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土地生態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學科,它的主體是土地科學和生態學之間的交叉。土地生態學以土地———這一自然社會經濟綜合體為研究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價值流在土地上的傳輸與交換,通過生物、非生物和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運用生態學和系統科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生態結構和功能、土地生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機理、土地生態格局,為優化土地資源利用和保護服務。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 ·生態環境 ·11.9萬字
《中國最美的地質公園》既是一部旅游地學佳作,又是一部獨具特色的科普讀物。作者吳勝明對中國最美的地質公園進行了科學的分類欣賞,以一個資深的地學專家和一位熱愛大自然的普通行者的雙重身份,以科學和人文的視角、至情至性的表達方式,更像一個智慧的導師,帶領讀者一邊走,一邊欣賞,在領略美麗的外在景觀的同時,感受到科學家親近自然、研究自然這一過程的內在美,富有感染力。
吳勝明 ·生態環境 ·11.8萬字
低碳不僅僅是一種概念,低碳生活也不僅僅是一種時尚,它與生活息息相關,這是一件利在千秋萬代的大事。節水、節電、節氣,摒棄高碳模式,崇尚低碳生活……就是身邊這些不起眼的小事可以讓低碳生活變為現實,讓我們為低碳環境、綠色地球作出自己的貢獻!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白云藍天、霧靄流嵐、花香鳥語、蝶舞鶯飛……如此美麗的環境需要我們共同的呵護。不要讓小河的水總是惡臭,不要讓機動車的尾氣令人掩住口鼻,不要讓草叢里的塑料袋不計其數……讓我們牽起手,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使地球更美麗,更精彩。
宋學軍 ·生態環境 ·11.6萬字
本書屬于“圖說中華水文化書系”的分冊之一。整套書系采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中華歷史文化中獨具魅力的水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書主要介紹了在文學、戲曲、美術等等藝術作品中貫穿的水文化,主要包括:水與詩歌、水與散文、水與小說、水與戲曲、水與繪畫、水與書法、水與文字、水與雕塑、水與音樂。
朱海風 張艷斌 史月梅 ·生態環境 ·11.5萬字
本書從對水的介紹說起,依次談到了水的分類、水與人體、水與健康、水與人類歷史、水與工農業、水與環境七個方面,不僅包含了水的科學,也講述了水的文化,當然也不會漏掉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健康知識以及需要人們端正態度看待的日漸嚴重的水污染問題,為人們打開了了解水的多扇窗戶。書中不僅系統介紹“水”這個神秘的物體,更會透過水來發現我們身邊的諸如人體、自然、氣候等等一系列由之引發的“神秘事件”。
章雨倫 覃興雯主編 ·生態環境 ·11.2萬字
本書屬于“圖說中華水文化書系”的分冊之一。整套書系采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中華歷史文化中獨具魅力的水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書主要介紹了先秦時期孔子、孟子、荀子、莊子、孫子、墨子等文化巨匠論水的情況。
靳懷堾 ·生態環境 ·11萬字
本書是作者赴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長江源頭、雅魯藏布大峽谷、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以及中國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云南等各大冰川分布區進行數十年科學考察、研究和探險活動的真實手記,記錄了大量寶貴的手科學資料,配有珍貴、精美的照片。張文敬,著名地理·冰川與環境學家、科普作家,地球三極科學探險家。1945年出生于四川省旺蒼縣,1970年畢業于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先后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與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任研究員。曾榮獲中國科學院“十一五”科學傳播先進個人、四川省科普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他參與的科研成果,先后榮獲國家和中國科學院一、二、三等獎。原創科普成果先后榮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優秀科普圖書一等獎、三等獎;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圖書金獎、銀獎;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普圖書獎;國土資源部優秀科普圖書獎。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設立以張文敬命名的“張文敬原創科普作品獎”。
張文敬 ·生態環境 ·10.9萬字
《天道與人文:竺可楨講氣象與歷史》是竺可楨先生關于氣象學與中國歷史變遷關系的科普小品文集。在本書中,竺可楨先生翻閱多部歷史典籍,結合氣象學的科學研究,對古代重要事件發生時的氣候情況作出判斷,并據此揭開氣候變化與歷史的關系。在本書中,不僅有《大自然的語言》這樣多次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大家耳熟能詳的科普小品,更有《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樣為后世歷史研究提供重要思路的傳世名作。
竺可楨 ·生態環境 ·10.8萬字
本書作者采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以考察筆記兼游記的寫作形式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我國20多個自然保護區,包括生態系統保護區和野生生物保護區兩大類。全書分為4章,分別講述了雪山與峽谷、草原與荒漠、山川與叢林、平原與濕地幾大生境中的自然保護區,并對保護區內有代表性的野生動植物進行了詳略不等的介紹,同時,將游記、物種識別、科普有機結合在一起,并加入作者對保護區的一些思考,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本書適合戶外探險愛好者、自然資源研究者、野生動植物保護者、動植物愛好者閱讀。
秦衛華 李中林 ·生態環境 ·10.7萬字
這是一本讓人警醒、心存敬畏的書。要知道,有生存就會有死亡,人類和地球也不例外。英國宇宙學家馬丁·里斯在其新著《我們最后的時光》中預言,地球在未來200年內將面臨十大迫在眉睫的災難,人類能夠幸免的機會只有50%。在馬丁·里斯看來,隨著科學這把雙刃劍的日益鋒利,保持地球“健康”的難度越來越大。里斯估計,地球遭遇毀滅災難打擊的幾率已經從100年前的20%上升到了現今的50%。本書遴選了對人類威脅最大的10種可能,分別予以闡述。希望讀者能在閱讀過程中增加科學知識,提高危機意識,樹立環保﹑和平等觀念,共同來維護地球這個大家共同的家園。這個世界終結的方式有很多種:一種人工合成的病原體被釋放;一場世界范圍的核戰爭爆發;一次超級火山爆發噴出的煙塵遮蔽了太陽;一顆巨大隕星撞擊地球;一群可以自我復制的納米技術機器人統治了世界……了解這些不是為了增加恐懼,而是為了更懂珍惜。本書內容豐富,讓人在閱讀的同時也能增加對生活的思考,是一本常讀常新的經典科普書。
李異鳴編著 ·生態環境 ·10.7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低碳生活的科普書,有趣、有料、有故事!《拯救發燒的地球》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地球和人類、生態和人類、建筑行業和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本書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敘事的形式,是一部面向大眾的科學普及讀物,旨在提高全社會對全球氣候變暖危害的認識,更好地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提高大眾保護環境的意識,為雙碳計劃貢獻力量。
習珈維 ·生態環境 ·9.6萬字
愛護海洋,就是愛護人類自己。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未來。《大海告訴你》是本類似海洋科普的讀物,由我國“航海貢獻獎”得主、著名海洋問題專家、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陸儒德編著。《大海告訴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神奇的藍色水球”、下篇是“美麗的藍色家園”,共計44章、40余萬字。《大海告訴你(下我愛和諧海洋)》為下冊。
陸儒德編著 ·生態環境 ·9.4萬字
海洋世界里生活著不計其數的奇妙成員,它們在長期的適應演化過程中,以錯綜復雜的關系編織了一張龐大的生態網。本書從海洋動物引人矚目和有意思的生物特征出發,揭示了其生存和繁衍的規律,向我們展示了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也展示了海洋世界的無限神奇與獨特魅力。該分冊著重描繪了海洋生物令人驚詫的生存本領,適合廣大中小學生及科普愛好者閱讀。配套教輔和服務
屠強等編著 ·生態環境 ·9.1萬字
本書屬于“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的分冊之一。整套書系采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中華歷史文化中獨具魅力的水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書講解了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社會影響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古代防洪工程、古代灌溉工程、古代水運工程、古代城市水利工程、古代園林水利、古代水土保持工程、古代水力工程。
王英華 杜龍江 鄧俊 ·生態環境 ·8.8萬字
海洋世界里生活著不計其數的奇妙成員,它們在長期的適應演化過程中,以錯綜復雜的關系編織了一張龐大的生態網。本書從海洋動物引人矚目和有意思的生物特征出發,揭示了其生存和繁衍的規律,向我們展示了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也展示了海洋世界的無限神奇與獨特魅力。該分冊著重描繪了海洋生物億萬年來進化具備的生命奇跡,適合廣大中小學生及科普愛好者閱讀。
屠強等編著 ·生態環境 ·8.6萬字
本書共五個單元,分別介紹了在中國生長的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藻類和真菌。不僅介紹了各類植物的特性,而且介紹了每種植物在中國的分布范圍,并配以實物圖片,詳細地解說,兼具科學性、思想性和可讀性。
陳彥生主編 ·生態環境 ·8.1萬字
從鉆木取火、結繩記事的遠古時期發展到今天的虛擬網絡和數字時代,人類整整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在這數千年里,我們所經歷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生命是奇妙的,創造生命的自然、地球和宇宙更是神奇。在這神奇瑰麗的大千世界,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本書章節內容:第一章:海洋的謎團;第二章:陰影籠罩下的海域;第三章:海洋文明的遺跡;第四章:失落的沉船與神秘的島嶼。本書以最生動的文字,最縝密的思維,最精彩的圖片將這些令人費解的神秘現象的奧秘娓娓道來,與您一起探索種種撲朔迷離的科學疑云。
馬云飛主編 ·生態環境 ·8.1萬字
蜀山之王貢嘎山的精準海拔究竟有多高?海螺溝大冰瀑布的規模究竟有多大?隨著全球變暖趨勢的愈演愈烈,海螺溝冰川、磨子溝冰川、燕子溝冰川的未來變化走向如何?在人類進入的密度和次數越來越多的影響下,海螺溝的生物群落、海螺溝的原始森林、海螺溝的動物朋友們,甚至那些日夜流淌不息的地熱溫泉更需要我們人類的關愛和保護。本書將帶領讀者朋友去領略、體會、解讀我們民族值得驕傲的一座“物博”的博物館——貢嘎山!
張文敬 ·生態環境 ·7.9萬字
拋開世人熟知的那些頭銜,約翰·繆爾首先是一個博物學家。他早年獨自考察內華達山區的冰川,并據此推論出優勝美地山谷的真正成因。這項工作花費了繆爾大量精力,并取得相當的成果,然而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在《冰川如斧:神奇的山脈整容術》中,繆爾講述了山脈在冰川期和冰期過后的各種變化,謳歌了大自然如何利用冰川為山脈改頭換面。這本書也被視為繆爾關于冰川地質學的集大成之作。
(美)約翰·繆爾 ·生態環境 ·7.7萬字
本書是作者病愈后的首次長途旅行,也是他對于以人類為中心的自然觀、宇宙觀的第一次深刻反思。在他看來,人類不是什么“萬物之主”,而是生命之網中一個極小的組成部分,是世界共同體中的一個品類。所有活著的萬物甚至巖石,都有她們自己的權利和目的,而非僅僅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萬物通過一種“流”(flow)而進行深刻的溝通,沒有一物存在真正的廢棄或死亡,生命在“流”動中不停地再現美麗與輝煌,永無止息。
(美)約翰·繆爾 ·生態環境 ·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