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5章 參考資料
- 第14章 后記
- 第13章 龔自珍:被優秀女人包圍的一生
- 第12章 蔣春霖:落拓一生卻是戰亂年代記錄者
- 第11章 易順鼎:巨變時代,哭泣的才子
- 第10章 孫原湘:我的妻子,是我的知己,亦是我的情人
第1章 自序:穿越在“別處”
清代是言情小說作者最喜歡“穿越”的朝代之一,清代也是如今電視劇最愛表現的朝代之一,無論是戲說劇還是歷史劇,“清穿”在穿越劇中占據的比例較高。
穿越,也許是我們現代人追求“生活在別處”的體現之一。清代,給我們提供一個被影視劇影響的“別處”,也因為時間的距離產生了“別處”。清代,相對于工業化的現在,依舊是古代,還有“古風”,還有唐詩宋詞中的杏花春雨、草長鶯飛和巴山夜雨。清代,卻又不那么遠,距今三四百年而已,我們可以看到的關于清代的回憶史料較多,文人詩集和筆記都沒有散佚失傳,似乎還可以透過這些看到較為真實卻也遙遠的清代。
在本書中出現的各位才子,都生活在清代,他們留下了詩文集。非官方的史料和口口相傳的外史、筆記傳聞都記載了可能發生在這些才子身上的故事。我寫這本書,是告訴大家三四百年來那些個鮮活的生命,同時借助我對史料的梳理,去還原他們的生活原貌和人生經歷。
在寫作的方法方面,我看完《一個村莊里的中國》后,也打算用熊培云老師的“三通主義”法。一是時間上打通,把人物放置在大時代的背景上寫。本書在時間上,從人物上看,他們的活躍時間從清初跨度到清末。但是深究起來,最早出生的錢謙益出生在明朝,而晚清的易順鼎雖出生在晚清,卻也活在北洋政府和民國時期。整體看來,時間跨度從明朝開始,中間摻雜大順政權和南明小朝廷“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亂世,再到清朝康乾盛世的和平,又到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最后走向民國。算來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無奈地被裹挾在時代中。我試圖用打通時間的方法,借著才子們的人生故事和詩文,窺視大時代里小個體的悲歡離合。二是當代和古代打通。畢竟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無論是作為作者還是作為讀者,很容易帶入現代的思維。這也決定了在夾敘夾議的感慨中,難免多一些現代觀念和當下感受。這是站在如今,“隔岸觀火”般凝視當初才子們的一種“圖鑒”。三是希望實現理性和感性的打通。這要求我在寫作上做到兩點:一方面是在材料上備足,另一方面是希望讀者在本書中看到的,不只是教科書般的才子生平敘述和他們的詩詞鑒賞,還有一種關乎感性的心靈的東西。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也對這些才子們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就算是學院派的中文系學生,很多時候也只是在一些文選中看到某位才子的某篇最具光彩的代表作。很多人對才子的了解,也來自老師對他們作品的解讀。真的到下筆寫作時,則要像打算和才子談戀愛一樣,把有關他們的年譜一一翻看,把他們包括書信和生活筆記等各種瑣碎細節的個人全集都翻看,把才子們的其他并不光彩照人的普通作品都看遍,每一個都看,那就是一種類似要與他們戀愛的感覺,在戀愛前,要去了解對方,了解對方的一切。當然,這也像一個記者寫人物稿的前期準備,所以,到下筆時,我也自然選擇了有些類似述評、類似人物稿的寫法,當然只是類似人物新聞稿而已。就像真金難以保證百分百,我也不能完全做到新聞稿件百分之百真實,并保證完全非虛構。畢竟我也難以保證清代的筆記書信里的文字就是完全真實的,只能盡量做到還原。當然為保證閱讀的流暢,也沒有做到像學術論文那樣把引用標注等都標上。我這不同于很多教授學者“百家講壇”式的社科講座,也不同于一些作者優美的散文詩法。若捧著書的人可以翻著翻著,就像翻報刊或公眾號人物稿一樣,覺得有種穿越的“爽”,或者因此喜歡上才子們的詩詞,那將是我寫本書的最大希望。
寫每一個才子的時候,也是我的穿越或“隔岸觀火”時間??此麄冊诖髸r代面前的無奈,看他們壯志難酬的無力感,也許也像我們自己在這個時代難以實現理想的無力感,只是我們在職場還是其他方面的追求更為細微和渺小。當然,也看到我們相對于他們的幸運,感謝科技的發展把我們帶到平民百姓的生活水平比清代王公貴族都優越的時代,我們可以在手機和平板上看“清穿”小說、看清代電視劇放松。也感謝這些清代的才子們用他們的筆寫出的詩詞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可以供我們有所想象的“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