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時期信訪活動規律研究
會員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信訪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有益補充。信訪制度是我國政治活動中獨具特色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信訪的功能主要定位于政治參與、利益表達、行政監督、權利救濟等方面。近年來,經濟改革與社會發展導致了大量的社會矛盾,信訪成了公眾反映和解決訴求的重要渠道,承載了黨和政府的政治、行政和法律功能。由于糾紛解決和權益救濟功能的強化,政績考核功能和公共政策等功能的加入,信訪被賦予了過重的職能而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國務院秘書長楊晶同志在全國信訪局長會議上要求,必須學界定信訪工作的職能邊界,回歸本位,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解社情民意、匯集意見建議、分析穩定風險、評估政策得失、排查矛盾隱患、解決合理訴求”上來。人民建議征集開展,在工作理念上,實現了從參與保障到參與決策的轉變;在工作方式上,實現了從經驗實操到規律研究的轉變;在工作思路上,實現了從事后處置到事前預警的轉變;從工作境界上,承擔了從對維穩負責到對執政負責,有效地避免陷入“越維穩越不穩”的惡性循環,實現了信訪聽取民意,聯系民情,維護民利的本位功能。

張恩璽 ·綜合學科 ·16.4萬字

災難性損害補償制度研究
會員

本文擬研究的主要問題是應如何對災難性損害進行補償,進而構建相應的法律制度。在本文看來,對災難性損害進行補償,不同于一般的民法上的損害賠償。對于普通的民事損害賠償,可以通過侵權法或合同法進行救濟,對此有著比較成熟的法律體系,但是,該制度設計是以行為人和受害人的人數都比較少為假設前提的,其表現為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比較簡單,加害行為與受損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比較清晰,損害賠償的金額比較確定,而災難性損害的特點卻與普通民事損害具有明顯的不同,其受害人數眾多,有可能成千上萬,并且,損害的金額亦難以確定,對損害賠償的分配也異常復雜,更為棘手的是,在自然災難性事件中,并不存在加害人,而在人為災難性事件中,雖然存在加害人,但是,加害人往往無力賠償規模如此巨大的損害,并且,有時候,受害人所受損害與加害人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往往并不明確,因而,受害人很難通過侵權訴訟獲得足夠的救濟。災難性損害補償,雖可以采用保險的機制,但是,其異于普通的財產保險。因為,在保險學上,對于損失風險的可保性一直有著嚴格的要求,其通常要求具有大量的同質的相互獨立的損失風險存在,只有這樣,保險人才可運用大數法規則準確地計算出損失發生的概率,進而確定保險費率,并能夠有效率地實現風險的轉移與分散,否則,保險機制就容易在運行中出現偏差。而災難性事件的發生次數非常少,一旦發生,則容易在很大的區域內造成大規模的損害,因此,無論是對于損害的發生概率,還是對損害數額的估計,保險人都有可能缺乏足夠的數據,在這種條件下,保險公司無法采用常規的精算方式來對巨災風險進行評估,因此,對于災難性損害承保,保險公司必須嚴格遵循巨災保險而非普通保險的規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其償付能力不受災害的危及,才能保障保險機制的持續運行,也才能保證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在災難發生后真正地得到賠付。正是由于對災難性損害補償無法沿用常規的侵權損害賠償或保險賠付的規則,因而,其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本文寫作的一個主要目的在于,為構建中國的災難性損害補償制度提供研究基礎和針對性建議。

周學峰 ·綜合學科 ·15萬字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研究
會員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系舶來品,在我國實踐時間不長,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理論研究更在起步階段,理論和實踐面前均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和種種難題?;仡櫸覈镔|文化遺產法律保護,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踏入新的歷程。在實施五周年之際,文化部于2016年又組織開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各地貫徹落實的情況報告,點明了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和面臨的主要問題。本書結合我國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實踐,運用了法解釋學、實證分析、比較學等理論方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概念界定,深入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必要性與原則,并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理論缺陷引入利益衡量原則,重新論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理論基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不同模式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并對國內外關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立法體系及主要國際公約的重要內容并進行了必要分析,同時結合我國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與現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司法規制進行了學理上的評價,最后提出了構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體系。本書對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工作的學者、立法者、司法從業人員有借鑒價值,對相關人員在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研究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研究均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張潔 ·綜合學科 ·9.7萬字

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法律研究
會員

國家高等教育市場化使學費持續增長,其帶來的教育成本分擔、教育公平等問題逐漸成為公眾視野中的焦點,并直指公民的受教育權和相應的政府責任。國家助學體系是解決高校貧困生就學問題、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的重要保障,其內涵隨著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及經濟社會變革而不斷發展,然而追求社會利益的宗旨始終貫穿其中。國家助學體系中如何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以及權利與權力的關系是社會利益福祉所在,也需要法律制度的約束和保障。經濟法是以追求社會利益為本位的現代法,社會責任本位是經濟法從“以人為本”出發調整經濟關系的必然的強制性內在要求。社會利益觀不僅要求經濟法對傳統法律價值進行整合,而且還催生了經濟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并要求在實體法中有所體現。本書分析了國家助學體系法制完善的必要性,對國家助學體系法制構建的歷史變遷、理論基礎、運行績效以及立法構想進行一次全面系統深入的檢視。論證在經濟法的視閾下,國學助學體系法律制度的優化設計應在宏觀上以公平分配和社會保障為制度約束,中觀上以市場規制為制度實施,微觀上以契約治理為制度保障。

柯心 ·綜合學科 ·14.9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时尚| 板桥市| 桃园市| 乡宁县| 济南市| 拉孜县| 芮城县| 济南市| 郎溪县| 漳浦县| 田东县| 竹山县| 武安市| 格尔木市| 侯马市| 石棉县| 五河县| 东安县| 永泰县| 山西省| 周至县| 隆昌县| 沧州市| 寿宁县| 金乡县| 收藏| 乌苏市| 奈曼旗| 休宁县| 新干县| 体育| 泾源县| 平利县| 香河县| 凤翔县| 中牟县| 庐江县| 杂多县| 湟源县| 大理市| 漠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