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你不可不知的歷史人物 (4)
- 你不可不知的歷史典故
- 文淵
- 4488字
- 2013-12-16 10:15:02
孫武(約前535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人,齊國貴族、將門之后,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年輕時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約公元前517年,孫武因不堪齊國攻爭頻仍,于是離開故鄉千乘,南下吳國,并在吳國結識了因避難而來的伍子胥,自此成為莫逆之交。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不聽孫武勸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踐,結果大敗,氣憤病死。孫武及伍子胥幫助闔閭之子夫差治國練兵,并助夫差成功大敗勾踐,報仇雪恨。相傳孫武晚年退隱江湖,并以其戰爭經驗改良《孫子兵法》,使之成為一代巨著。
奇謀戰圣--伍子胥
伍子胥(?-前484)名員(yún),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伍子胥性格剛強,青少年時,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公元前522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吳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入吳后,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勵農商以充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一強國。根據吳與周邊各國的強弱形勢及利害關系,與孫武等制定先西破強楚,以解除對吳國都的最大威脅,繼南服越國以除心腹之患的爭霸方略。春秋末期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實為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
罕見智士--范蠡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雖然有圣人之資,但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不為世人所識。他于公元前496年前后入越,輔助勾踐二十多年,終于使勾踐滅吳。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齊,父子盡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去相職,定居于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經商積資巨萬,稱“陶朱公”。
范蠡既能治國用兵,又能齊家保身,是先秦時期罕見的智士,史書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于人”。
將門之后--孫臏
孫臏(?-前316),其本名不傳,今山東鄄城人,孫武后代,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少時孤苦,年長后與龐涓師從鬼谷子學習《孫子兵法》,顯示了驚人的軍事才能。后龐涓為魏惠王將軍,誘他到魏,處以臏刑(挖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后經齊國使者秘密接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相傳他晚年找了一處清靜的地方,總結、研究早年所學兵法知識和自己的作戰經驗,撰成《孫臏兵法》89篇,另附作戰圖4卷,久已失傳。
身系存亡--廉頗
廉頗,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杰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時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李牧、廉頗、王翦)。廉頗是戰國時期一位杰出的軍事將領,其征戰數十年,攻城無數,殲敵數十萬,而未嘗敗績。為人也襟懷坦白,敢于知錯就改。在秦趙長平之戰中,因趙王輕信秦國的“反間計”,被奪走兵權。趙王任用只會空談的趙括,致使趙軍大敗。十多年后,趙國亡。
他的一生,正如司馬光所言:“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系。此真可以為后代用人殷鑒矣。”這一結論,既概括了廉頗一生榮辱經歷的史實,又揭示了人才與國家盛袁興亡的重要關系,確實值得后人深思。
兵家奇才--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號稱“人屠”,郿縣(今陜西郿縣東北)人,戰國四將之一,戰國時期秦國名將,中國歷史上繼孫武之后的又一個杰出的軍事家、統帥。但是因其殺戮太多,很多人稱之為“殺人魔王”。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公元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長,領兵攻打韓國的新城。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因戰功顯著受封為武安君,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二郡。后又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白起為秦國統一七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也免不了“飛鳥盡,良弓藏”的結局。
戰績赫赫--王翦
王翦(?-前220),頻陽(今陜西富平東北)東鄉人,秦代杰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后秦國的又一位名將。秦王政向他學習兵法,尊稱為王將軍。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余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因功著而晉封武成侯。公元前221年,王賁、蒙恬率兵自燕南攻齊,突襲臨淄,齊人不敢反抗,齊王投降,齊國亡。至此,秦兼并天下。
趙國“長城”--李牧
李牧(?-前229),據推算應該出生于趙武靈王后期,戰國時期趙國良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御強秦為主,曾兩次大破秦軍。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最杰出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很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后者則是圍殲戰的范例。他的無辜被害,讓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后人無不扼腕嘆恨。
安邊萬里--蒙恬
蒙恬(?-前210)祖籍齊國,山東人。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蒙恬出身于一個世代名將之家。蒙恬少年習刑獄法,擔任過審理獄訟的文書。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齊,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秦統一六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其后修筑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憑借天險,設制要塞,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進。
司馬遷在《史記》中嘆道:“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筑,萬里安邊。”蒙恬之于秦朝的赫赫戰功,之于長城的豐功偉績,讓人感嘆萬千。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戰略家。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鉅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漢戰爭中為漢高祖劉邦所敗,自刎而死。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少年英雄,志在天下;定陶之戰,初露頭角;鉅鹿之戰,雄霸天下;彭城之戰,以弱勝強;垓下之戰,英雄末路。
項羽的主要軍事對手韓信曾批評項羽為:遇強則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則憐的婦人之仁。既不能任用賢能將帥,又用兵趕盡殺絕。雖名為霸王,其實民心盡失。盡管如此,司馬遷仍然把項羽歸入“本紀”,以表示對他功績的認同。
曠世帥才--韓信
韓信、蕭何、張良被稱為“漢初三杰”,漢朝的建立離不開他們的功勛。劉邦曾說: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韓信(?-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官拜楚王、上大將軍,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年輕時曾受“胯下之辱”。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后,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杰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并著有兵法三篇。可是,后來高祖病危,皇后呂氏掌權,因有人告其謀反,被呂后設計害死。后人用“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來概括他的一生。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西漢名將、軍事家。公元前123年,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00余人,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前121)封為驃騎將軍。于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余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公元前123年,與衛青各率5萬騎兵過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進擊匈奴。霍去病擊敗左賢王部后,乘勝追擊,深入2000余里,殲7萬余人,后升任大司馬,與衛青同掌兵權。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病逝時年僅24歲。
老成持重--霍光
霍光(?一前68)字子蓋,西漢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政治家,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是名將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兄弟。霍去病保舉他入宮,擔任宿衛宮廷的郎官。因為霍光為人端正,辦事機靈嚴謹,深受漢武帝的喜愛。他跟隨漢武帝近三十年,是武帝時期的重要謀臣。漢武帝死后,他受命為漢昭帝的輔政大臣,執掌漢室最高權力近20年,為漢室的安定和中興建立了功勛。
他忠于漢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斷,知人善任,實為具有深謀遠略的政治家。他擊敗上官桀等人發動的政變,廢劉賀,立漢宣帝,使漢室轉危為安,其政治膽略頗可與蕭何相比;他改變武帝末年急征暴斂、賦稅無度的政策,不斷調整階級關系,與民休息,使漢代的經濟出現了又一個發展時期。霍光也十分注意自身的政治修養,以儒學經術約束自己。
武勇仁義--關羽
關羽(162-220)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運城),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死后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圣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關羽重許諾,守信用,對劉備及其集團的利益無限忠誠。他與劉備同甘共苦許多年,恪守信義,始終不渝。即使白馬被擒,身在曹營,也仍不忘舊恩,終于復歸劉備,忠義一時無兩。關羽勇武異常,冠于全軍。后世小說,寫他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車胄、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雖有違背史實之處,但卻也突出表現了他的武勇和神韻。至于刮骨療毒,更是盡人皆知。
勇冠三軍--張飛
張飛(167-221)字益德(《三國演義》中為翼德),涿郡涿縣人(今河北涿州),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要將領,是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的老三。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分定州縣,率精兵萬多人,敗張郃大軍,劉備稱王后,拜為右將軍,稱帝后,拜為車騎將軍,封西鄉侯。221年為替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五十五歲。
討虜將軍--黃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