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9章 養只會下蛋的“金基”
- 第18章 上市公司價值決定股票價值
- 第17章 把短期波動融入市場循環中考慮
- 第16章 為什么要把雞蛋分著放
- 第15章 不要因為貪心而成為最大的傻瓜
- 第14章 永遠的“郁金香現象”
第1章 一個人的快樂與幾個人的幸福
第1節 如何讓日子過得更美好——生活中的經濟學常識
經濟與幸福,似乎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在生活中運用經濟學的智慧可以讓你幸福,這源于著名的經濟學創始人杰文斯的一句話:“經濟學是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學……以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滿足,以最小厭惡的代價獲取最大欲望的快樂,使快樂增至最大,就是經濟學的任務。”幸福和經濟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那些經濟學的智慧,往往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日子過得更美好。
他正在翻看著過去一周的電話清單:上一周,一共打出43個電話,時間總計是3小時22分。其中,屬于工作的電話有155分鐘,約占70%。給朋友的電話時間為42分鐘。給家里打的電話一共有兩個,占用了7分鐘——只占到了3%。剩下的是其他電話,有應付推銷的、市場調查的、莫名其妙打錯的、預訂車保修的,還有一堆自己早都忘了的。看完之后,他陷入了沉思:家庭在自己的生命中,真的只占3%嗎?家庭和事業,哪個更重要?
有多長時間沒有給父母一個電話,談談自己的近況了?明知道他們聽到以后會覺得非常開心、很自豪、很有成就感,但是他自己覺得說起來就煩——老人家也不懂,所以他根本沒有耐性。但是他卻有耐性面對一個明顯不耐煩的客戶說起自己的公司,滔滔不絕。事實上,對方也許根本就不想聽。那么,家人和客戶,誰更重要?
有多久沒有安靜地聽聽老婆的抱怨和傾訴了,哪怕只有5分鐘?因為自己沒有心情,也不愿意讓老婆的壞情緒影響自己——但是他卻有心情在半夜爬起來安慰電話里的一個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事實上,她找誰都行。那么,愛人和不相熟的朋友,誰更重要?
周末和假日是難得的閑暇時間,可自己多久沒有安排過一家人好好地聚餐,沒有全家人一起出去玩一次了?他知道那會是很快樂溫馨的事情,但是他的約會排得很滿,他要去見那些各種各樣關系也許并不親近的朋友,他有無數的聚會等待著自己。事實上,他大部分都不怎么喜歡。那么,家庭聚會和朋友聚會,哪個更重要?
有多少時間沒有留給自己,看看自己喜歡的書、聽聽喜歡的歌、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安靜地待著?因為他根本沒有時間,他的時間都被其他約會擠掉了。他會在看書的時候接起一個公司電話,他會因為臨時有事改變自己看電影的行程,他會因為一個客戶約見而給朋友打電話說:“太抱歉了兄弟,我們改天再聚……”那么,給自己的約會和給別人的約會,哪個更重要?
想想看,你是那個“他”嗎?為什么我們總對自己身邊的重要情感視而不見?如果你對這些問題無言以對,那也不用太內疚,因為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我們可以稱之為情感邊際效應。
邊際效應有時也稱為邊際貢獻,邊際效應遞減規律是指我們在逐次增加一個單位消費品的時候,帶來的單位效用是逐漸遞減的(雖然帶來的總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法學家邊沁曾經說過,一個人占有的財產越多,他從增加的財產上所獲得的幸福就越少。如果用貨幣來衡量,邊際效用遞減就表現為:給某人一定的貨幣,會引起一定量的快樂。再給他同量的貨幣,他的快樂量雖然會增加,但第二次增加的快樂量并不會達到第一次的一倍。
至于情感邊際效應,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我們在向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的情感體驗也就越為強烈,但是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會更淡……以此發展,我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我們的情感體驗也越淡漠,一步一步趨向乏味。
這種效應,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中同樣有效。在社會學中叫“剝奪與滿足命題”,是由霍曼斯提出來的,用學術語言來說就是:“某人在近期內重復獲得相同報酬的次數越多,那么,這一報酬的追加部分對他的價值就越小。”
還記得那個笑話嗎?有一個書生和他的小書童進京趕考。有一天,走了很長時間也沒遇到一個可以吃飯的地方,趕巧自己身上帶的食物也都吃光了。這時,小書童建議到附近的農莊里買些可以吃的食物。等莊戶人家把饅頭端上來以后,他們狼吞虎咽地吃起來。書生吃第一個饅頭的時候,覺得很好吃,于是開始吃第二個、第三個……直到吃第六個饅頭,他覺得吃不下了。書童說:“前面你吃了五個饅頭都不飽,還是第六個饅頭頂用。早知道這樣,一開始就吃第六個饅頭好了!”
小書童的話雖然有些愚,卻能讓人思索。第一個饅頭對于饑腸轆轆的書生來說,無異于救星,所以第一個饅頭給他帶來的滿足感最大,第一個饅頭的效用是最大的;等到吃第二個饅頭,他已經不像剛開始那么餓了,效用也就低了一點;吃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的時候,效用逐漸降低;等到吃第六個饅頭的時候,這第六個饅頭的效用就微乎其微了,甚至不如不吃。
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告訴我們,當我們處于較差的狀態中時,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會帶給我們極大的喜悅。而當我們所處的環境漸漸變好時,我們的需求、觀念、欲望等都會發生變化,同樣的事物再也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在其中再也找不到當初的幸福感了。這個理論對解釋偏感性的精神上的厭倦頗為有用,正如物以稀為貴,越是多的越沒感覺,越是少的越是珍貴。
無論巧克力冰激凌的味道有多么好,紫丁香花開得有多么香,風景區的山水有多么美,我們最終還是會對其失去強烈的興趣而變得淡漠。一對新人結婚了,新娘手指上戴了漂亮的婚戒,在婚禮后的頭幾個星期,她會敏銳地意識到這個婚戒的存在,不停地看著它、轉動著它,意識到它是戴在自己的手上。可是,慢慢地,她會變得沒有感覺,最后甚至感覺不到那個婚戒還戴在自己手上。人的感受往往也會如此,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變得習以為常,變得遲鈍麻木。
假如你追求到了自己心愛的女孩,和她在一起的第一天必然是相當快樂和興奮,第10天依然快樂,但新鮮感已經減少,第100天差不多就已經成了習慣,第300天可能已經索然無味,第1000天時,能不能在一起還是未知之數。
幸福往往就是這樣的,從最初朦朧的好感到兩個人花前月下的戀愛,情人眼里出西施,再到后來的習以為常,幸福的效用在慢慢遞減著,甚至會出現“七年之癢”的現象。
那些曾經美好的東西,帶給過我們喜悅和滿足,雖然已經過了那些時候,但是它們的價值和作用都沒有變,而是我們自身的需求和口味發生了變化。或者說,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感受,不把這種狀態當做是一種幸福了。
現在讓我們回到本節一開始的問題。你當然明白,家庭比工作重要,家人比客戶重要,愛人比并不熟悉的朋友重要……可是因為前者已經習以為常了,所以不能帶給你新鮮感和幸福感。根據邊際效應的理論,接到一個朋友的傾訴電話的快樂遠遠勝于聽伴侶的傾訴;參加一個無聊但新鮮的聚會的快樂遠遠勝過老套的、人員固定的家庭聚會;客戶的約見時間不確定,但自己看書的時間卻是可以隨時把握的。我們會給自己這些選擇無數的理由:事業、責任心、友誼、勤奮……不管這些選擇被賦予了多么美麗和不可侵犯的神圣招牌,但是在這些選擇的背后,可能有你追求短暫刺激和快樂的“花心”。不是嗎?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些陌生而新鮮的人、事,充滿了不確定性,可以帶給你更大的情感效用。于是你孜孜不倦地追求它們,一次又一次忽視身邊的人,而他們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
要明白,幸福從來都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它是聰明人用心追求和創造來的。很多時候,都是事在人為的。開動腦筋,你一定可以讓最開始的興奮與激情一直延續下去。這個要求不是強人所難的義務,而是為了你一生的幸福。
經濟學筆記
你一個人可以快樂,但你自己無法幸福,只有和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一起快樂時你才會幸福。問問自己,自己身上有沒有情感邊際效應的影子?在追求快樂的同時,有沒有傷害人生中重要的那些人?記住,千萬不要因為一個人的快樂而剝奪幾個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