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香典》,集傳世香書《香乘》《香譜》《陳氏香譜》于一體,從香料種類、產地考證、逸聞趣事說起,分別闡述著名香品的特性、提取方法、配置香方、焚熏之法;香爐、薰球、香囊、香盒、香盤等香器;與香有關的史料故事、逸事奇聞;歷代文人墨客的詠香詩文。編者另補入香料真假鑒別、收藏,焚香禮儀等專題知識,全面反映我國古代香文化面貌。
(明)周嘉胄 (宋)洪芻 陳敬 ·民俗文化 ·28萬字
日本民俗學奠基人柳田國男力作!分析各地的民間故事,論述了桃太郎故事的原型,并提出了對其遠征目的的假說!
(日)柳田國男 ·民俗文化 ·27.9萬字
五岳祭祀是中國古代山川崇拜的最高形式,深入研究五岳祭祀演變,是研究古代山川信仰的重要突破口。本書通過對秦漢以來歷朝五岳祭祀做出通代考察,總結歸納出五岳祭祀史上的主要環節,揭示五岳祭祀變遷的思想動力以及五岳在歷朝的政治地理意義。書中提出了若干新論點,指出東漢“五岳”融入了朝廷的禮制體系,這與受儒家影響的西漢神爵之制是一脈相承的;提出隋代在五岳祭祀制度上的創新頗多,其建樹不亞于兩漢等。
牛敬飛 ·民俗文化 ·27.1萬字
不同于溯源、考訂和宏觀比較的神話研究,本書致力于探索當代西南稻作族群民俗實踐中的神話世界。生活在云南哀牢山腹地的哈尼人,在其圍繞梯田稻作的文化實踐中,有關宇宙、人神、生死、譜牒的基礎性觀念奠定了山地社會文化傳承的基石。“神話觀”在哈尼人的本土知識中主要體現為口頭傳統“哈尼哈巴”,并藉由祭祀、節慶、禮儀、服飾等文化表現形式反復表達和操演。基于對以上文化表現形式的深描,經典概念工具“母題”在動態實踐層面的意義得以開掘,從而有效分析了哈尼人表達其神話觀的基本機制。通過長期的田野作業,作者將民族志研究融匯于敘事闡釋以追索哈尼人活態神話在當代文化實踐中的復雜呈現,并將“母題”實踐視為神話的典型存在方式,從而倡導“以觀念實踐為中心”的神話研究之理論主張。
張多 ·民俗文化 ·27萬字
本書立足于田野調查,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制作流程、步驟、技法、原料、時空要求等展開翔實描述,完整復原出年畫制作的整個過程。并且著重以年畫的制作群體為考察對象,通過對老藝人們口述資料包括個人生活史、家族史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對年畫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的記錄和闡釋,把握年畫制作技藝的傳承群體的品格個性,揭示了傳承年畫制作技藝這一群體的形象特點,進而探究年畫技藝是如何在代際之間、家族內部以及不同時期得到傳播的,構建年畫技藝的傳承機制以及梳理出年畫題材內容的演進脈絡。這些,都為民間技藝的民俗志書寫提供了一個綜合性的實踐范例。
萬建中等 ·民俗文化 ·26.9萬字
本書在全球文化環境變遷背景下,根據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后急需加強社會文化建設的重大需求,吸收西方文化軟實力學說有益成分而去其文化滲透和文化霸權的弊端,以首席專家所在文藝學、藝術學和民俗學為主要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合作,取得綜合研究成果,全面系統地闡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內涵和結構,探討國家文化軟實力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將政府管理文化與民俗文化統一部署建設;建立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指標體系、國家代表性文化符號,提出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的重點建設領域與行動方案。
董曉萍 ·民俗文化 ·25.7萬字
在生計方式、家庭規模、家庭觀念等不斷變遷的背景下,白族人“不招不嫁”的婚姻形式也經歷了從最初不被接受到普遍被村民接受的過程。本書圍繞“不招不嫁”雙方家庭之間的無限博弈展開論述,其中婚后孩子的姓氏選擇是“不招不嫁”婚姻中最核心的問題。孩子姓氏的選擇既是“不招不嫁”帶來的結果,也是人們嘗試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雙方家庭的繼嗣問題,以保證祖蔭的延續。當然,“不招不嫁”也帶來了如家庭認同感缺失、因孩子姓氏爭執導致家庭不和等問題。
許沃倫 ·民俗文化 ·25.5萬字
本書分為三部分,“節氣研究”主要包括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及其現代傳承、海外傳播,二十四節氣歌謠諺語的流變及其與農業民俗的關系,二十四節氣的現代保護等內容;“農具研究”主要包括民具學的發展研究,通過實例研究農具與農民、與民俗的關系等;“鄉土景觀研究”主要包括日本鄉土景觀研究方法及對中國鄉土景觀研究的借鑒意義,太湖東部平原“浜村相依”、哈尼族梯田文化、興化垛田等方面的實例研究。
季中揚 楊旺生主編 ·民俗文化 ·25.2萬字
本書立足于《儀禮經傳通解》整書,結合各類文獻,遵從文本文獻和歷史文獻相互參照的原則,研究《儀禮經傳通解》各部分之間的異同點。全書考察《儀禮經傳通解》的編撰原因、編者隊伍、編撰目的、四禮、禮與諸經、禮與諸子學,以及經與傳記的關系,重點考察朱子、黃榦、楊復三代學者在編撰思想、禮例、禮圖的發展衍變過程,關注《儀禮經傳通解》對后代政治制度、禮學研究、諸經研究三方面的影響。
王志陽 ·民俗文化 ·25.1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有:一是民俗學與民間文學研究,主要有對民族學和民間文學性質的研究,以及廣西壯族的民間文學總體風貌、民族文學史觀的變革等進行了調查研究。二是審美人類學研究,主要內容是關于審美人類學的價值取向與方法抉擇、學理基礎與實踐精神、審美人類學:研究方法與學科意義、審美人類學與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當代發展、審美理論研究研究,同時,也對藝術人類學的審美認知、人觀表征以及藝術與人類學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三是民間信仰與民族文化研究,本部分內容除了對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現狀與改革進行研究之外,主要還對廣西境內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信仰和民族文化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包括壯族師公教基本要素的田野考察、度戒儀式、壯族民間師公教與巫儺道釋儒的整合等,同時,也對紅瑤身體裝飾的文化表達、紅瑤身體裝飾中的剪發易服的身體政治以及紅瑤身體裝飾與身體與家屋空間的構建、身體與南嶺瑤族村落空間的構建等進行了調查研究。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主要對廣西傳統特色文化、民俗文化等體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并對廣西民族民間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和建議。
楊樹喆 海力波主編 ·民俗文化 ·24.8萬字
不同的地域環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進而形成一個民族標志性的性格與思想,而不同的文化與風情催生了博大深遠、風格迥異的民間風俗。《中華民俗全知道》堪稱中華民俗文化的大百科,容納了中華民族的智慧精華,為讀者展開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文化畫卷。
石赟 ·民俗文化 ·24.7萬字
本書以武安固義儺戲為主要研究對象,介紹了固義儺戲的基本樣貌,對固義儺戲劇目進行了初步考證,把固義儺戲置于儺文化的時間空間中予以觀照,分析了其類型特征。通過跨地域的研究視角,將固義儺戲與武安社火、邯鄲社火、上黨賽社綜合考察,探究了多種儺文化因子間的關聯。結合田野資料和理論視野,分析了固義儺戲的特點,引出了社火儺俗的個案思考。本書適合儺戲、賽戲研究者參考,亦可為對儺戲、賽戲有興趣的讀者提供素材。
賈利濤 ·民俗文化 ·23.4萬字
近幾年興起的國學熱讓民俗文化漸漸走入大眾的視線并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趕著這股國學chao流想了解民俗背后的故事。為了發揚傳統民俗文化,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民俗背后的故事,為了我們的生活能夠增加更多的樂趣,我們適時地編纂了這本《一書通識五千年中華民俗》。這本書以問題的形式,更直接地解答了讀者心中的民俗疑惑;以詼諧有趣的語言風格,讓讀者更輕松地學習民俗知識。本書從節日民俗、禮儀民俗、信仰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工藝民俗、建筑民俗、民俗文化、俗語與稱謂等幾個方面,全面詳細地闡述了一些有趣的民俗現象和民俗由來。閱讀本書你將輕松而快速地了解全面系統的民俗知識。
劉翠清 ·民俗文化 ·23.3萬字
本書從節日民俗、禮儀民俗、信仰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工藝民俗、建筑民俗、民俗文化、俗語與稱謂等幾個方面,全面詳細地闡述了一些有趣的民俗現象和民俗由來。閱讀本書你將輕松而快速地了解最全面最系統的民俗知識。
諸葛文 ·民俗文化 ·23.3萬字
精神文化傳統是建構和維護村落共同體的內在力量,是我們今天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精神資源和文化基礎。本書從晉南臨汾市襄汾縣、運城市新絳縣一帶流傳的趙氏孤兒傳說入手,立足當代民眾的傳說講述,著重分析趙氏孤兒傳說所體現的地方精神文化傳統在當代村落社會的具體實踐及其與民眾日常生活的內在關聯。通過分析精神文化傳統在村落社會建構、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趙氏孤兒傳說如何構建村落的文化認同和地方文化認同,挖掘民間傳說對于村落社會文化治理的獨特意義和價值。
孫英芳 ·民俗文化 ·23.1萬字
全書從審美文化的視閾研究民俗,將民俗置于整個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中,從民俗審美的相關概念界說、民俗審美的發生等處著眼,用美學等觀點觀察、分析、研究民俗活動與民俗事象及其與美的關聯,探析民俗的審美價值、審美特性以及民俗審美的構成等重要問題,力求另辟蹊徑,以新的方式拓寬民俗研究的視野,彌補該領域研究的某些空缺。《審美文化視域中的民俗:以福州民俗為例》適合讀者有民俗學、美學、民間文化研究者、愛好者,各類大中專院校師生、企事業單位相關人員以及其他涉及民族文化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的人員。
鄭新勝 ·民俗文化 ·23.1萬字
中國人的神話世界從來不是單向度的,其超長時段的歷史積淀和文明綿延,超級復雜的文化多樣性和共同體結構,決定了這是一個學術“深淵”。毫不夸張地說,神話就像變幻莫測的云層,若不能抓住其形散神聚之“神”,則無法真正參透其之于中華文明的意義。在“朝向當下”的神話學視野中,女媧、大禹、嫦娥、創世始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不僅鮮活地存續于今日中國大地上,更以驚人生命力活躍在影視藝術和互聯網社會中,且不斷強化有關創造力、堅忍、求索、互鑒和融通的共同價值。
張多 ·民俗文化 ·22.2萬字
本書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江蘇省十三五教育規劃重點資助基金的研究成果。探討中國青少年新孝道信念和孝道行為差異及變化。書稿既有視野開闊的理論研究和跨文化比較研究,同時也有訪談、案例質性研究,結合有力的實證研究,獲取第一手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借鑒已有豐富的孝道理論和文獻梳理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特征和時代背景來展開研究。
韋雪艷 ·民俗文化 ·22.1萬字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組社會組織民俗等等。中華傳統民俗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生并傳承的,因而中華傳統民俗既有人類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歐美國家和民族的獨特個性。
趙惠玲 劉燁編著 ·民俗文化 ·22.1萬字
本書收錄的文章,包含國家級課題階段性成果、博物館同仁的研究力作、國外學者的譯作、學界新人的處女作等。書中欄目分為:各地民俗研究、非遺保護研究、文物文獻研究、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節俗專題研究等。
北京民俗博物館 ·民俗文化 ·2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