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了解地理學、認識地理學、應用地理學等三個方面講述了地理學的歷史與發展、氣候、地貌、陸地水文、植物地理、農業地理、工業地理、城市地理、旅游地理、地理信息、地理學的應用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體系,呈現了地理學這一學科的基本面貌,展示了一個豐富立體的地理學世界,對提高讀者在地理學方面的素養、普及地理學知識起到推動作用。
王恩涌 許學工 ·生態環境 ·12.9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低碳生活的科普書,有趣、有料、有故事!《拯救發燒的地球》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地球和人類、生態和人類、建筑行業和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本書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敘事的形式,是一部面向大眾的科學普及讀物,旨在提高全社會對全球氣候變暖危害的認識,更好地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提高大眾保護環境的意識,為雙碳計劃貢獻力量。
習珈維 ·生態環境 ·9.6萬字
本書系統介紹湖北省的湖泊概況、湖泊成因、湖泊沉積、典型湖泊發育演化、湖泊特征、湖泊水生物、湖泊資源、湖區文化和湖泊管理。本分冊為東湖。
湖北省湖泊志纂委員會 ·生態環境 ·4.3萬字
我們每天都會丟掉很多垃圾,但它們進入垃圾桶后就消失在我們的視線里。垃圾沒有消失,它們去了哪里呢?《我的第一本垃圾分類書》詳細講解了垃圾的產生、垃圾分類和怎么處理垃圾,解答孩子關于垃圾的疑惑。而作為了一本環保啟蒙書,僅僅知道垃圾的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比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轉變觀念。我們是如此處理垃圾的,那么大自然呢……這本書希望讓孩子重新認識垃圾,認識人與垃圾,與環境的關系,在孩子的心里種下環保的種子。
郭翔 ·生態環境 ·246字
本書系統介紹湖北省的湖泊概況、湖泊成因、湖泊沉積、典型湖泊發育演化、湖泊特征、湖泊水生物、湖泊資源、湖區文化和湖泊管理。本分冊為洪湖。
湖北省湖泊志纂委員會 ·生態環境 ·2.7萬字
《細粒沉積與頁巖氣生儲——以山東省及渤海灣地區為例》總結了國內外頁巖氣的研究現狀和存在問題,介紹了山東省及渤海灣地區的細粒沉積發育與頁巖氣的成藏條件,介紹了山東省和渤海灣地區上古生界的地層發育、細粒沉積體系、巖相古地理、泥頁巖的生烴條件和保存條件,并總結了山東省及渤海灣地區頁巖氣的有利勘探前景。全書內容包括頁巖氣的地質、資源、沉積、生儲和勘探開發等多個方面,對山東省及渤海灣地區頁巖氣的理論研究和勘探開發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細粒沉積與頁巖氣生儲——以山東省及渤海灣地區為例》可供從事沉積學和非常規天然氣理論研究和勘探開發的科研人員閱讀,也可供從事頁巖氣能源研究的開發人員和石油、地質、礦業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孟彥如 姜楠 李磊 ·生態環境 ·4.7萬字
本書采用了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幫助讀者對“什么是能量”形成更具體的感知和理解:假設一個自行車手,每天連續騎行10小時,可以產生1千瓦時的能量。你可以用這1千瓦時洗3分鐘熱水澡,或者駕駛電動汽車前行6公里……可見,我們的生活處處都離不開能量。如果沒有能源,人類生存所需的能量也就無從獲取和轉化。而各種活動需消耗的能量,都可以用“自行車手”來量化計算。正是基于這一參數,本書梳理了太陽能、風能、水電、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現狀與應用前景,并結合簡明趣味的圖表,呈現了這些能源的利用條件和轉化率。隨著環境和氣候問題日益突出,全球人口不斷增長,怎樣才能滿足我們未來巨大的能源需求?本書不僅為能源相關從業者、研究者提供了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方向和投資機會,也為每一個人了解并參與未來能源轉型開拓了思考空間。
(德)克里斯蒂安·霍勒等 ·生態環境 ·5.9萬字
人類利用大自然所賜予的資源,從起初制造簡單的工具到成為地球的主角,從對大自然的膜拜到對大自然的征服,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近現代以來,隨著人類文明的跨越式進步,人類逐漸不滿足于大自然所賜予的資源,隨之而來的是人類無盡的索取和破壞。核戰爭已不再是威脅世界的第一危機,取而代之的是環境危機。發展新能源,將垃圾變廢為寶,人類希望通過科技的力量,促進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李宏主編 ·生態環境 ·7.2萬字
土地生態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學科,它的主體是土地科學和生態學之間的交叉。土地生態學以土地———這一自然社會經濟綜合體為研究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價值流在土地上的傳輸與交換,通過生物、非生物和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運用生態學和系統科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生態結構和功能、土地生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機理、土地生態格局,為優化土地資源利用和保護服務。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 ·生態環境 ·11.9萬字
《中國最美的地質公園》既是一部旅游地學佳作,又是一部獨具特色的科普讀物。作者吳勝明對中國最美的地質公園進行了科學的分類欣賞,以一個資深的地學專家和一位熱愛大自然的普通行者的雙重身份,以科學和人文的視角、至情至性的表達方式,更像一個智慧的導師,帶領讀者一邊走,一邊欣賞,在領略美麗的外在景觀的同時,感受到科學家親近自然、研究自然這一過程的內在美,富有感染力。
吳勝明 ·生態環境 ·11.8萬字
本書是作者病愈后的首次長途旅行,也是他對于以人類為中心的自然觀、宇宙觀的第一次深刻反思。在他看來,人類不是什么“萬物之主”,而是生命之網中一個極小的組成部分,是世界共同體中的一個品類。所有活著的萬物甚至巖石,都有她們自己的權利和目的,而非僅僅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萬物通過一種“流”(flow)而進行深刻的溝通,沒有一物存在真正的廢棄或死亡,生命在“流”動中不停地再現美麗與輝煌,永無止息。
(美)約翰·繆爾 ·生態環境 ·7.6萬字
地球內部掩藏著怎樣的秘密?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引發了地震、火山爆發和海嘯?地磁場和地球內部活動是否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宇宙中還存在另一個地球嗎?地球形成于45.5億年之前,但我們細致入微地觀察地球內部僅始于短短幾十年前。人類鉆過的最深的井不過12千米,而地心卻位于我們腳下超過6300千米的地方。我們對地球的歷史有多少了解?對地球的內部性質又有多少了解?本書用10章內容展示地球科學家的工作,帶領我們踏上一場深入地心之旅,從地殼斷層游覽至熔融狀態的地核,去了解將我們與我們居住的這顆星球聯系在一起的奧秘。
(法)尼古拉斯·科爾蒂斯等 ·生態環境 ·4.5萬字
本書是作者赴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長江源頭、雅魯藏布大峽谷、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以及中國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云南等各大冰川分布區進行數十年科學考察、研究和探險活動的真實手記,記錄了大量寶貴的手科學資料,配有珍貴、精美的照片。張文敬,著名地理·冰川與環境學家、科普作家,地球三極科學探險家。1945年出生于四川省旺蒼縣,1970年畢業于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先后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與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任研究員。曾榮獲中國科學院“十一五”科學傳播先進個人、四川省科普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他參與的科研成果,先后榮獲國家和中國科學院一、二、三等獎。原創科普成果先后榮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優秀科普圖書一等獎、三等獎;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圖書金獎、銀獎;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普圖書獎;國土資源部優秀科普圖書獎。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設立以張文敬命名的“張文敬原創科普作品獎”。
張文敬 ·生態環境 ·10.9萬字
中國湖泊分布廣、數量眾多,是世界上湖泊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本書試圖通過豐富的圖片,并結合適當的科學講解,跨區域、跨尺度地將我國湖泊的方方面面呈現出來,包括湖泊千差萬別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湖泊獨特的自然現象、主要生物類群、生態特點和環境問題等,從而使讀者更清晰、更全面、更科學地了解中國的湖泊,深刻認識到湖泊作為我國生態環境的“生命共同體”對其進行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生態環境 ·4.7萬字
本書共包括三部分,即節能改造與環保,環境保護,從低碳生活開始,環境保護知識問答等。從日常生活中體現節能改造和環保的相關常識,并通過問答形式詮釋了環境保護中的相關概念,語言通俗易懂,具有良好的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
劉毅 李昆侖 ·生態環境 ·9.8萬字
本書屬于“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的分冊之一。整套叢書采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中華歷史文化中獨具魅力的水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書講解了眾多民族與水相關、因水而起的各種風俗禮儀,主要包括:水與人生禮儀,水與民間祭祀習俗,水與節日習俗,水與節氣,水與廟會習俗,水與游藝民俗,水與舟船禮俗,水與泉井文化,水與鄉規民約,水與茶酒禮俗,水與民族風情。
史鴻文 王瑞平 陳超 ·生態環境 ·15.7萬字
本書為“中華水文化專題叢書”分冊之一。本書主要圍繞治水對于中國政治的影響展開,講述水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水對民族的存亡、政治的清腐、社會的安危、國力的強弱等方面的影響,闡述水對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
毛佩琦 劉少華 魏天輝 翟志強 ·生態環境 ·15.1萬字
作為編輯,我和我的同事們努力想要呈現給讀者一種特別的圖書,能幫助讀者將知識和生活聯系在一起。我們精心策劃了這一套《指尖上的探索》系列小百科圖書。這套書,實現了傳統圖書前所未有的動手效果,實現了同類圖書難以效仿的閱讀體驗。在許多百科圖書將知識拆散、用更多的圖片呈現的今天,我們還是喜歡把一段一段完整的文字提供給讀者。文字帶給人們更多思考與想象的空間。閱讀對思維的促進作用是確定無疑的。閱讀能夠幫助一個人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我們的世界。深度閱讀尤其有益于小讀者形成系統性的思維習慣。閱讀能力強的人,更容易洞察這個世界,相對而言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指尖上的探索》編委會 ·生態環境 ·5.6萬字
人類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的發展和對大自然資源的過分的攫取,在破壞了自然環境的同時,也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發展,在自然災害頻發的今天,人類也逐漸認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我們面臨著怎么的生存環境的問題?自然災害的頻發與人類疾病有著怎么的關系?自然災害的產生與人類活動具體有著怎樣的聯系?我們又該怎么去應對已經出現的環境問題?只有充分的了解了這些,才能提高我們環境保護的意識。
李宏主編 ·生態環境 ·6.7萬字
在《生生不息的地球》一書中,享譽世界的大衛·愛登堡爵士以敏銳的眼光、持續的好奇心和富有感染力的熱情,向我們展現了棲息于12個典型地域中繽紛復雜的生命及其對生境的適應性。從孤寂的喜馬拉雅山巔到極寒的冰原地帶,再到我們身處的城市環境中,動物和植物都能擇地生息。幾乎每一個微小的生態位都存在適應它的特定物種。相似的環境導致相似的適應,不同的地域也孕育出迥然不同的生命。物種和生境不斷變化又彼此適應,展現出地球的活力、演化的奇觀。在此次推出的全新版本中,大衛·愛登堡與動物學家馬修·科布聯手,增加了近些年來至為重要的生態學和生物學發現,補充了百余幅罕見的攝影照片,并關懷甚切地探討了我們這顆星球如今面臨的緊迫問題:氣候變化、環境破壞和物種大規模滅絕。
(英)大衛·愛登堡 ·生態環境 ·16.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