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市井與田園
- 風流猶拍古人肩:《古典的中國》講義
- 嚴凌君
- 2706字
- 2022-04-27 11:28:13
一個錯覺
由于近代幾百年的落伍,我們一直有個錯覺:中國只是一個農業國家。不敢想象,我們曾經有過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豐富的市井生活。
城市,城+市。城,是圍墻內的區域,人口的聚集、工商業的發達、安全防衛的需要、王權中心等因素導致了城的誕生。有城就有市,做買賣的集市。長安城有兩大集市:西市與東市。《木蘭辭》說:“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是南北朝的一個城市,有多達四個集市。一般城市的集市是兩個:東西。東市買一點,西市買一點,什么都齊了。再往后,“東西”泛指一切物品,這就是我們把購物稱作“買東西”的來源。
學者告訴我們,中世紀的倫敦城,人口4萬,巴黎是2萬,而春秋時期的臨淄城不少于30萬人。史家記載:“臨淄之途,車彀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戰國策·齊策》)摩肩接踵,揮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這一連串的成語,說的都是古代中國的城市生活。
有一個世界古代城市十大排行榜,按人口和面積計,分別是:隋唐長安、北魏洛陽、南朝建康(南京)、羅馬、巴格達、北宋汴京(開封)、君士坦丁堡、南宋臨安(杭州)、明清北京、埃及開羅。中國占了六個。
中國城市的崛起,從春秋戰國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朝才開始反轉落伍,而今天,中國的現代化城市群又開始雄起,傲視環球。
市井生活是怎樣的?
住在城里的古人,是怎樣過日子的?
以北宋都城汴京(開封)為例,一幅《清明上河圖》,就是一幅罕見的宋代繁華圖景。一部北宋遺老的著作《東京夢華錄》,則詳盡記錄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情形。
城門開。五更時分,天色微明,寺廟更夫敲著木魚報時,城門開啟,集市開張,早餐的品種很豐富;裝載豬羊和麥面的車子進城了,各種叫賣聲里,汴京人有滋有味的一日開始了。
服色。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每一種身份和職業的人,都有特定的服色和服飾,各自裝束整齊,不容隨便,連乞丐也有自己的裝束,不敢亂來。一眼就能認出別人的身份,的確很方便。
仗義。汴京人好客,尤其對外地人很仗義。如果你被人欺負,一定有人“橫身相救”,為你出頭打抱不平。如果你是新搬來的,鄰居一定會上門,借給你日用器具,送湯送茶水。民風淳樸熱情,是個值得人居住的地方。大城市的民風,不排斥外來人,當今深圳就是這樣。北上廣深,加上香港,只有深圳有胸懷喊一聲:來了,就是深圳人。
銀器送貨。無論你富貴還是貧賤,只要叫了“外賣”,店家一定用銀器給你送貨,可以等到第二天才將銀器取回。這么大方,這么信任陌生人,舉世罕見。是真富貴的城市,人們才會如此慷慨吧。
三伏天的冰雪。好吃的玩意數不勝數,其中一個特別的,三伏天,有店家專賣冰雪,盛放在銀器中,你見了渾身涼爽。一片冰心(也可以是西瓜)在玉壺。
陸游生活在臨安,有一行詩句透露了一個美麗的市井生活鏡頭: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聽了一夜淅淅瀝瀝的春雨,馬上想到,明天一早,就有女孩兒挎著花籃,從小巷子里穿行而來,叫賣杏花。這是叫賣春天的消息,賣花人一定是明媚素潔的,買花人一定是熱愛生活的,不是戴望舒的《小巷》中那個丁香一樣憂愁的姑娘。不同的情調。陸游會不會一大早起來買花呢?
張岱是個才情高絕的紈绔子弟,他為七月十五的西湖,畫了一張漫畫:《西湖七月半》。杭州人傾城而出,說是看月亮,其實是人看人,而張岱,躲在暗處,機巧百出,細細調侃各色人等,獲得極大的口頭滿足。這家伙有趣。
有一種人,是城市生活的潤滑劑:商人。沒有商人,哪來東西?沒有東西,何來買賣?沒有買賣,城里人如何生活?農民自給自足,可以喊一聲:帝力于我何有哉?城里人不敢說。士農工商,四民之末。無奸不商。在書本上口頭上,我們對商人從來沒給過好臉色,而在真實的市井,商人一般會給你賠笑臉。
明朝的小文章《市商十要》,是前輩寫給菜鳥的經商忠告,十條防身術:
經商要納稅,不可隱瞞不報;不露富,不走夜路;不可逛妓院;不可飲酒過度;待人笑臉相迎,和氣生財;先做好人,再做生意,不得欺軟怕硬;隨手記賬;隨機應變;不要話多胡扯;見人賭博,捂緊錢袋遠遠躲開。
這完全不是如何謀利貪利的小技巧,而是堂堂正正經商的小忠告,這樣的商人,做好了,有個好聽的詞:儒商。
你本是宇宙中之人精,人賴你萬事周全不患貧。人賴你螢窗雪案供燈火,人賴你虎斗龍爭助甲兵,人賴你侍奉雙親供膳養,人賴你鞠育妻孥做饔與飧。銀子呵!人若一日得君也,喜地歡天樂事頻。
清朝無名氏的一首散曲《馮商嘆銀》,是一曲難得一見的金錢的贊歌。古代書生真真假假玩清高,甚至不說錢字,而說“阿堵物”“孔方兄”云云。現在,終于有人對錢說了真話。這其實是普通百姓對金錢的真態度。這個無名氏,是清朝的莎士比亞。
家園與田園
大家想過沒有,其實,中國農家的住房,在漫長的歲月里,是家家都住別墅的,而且是帶花園的獨立別墅,前有庭院,后有菜園,左有豬圈,右有雞舍,一般是依山傍水,風景上佳,門前有小河流過,河邊有良田,后山有竹林鳥獸。這是傳統中國人的家——家園,帶園子的家。
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
舍后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墻來。
——【宋】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
所以,春天的時候,鄰居家的竹林里,春筍會爬墻——從地下“偷渡”到我家:鄰家鞭筍過墻來。我可以趁著新鮮挖筍下酒。
雨多楊梅爛,青筐滿山市。
兒女當夕飧,嫣然口唇紫。
——【明】王稚登《平望夜泊》
楊梅熟了,山間集市上滿街滿筐一字排開,看得人直流口水,小孩兒拿它當晚餐呢,一個個吃得小嘴紫紅紫紅的。
水上人家不一般,陸游看過一艘大船,不,是大木筏,上面住了三四十戶人家,簡直是個小村莊,大到有菜園,有酒店。如此過活,真的是天天行走江湖啊。
來點奇怪的。聽說過養螞蟻維生的人嗎?宋代的廣東,就有這種人,專門收集螞蟻,賣給種柑橘的人。螞蟻可以防治蟲害,這種螞蟻有個專門的名字:養柑蟻。收集的方法是:用豬羊的尿泡,里面抹上油脂,敞口放在螞蟻洞邊上,等螞蟻爬滿了,就可以拎著去賣了。這種防治病蟲害的方式,肯定比打農藥好,純天然無害生物防治法。
在福建一帶,收龍眼的時候,樹上摘龍眼的人一個個放聲高歌,聽起來似乎滿是豐收的喜悅,路人忍不住要贊嘆一聲:農家樂、田園樂。實情是,果農雇工采龍眼,龍眼比荔枝金貴,吃多了也不會上火,果農怕雇工偷吃,于是規定:一邊采摘龍眼,必須一邊唱歌。不唱的不給工錢。唱的什么歌呢?山歌、民歌,一般多是情歌。試想,雇工們整天對著清新可口的龍眼,一邊流著口水,一邊唱著情意綿綿的情歌,果林里面,歌聲此起彼伏,真是甜蜜的懲罰。旁人知曉實情之后,浪漫就變成幽默了。
無論市井生活還是田園生活,中國古人都有深刻的體驗,天地無恙,各自安好。在今天心急火燎的城市化進程之中,如何保留田園的生態,值得潛心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