增添熱度。曉東接手這項寫作任務后,激情作業,在《“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是怎樣煉成的?》這篇整版文章中,將人文學術熱點評選與呈現活動的“新聞性”“評價性”“創造性”融為一體,提出了“介入式的熱點評選”概念,有血有肉地演示了這項活動“預見大勢,介入大勢,見證大勢”的初心和初步成效。《儒學與“五四”能和解嗎?》一文,則是對《文史哲》編輯部舉辦的“儒學價值及其現代命運:五四運動百年紀念”人文高端論壇的側記,標題擬得頗具挑動意味和時空穿透力,但成文過程相對曲折(參見收在本書中的本文按語),經“催逼”而通盤改寫、發表后被一些讀者認為“托出了一個重大議題”。

2021年,《文史哲》雜志在70周年刊慶之際,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全國上下迅速掀起學習總書記回信的熱潮,《文史哲》亦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人們自然希望更多了解《文史哲》的內涵。曉東鄭重其事地寫成了《“古今中外”四重語境下的〈文史哲〉辦刊宗旨》這篇文章,在學習總書記回信的語境下專門闡釋《文史哲》現行辦刊宗旨。該辦刊宗旨(“昌明傳統學術,鍛鑄人文新知,植根漢語世界,融入全球文明”)正式確立于2007年初,現在來看,高度契合此后十余年來(以及在可預期的將來)國內、國際大環境與精神氣候的變遷趨勢。平心而論,學界和讀書界更關注學術期刊的級別、名頭、目錄和內文,一般很少注意學術期刊的辦刊宗旨。《“古今中外”四重語境下的〈文史哲〉辦刊宗旨》一文,成功地指出了總書記回信和《文史哲》辦刊宗旨之間的重要共通點,那就是:基于中國主體意識,直面并積極因應“古今中外”四重語境。此文在新的時代語境下,言之有物地顯示了《文史哲》創刊之際所奠定的古典學術與時代精神深度交融的刊風基因的持久生命力,有助于提醒人們充分正視學術期刊辦刊傳統的承傳與更新問題。

最后我想說,盡管曉東一直在抓住各種機會謀求在學者編輯崗位上實現“自我”,但學刊編輯的日常工作確實充滿了“舍我隨人”的“無我”要求。作為編輯,他必須定期審閱自然來稿,為約稿、審稿、編稿而接觸自己原本陌生、原本未必感興趣的領域,編發自己在觀點、思路上未必盡然認同的文章,花許多時間對學者(尤其是他所在的哲學專業的學者)往往輕視的語法、標點、用詞、文獻問題字斟句酌、嚴加審核。誠如他在本書《跋》中所言,“學者編輯”是一種充滿矛盾的雙重身份,如何“切割時間、分配心思”的糾結無處不在。本書顯示,曉東正在非常自覺地面對這些矛盾與糾結,正在通過《論“學者辦刊”》這樣的文章探索癥結所在,嘗試用“學刊專職編輯主持實用編委工作室”“把學術論壇變成干編輯的工作現場”等設想與實踐化解矛盾與糾結。看來,他并不打算在雙重身份間顧此(學者)失彼(編輯),而是希望創造出更綜合的理念與模式一并成全二者。毫無疑問,這是個難度巨大的長期課題。看到曉東鍥而不舍地念茲在茲,作為《文史哲》工作的主持人和長輩,我由衷地欣賞他這股志氣,并祝福這位倔強的學者編輯職業生涯行穩致遠!

注釋

[1]王學典,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史哲》雜志主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

品牌:廣西人民出版社
上架時間:2023-07-21 17:25:22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廣西人民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山市| 盐源县| 宣威市| 孝昌县| 红桥区| 绍兴市| 应城市| 沿河| 萍乡市| 巫山县| 扶风县| 区。| 奉新县| 大荔县| 莫力| 海林市| 简阳市| 且末县| 台湾省| 孟村| 普洱| 岳普湖县| 漳平市| 普兰店市| 上饶县| 鸡西市| 白水县| 广东省| 霍山县| 榆社县| 罗江县| 苗栗县| 通许县| 昌图县| 尼木县| 象山县| 喀喇| 靖西县| 万荣县| 东台市| 湘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