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錢謙益:無法歸類的人
- 筆墨清朝:大清才子圖鑒
- 林河圖
- 9858字
- 2020-01-08 16:39:19
上帝把錢謙益派到人間,很可能是為了做一個認同紊亂的心理實驗:
在文人堆里太官僚,在官僚堆里太文人;
在文人里太學人,在學人里太文人;
在秀才里面太軍人,在軍人里面太秀才;
在東林黨里不東林,在閹黨里不閹黨;
在抗清時他降清了,在降清后他接著又抗清了;
沒法達而兼濟天下,窮,卻不肯獨善其身。
倒敘:貳臣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皇帝下詔編纂《貳臣傳》,吳梅村、錢謙益、龔鼎孳“江左三大家”位列其中。
《貳臣傳》分甲乙兩編,“榮登”甲編的,是降清后為清廷厚積功勛的功臣。甲編所錄之人“雖不克終于勝國,實能效忠于本朝”。這些人中,自然少不了大名鼎鼎的洪承疇、尚可喜、祖可法、祖大壽、張天祿、張天福等人。被列入乙編的,雖然已降清,但要么是對清廷建樹較少如吳偉業,要么是還投降過李自成如龔鼎孳,還有就是投降了還不安分還抗清如錢謙益。
乍一看,若不是“貳臣”二字,甲編好像是要表彰一種跳槽后的優秀人才。當然古人的觀念和現在不同,貳臣,畢竟在上下五千年“忠君報國”思想引領下,不算什么好標簽。當然,乾隆皇帝也指出了“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過,皆其君之過也”,就是說出現貳臣,不能一味責怪臣子不忠,明朝皇帝昏庸腐敗才是出現貳臣的原因。對于被稱為貳臣,龔鼎孳也曾自辯說,名臣魏征和自己一樣,又投李建成,又投李世民,人家還不是創造了千古聞名的君臣佳話?也許他的自辯曾被攝政王多爾袞所鄙,可是他在清廷為漢人爭取權益,舍身不計榮華安危解救不少明朝遺民,雖在乾隆皇帝的乙編,可是確實被后人稱頌。
所以說,無論是甲編,還是乙編,不少人是不應該被道德審判的。
當然,除了錢謙益。
錢謙益等人歸命清廷后,又詆毀清廷,進退無據。這應該是貳臣中最“做了婊子還立牌坊”的。
乾隆帝將錢謙益列為《明史·貳臣傳》之首,還寫詩挖苦:
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
進退都無據,文章那有光。
真堪覆酒甕,屢見詠香囊。
末路逃禪去,原為孟八郎。
如此善變的人,他的詩只配去蓋酒壇子,根本沒有資格自比高潔。當然,錢謙益的詩文才華和對文壇的貢獻,也不應該隨著他善變的性子而被埋沒。
宦海沉浮:在文人堆里太官僚,在官僚堆里太文人
撇開他抗清又降清,降清后又抗清的善變不說,錢謙益在明崇禎、弘光兩朝宦海沉浮,已經夠說明他對仕途的狂熱追求和善變的性格。
千萬不要因為如今對他詩文作品的推崇就把他當文人,實際上他的追求是做高官。所以,他——在文人堆里太官僚,在官僚堆里太文人。
錢謙益何許人?字受之,號牧齋,晚號絳云樓主人,是明末清初時期文學領域的集大成者,為這一時期的文壇領袖,也是明末東林黨領袖之一。錢謙益文學素養不錯,是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一甲三名進士,官運也許算坎坷。
明萬歷十年(1582年),錢謙益在蘇州府常熟縣鹿苑奚浦出生,自幼聰慧,學有所成。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尚且只有十七歲的錢謙益,成為府學生員。十二年后,二十九歲的錢謙益參加進士考試,卻發生了一起烏龍事件:
牧翁殿試后,得小珰官報,謂狀頭已定錢公。司禮諸監俱飛帖致賀。傳臚前一夕,所知投刺者絡繹戶外,牧翁亦過信喜極。比曉榜發,狀頭乃吳興韓敬。蓋敬賄巨珰,藉以潛易也。錢恨甚。后韓敬以京察見黜,疑錢擠之,亦恨甚?!赌笼S遺事》
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殿試,錢謙益據說本是狀元郎,被主考官葉向高定為第一名。他正春風得意,報喜的人來了,卻是一個叫作韓敬的人得了狀元。據說,這人是因為賄賂了主考官。這件事情來源錢謙益的個人傳記,也不知道這賄賂是真是假。還有一種比較符合邏輯的說法是因為主考官葉向高是東林黨人,因為黨爭,發榜時的狀元換了人,錢謙益被改為第三名,僅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不過,二人從此結下梁子,應該是真。按照現在的說法,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總在錢謙益好像要登仕途巔峰時候爆炸。
二十九歲的錢謙益以這樣富于戲劇性的方式丟失了狀元的榮耀,同時也拉開了他不受同僚歡迎的、悲劇又油膩的政治生涯的序幕。
拿著探花郎這個“雞肋”名次后,父親去世,錢謙益回家,這一去就是十年,人生閑置了十年。
十一年后的明天啟元年(1621年),錢謙益終于離開朝廷待崗管培生位置后,當了浙江科舉主考官,轉右春坊中允,參與修撰《神宗實錄》。作為浙江主考官的錢謙益,在這一年任職里,浙江考場發生了嚴重的科舉舞弊案件。十年前被東林黨人彈劾免職的韓敬,也就是頂替掉錢謙益狀元位置的那位,羅織罪名,彈劾錢謙益浙江鄉試科場舞弊,“關節受賄”。這個罪名涉嫌欺君之罪,事態嚴重。雖然結案時罪名得以洗刷,但錢謙益仍被迫引咎辭職。明天啟二年(1622年),他稱病告假,辭官歸鄉。
和韓敬結下的梁子就爆炸過這一次,那一定是錢謙益的最大心愿。
兩年后,錢謙益再度入朝為官,為禮部侍郎,主要負責《神宗實錄》的編纂工作,人到中年的錢謙益此時成為“東林魁首”。明末之時閹黨橫行,專政擅權,將朝政搞得一塌糊涂,政治黑暗不堪。當時自稱清流一派的“東林黨”與“閹黨”形成敵對之勢,兩者間明爭暗斗無數。當時錢謙益受到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排擠,于明天啟四年(1624年)被革職回鄉。
天啟皇帝去世之后,崇禎皇帝上臺,他這一上臺便剿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東林魁首”錢謙益再度復出任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明崇禎元年(1628年),錢謙益以為春風得意,進京之前寫下:“圣代故應無棄物,孤臣猶有未招魂?!?
但是,他卻也沒有得到美好前程,實際上是“孤臣卻立彤墀內,咫尺君門淚滿襟”。
本來錢謙益是《東林點將錄》中被排為“天巧星浪子”的東林黨首領,又以為之前因屢罷屢起的宦海生涯而聲望日高,那時候錢謙益自認為美好前程來了,作詩都得意,“流俗相尊作黨魁”,他自以為會順利進入“會推”之列,以為可以拜相了,可是,這時候發生了錦州兵變。周延儒因在這個重要問題上與皇帝有相同的看法,從而贏得了急需延攬人才的崇禎皇帝的信任。這時候的錢謙益看到了周延儒的風頭正勁,若同時列入入閣的名單,那自己絕不是其對手。他和東林黨一起“謀沮之”,就是要先下手為強。這一舉動當然失敗了,這就看得出錢謙益不文人不清高了,他完全是官僚、是政客,當然絕對屬于那種手段并不算高明的官僚。
周延儒遭東林黨打擊的時候,禮部尚書溫體仁也要發難錢謙益,于是溫、周二人拿出錢謙益當時科場舞弊一案舊事重提,并給此案找了個“莫須有”的關聯——“結黨”,這恰好擊中了崇禎皇帝多疑的神經。這時候東林黨越為錢謙益辯解,那么越坐實了“分明滿朝俱是謙益一黨”。原本在靜候入閣做宰相的錢謙益在幾句蒼白無力的辯解之后,只能“伏地待罪”。
那一年冠軍變季軍的炸彈再次爆炸,這次和韓敬本人沒啥關系,但是殺傷力比天啟年間更甚。
固然是由于溫、周這兩位更有官僚思維的人排擠的緣故,但和錢謙益自身之行為和命運伏筆好像也不無關聯。此后,錢謙益好似歇了入仕的心思,逃離京城,回家鄉常熟。
作為一個追求做官的文人,一個失敗的官僚,他寫下這樣的組詩——
《十一月初六日召對文華殿,旋奉嚴旨革職待罪,感恩述事·凡二十首》:
秘殿風高白日陰,天階云物晝沉沉。
裂麻未是廷臣意,枚卜空煩圣主心。
宸翰星回官燭影,禁庭雷殷屬車音。
孤臣卻立彤墀內,咫尺君門淚滿襟。
第一句寫放眼望去,這秘殿的風,又高又孤獨,還那么凄涼,那么寒冷。不是說白天不懂夜的黑嗎?現在是白天,怎么卻像黑夜一般陰森。第二句回憶“會推”之事。古代選官用占卜,故稱枚卜,明代專指拜相。第三句開始寫朝廷依舊是那么熱鬧,那么車水馬龍,為了襯托最后一句他遭革職后悲涼的心境——孤單佇立宮門外,離皇宮很近,卻見不到皇帝,咫尺天涯,不由得心生酸楚,淚濕衣襟。
也許,他也反思過自己并不高明的宦海生涯吧,也寫下:“事到抽身悔已遲,每于敗局算殘棋?!睔埰逡呀洘o法翻盤,那就算了吧。就這樣,他結束了崇禎朝的政治生涯。
降清又抗清
當然,閑居日子,自然比我們想象的好。這日子里,他與秦淮名伎柳如是相識,最終在他五十九歲的時候,抱得美人歸,將二十三歲的名伎柳如是娶回家。
柳如是才貌雙絕,比錢謙益小三十六歲,與錢謙益一同留下了一段傳奇般的愛情故事。由于二人身份相差極為懸殊,一時非議四起,成親時,婚船中被人投入許多石塊和瓦礫,但二人并不在意。單就愛情而言,錢謙益的確是個好男人。
錢謙益晚年突然得到一位美貌佳人,自是歡欣鼓舞,居然像年輕人一樣寫下《寒夕文宴再疊前韻,是日我聞室落成》。
紅燭恍如花月夜,綠窗還似木蘭舟。
曲中楊柳齊舒眼,詩里芙蓉亦并頭。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亡。
南明弘光政權建立,立刻給錢謙益夢寐以求的仕途帶來了曙光。當時,閹黨余孽馬士英、阮大鋮以擁戴之功,把持弘光朝政。為了入朝執政,作為東林領袖,自視清流的錢謙益在柳如是幫忙牽線下攀附阮大鋮。不僅如此,他還上書稱頌馬士英、阮大鋮這兩個東林公敵為“慷慨傀儡男子也”。就這樣,油膩的他成為南明小朝廷的禮部尚書。
這時候應該是錢謙益一生中最巔峰的時候吧——一個油膩的中老年男人,有美人在旁,也許還可以依靠江南半壁江山恢復大明,恢復他的仕途。他在《甲申端陽感懷十四首·其十四》中興沖沖地寫道:“喜見陪京宮闕開,雙懸日月照蓬萊。漢家光武天潢近,江左夷吾命世才。”這時候心情興奮的錢謙益,詩句中一股油膩味撲面而來:他把弘光皇帝比作東漢的光武帝劉秀,還把自己比喻成管仲一樣的人才。吾皇啊,您是站在風口浪尖緊握朝代旋轉的復興之君啊,有了吾皇您啊,“我”就可以像管仲一樣,我們大明就可以像齊國和齊桓公一樣稱霸了。這首詩流露出的欣喜若狂可以看出,奉承阮大鋮好像沒有給他帶來什么不愉快,反而因為有了夢寐以求的高位高興得不得了。
可惜,上天沒有給他機會繼續揚眉官場。畢竟,雖然他文章寫得好,可是他真的沒有管仲的經世之才,那皇上也只有流亡國君的命,錢謙益也真沒有做流亡政府首腦的忠心。
清軍很快南下,兵臨南京城,眼看明朝即將覆滅,頗具民族氣節的柳如是勸說錢謙益與自己一同跳河殉節。錢謙益不僅自己沒有自縊殉節,還將一心要殉節的柳如是拉住。
他還說出了為何不能殉節的千古理由——水太涼。
水太涼,不能下。
這句話看起來很平常很家常,一點兒都沒有他寫的詩文那么美,似乎卻更流傳千古。
那時候他擁有的已夠多了:東林巨子,文壇領袖,斯文宗主,而且還是幕后政治的牽線人物,是所謂的“社會賢達”。他擁有那么多,退路那么多,選擇那么多,怎么會舍得隨隨便便死掉。而青樓出生的柳如是,身份卑微,聲名任人踐踏,這時候跳河殉國,說起來就是為了心中的理想和美好奉獻生命,這樣的死,比泰山重,名垂青史。所以,這兩人面對跳河殉國抉擇,是不可能達成一致的。
所以,在短命的弘光政權結束后,錢謙益率先迎清,并將南明弘光帝宮中的美女數人獻給清軍首領以討其好。在這朝代更迭的短短一年間,錢謙益接連做了兩件辱沒人格、喪失氣節的“大”事。
當時有人作詩記諷:
錢公出處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
國破從新朝北闕,錢謙益就那么降清了。
當時史敦《慟余雜記》記載了錢謙益艦顏迎降時的行為:“豫王(多鐸)下江南,下令剃頭,眾皆洶洶。錢牧齋忽曰頭皮癢甚遽起。人猶謂其篦頭也。須臾,剛髡(剃去頭發)辮而入矣。”
意思就是,“我”是因為忽然間頭皮癢癢所以剃發了。這個行為像個小孩子做錯事的托詞,貽笑大方。這個忽然間的頭皮癢,拉開了他在清廷也郁郁不得志、還時常被人諷刺的暮年。
錢謙益降清北上以后并沒有得到信任和重用。清廷按照錢謙益崇禎年而非弘光年的職務恢復,任其為禮部右侍郎,負責修《明史》的差事。實際上,這一官職在清廷不過是個用來裝飾門面的閑職而已。
這時候的柳如是則留居南京,堅決不入北京,穿著一生紅衣(暗示朱明)相送。
同年錢謙益備受排擠,南歸。在背叛東林黨,抗清又降清的這一路自責里,也許他學會了寬恕。
史書上說,錢謙益北上時柳如是與他人通奸。錢謙益兒子“憤之,鳴官究懲”。照理說,柳給他戴了綠帽子,這是男人的奇恥大辱,他應該氣憤才是。誰知錢謙益回來后,反而將兒子大罵一頓,甚至對兒子說出“不及黃泉,不可相見”的決絕之語。他斥其子曰:“國破君亡,士大夫尚不能全節,乃以不能守身責一女子耶?”
也許是因為錢謙益對柳如是的寵愛,更是因為變節事件在他心中的反思,他看到了亂世中自身抗爭的無力和無能,而自己一個變節的男人又有何資格去譴責柳如是?
不是每個男人都可以做到不“雙標”,這方面錢謙益這個無法歸類的人,比如今大部分男人高尚。
柳如是為何與他人通奸?也許是敢愛敢恨的她,對“失節”的錢謙益失望,所以紅杏出墻。這種思想,在當時無疑相當“前衛”!但是,我依舊相信,柳如是愛的是錢謙益。男人也許有性和愛分開,女人亦如是。
不久之后,錢謙益突然被逮鋃鐺北上,關入刑部大獄,據說和一起反清復明案有關。降清后的錢謙益,開始抗清了。
柳如是此時身懷六甲,決然而起,扶病冒死隨行,上書陳情,誓愿代死或從死。柳如是變賣家產,各處打點,經全力奔走營救斡旋,這個案子不了了之。
出獄后,錢謙益看著柳如是老淚縱橫:慟哭臨江無孝子,徒行赴難有賢妻。
此后,錢謙益也許靠著柳如是的陪伴壯膽。他們的愛,不是舉案齊眉,是亂世中的戰友,莫逆之交。錢謙益表面上息影居家,暗中與學生鄭成功聯系,與西南和東南海上反清復明勢力聯絡,積極參與反清復明,把剩下的一部分家產都送給抗清人士作為經費,還數度出入清朝大牢,周旋救出不少抗清人士。錢謙益屈節降清遭人鄙夷,而抗清這件事使他的名聲逐漸好轉。
“鸚鵡疏窗晝語長,又教雙燕話雕梁?!焙孟窠酉聛?,只要有柳如是的陪伴,錢謙益的晚年生活一定賽過神仙。
晚年錢謙益千金散盡資助反清復明大業,有時需要賣文賣字,以維持生計,可是柳如是不離不棄,二人互相寵愛,互相溺愛。外人說柳如是“頗能制御”錢謙益,錢謙益“甚寵憚”她,并非道德標桿的錢謙益卻成為愛情標桿。
“買回世上千金笑,送盡平生百歲憂。”這是他的真心話。千金難買一笑,得到這世上獨一無二的互相寵溺,在孤獨老去又備受質疑的矛盾人生路上有一雙手相偕相扶,不正是人生之福嗎?
所以回首,是“蒲團歷歷前塵事,好夢何曾逐水流”。
長嘯謝都門,斯可以去矣
清康熙三年(1664年),八十三歲高齡的錢謙益重病去世。
可憐這位社會賢達病重期間,家中已經無力支付醫藥費,經常賒賬、借錢,甚至為了棺材錢把黃宗羲關到書房做槍手。他去世前答應寫一位鹽臺大人父親的墓志銘、詩集和莊子注的序言??上?,本人重病在身動筆困難,想找個槍手又怕水平太次影響名聲。黃宗羲探望他時,他把黃宗羲騙到自己書房,然后反鎖。黃宗羲為了早點出去,不得不當槍手。黃先生不愧是大才子,幾個時辰就將三篇文章寫好了,為老師賺到最后的棺材錢。
錢謙益死時,族人不相信他真的窮,錢朝鼎指使錢曾等人逼索錢財三千兩。兒子錢孫愛見此也不知所措,跑去和柳如是商量。
柳如是好言好語對眾人說:“明天晚上都來家吃飯,你們需要多少銀子,我們都照辦?!蹦菐腿寺牭竭@話才散去。
這時候柳如是的智慧謀略便顯現出來了,她連夜書訟詞,遣人送到府縣告難說自己被族人欺負無奈上吊自盡。接下來,她用一根白綾吊死在榮木樓上,終年四十七歲。
等到那幫要搶錢的族人來了,官府也來人了。證據確鑿,自然難逃干系。“府縣聞柳夫人死,命捕諸惡少,則皆抱頭逃竄不復出。”最后,這幫人被府縣定了個家主新喪、逼死主母的罪,統統打入大牢。
柳如是最后用殉夫順便教訓了一群族人,真叫人懷疑金庸寫殷素素殉夫順便教訓少林寺的舉動,是不是看了柳如是而有所啟發。
清軍入關,她沒能做成國家的忠臣;現在,她終于可以做一個殉夫的節婦。她的付出得到了尊重,錢孫愛最后以嫡母之禮將她埋葬。雖然,錢謙益身邊葬的還是原配陳夫人,但是柳如是隔得不遠。清人在墓前懷念時候,也許因為距離不遠,可以把崇高更偏給柳如是那頭。
畢竟,柳如是容易歸類祭拜,錢謙益是無法歸類的人。
也許,明清戰亂之際風云變幻,各方勢力犬牙交錯此消彼長,想在這種情況下站穩腳跟,太不容易。錢謙益這首向陶淵明致敬的《飲酒》詩,道出了一個無法歸類的人的牢騷。
世多愛官者,不復知酒旨。
亦有愛酒者,不暇計官美。
愛酒令人狂,愛官令人鄙。
腸爛飲不休,漏盡宦不止。
嗜酒與貪官,皆可令人死。
我本愛官人,侍郎不為庳。
我亦愛酒人,致酒每盈幾。
今年命大繆,官罷酒亦恥。
長嘯謝都門,斯可以去矣!
這首詩典型地反映了錢謙益一生復雜的心理狀態?!笆蓝鄲酃僬?,不復知酒旨。亦有愛酒者,不暇計官美?!笔澜缟舷矚g做官的人那么多,也有喜歡酒的人,可是愛做官的人,可會明白飲酒給人帶來逃避現實的感覺嗎?喜歡飲酒的人,你們的氣質帶著陶淵明的隱逸,可不會把那珍貴的閑暇拿來算計做官有多風光。愛酒的人天生一副疏狂,愛官的人常被人看不起。借酒消愁,“我”一直不停地喝酒,不管腸爛不爛,健不健康。酒到愁腸流啊流,像“我”告別過去的宦海一樣,過去的時光也流啊流。嗜酒,還是貪戀權位,無論是哪種,都可以致命??上?,自己愛官,又愛酒。“我”愛做官,愛做大官,“我”愛喝酒,喝酒一定要倒到酒杯都快溢出來的滿滿一杯。當初侍郎的官位本也不卑微,只因為一心想做更大的官,反而遭到奸人的誣陷而被削職為民,想想人生的禍福進退真是無常。
“長嘯謝都門,斯可以去矣”,結尾那無可奈何的感嘆,是“我”滿腹牢騷的發泄。這個牢騷發得有名堂,有文采,有后勁,有氣勢,同時又有節制,一瀉千里卻又收放自如,傷感又悲憤,有哀也有怨,一唱三嘆,層疊起伏。
只有無法歸類的錢謙益先生寫得出如此詩句!
如今世上會作文的人太多,會作學術的人也很多。但是,創作文壇和學術圈基本上是無法相容的兩大群體。創作者聽到文學教授高談闊論各種理論流派,經常會在心里哼一聲:“凈扯沒用的理論,你行你上啊?!?
而錢謙益,就是那種“行,能上”的一個無法分類的人,在文人里太學人,在學人里太文人。
他是詩人,與吳梅村、龔鼎孳合稱為“江左三大家”。在明詩萎靡不振時,他的出現振奮詩壇,“詩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從風,一歸于正。其學之淹博、氣之雄厚,誠足以囊括諸家,包羅萬有,其詩清而綺,和而壯,感嘆而不促狹,論事廣肆而不誹排,洵大雅元音,詩人之冠冕也!”(凌鳳翔《初學集序》)
這句意思說,錢謙益的出現,是明詩的告退和清詩的開場,標志著詩歌的新紀元。錢謙益他拜多師,好比郭靖有哲別、江南七怪、洪七公、老頑童等師父,他學杜甫、元好問的骨力,蘇軾、陸游的氣機,李商隱、韓偓的修辭。但他又不是郭靖,他天資聰慧,一些很難駕馭的龐大組詩也是他所擅長的。和他所學的杜甫一樣,也有“詩史”稱號。在錢謙益得知鄭成功勢如破竹圍攻清軍盤踞的南京時,歡呼雀躍,仿杜甫“秋興”寫下了大型組詩《金陵秋興》,被后人稱為“詩史”。
錢謙益不僅自己寫,更是研究唐詩的大家。換在今天,錢謙益老人家鐵定是研究唐詩的泰斗、長江學者。今天你要是想研究杜甫,都沒法不讀他的注。
他還是文章家,號稱“當代文章伯”,他被稱為王弇州(世貞)后文壇最負盛名之人。他甚至被稱為史學家也不為過,早年撰《太祖實錄辨證》五卷,立志個人完成國史編修,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和清順治三年(1646年)兩次欲修明史。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愿,但人們認為“虞山(錢謙益)尚在,國史猶未死也”。
作為收藏家,錢謙益盡得當時四藏書家的書,更不惜高價求購孤本,構筑“絳云樓”,收藏宋元孤本書于其上,“所積充牣,幾埒內府”。感謝他仕途的不平坦,要不然他的精力一定花在夢寐以求的功名上,又怎么可能成就一位名副其實的收藏家?他在被朝廷閑置期間在家筑樓藏書,一部一部書檢校,還著述目錄。明朝王世貞不惜以一座莊園的代價換得的宋代刻的《漢書》《后漢書》,后來因故散落于民間,錢謙益花費數年的時間追蹤查詢,最終以一千二百金的高價覓得。他為了喜歡的古書善本不辭辛勞,四處奔走尋訪,以致“書賈奔赴捆載無虛日”。錢謙益中年時曾構筑拂山水房藏其所收之書,晚年則居紅豆山莊,又新建絳云樓,把平生所收書籍重加繕治,分類編目,整整裝滿七十三大柜,藏于樓中。望著滿屋書籍,錢謙益感慨地說:“我晚而貧,書則可云富矣?!笨上Ш髞斫{云樓發生火災,但是錢謙益根據他驚人的記憶力,寫出了《絳云樓書目》。書目對宋元版本情況多有記載,為保存中華文化火種,功德無量。
再一次感謝他的官場失意,還有對待逝去明朝的善變,那種百轉千回的心靈苦痛,成就了他詩歌的真實情感。文章憎命達,再看一遍他的生平章節,每一字,每一句,都寫出人生的無可奈何,穿越三百多年時光,仍能感動今日。作為出色的詩人,錢謙益用杰出的文學創作才能刻畫了自己作為失敗政客的一面,政治因素深深地滲入了他的文學之中,令后世為之悲嘆交集。
如此一生,達時沒有兼濟天下。以政治標準來衡量,錢謙益一生可謂從未有過“達”的境地,但是他的兼濟天下的雄心從未熄滅過,他是窮而絕不獨善其身。就算后人也有評價他的詩不算最一流,學問也不是最上,但是二者兼顧,都屬于重量級建樹。
他是一個無法歸類的人,是“一代文宗”,是明末清初的詩壇領袖,是一個多產的詩人,更是一位淵博的學者,是學界泰山北斗般的存在。
無法分類的詩
研究錢謙益的文章,多集中于他的文學成就,更集中于他和柳如是的愛情故事。這就讓我為他這個人物苦惱,如何讓捧著書的讀者可以看到鮮被人寫過的人物新鮮之處。
忽然間,秀才與兵的想法叫我開竅。我想和讀者說說他那些秀才與兵結合的詩。無法歸類的人寫的詩,分不清是秀才,還是兵。
熱愛做官的錢謙益不只是愛做文官,他一生都對擁兵十萬靖掃胡人有十分高漲的熱情,甚至說,也可以當作其政治雄心和政治野心沒有實現后的具體流露。畢竟,懷才不遇的他和陶淵明不一樣,情緒需要一個發泄,那么紙上談兵論劍是最佳方法。
他的詩寫于明清交際戰亂之際,談兵論劍是時代的潮流。
這個時代潮流太好理解。作為電影觀眾的我們,在看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片時都會想,若自己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會不會毅然決然地走上戰場去為正義與祖國拋頭顱灑熱血?
天啟年間,還未老的錢謙益任朝廷侍讀學士、翰林院編修、經筵日講官等職。這一階段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為皇帝講書,除此以外,他的大部分日常交往都是在談兵論劍中度過的。不僅寫詩,還參加線下聚會,當然這種聚會,就是一群書生秀才的紙上談兵。
海內士大夫自負才略,好談兵事者,往往集余坻中,相與清夜置酒,明燈促坐,扼腕奮臂,談犁庭掃穴之舉。
紙上做將軍,不僅體現在線下聚會里。明崇禎二年(1629年),他被革職待罪時,忽然間聽說袁崇煥入見天子,好像病入膏肓的人遇上了剛剛研發出來的科技新藥,立即提筆寫下“鶯啼大纛連營靜,月出雄關列灶虛”(《奉酬山海督師袁公,兼喜關內道梁君廷棟將赴關門二首》),乍一看,他是有立馬拿起大刀收復遼沈的迫切心情啊,其豪情不亞于某年夏天看電影《戰狼2》的小青年。
這種熱情,還延續到他遇到柳如是后。談戀愛時還談要投筆從戎,基本很容易分手,可人家錢謙益,遇到的是“革命戰友”柳如是,二人琴瑟和鳴,簡單粗暴,就是虐我們這些三百多年后的“單身狗”。
《秋夕燕譽堂話舊事有感》(錢謙益)
東虜游魂三十年,老夫雙鬢更皤然。追思貰酒論兵日,恰是涼風細雨前。
埋沒英雄芳草地,耗磨歲序夕陽天。洞房清夜秋燈里,共簡莊周說劍篇。
《初夏感懷四首》其四(柳如是)
荒荒慷慨自知名,百尺樓頭倚暮箏。勾注談兵誰最險,崤函說劍幾時平。
長空鶴羽風煙直,碧水鯨文澹冶晴。只有大星高夜半,疇人傲我此時情。
錢謙益的詩,體現的是無法上戰場的遺憾以及遇到知音人洞房花燭夜時一起紙上談兵時的愉快。柳如是畢竟也是可以談兵論劍的人,她寫的這首詩毫無閨閣小女兒情態,有的是大氣勢的磅礴感。這首詩帶著我們看見在茫茫大地上,有一個女子矗立百尺樓頭,彈箏唱曲,談兵說劍,縱論天下大事。長空之上,烽煙直起,仙鶴遠飛,碧水之中,巨鯨擊水,有浪遏飛舟之情。
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的冬天,都有投筆從戎之意的“革命戰友”兼愛人同志,錢謙益和柳如是一起到京口憑吊韓世忠、梁紅玉大戰金兀術的古戰場。二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下,某一天也許有他們二位的名字吧。二人以韓、梁自期,企盼做一番覆定大局、彪炳史冊的功業。
在錢謙益被敵黨所抑“自理東山舊管弦”“閨閣心懸海宇棋”的時候,他們“攜手雙臺攬人世,巫陽云氣自朝昏”。探花郎對著古戰場想象自己是將軍,還有女將軍一起攜手并進,無論多不現實,卻也足夠快樂。
事實上,文人當兵,大部分有憂國之心,而無謀國之智,有靖邊之志,而無靖邊之才,錢謙益自然如此。也許有人說他一生從未真正經歷軍旅生活,所以不適合當將軍。可是,探花郎做做從軍夢,也是可愛的。
畢竟留下了那些“在秀才里太軍人,在軍人里太秀才”的不朽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