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中國書生的兒童時代

一個算術題:三千年與一百年

我們生活在白話文時代,為什么要學文言文?

我們已經解決了口語與文字分離的問題,文言文作為一種“死文字”,學了有什么用?

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先做一道算術題:

作為文明古國,中華文明有三千年歷史,它的主要載體就是文言文。而白話文的歷史只有一百年。這個算術題很簡單,三千對一百,哪個蘊藏的文化含量大?

我們中國人最好的東西,中華文化的原典,中國人的思維特征、內心世界、文化品位、民情風俗,那種優雅高貴的漢語,那些群星燦爛的漢語巨人,那些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的東西,大多都存在文言文里面。你要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做一個合格的中國書生,就必定要知道中國文化的好處,就必須尋根溯源去讀文言文。

文言文并沒有死掉。最好的那一部分文言文已經與白話文交融在一起,成為白話文中最高雅、最有文化的內容。現代人說話作文,如果來一點經典的引用,順手用幾個成語典故,陡然間就顯得有學問有文化了。往深處說,語言是一個延續的過程,如果說漢語是一棵大樹,白話文只是樹上長出的新枝,漢語的神韻和魂魄依舊活在文言文中,剝離掉文言文,白話文就不存在了。因此,要學好漢語,習得高雅的白話文,我們必須學好文言文。

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早年的學生留學美國后回來看我,跟我說起一件小事:他有一個好朋友,是韓國人。某天,這個韓國同學對他感慨了一聲:我們的友誼,有點像管鮑之交啊。中國同學一頭霧水,因為他不知道這個典故。回來跟我說的時候,他一臉慚愧。中國文化影響了亞洲多國,當別人用你的典故跟你對話,你卻無言以對,是該羞愧。

須知,求學的目的不是考試,而是成人。今天的教育很奇怪,不考試的內容老師不教,學生不學。一張試卷、一個分數就圈定了一個學生的生存狀態。一個人的價值和才能,不是一個分數可以囊括的。古代的教育,是以育人為目的,儒家畫出了一個書生的人生成長軌跡:求學,格物致知—修身養性,成為君子—齊家,過一種有禮有節的生活——服務社會,治國平天下。順便提醒一下各位:中國三千年的學校教育,只有一門大課:全是語文課,全是文言文,主要教材是四書五經,一臉莊嚴。課外讀物,卻有詩詞歌賦傳奇小說,還有其他有趣的語文,嬉笑怒罵皆文章的文言文。陳寅恪先生總結道:“吾民族所承受之文化,為一種人文主義之教育,雖有賢者,勢不能不以文學創作為旨歸。”詩人,文人,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承載者。

學習文言文有兩個小訣竅。首先,是移情,就是同情心。還原文字的情景,拉近距離,設身處地去聯想,把作者當作一個活人去理解,你會感覺很親切。其次,要記誦。為什么你愿意背那么多的英語單詞,卻不愿意背古詩文?哦,英語單詞你們也不喜歡背。但你要學好一門語言你就必須背。學文言文,背誦或熟讀,是為了培養語感,學習中國書生說話的語調,進入一個偉大的文化傳統。當然,你先要真的讀懂了,喜歡了,然后背誦起來就容易了。

“古典的中國”這門課,我希望是一門給你內心注入元氣的課,從經典轉向小品,從批判轉向欣賞,從紙上中國還原古人的真實生活,我們只有知道中國文化的好處,才能高高興興做一個中國人。這里有不一樣的奇妙文字,讓你有機會認識一個繁花似錦的古典中國,重新發現漢語文學和傳統文化之美。

兒歌的微言大義

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學,在古代稱為書生——讀書求學的人。今天我們來追尋前輩——古代書生的兒童時代,追尋他們的求學狀態,他們是怎么成長的。

中國文化有一個很奇妙的特點,從啟蒙教育到成人教育多是用韻文。世界其他民族的啟蒙教育,自然也有兒歌、韻文,但是只有中國古人專心一意,一韻到底:小孩兒有兒歌童謠,民間有民謠諺語,求學伊始就是對對子、學對聯,然后由一聯擴展為兩聯,就是絕句,擴展為四聯,就是律詩,然后寫詩成為科考內容,全民學習。這是為什么?我們慢慢道來。先看童謠:

天上一顆星

地上一個人

這種思維通天通地,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每一個活在大地上的人,對應著天上的一顆星星。這就意味著,你在世上是獨一無二的,你的生命是可以閃閃發光的。如此莊重地珍愛與禮贊生命,在其他民族很是罕見。中國人從小灌輸的是這種觀點,你活在世界上,不是可有可無的,你是天上的一顆明星,你是注定可以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的。這種飽含美好期待的祝福的詞句,傳達了中國人對人生的一種很詩意的寄托——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不虛此生。

月光底下讀詩章:注意這個讀書的情景設置,月光底下,有什么用意?兒歌蘊含的意思是:人間詩書,上通神靈,下通人心。

天皇皇

地皇皇

我家有個夜哭郎

過路君子念一念

一覺睏到大天光

這首兒歌是我童年的時候,上學路上經常在家鄉的街頭看得見的:紅紙黑字,貼在電線桿上、墻上、馬路轉角的地方,凡是人多的地方,經常看見這樣的東西。哪家有小孩子,晚上老是哭,大人就認為這個孩子可能是受到驚嚇。緩解的方式,就是把這首兒歌貼在路邊,讓別人去念,只要你念一念,我家那個夜哭郎啊,就可以一覺睡到大天光。注意“過路君子”這個稱呼,街上來來往往的陌生人,主人預設他是君子。君子自然是善良的,而你的善意的能量可以傳遞到我的孩子的心靈,為他平撫驚嚇。想一想,這樣的兒歌里面包含著一種什么樣的世界觀?普通人家的一個孩子的安眠,都有賴于世人的善意念力。這就是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人之初,性本善”,這就是活生生的實例。

這樣一種氛圍,不是那種“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隔膜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和美的可信賴的世界,別人的善意可以幫助你安然生活。中國孩子小時候生活在這樣安全的環境里面,和和美美的,多好!

有意思的民謠

民謠,是社會上流傳的段子,老百姓口耳相傳。相當于現在的手機段子。

最遠古的民謠能夠流傳下來,是很奇妙的一件事。多虧了我們的先人喜歡寫字。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三皇五帝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上古年代。遠古年代的耕者過著一種順時應天的生活。這首詩反映了他們悠閑自得的生活狀態和樂觀順生的生活態度。每天早上太陽升起,我就起來干活,太陽落下去了我就回家睡覺。在地上挖一口井我就有水喝,在田里耕種呢,我就有糧吃。生活自給自足,皇帝的權力與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奈我何干?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漢朝首都長安的一首流行歌謠,說的是當時時髦的社會現象。京城里的女人啦,喜歡梳高髻,把頭發盤起來(漢代的發型,優雅,帶仙氣,很漂亮吧?今天的女孩子為什么不梳發髻了?因為服裝變了,撐不起發髻的優雅),傳到京城外面,那些鄉里女孩就去模仿,把頭發梳得一尺高,高聳入云;首都的女人啦喜歡畫眉毛,而且把眉毛畫得很寬(漢代流行廣眉),長安城外的人學起來呢,半個額頭全是眉毛;城里的女人啦喜歡穿大袖的衣服,傳到四面八方,追趕潮流的人們居然用整匹布來做袖子。夸張得厲害。一種時尚的流行,越來越走樣,越來越荒腔走板,可以想見,傳唱這首民謠的長安人多么志得意滿啊。看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一直很潮,而且是引領和創造世界潮流的潮,“四方”一詞,除了指城外鄉野,也包括周邊的外邦。漢朝人為什么會很潮呢?只有生活富足之人才會愛美趕時髦呀。我們常說漢唐盛世,這是一個生動的民間例證。

民謠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現在流傳很多手機段子,也就是現在這個時代的一種寫照,不要小看了那些東西。若干年以后淘汰剩下來的好段子,也會在若干年以后的某個課堂傳講,后人會以此認識21世紀初的中國。我希望大家有歷史的感覺。中國每個朝代都有代表性的文學樣式:詩經楚辭漢賦魏晉小品唐詩宋詞元曲明代民歌清朝小說,我們這個朝代鼎盛的文學樣式,可能就是手機段子(或者是:電影電視劇)。

有韻的啟蒙

童謠、民謠,世界各民族都有。而唯獨中國人會用的一種教育方式,就是用韻文啟蒙:對對子。這個只有漢字漢語做得到。

天對地,雨對風,大路對長空……一代代中國小書生就是這樣開蒙的,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清華大學有一次招生,考官是國學大師陳寅恪,他就出了一個對子考學生:“孫悟空”,你對什么?后來比較好的答案是“胡適之”,或“祖沖之”也行。就這種對對子的訓練,一直以來有個基本的含義在呢,我們現在講和諧社會,這個概念來自古代。中國最難讀的一本書叫《易經》,那里面提出了中國人對世界的一些基本的看法。比如:世界是由陰陽兩部分組成的;任何事物身上都有陰陽兩面;人身前面是陽,后面是陰;事物之間都有陰陽的對應。對對子的學習方式,其實就是反映了我們對天地萬物的理解,宇宙間有呼喚就有應答,沒有任何事物是孤獨存在的。這是中國人才有的世界觀。從小對對子,升格為寫格律詩要有對仗,不光是為了寫作訓練、體驗文字的和諧之美、在平仄陰陽韻律中培養對文字的敏感,還有更重要的目的:人生觀的訓練,從小培養你對世界和諧的看法。通過這種日常訓練,來達成你的人格熏陶,養成你的世界觀,這個世界的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我們要依靠別人而生存,從中產生了人生與家國的倫理道德,要有禮有節,要有羞恥之心,等等,再推而廣之,人與世界的關系;在魚蝦產子的時候有休漁期,在樹木初生的日子不伐木砍柴,“斧斤以時入山林”,等等。諸如此類的人間道德都是由此引申出來的,這些生活規則里面都是詩,都是人在大地上詩意生存的方式。自古以來幾千年,中國人就一直在努力建設這樣一種和諧詩意的生活。

解縉是明朝的神童。據說他小時候,在贛江邊洗澡,父親給他出了句上聯:千年老樹為衣架。他馬上對出下聯:萬里長江作浴盆。多有氣派啊!接下來這個更有氣勢,尚書出上聯: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沒想到小解縉的心胸也有這么大,對出了同樣氣勢磅礴的下聯:地當琵琶路當弦,哪個能彈?同樣高遠的思維,沒有大胸襟大想象是做不到的。

再看清朝的例子,除夕,一個9歲的孩子,祖父出了一句上聯:除夕月無光,點數盞燈,替乾坤增色。那孩子來了一句:今春雷未動,擂三通鼓,代天地揚威。你看,他們所做的,都不只是一種寫作的訓練,也是一種心胸的開拓,培養心胸開闊的君子。一個孩子從小有廣闊的胸懷,長大后才能治國平天下。

一個書生的成長,在兩個著名書院的大門對聯上表現得明明白白。

白鹿洞書院,在宋朝是一代學術重鎮,朱熹主持。它的門聯是:

日月兩輪天地眼

詩書萬卷圣賢心

你每天生活在兩只眼睛——日和月的關照之中,它們都在盯著你看著你,你到底要做個怎樣的人,所謂抬頭三尺有神明,人要有所敬畏,君子慎獨。你讀萬卷書,不是夢中吃飯,面墻定路,你要體會到古來圣賢的用世之心,所謂見賢思齊。神明與人杰的守護,造就一個好學生,一個真君子,你活著,要為天地立心。

明朝名頭最響的是東林書院,書院門聯的意思簡單清楚: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一個普通的學生應該做什么呢?你絕對不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除了讀書以外,你還得關注現實,學以致用,做有用的學問,不是紙上談兵。你要有能力有熱情參與國家的事務。中國的學生有關注現實的優秀傳統:東漢的時候,著名學者嵇康要被朝廷殺了,三千太學生跪在地上,請求朝廷赦免他,最后沒辦法赦免,嵇康彈了一曲《廣陵散》,被砍了頭。學生代表一個民族最年輕的鮮血,最健康不茍且的活力。關心國事的傳統就是這樣延續下來的。

清人鄧琰的書齋,有一副長聯:

滄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峽云,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

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這些都是世上的好東西,他都想據為己有,這種欲望是允許的,因為他只是用心占有了,世上的好東西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因為有人加入而更為豐富,這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年輕的書生,如在座的各位,送你們一句黑格爾的話:我們要讓自己配得上人間最尊貴的事物。

上架時間:2022-04-27 11:27:56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凉山| 晋中市| 米脂县| 明溪县| 湘潭市| 文登市| 湘潭县| 安达市| 安泽县| 砀山县| 岳西县| 莆田市| 饶河县| 田林县| 柳州市| 休宁县| 西城区| 江口县| 开江县| 汝南县| 万安县| 清苑县| 犍为县| 永修县| 永仁县| 阳信县| 玉屏| 临海市| 龙泉市| 华亭县| 聊城市| 新源县| 清徐县| 弥勒县| 黄浦区| 紫金县| 扶风县| 克什克腾旗| 观塘区| 普宁市|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