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巴赫傳:時代、觀念與書籍
最新章節:
譯后記
當提起重要的作曲家時,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的名字從不會缺席。作為巴洛克音樂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被視為西方音樂的核心支柱。在1933年4月的一次演講中,奧地利音樂家安東·韋伯恩激動地宣稱“一切盡在巴赫”:巴赫征服了音樂領域,他鋪展著循環的旋律,無論橫向還是縱向;他創作了最恢宏遼闊的復調。作為和牛頓、萊布尼茨同時代的人,他的音樂創作于西方觀念形態轉變的關鍵時期。他擅長吸收來自理性和心靈方面的資糧,并將其轉化為一種不尋常的智力和精神創造。巴赫去世后留下一個有80多本書的藏書室,其中包括神學和哲學方面的書,以及詩歌和樂譜。這些書構成了一個音樂家日常生活和思考的空間,本書由此開始探索巴赫音樂世界背后的時代精神和人文風景。走近巴赫的樂譜,聆聽巴赫的音樂,仿佛在霍爾拜因的畫作《死去的基督》前駐足凝望,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在巴塞爾看到這幅畫作時那樣,會不禁去思考人類的命運。巴赫的許多作品都表現出對死亡的接納,因為這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懷抱這樣的信念,巴赫在這個終將走向結束的世界里創造著一個又一個感受的空間。
目錄(35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文前
- 藏書室
- 第一章
- 1750年
- 音樂之外的畫面
- 萊比錫市議會請愿書
- 圣托馬斯學校的學生
- 安東·韋伯恩對他的聽眾說
- 第二章
- 日常生活
- 資產評估
- “傷感”
- “他否認虛無”
- 第三章
- 記憶的藝術、無限的廣闊與細微
- “謎”與黃金對位
- 隱秘的眾贊歌B×A×C×H=猶太人之王耶穌
- 上天的隱喻與聲音的數字
- 不會計算的頭腦
- 第四章
- 上帝鏡前的哲學家
- “極致的和諧”
- 也許,詩人們
- 一個鮮活的生命音樂在枝條上綻放
- 第五章
- 修理鐘表,翻譯《圣經》,離群索居
- 歌唱是雙倍的祈禱
- 美妙地彈奏魯特琴,觸碰靈魂的柔軟
- 時間、永恒、慰藉
- 附錄 “和聲小迷宮”:與巴赫相關的作曲家們
- 參考文獻
- 后記
- 譯后記 更新時間:2025-05-15 16:32:39
推薦閱讀
- 楊赤(棒棰島·“金蘋果”文藝叢書)
- 畫未了:林風眠傳
- 世界影史50名人傳奇
- 達利:怪誕的超現實迷夢
- 喜劇之王卓別林
- 故事的開始
- 名人傳
- 立盡梧桐影:豐子愷傳
- 名人傳記叢書:瓦格納
- 名人傳記叢書:王羲之
- 名人傳記叢書:威爾第
- 舞臺之光:鄭榕傳
- 巴赫(名人傳記叢書)
- 名人傳記叢書:倫勃朗
- 邁克爾·杰克遜:特立獨行的藝術家抑或天才?
- 中國大藝術家的故事
- 蛤蟆的油
- 梵高:見過生活凌厲,依舊內心向暖
- 現代畫圣齊白石
- 畢加索
- 鄭君里評傳:從“化妝室”到“攝影場”
- 米開朗琪羅傳(傅雷經典譯作系列叢書)
- 我們再次相遇:理想國藝術巨匠經典傳記(全8冊)
- 米勒
- 雖萬劫而不滅求學求真之心:馮其庸傳
- 她傳奇:十五個被上帝眷顧的女人
- 聽一出戲:楊俊的戲曲人生
- 名人傳記叢書:莫扎特
- 法蘭西學院的華人藝術家:朱德群傳
- 藝術之路:陜北歌王:王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