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依據“書籍之路”理論,從多元的視角,以豐富的案例,構建中日文化交流的獨特模式。全書共分10章,既從宏觀上探討“書籍之路”理論及其文明意蘊,又聚焦圣德太子、淡海三船、鑒真、圓仁、圓載等進行個案研究,發掘他們在中日書籍交流史上的相關史事。此外,本書還對日本入唐求書的舉國體制及運作機制、古代書籍流通與國際貨幣的關系等進行了深度研究。
王勇 ·文化交流 ·15.3萬字
本書主要是圍繞“珠澳中西文化走廊”這一概念從不同角度對于珠海、澳門在中國近代歷史特別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所起到的中心文化交流作用進行了論述。內容涉及以下七個方面:珠海和澳門的早期歷史;珠海、澳門與早期中外交流;澳門、珠海隊近現代中國的影響;珠海、澳門與近代中國留學運動;珠海、澳門歷史人物研究;珠海、澳門與中國歷史進程的宏觀觀察;其他學術問題。本書從微觀角度圍繞澳門、珠海歷史上的事件、人物或者關系中國近代化的關鍵問題進行的闡述,分析且澄清了有關的歷史事實,對于讀者充分認識和深入理解“珠澳中西文化走廊”這一概念有所助益。
珠海市委宣傳部 澳門基金會 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編 ·文化交流 ·40.2萬字
冬奧會和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是2019~2020年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的核心議題。本書探討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形勢下,如何以冬奧會為契機建構與傳播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重點討論建構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傳播的要旨,討論影響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傳播的國際、國內語境變更,研究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傳播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范式變化,討論這些北京共生性國際形象話語的多元傳播,以此為北京國際形象與話語體系的傳播提供新的視角與策略建議。
王磊主編 ·文化交流 ·10.5萬字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文化交流 ·22.6萬字
本書是一部以越南漢籍為基礎,對中越文學交流進行專題研究的著作,全書采取個案結合與整體觀照相結合的方式,圍繞中越兩國書籍交流,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文學交流進行研究。上篇在中越書籍交流的視野下,對經學典籍、俗文本文獻、燕行錄、文學文獻、清藝文志誤收書作為研究的切入點,論述了越南漢籍的文化屬性、文本形式、文獻特點,及其俗文本形式對于文學研究的意義,并以清代地方文獻為視角,探尋中越書籍交流的歷史背景和途徑,及其隱藏于其后的文學交流。下篇以詩歌和使臣兩個角度,對中越文學交流進行多維度的透視,前者是越南古代文學最主要的文學體裁,后者是參與中越古代文學交流最重要的群體。
劉玉珺 ·文化交流 ·20.1萬字
陸海絲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聯系及交流的大動脈。就其交往空間看,陸上橫跨朝鮮半島至里海、小亞細亞,海上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等廣大水域,而陸海之間也絲縷相連,互動共生。就其往來人群看,既有遷徙流散的突厥、九姓胡等諸多部族,也有商人、傳教士、移民等各色群體。就其交流內容看,文化、經濟及政治等領域無不涉及,而文化交流尤其豐富復雜,色彩紛呈。
劉永連 ·文化交流 ·21.4萬字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周年,為了回顧與總結四十年來中外學界關于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史的研究狀況、探索與討論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創新可能,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出版了本書。所收文章主要是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會員關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聯合《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與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舉辦的“四十年來的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史研究”博士生學術會議中關于近代中日關系史的專題研究述評論文。
王新生 臧運祜主編 ·文化交流 ·25.5萬字
本論文集收錄著者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與港澳史的學術論文多篇。分上下兩編,上編探討明清以來天主教與近代以來基督教新教在華傳播的一些問題,包括著名意大利籍耶穌會士利瑪竇傳記及其著作《幾何原本》的傳承、“西來孔子”——意大利籍耶穌會士艾儒略及其著作、明清時期《圣經》故事插圖版畫、西洋鐘表的傳入、廣州華人浸信自立教會的發展、浸信會與廣州東山口地區的開發等。下編研究明清時期澳門城市發展與中國戲曲、西洋戲劇活動,19世紀中葉以后澳門葡人移民香港及其文化認同,《知新報》與中國近代教育,前山同知魏恒等問題。
葉農 ·文化交流 ·20.4萬字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其文化、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在國際社會備受矚目。在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北京文化的對外傳播具有典型意義。本報告關注2016~2017年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的整體發展狀況,對其進行調查、分析和預測,圍繞藝術、旅游、新聞出版、民間外交主題展開論述,力求揭示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的新形勢對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產生的影響,并分析其規律,預測其發展趨勢。
邱鳴 梁虹主編 ·文化交流 ·14.9萬字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文化交流 ·24.3萬字
中西交流史是近年來備受學界關注的一個領域,主要有“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兩個研究方向。本書對近代早期歐洲刊行的“中國著述”在英國的傳播與影響進行梳理,從書籍史、文化史的角度分析英國學人對此或贊揚或貶斥的回應之勢,考量16—18世紀中國文化西傳英國的歷程,進而探討中國文化對英國的影響和作用。以古鑒今,對當下中英兩國文化交往仍具借鑒意義。
徐亞娟 ·文化交流 ·11.7萬字
上篇:亙古之理論難題:“中土材料—中土形式”義理脈絡梳理:1.中國古代文化“天人合一”中之心性功能論與體用論——兼論中西文化之本義及比較;2.許慎六書說與中國古代學派形態;——兼論拼音文字與象形文字意含之比較。中篇:中西文化交匯之理論難題:3.近百年中西文化撞擊中之理論難題——兼論五位大師少壯時節之理論突破;4.中國有無哲學和美學——中西哲學與美學轉換的契機與模型。下篇:正本清源之理論難題:5.當前探索“文學思想”之真實及其本源之出路——回到民族文化發生的原點上復活文化生命;6.馬克思美學藝術觀念之索源與求真——“經濟學—哲學—人之主觀形式”三聯式之人文價值與意義。
勞承萬 ·文化交流 ·3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