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你不可不知的歷史人物 (6)

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明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1622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單騎出關考察關外,還京后自請守衛遼東。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攻寧遠城,受炮傷而死,袁崇煥升至遼東巡撫,終因不附魏忠賢,被其黨所劾去職。明思宗即位,魏忠賢被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1628年袁崇煥被任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7月,思宗召見崇煥,委以重任。

1629年10月,皇太極率十萬清兵繞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臨北京城下,北京戒嚴。袁崇煥聞訊帶兵兩日急行三百里,袁崇煥本應將來犯之敵阻擋在薊州至通州一線,在此展開決戰,以確保京城安全。但當他偵察得知敵兵已經越過薊州向西進發時,只是率兵跟隨,趕到河西務時,又不顧將領反對,率部前往北京,于次日晚抵達廣渠門外,大敗清軍。袁崇煥如此之舉,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1630年,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磔(zhé)”死。崇煥伏刑之慘情,令人毛骨悚然。1772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

沖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

吳三桂(1612-1678)字長,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明末年曾帶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萬滿州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1631年8月,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于是任命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1644年3月初,李自成逼近北京,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還未到達京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大怒。于是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發兵二十余萬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吳軍初敗,求救于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因戰功清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云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后叛清。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清朝功臣--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1650)滿族,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順治初皇父攝政王,軍事統帥。從青年時代,他就跟隨皇太極東征西戰,為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皇太極卒后,欲爭帝位未成,立年幼福臨為君(是為順治帝),與濟爾哈朗聯合輔政。旋稱攝政王,實掌軍政大權。1644年率領清軍入關,大敗李自成大軍,占領北京,確定遷都于此,以武力統一全國。制定了先攻農民軍,后滅南明政權,聯合漢族官僚地主勢力,以漢治漢的方略。1650年病卒于征戰途中,年39歲。追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追論生前謀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為其平反。

多爾袞謀勇兼備,能重用漢族謀臣和將吏,統兵馭將,賞罰分明。善于把握戰爭全局,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尤其能掌握時機,一舉揮軍入關,確立了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

滿洲第一勇士--鰲拜

鰲拜(?-1669)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清初權臣。初授巴牙喇壯達,后以戰功封公爵。歷任甲喇額真、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1637年,攻明皮島,鰲拜為先鋒,冒石矢直前搏戰,以勇聞名。皇太極賜號巴圖魯(滿語:勇士)。1645年,跟從阿濟格征湖廣,兵至安陸,鎮壓李自成農民軍。次年,又隨肅親王豪格征四川,于西充敗張獻忠農民軍。順治帝福臨親政后授議政大臣,封二等公,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福臨病故后,清圣祖玄燁即位,鰲拜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同受顧命輔政。隨著職位的高升,鰲拜越來越專擅跋扈。1667年,鰲拜羅織二十四大罪狀,誅蘇克薩哈。各部院缺出徇情補用,安插親信,并申禁言官不得上疏,以圖閉塞言路。鰲拜結黨專權,紊亂國政,嚴重威脅皇權的集中。1669年,玄燁親政后,與索額圖謀劃,智擒鰲拜,宣布其三十條罪狀,從寬革職,籍沒拘禁。鰲拜終死禁所。

修身齊家治國--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今湖南雙峰人。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23歲取秀才,入縣學;24歲入岳麓書院,中舉人;1838年,入翰林院,學習程朱理學,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后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升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兩次上疏,為清廷出“教誨、甄別、保舉、超擢”之策,為朝延賞識。其時,太平軍從廣西進軍湖南,圍長沙,克武昌,輕取沿江州縣,江南大震。曾國藩奉命在湖南幫辦團練以抗拒太平軍。曾以羅澤南的鄉勇為基礎,“別樹一幟,改弦更張”,組成一支地主階級武裝。利用封建宗法關系作為維系湘勇的鏈條,士兵由營官招募。每營士兵只服營官一人,整個湘勇只服從曾國藩一人,形成嚴格的封建隸屬關系,戰斗力很強。他駐衡州,造戰船,勸捐助餉,大事訓練,成為鎮壓太平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重要支柱。

曾國藩治學嚴謹,崇尚儒學,其學術思想以程朱理學為主體,把中國封建文化歸納為“義理、詞章、經濟、考據”四門學問,有獨特見解,對當時和以后都有一定影響。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

心憂天下--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中國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運動的倡導者。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陜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

左宗棠少時屢試不第,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鉆研輿地、兵法。咸豐初年,先后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贊襄軍務。1860年,太平軍連克蘇州、杭州等地,經曾國藩等極力保舉,清廷特旨任為四品京卿,招募“楚軍”五千人,率以援浙。后任浙江巡撫,閩浙總督。1864年,攻陷杭州。后在福州設馬尾造船廠,制造輪船。出任陜甘總督兼欽差大臣后,督辦陜甘軍務,鎮壓太平軍和西北回民起義,并在蘭州創辦制呢局。1875年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出征新疆,消滅入侵的反動政權,收復新疆,對新疆的政治、軍事進行整頓和改革,建議改新疆為行省,加強邊防,興辦義塾,厘正賦稅等,有力地促進了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在中俄伊犁交涉中,積極備戰,挫敗了沙俄侵占伊犁的陰謀。1881年,調任軍機大臣,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中法戰爭中,赴福州督辦海防,積極支持臺灣軍民的抗法斗爭,并選募恪靖軍赴兩廣前線參加抗法戰爭,后病故于福州。著有《左文襄公全集》。

化腐朽為神奇的文臣

帝王之師--伊尹

伊尹(?-1713)名伊(另說名摯),尹為官名,商初大臣,本是商湯岳父家的奴隸。后為成湯重用,任阿衡,委以國政。在商湯滅夏的過程中,伊尹功不可沒。湯死后,盡心輔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商湯之孫太甲即位。伊尹努力教太甲如何做一個好君王,但是太甲不遵湯規,橫行無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宮(今山西省萬榮縣),令其悔過和重新學習湯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復位。伊尹于公元前1713年卒于亳(今山東曹縣南)。他為商朝理政安民60多年,治國有方,權傾一時,世稱賢相。

亙古第一忠臣--比干

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名干沫邑人(今河南衛輝),是商朝貴族商王太丁之子,中國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他一生忠君愛國,倡導“民本清議,士志于道。”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輔帝辛。比干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股,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征暴斂,比干認為君王有過錯而不指出就不是忠臣,于是強諫三日不離去。紂王非常生氣:“我聽說圣人心有七竅,真的是這樣嗎?”于是殺比干來觀察他的心,比干死。民間都把比干尊為文財神。

百家尊師--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后被周文王重用。他盡心輔助文王和武王,為武王建周立下汗馬功勞。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也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謀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都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忠臣典范--周公旦

周公旦,姓姬,名旦,又稱叔旦,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圣”,儒學先驅。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

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后,過了三年就病死了,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攝政當國。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后平叛,并將勢力擴展至東海。后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于《尚書》諸篇。他是孔子最為敬佩的古代圣賢。

春秋第一相--管仲

管仲(約前723-前645)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潁上(今安徽潁上)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伙經商后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使齊國實力大增,為齊國稱霸奠定基礎。

智慧化身--晏嬰

晏嬰(前595-前500)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山東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于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博聞強識,善于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論。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但頭腦機敏,能言善辯。他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他的很多故事為后人津津樂道。如:二桃殺三士;折沖樽俎;出使狗國,故進狗門;小人出使小國;桔生淮北則為枳等。

一怒而諸侯懼--張儀

張儀,生年不詳,卒于前310年,一說前309年,魏國貴族后裔,學縱橫之術,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或“合縱”,“合眾弱以攻一強”,防止強國的兼并,或“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張儀正是作為杰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對列國兼并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在風云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借外交手段,采用連橫策略,“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張,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

六國封相--蘇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阳| 涪陵区| 内黄县| 平定县| 昌图县| 乡宁县| 青海省| 怀化市| 庆元县| 北川| 康定县| 富顺县| 平乡县| 亚东县| 仲巴县| 平湖市| 万山特区| 浦北县| 原平市| 五指山市| 乌兰浩特市| 绍兴县| 女性| 眉山市| 奈曼旗| 栾川县| 香格里拉县| 宜宾市| 甘德县| 军事| 山丹县| 武宁县| 临沂市| 绿春县| 元阳县| 渭源县| 新巴尔虎左旗| 黔南| 改则县| 龙州县| 潼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