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47評論

第1章 你不可不知的歷史人物 (1)

站在風口浪尖的帝王

華夏祖先--黃帝和炎帝

黃帝是傳說中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姓公孫,生于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其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在涿鹿之戰中擒殺了蚩尤,統一了中原各部落。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數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都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相傳三月初三是黃帝誕生的日子,我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每年的三月三和清明節是今人祭祀黃帝的日子。

炎帝是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和黃帝共稱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生于烈山石室,長于姜水,有圣德。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其部落最早居住于今陜西岐山東部。他制耒耜,種五谷,開辟市場,治麻為布,作五弦琴,削木為弓,制作陶器等,對我國早期農業的發展和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11月為冬至。

賢者居之--堯和舜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圣王,姓尹祁,號放勛。因封于唐,故稱“唐堯”,《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勛。后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因此也稱為唐堯。舜名重華,又稱虞舜,建國號有虞。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被稱為有虞氏帝舜。相傳舜的家世非常寒微。

堯在位七十年,有德政,常征求四岳的意見,而且設立謗木,讓平民可以發表意見,創立多個政權組織,要求薦舉賢人,加以任用。傳說堯帝還發明了圍棋。堯晚年的時候,想找一個賢能的接班人,人們一直推舉舜。堯聽說舜很賢德,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經過一番考察后,堯把部落聯盟首領的全部職權讓給了舜。這就是歷史上的“堯舜禪讓”。

治水英雄--大禹

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于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南部一帶),后隨父遷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父親是鯀(gǔn),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時也是奴隸社會的創建者。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堯就讓禹的父親去治水。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后,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改變了他父親用堤壩擋水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因此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

公元前2070年,帝舜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禹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歷日稱為夏歷,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征。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即位,打破了禪讓制度,開創了子繼父位的世襲王朝制度。

亡國之君--夏桀

夏桀又名癸(guǐ)、履癸,生卒年不詳,商湯給他的謚號為桀(兇猛的意思)。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發之子,在位54年(前1653-前1600)。履癸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國亡,被放逐而餓死。

當發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國進一步衰落。至桀時,延續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敗,民不聊生,危機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驕奢自恣、迷戀美色,成為夏朝的掘墓人。

滅夏建商--成湯

成湯,名履,又稱武湯、大乙、天乙、唐,是商朝的第一代君王,因此后人也稱他為商湯。商原為夏的屬國之一,生活在黃河下游。夏末,王室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君王荒淫無道。成湯則在國內布德施惠,輕賦薄斂,使百姓親附,政令通行。湯看到夏桀的無道,決定推翻夏朝。公元前1600年,湯正式建了我國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

商湯開以武力奪得天下的先例,使中華帝國以后的歷史變得多采多姿,打破了天子是不可變的定律,是中國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荒淫無道--商紂王

紂(?-約前1046)姓子,名受或受德,號帝辛,史稱“紂王”,中國商朝的末代君主,紂是商朝第29位帝王乙的兒子,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他天資聰穎,不僅體格魁偉,而且能言善辯,但卻好酒色、喜淫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除此之外,商紂王非常殘暴,制定了很多嚴刑峻法。在他的統治下,商朝日益衰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他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可忽視。他開拓山東、淮河下游和長江流域,使商朝疆域得以擴展,促進了中原文明的傳播。

明君圣人--周文王

周文王,姬姓,名昌,商紂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方國)之長,也稱西伯昌。相傳西伯在位五十年,已為滅商大業作好充分準備,但未及出師便先期死去。周人謚西伯為文王。

他繼承后稷、公劉開創的事業,仿效先人制定的法度,實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據地。在治岐期間,對內奉行德治,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對外招賢納士,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這引起商紂王的不安,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釋歸。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他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死去。

周文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歷代所稱頌敬仰。

一代明君--周武王

周武王(?-前1043)姓姬名發,是周文王姬昌次子。他繼承父親遺志,于公元前11世紀消滅殷商王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君。

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他即位后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武王審時度勢,將都城擴至鎬京(今陜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公元前1048年,武王在孟津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兩年后,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開啟了奴隸制社會最興盛的時代。

武王滅商后,為了收服人心,鞏固新建的政權,采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滅商后不久逝世。

作繭自縛--周幽王

周幽王(前795-前771)姬姓,名宮湦,中國西周末代君主。在位時,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地震、旱災屢次發生。幽王變本加厲地加重剝削,任用貪財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怨憤。又聽信寵妃褒姒的讒言,廢掉王后申后及太子,立褒姒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為博取褒姒的一笑,烽火戲諸侯。王后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聯合西方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臨城下,周幽王急忙命令點燃烽火,但是諸侯們之前上當的次數太多,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周幽王被殺。后來諸侯們擁立幽王的兒子繼承王位,就是周平王。平王將國都遷至洛陽,這就是歷史上的“平王東遷”。以此為標志,西周結束,東周開始。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激蕩,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反而要依附于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lǚ)、越王勾踐。不過以最終結果來看,宋襄公和吳王闔閭都是不能入選五霸的。

齊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時齊國國君,春秋五霸之首。于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在其兄齊襄公被殺后,由莒回國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聯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會盟是齊桓公稱霸的標志。

春秋五霸之晉文公

晉文公(前671-前628),姓姬名重耳,與周王室同宗,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晉獻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為嗣,曾流亡國外19年,在秦援助下于公元前636年回國繼位。他在賢臣的輔佐下,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整頓內政,發展農業、手工業,增強軍隊戰斗力,國力大增。因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復位,獲“尊王”美名。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此后,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由此,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稱霸西戎--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姓嬴,名任好,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于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謚號穆,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擊敗晉國,俘晉惠公,又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后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中敗于晉軍,轉而向西發展,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于函谷關以西的國家,獲得大片土地。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一鳴驚人--楚莊王

楚莊王(?-前591)又稱熊侶,郢都(今湖北江陵)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間非常重視選擇人才,先后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莊王初年,楚國發生貴族暴亂,鄰近的群蠻等也乘機騷擾。莊王平息亂事,在內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并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后,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

臥薪嘗膽--越王勾踐

勾踐(約前520-前465),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465年在位。吳王闔閭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軍所敗。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于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生激戰,越兵大敗。為了保存力量,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歸國后,臥薪嘗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休養生息。后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一舉攻入吳國并殺死了吳太子。夫差返國后只得言和。勾踐不斷舉兵伐吳。吳亡后,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并遷都瑯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后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不甘人下--齊威王

上架時間:2013-03-20 19:59:56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皋兰县| 衢州市| 六枝特区| 合山市| 昌图县| 射洪县| 石楼县| 临朐县| 河池市| 独山县| 中山市| 韶山市| 静海县| 伊吾县| 昆山市| 阜阳市| 安顺市| 连州市| 肥西县| 凉城县| 突泉县| 舟曲县| 平利县| 邻水| 古浪县| 木里| 万宁市| 高青县| 宜兰县| 双桥区| 马公市| 蓬安县| 布拖县| 文山县| 班玛县| 分宜县| 陇西县| 昌平区| 云霄县| 新民市| 三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