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第一次全面梳理了日本正倉院文書、天皇宸記、平安時期公家日記這三大史料群中所見漢籍書錄,根據第一手資料忠實地還原出日本古代文人接受中國漢籍文化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脈絡。總括各種日藏舊鈔本及宋刊本《文選》與《白氏文集》,以這兩部重要漢籍在古代日本的閱讀傳播為研究個案,對東亞漢文化圈中鈔刊轉換時期所出現的種種現象予以了詳細的考察。
陳翀 ·文化交流 ·23.9萬字
2020年春天發生了人類社會史上無法預料的重大疫情,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取得抗“疫”總體戰、保衛戰和人民戰爭的勝利,創造了中國經驗。教育部在疫情期間提出遠程網絡教學的部署,降低疫情對教育工作的影響。本書以教育部重點高校北京師范大學疫情期間開展遠程網絡教學為個案,以跨文化學專業的研究生師生團隊為對象,記錄他們在隔離狀態下,通過手機微信,編發學習資料,開展每日對話,所關注和討論的實際問題,包括:1.在全球戰“疫”中了解身邊世界的變化;2.梳理跨國連通的問題;3.防疫問題與次生社會問題;4.偉人教育。對于經歷這場災難而建立中國自信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信念的中國研究生來說,這種工作不無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董曉萍等 ·文化交流 ·23.6萬字
《跨文化對話》46輯,共收入專稿9篇,論稿12篇,書評1篇,簡訊2篇,約30萬字。本輯特色有:第一,對已去世的著名漢學家汪德邁有持續的關注,本輯發表了汪德邁生前的訪談及相關紀念文章;第二,對外國文學家的跨文化寫作和跨文化接受的相關研究,比如黑塞、揚·卡普林斯基的跨文化寫作研究,及中國但丁研究的關注;第三,跨文化相關領域研究,如城市衛生觀念與跨文化寫作,物質生產的跨文化研究等。本輯學術會議的前沿綜述有季羨林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和國際孔子日討論會的相關報道。
樂黛云等主編 ·文化交流 ·23.3萬字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文化交流 ·23.1萬字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文化交流 ·22.6萬字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統籌國際國內大局的重大發展倡議,文化構建是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核心組成部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和諧、包容,以及與沿線各國合作、互利共贏的思想。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共同發展是21世紀國際社會共同期盼的目標。本書運用了多種調查研究方法,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傳統自身的傳承與新變切入主題,著重梳理五年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文化構建及其成效。
王蕾 ·文化交流 ·22.5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大力推進融媒體發展、提高主流媒體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需要,對網絡輿論的界定、網絡格局的變遷、網絡主體及其心理、網絡輿論的載體等進行了分析,同時結合案例對十年來媒介融合發展的不同階段中網絡輿論的不同特點、變化及發展趨勢展開研究,在總結當前中國突發事件中網絡輿論應對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基礎上,探索了一系列對策研究,重點提出了“網上網下互動儀式鏈”的應對模式。本書既可以作為黨政部門輿論應對與輿論管理的參考,也適用于高等院校從事新聞傳播、網絡輿論研究的學者及媒體從業者。
任雅仙 ·文化交流 ·21.6萬字
陸海絲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聯系及交流的大動脈。就其交往空間看,陸上橫跨朝鮮半島至里海、小亞細亞,海上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等廣大水域,而陸海之間也絲縷相連,互動共生。就其往來人群看,既有遷徙流散的突厥、九姓胡等諸多部族,也有商人、傳教士、移民等各色群體。就其交流內容看,文化、經濟及政治等領域無不涉及,而文化交流尤其豐富復雜,色彩紛呈。
劉永連 ·文化交流 ·21.4萬字
不同的文化在語言、習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異?!段嵝目设b:跨文化溝通》從文化和心理學的雙重視角,分全球視野下的文化觀、跨文化溝通障礙的突破與克服、跨文化溝通影響力與說服力以及跨文化溝通創新與實踐四個部分進行詳述。開篇導入跨文化溝通的界定、特點、應用場景、必要性、能力要求,繼而闡釋語言障礙、溝通風格障礙、認同感障礙和文化心理障礙的突破與克服,解析跨文化過程中的影響、說服、對話、溝通、沖突等,最后延伸到如何推廣中國文化。
彭凱平 ·文化交流 ·21.4萬字
“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第一輯)系列之一。本書通過剖析中日漢籍交流的生動實例,探明“書籍之路”的內涵與外延,考察漢籍傳播異國他鄉的途徑與方式,梳理漢籍在東亞諸國本土化過程中的化用與變異,闡釋中國文化的海外影響力和輻射力。
葛繼勇 ·文化交流 ·20.5萬字
本論文集收錄著者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與港澳史的學術論文多篇。分上下兩編,上編探討明清以來天主教與近代以來基督教新教在華傳播的一些問題,包括著名意大利籍耶穌會士利瑪竇傳記及其著作《幾何原本》的傳承、“西來孔子”——意大利籍耶穌會士艾儒略及其著作、明清時期《圣經》故事插圖版畫、西洋鐘表的傳入、廣州華人浸信自立教會的發展、浸信會與廣州東山口地區的開發等。下編研究明清時期澳門城市發展與中國戲曲、西洋戲劇活動,19世紀中葉以后澳門葡人移民香港及其文化認同,《知新報》與中國近代教育,前山同知魏恒等問題。
葉農 ·文化交流 ·20.4萬字
本書是一部以越南漢籍為基礎,對中越文學交流進行專題研究的著作,全書采取個案結合與整體觀照相結合的方式,圍繞中越兩國書籍交流,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文學交流進行研究。上篇在中越書籍交流的視野下,對經學典籍、俗文本文獻、燕行錄、文學文獻、清藝文志誤收書作為研究的切入點,論述了越南漢籍的文化屬性、文本形式、文獻特點,及其俗文本形式對于文學研究的意義,并以清代地方文獻為視角,探尋中越書籍交流的歷史背景和途徑,及其隱藏于其后的文學交流。下篇以詩歌和使臣兩個角度,對中越文學交流進行多維度的透視,前者是越南古代文學最主要的文學體裁,后者是參與中越古代文學交流最重要的群體。
劉玉珺 ·文化交流 ·20.1萬字
中西文明交流史研究典范之作,全面探索中意2500年交往史,全景展現中西文明互鑒的歷史畫卷中國和意大利都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分別是中西方文化的搖籃,兩國間的交往也歲月綿長。這是一部全面探索意中關系史的名著,橫跨兩千多年,介紹了從古羅馬時期到1911年間中國和意大利交往的歷程,追溯了兩國關系史上的突出階段,呈現了兩國思想和文化交流中的代表人物,重點分析了兩國在彼此心目中形象的變遷,對兩國交往過程中最為突出和最有趣味的事件加以敘述,譜寫了西學東漸、中學西傳的動人篇章。本書由享譽中外的著名漢學家白佐良、馬西尼通力合作寫成,充分展現了兩位作者的深厚漢學功底,他們在歷史“重建”的過程中,旁征博引大量的中西史料和證詞,娓娓講述了兩個截然不同世界相遇的過程和影響。
(意)白佐良等 ·文化交流 ·19.4萬字
羅明堅(MicheleRuggieri)是最早進入中國內地長期居住的意大利耶穌會士,他創造了中西文化交往史上多個“第一”,通過他不尋常的經歷和著述,中西方文化實現初識互動。本書以“了解之同情”筆觸,縷述了他進出中國和在中國生活的歷史細節,試圖從他個人經歷,反觀利瑪竇等相關歷史人物和當時的中西方社會,讓讀者感知個體命運與社會的關聯,以及紛呈世相背后的歷史邏輯。
鐘永寧 ·文化交流 ·18.9萬字
從文化交流史的角度來看,中國歷史的演進是完全可以套用20世紀初年梁啟超的形象概括的:秦以前為“中國之中國”,漢至宋為“亞洲之中國”,明末至今為“世界之中國”。到“世界之中國”的交流是一種真正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在近現代與當代尤為廣泛與深入,不但內容更為豐富,時代現實感也更強。加之以往的研究多側重近現代以前的研究,碩果累累,內容也日漸為大眾熟悉,一部新的交流史理當厚今薄古,將重心放在“世界之中國”尤其近現代以來的中外文化交流上,同時也可以避免諸多不必要的學術重復。
張明 于井堯編著 ·文化交流 ·18.3萬字
2021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中國與東盟各國有著悠久的合作傳統,文明交流互鑒也已有千年歷史,雙方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與東盟各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取得了不小成績,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期間,中國和東盟貿易投資不降反升,逆勢增長,未來雙方合作潛力依然巨大。本書以文明交往理論、發展理論為分析框架,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以時間脈絡為主線,梳理并闡述幾十年來中國與東盟文明交流發展歷程、現狀及潛力評價,并結合區域內國家發展實際,提出未來推進更深層次的文明交流互鑒展望與新發展模式,力圖在“一帶一路”建設深入實施背景下,為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人文交流合作、文明交流互鑒提供相關參考和實踐借鑒。
晏月平等 ·文化交流 ·17.2萬字
本書是薛力研究員關于“一帶一路”研究的第三部個人文集,主要匯集了他在2018年和2019年期間發表的大部分成果。全書包括四個部分。研究主題圍繞全球治理、區域治理、國際合作、文明互鑒、國別研究展開。延續了前四部文集的框架。由于作者多年研究“一帶一路”,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能按照既定的框架分類進行研究,全書幾個部分互相呼應,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本書基本上能體現中國國際問題學者在“一帶一路”問題上的研究水平,書籍的出版有助于海內外受眾了解“一帶一路”的研究與實踐成果。
薛力 ·文化交流 ·15.7萬字
本書依據“書籍之路”理論,從多元的視角,以豐富的案例,構建中日文化交流的獨特模式。全書共分10章,既從宏觀上探討“書籍之路”理論及其文明意蘊,又聚焦圣德太子、淡海三船、鑒真、圓仁、圓載等進行個案研究,發掘他們在中日書籍交流史上的相關史事。此外,本書還對日本入唐求書的舉國體制及運作機制、古代書籍流通與國際貨幣的關系等進行了深度研究。
王勇 ·文化交流 ·15.3萬字
本書對中日之間文化交流大背景下亞洲大陸音樂文化傳入日本的渠道、方式和具體的內容、過程、日本早期的音樂制度等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介紹,分析、論證了我國隋唐時期的宮廷音樂文化與日本、朝鮮半島音樂發展之間的關系。具體論證了雅樂傳入日本的過程、中國雅樂和日本雅樂的異同、日本雅樂的內容和形式、雅樂在日本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以富山縣、福岡町、洋游會為線索,從音樂、舞蹈、樂器等方面介紹了日本雅樂的發展變化及各類相關儀式和活動。
張云駒 (日)上野慶夫 ·文化交流 ·15萬字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其文化、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在國際社會備受矚目。在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北京文化的對外傳播具有典型意義。本報告關注2016~2017年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的整體發展狀況,對其進行調查、分析和預測,圍繞藝術、旅游、新聞出版、民間外交主題展開論述,力求揭示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的新形勢對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產生的影響,并分析其規律,預測其發展趨勢。
邱鳴 梁虹主編 ·文化交流 ·14.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