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不可不知的歷史人物 (2)
- 你不可不知的歷史典故
- 文淵
- 4470字
- 2013-12-16 10:14:17
齊威王(?-前320)媯姓,田氏,名因齊,中國戰國時期齊國國君。公元前356年繼位,在位36年。以善于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因齊初立,見吳越兩國俱稱王,自己不甘居下,也便自稱“齊王”。威王初即位,日事酒色,不理政事,以致韓、魏、魯、趙等國都來入侵,出現了“諸侯并伐,國人不治”的局面。但他虛心納諫,立即振作起來。平民鄒忌以鼓琴求見,勸威王用賢臣、除奸佞,恤民養戰,經營霸王大業。威王見鄒忌是個人才,三個月后就用為相國,加緊整頓朝政,改革政治,國力大增。后又重用孫臏,在馬陵之戰中大敗魏軍。魏惠王為了討好齊國,在徐州尊齊侯為王,齊國也承認了魏惠王的王號,是為“徐州相王”。齊國代替了魏國的地位,稱雄關東。
求賢如渴--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前338)戰國時秦國君。姓嬴,名渠梁,于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是戰國時代秦國一位有名的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干過兩件大事,其一是遷都咸陽,其二是任用商鞅變法。公元前361年,僅有21歲的秦孝公正式登基后不久就頒布了“求賢令”。衛國人商鞅在這種背景下來到秦國,并很快受到重用。經過商鞅的兩次有力的改革舉措,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為后來的統一六國開辟道路。
千古第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氏,名政。秦始皇22歲時“親理朝政”,重用人才,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決定采用一個比“王”更尊崇的稱號--皇帝。又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所以稱為“始皇”。在完成統一大業后,他過上了窮奢極欲的生活,為秦朝的滅亡種下禍根。
滅六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政權:設置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輛形制、修筑長城等,對以后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草莽英雄--漢高祖
西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說原名季),于公元前202年稱帝,定都洛陽(之后遷到長安),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共在位八年。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起義,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為保存實力,被項羽立為漢王。劉邦晚年還曾返回故鄉沛縣,與父老子弟飲酒,席間作《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登基后,劉邦采取的寬松無為的政策,例如:分封天下諸侯、減輕賦稅、與民休息、士兵復員等。這樣做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以及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雄才大略--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生于長安,幼名彘,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54年,葬于茂陵。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變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將財政權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他還派張騫前往西域聯絡大月氏,開通了“絲綢之路”。他還設立太學,治理黃河。
漢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統治期間,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了鞏固,中國開始以高度文明和富強的國家聞名于世。
中興漢室--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前6-57)字文叔,蔡陽人,漢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艱難奠定中興之基。25年,劉秀稱帝,國號仍為漢,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是一位賢明的君王。
劉秀在位期間,以文治國,重視教育,興辦學校,他還親自到太學講論經學,對于東漢一朝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劉秀在政治上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提高皇權。他加強了對地方行政機構和官員監察,使中央更好地控制和監督地方行政系統。他精簡官僚機構,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支出,間接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在歷史上是十分成功的一次,為后世提供了一個好的范例。
一代梟雄--魏武帝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權臣,三國時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自官渡之戰大破世族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208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敗于赤壁,由此轉向鞏固北方的統治,封為魏王。曹丕代漢稱帝后,追尊其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對家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閥觀念,網羅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對曹操的評價歷史上一直是毀譽參半,但史學界傾向于認為曹操是一個在歷史上做出多方面貢獻的杰出人物。
弘毅寬厚--昭烈帝
蜀漢昭烈帝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221-223年在位,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一心想恢復漢室江山。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軍有功,于是被任命為安喜寨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后投靠孫權大勝曹操于赤壁,入侵奪取益州與南中,自立為西蜀國王。221年,在成都即位自稱漢皇帝,年號章武。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謚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
舉賢任能--東吳大帝
東吳大帝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剿滅了黃祖。同年,曹操南下,豫州牧劉備大敗,曹操占領了荊州后直意要取下東吳。孫權有意與曹操一戰,果斷決定,以周瑜為東吳統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周瑜在赤壁火攻曹操,以三萬人大敗八十萬兵力。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后孫權出戰合淝,被魏國大將張遼擊敗。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命大將徐盛火攻大破曹丕。229年,孫權于武昌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今湖北鄂城),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
稱帝后孫權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臺灣)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但同時,稱帝后的孫權日益驕奢,為日后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
暫結亂世--晉武帝
晉武帝司馬炎(236-290)字安世,晉朝的開國君主,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司馬炎為司馬昭長子,曾出任中撫軍;但是司馬昭卻有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皇位,但在重臣的反對之下,司馬炎于265年5月被封為晉王太子。同年8月司馬炎繼承晉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國號晉。晉武帝大肆分封宗室為王并使其掌握兵權。280年3月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自從黃巾之亂以來的分裂局勢暫時獲得統一。
晉武帝本人是繼承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代的基業而稱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他罷廢州郡武裝,大肆分封宗室,允許諸王自選長吏和按等置軍,而且無法妥善處理少數民族內遷問題。這些都種下日后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的禍根。
氣吞萬里--宋武帝
宋武帝劉裕(363-422)字德輿,小名寄奴,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幼年家境貧苦,竟淪落到靠賣草鞋為生。不過,劉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帶著如此雄心壯志,劉裕從軍,成為東晉北府軍的下級軍官。劉裕為人機智有謀,勇敢善戰,多次克敵致勝,屢立戰功。因功升建武將軍、下邳太守、彭城內史。劉裕從此起家,成為東晉一員虎將。后來劉裕逐漸控制了東晉朝政,權傾天下。420年劉裕迫司馬德文禪讓,即皇帝位,國號宋,改元永初。東晉滅亡,中國開始進入南北朝時期。劉宋初期,因劉裕在晉朝末期收復北方的青、兗、司三州,大致擁有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成為東晉南朝時期疆域最大的一個王朝,在位三年后去世。
劉裕當政位時期,吸取了前朝土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抑制豪強兼并,并采取了很多措施,鞏固帝位,而且他十分關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下令減免稅役,這也顯示了這位創業之君的治國才能。宋代文豪辛棄疾也曾寫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樣豪邁的詞句來贊揚他的功績。
統一北方--北魏太武帝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452)字佛貍,鮮卑族拓跋部人,軍事統帥,于423年11月即皇帝位。他重用漢世家大族崔浩等為謀臣,把握作戰時機,依靠鮮卑騎兵,先后攻滅北燕、北涼,破柔然,討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等地,統一了中國北方。在歷次戰爭中,常親自率軍出征,決策果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指揮靈活。或分道并進,輕騎奔襲;或誘敵出城,設伏圍殲,因而多獲勝利。他常從卒伍中選拔將才,用其所長。治軍嚴格,賞不遺賤,罰不避貴,但誅戮過多。
開皇之治--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541-604)弘農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人,隋朝開國皇帝,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將門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581年,楊堅逼周靜帝禪讓帝位,建國號隋,改元開皇,楊堅是為隋文帝。588年,隋文帝以其次子楊廣和大臣楊素為統帥,率兵50余萬,大舉伐陳。次年,隋兵攻入建康(今南京),陳亡。于是從東晉十六國以來長達三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至此結束。隋文帝統一中國后,一面躬行儉樸,一面采取了許多有利于鞏固政權的措施,使社會京津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稱“開皇之治”。
隋文帝實現了自秦漢以來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使隋代獲得了“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贊譽,為我國封建社會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毀譽參半--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569-618)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于604-618年在位。581年封晉王,589年任行軍元帥統兵伐陳,600年立為太子。604年即皇帝位,年號大業。在位期間,政績和暴政都很突出,他主持修建大運河、長城和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三征高句麗,開創科舉。但是,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濫用民力,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巨大的工程和連年的戰爭使民生不堪重負,引發大規模的叛亂。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搖搖欲墜,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部將縊殺,隋朝滅亡。
無論從主觀動機或客觀效果上進行考察,隋煬帝都應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帝王,絕不能因隋朝的短促而亡而否定他的歷史功績。
開國之君--唐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