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國內文化企業為關注對象,以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商業模式為研究中心,精心選取國內文化產業各行業(涵蓋出版傳媒、廣播影視、演藝、動漫、游戲、新媒體、廣告傳媒、創意設計、文化會展、文化旅游、體育產業以及文化科技融合與轉型等領域)具有代表性、活躍性和啟發性的企業案例,深入分析相關文化企業管理的成功要素和基本經驗,具體揭示互聯網文化產業時代各類文化企業的經營之道。
陳少峰 張立波 王建平 ·文化產業 ·24.5萬字
《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0)》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為主發起人,聯合國內文化產業領域內的眾多知名學者和企業家共同編撰而成,集中盤點當年度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既是相關政府管理部門的參考工具,也是企業進行文化產業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2009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文化產業仍然呈現了蓬勃的發展態勢,“三網融合”為文化內容的傳播方式帶來革新與飛躍,文化體制改革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政府與金融機構的合作為文化企業提供了豐富的融資手段,等等。然而,在這些大趨勢的背后,對文化產業客觀發展規律的探索、對本土化發展特征與路徑的把握、數字化浪潮中的利益分割、現代監管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既是呈現在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制定者面前的嚴峻考驗,也是每個文化企業管理者不得不關心的話題。
葉朗 ·文化產業 ·24.9萬字
本書涵蓋以下幾大版塊內容:文化傳播版塊聚焦世界視野下我國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一帶一路”文化傳播;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版塊著重研究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等;文化科技版塊預判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對文化和旅游產業影響等;文化版權版塊探討我國出版產業和文化產業版權保護等內容;文創園區和北京文產版塊包括文化園區策劃、城市文化規劃、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
郭萬超主編 ·文化產業 ·21.1萬字
本書通過梳理文化產業的發展態勢和時代機遇,洞悉國際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與走向;通過分析文化產業的頂層設計思路,直面中國文化復興自強的時代擔當;通過解析文化產業與文化改革創新、文化產業與公共服務,為國家文化發展提供理性創新的強勁動力;通過探討文化產業的經濟帶戰略、文化產業的區域實踐、文化產業集群與園區的發展策略,提出未來文化產業變革的著力點;通過回顧與展望文化產業的歷史和未來,提出基于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的未來判斷。
范周 ·文化產業 ·24.1萬字
本書將影響文化貿易發展的核心因素即文化因子納入現代服務貿易分析框架,試圖在一個多元文化發展的背景下,從貿易文化對文化貿易發展主體形成的影響、制度文化對文化貿易市場環境形成的影響、物質文化對文化貿易產業形成與發展的影響等三個方面,對文化影響文化貿易發展的作用機理展開深入探討,力求通過對文化核心層次的深入剖析,解決文化貿易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問題,賦予文化貿易經濟學以歷史穿透力,為完善文化貿易發展理論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思路和可靠合理的切入點。
張佑林 陳朝霞 ·文化產業 ·23.5萬字
文化產業具備二重性。一方面具有經濟屬性,追求利益最大化,遵循市場經濟法則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另一方面也具有文化屬性,遵循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生存法則。因此文化產業存在著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的雙重引導。本書通過對我國文化產業開發過程中文化價值引導的形成機理進行研究,探討如何優化文化產業開發,在文化價值的沖突中選取合適的文化價值,生產能形成較為健康的文化價值引導的文化產品。
王偉杰 ·文化產業 ·25.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