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教育與承傳(二):南來諸校的口述故事
最新章節:
網頁
十九世紀外國傳教士在廣州興辦教育,對中國最大貢獻在于知識之傳播、思想之啟發,開啟中國近代教育之先聲,影響更輻射至包括香港在內的鄰近地區。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教會學校紛紛來港拓展校務,不少至今成為歷史承傳深厚的學府。真光、培英、培道、培正、協和這五所學校,均源起廣州,多始于教會由北美到廣州傳教興學,繼而由廣州到香港和澳門,然后各自發展至今。這是源與流,承與變的概念。香港教育學院“教育與承傳口述歷史計劃”自2009年底以來訪問了這五所學校多位校友及教師,由他們細說母校的承傳,透過其口述,重現穗港兩地教育發展的歷史片段,是以本書名為《教育與承傳(二)——南來諸校的口述故事》。
目錄(53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頁
- 內容簡介
- 編著者簡介
- 前言
- 第一部分 源與流,承與變:廣州教會學校的發展
- 贈醫興學:十九世紀時期在廣州的外國教會
- 收回辦學權:二十年代廣州的非基督教運動
- 顛沛流寓:抗戰時期的廣州教會學校
- 弦轍屢易:新中國成立後廣州教會學校的發展
- 諸校南來:廣州教會學校的遷港及其發展
- 第二部分 穗城諸校的南來故事
- 第1章 「爾乃世之光」 ——真光學校的滄桑歲月(自1872年)
- 引言
- 親身經歷承傳與轉變:與毛少芳、黃拯的訪談
- 戰亂時期真光的顛沛流離歲月:與朱瑞棠、郭文藻的訪談
- 南來在鐵崗與肇輝臺的日子:與唐妙卿的訪談
- 戰後百廢待舉:與陸趙鈞鴻的訪談
- 新中國時期在廣州的發展:與陳繼光、關治雄的訪談
- 第2章 前身為蒙學學館安和堂的培英書院(自1879年)
- 引言
- 培英百三十載承傳:與蘇棉煥、陳達權、吳錦洪的訪談
- 戰時培英的流寓歲月:與葉立端、唐國俊的訪談
- 從香港培英的日子說起:與黃桂金、陳志超的訪談
- 第3章 容懿美於五仙門開辦的培道學校(自1888年)
- 引言
- 培道的人和事:與鄧友坤的訪談
- 戰亂前後的省港培道:與郭莉絲、江美用、鄭恩眷、張翠茵的訪談
- 從培道到女二中——解放前後一群愛國者的自白:與陳孟陵、趙燕群、黃麗嫻、李美美、陳玲璣、李乃芊、劉惠香的訪談
- 培道的復名——求大同,存小異?與王敬民的訪談
- 第4章 華人教友興辦的培正書院(自1889年)
- 引言
- 平淡,抑或傳奇的際遇?與廖壽柏的訪談
- 同一屋簷下——教職員子女的培正緣:與麥寶珊、徐育強、冼子昌的訪談
- 聚首話當年——與幾位戰亂時期培正校友的訪談:與黃毅才、關潔、趙惠霖、廖漢年、曹國裕的訪談
- 黃啟明賞識的「啲打佬」:與鄺秉仁的訪談
- 培正在澳門的日子:與薛力勤、高錦輝、陳志峰的訪談
- 廣州培正的發展及其復名:與朱素蘭、呂超的訪談
- 第5章 源自慈愛保姆傳習所的協和中學(自1911年)
- 引言
- 細訴協和當年情:蔡焯基、梁自玉憶述校史與復名
- 從戰亂到解放——協和在穗港澳的日子
- 解放前後的協和
- 協和老師與生活
- 在沒有融合教育(44)這個名詞的年代裏……與梁潔珍的訪談
- 香港協和的創辦:與蔡焯基、梁自玉、許慧宛、鍾佩珩的訪談
- 鳴謝
- 各界人士
- 機構及組織
- 參考資料
- 書籍
- 期刊
- 網頁 更新時間:2021-05-20 11:27:07
推薦閱讀
- 天才主廚的絕對溫度
- 發明小說的人:塞萬提斯和他的時代
- 中信十年名人堂(套裝共10冊)
- 將星縱橫: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將領
- 開拓者:著名歷史學家訪談錄
- 一代澳門賭王葉漢
- 吳斌:中國最美司機
- 飛得最高的中國人:楊利偉
- 比爾蓋茨(中外名人傳記青少版)
- 契訶夫的玫瑰
- 文化正義論叢(第四輯)
- 司馬遷: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中宣部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 熱愛大地的智者:鄒衡傳
- TOMMY HILFIGER背后的時尚夢想家
- 我的聯合國之路
- 交響星穹:仰望交響音樂大師
- 春節視角下的旅英華人社群
- 文學法蘭西
- 就戀這把黃土:劉東生傳
- 總統建筑師:托馬斯·杰斐遜
- 韓國總統的中國“御醫”
- 愛人同志
- 中國現當代詩人傳記版本輯錄
- 成長:榜樣的力量
- ArcGIS Engine 開發從入門到精通
- 固原一中百年史·百年一中
- 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
- 理查德·費曼傳
- 興趣與毅力成就夢想:英語如何改變我的人生
- 與世界偉人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