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個人品德的養成是個人成長發展的重要一環、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的必然需要和價值旨歸。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的個人品德養成,意指社會普遍道德原則和價值體系內化為個體道德品質的價值生成過程。而家庭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場域”,使得家風建設對個人品德的養成具有基礎性、啟蒙性、親密性以及生活化等特點和優勢。對于我們發揚家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欒淳鈺 ·中國文化 ·19.5萬字
本書編著者于浩如煙海的史籍中尋找蛛絲馬跡,苦心孤詣,搜集鉤沉了千百年來具有不傳之秘的數百種絕技,例如贗古、識寶、煉金、養生、美容、測字、武功、修煉等種種絕術奇技。大至俯仰天地、神機妙算,小至安神祛病、除虱滅疥,處處深埋玄秘,個個藏匿機巧,其內容在今天仍有寶貴的借鑒意義。《中國古代奇技淫巧》是一本中國傳統文化介紹。
楊鈞編著 ·中國文化 ·19.5萬字
以西方文明的視角,觀察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尤其是底層人民的生活,從中發現、總結出中國人的性格,以及中國文化的特質。內容具體、細致、生動,分析透徹,一針見血。
(美)阿瑟·史密斯 ·中國文化 ·19.4萬字
全書從及笈、談婚論嫁開始談起,乃至生育、衰老、死去……緩緩展現一個唐代女子的一生,旨在對唐代婦女的生活作多方位的觀察,豐富人們對唐代社會的理解。著重闡述了以下幾個方面:唐代規范性觀念對婦女生活的界定;婦女生活與唐代政治、社會、經濟制度的關系;唐代婦女的自我標識以及影響她們角色認同的因素;唐代婦女生活與唐代社會變遷的互動關系,等等。除了史書、詩文集、筆記小說和敦煌文獻之外,本書采用了大量唐代墓志文獻,取材廣泛,內容徵實,論述謹嚴。
姚平 ·中國文化 ·19.4萬字
區域文化不同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往往只著眼于對一地之文化的認識,而區域文化則包含了對一個國家或民族整體文化的深切關懷。《中國區域文化研究》主要刊登與中國區域文化的理論和創意研究相關前沿成果,包括筆談、理論反思、專題研究、文化創意、特色史料等欄目,從理論到實踐、從研究到梳理、從史實到史料,全方位地觀照中國區域文化研究的各個面向,以期為中國區域文化的研究者提供盡可能全方位的高端發文和交流平臺。
卜憲群 ·中國文化 ·19.4萬字
毛筆不僅是中國傳統的書寫工具,更是中國傳統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它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變化,成為各個歷史時期文化風貌最重要的塑造者之一。“蒙恬造筆”究竟可不可信?“兔毫”和“狼毫”出現于什么時候?古人更偏愛哪種動物毛制的筆?“漢居延筆”是怎樣被發現的,后來又經歷了怎樣坎坷的遷徙之路?王羲之、王獻之用的毛筆,和今天的毛筆有什么不同?今天的毛筆是“進化”還是“退化”了?漢唐時代筆管,其制作究竟有多奢麗?西方的“毛筆”與中國毛筆有哪些異同?字的好壞和毛筆的關系究竟有多大?存世的漢唐古筆文獻中,還蘊藏著哪些古筆的信息?本書通過大量史料和考古成果,呈現宋代以前毛筆的形態和發展,并由此探討早期書法、繪畫藝術發展及文化傳播背后,工具所發揮的重要而又奇妙的作用,揭示毛筆的制作、傳播、使用等方面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王學雷 ·中國文化 ·19.3萬字
易經白話全譯正鑒于此,我們擇取古本、兼采眾本,精校精審,薈萃眾家之長,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編成。《易經》的六十四卦詳解,是全書主體。按經上、經下分為兩章,每卦獨成一節,各節皆有原文、譯文、解讀,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或可先窺其門戶,后登其堂奧,由淺入深,從而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本書在保持了傳統《易經》的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努力為讀者提供可以深入閱讀的平臺,以期讓每個讀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讀出屬于自己的一本《易經》。
文史哲 ·中國文化 ·19.3萬字
此書稿《國學教程》系列第二冊,主要是以講義的形式,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對國學經典(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的引導性解讀,也包括對社會生活教育、科技文化應用、傳統修身技能等層面傳統文化的歷史概貌、核心思想、社會價值的解讀。
湖南省教師教育學會組織 編寫 ·中國文化 ·19.3萬字
《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報告2015》是年度文化軟實力發展報告,在分析論證文化軟實力考察評價特殊性、規律性的基礎上,有計劃地依次總結我國各個領域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年度狀況,全方位展示了2015年度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規模、特點、主要成果、主要觀點、主要活動,以及關于未來深化拓展研究的建議和未來研究趨勢的探討,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提供具有準確性、全面性、系統性、權威性的研究資料。備注:因作者去年年底才交稿,因此補報選題
張國祚主編 ·中國文化 ·19.3萬字
許仁圖編著的《毓老師講學記》乃總結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在臺六十多年來書院講學之集大成之作,首次向讀者闡述毓老的講學,其拯世真文和不傳之秘開啟了中華文化的又一村。毓老讀書百年,讀出了活學問;教學六十余年,講的都是實學。毓老之學重實用,實用當然要易知易行,講學要講到聽者能懂。他說:向學子講學,不是大師;跟老百姓講學,才是大師。毓老講學一貫遵循依經解經的方法,學宗孔子,接棒熊十力,講述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智慧,用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不僅歷久彌新,而且玉潤珠圓。毓老用其飽經世患的生命,啟迪眾多學子無盡的智慧。他強調,智慧無古今,要古為今用,我們讀古書為的是存智慧,不要為古人化妝。
許仁圖 ·中國文化 ·19.2萬字
苗族傳統倫理是苗族先民在既定的社會條件下創造出來的一種典型的倫理文化形態。這種倫理文化形態不僅是我國苗族人民生活樣態的生動表達,同時也是我國苗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本書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視角,在全面系統梳理苗族傳統倫理主要內容、分析概括苗族傳統倫理基本特質與社會功能的基礎上,結合文化全球性發展的時代特點闡釋苗族傳統倫理現代轉換的具體路徑,為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貢獻。
羅連祥 ·中國文化 ·19.2萬字
本書是明恩溥著作中傳播廣、影響大的一部,原為他發表于上海《字林西報》上的一組文章,講述他在清末中國傳教期間的所見所聞,介紹中國人的生活、風俗和性格等,于1890年在上海結集出版,1892年在英美等國出版十幾個版本,引起轟動,其后一百多年來多次再版。書中對于中國人典型性格的概括分析,對中國文化的獨到見解,雖然囿于個人視野和文化差異存在一些偏見,但大部分觀點還是客觀犀利的,所舉實例在中國也普遍常見,時至今日依然有發人深省“民族劣根性”的價值。魯迅先生去世前,還曾在《大公報》撰文向國人推薦此書。
(美)明恩溥 ·中國文化 ·19.2萬字
《文學遺產》創刊于1954年,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唯一的古典文學研究專業學術刊物。70年來,《文學遺產》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不移地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推進我國古代文學研究事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構中國自主的文學知識體系作出了卓越貢獻。經過編輯部幾代同仁的辛勤工作和開拓創新,《文學遺產》已成為代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最高水平的權威學術刊物,在國際漢學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不容忽視的學術權威性。
《文學遺產》編輯部編 ·中國文化 ·19.1萬字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儒家禮樂文明的來龍去脈,及中華禮學的學理、主要典籍、人生禮儀(冠、婚、射、喪等),并對中西禮儀進行了比較,旨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傳統禮儀,做到內外雙修,提高自身人文素質。本書所依據的課程——中國古代禮儀文明,是作者在清華大學開設的全校性選修課,蘊含著作者歷經五輪講課所匯聚的精華,也是迄今為止全國為數不多的講授中華傳統禮儀的課程。
彭林 ·中國文化 ·19.1萬字
《二十世紀中國文化》是一部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通論性著作,它從檢討1980年代中國知識界的“文化熱”開始入手,提出開展“二十世紀中國文化”這一課題的研究,然后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化中的幾個主要問題加以探討,包括二十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的成長史、新文化主體思想的消長、新文化主要流派(包括文化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激進主義)的比較、新文化進程偏差的反思。在此基礎上,作者對中國新文化的發展趨向作了前瞻。
歐陽哲生 ·中國文化 ·19.1萬字
本書分析了我國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中有關遺產性質、資源性質、成本、屬性、外在性、權屬、遠近利益、政府角色、受益主體、利用目的等十個重要理念上的誤區,以及由此導致的商業化、城鎮化、人工化、超載化等現狀問題,探討其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律學等深層次原因。研究了我國自然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系和系統特性,提出了我國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普遍原則,探討了我國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具體對策
陳耀華 ·中國文化 ·19.1萬字
《莊子》是繼《老子》之后體現道家學說的一部極其重要的作品,與《老子》雙峰并峙。現今通行的《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內容和奇詭的創作手法,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是一部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散文集。
孫通海譯注 ·中國文化 ·19萬字
中華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各地的風俗習慣更是迥然不同,再加上當地的代表性美食,學習起來很是周折。本書分“美食文化”、“美食掌故”、“美食地理”三篇,詳細向您展示多姿多彩的美食世界。書中改變了就事論事的編纂體例,采用新型的編纂方式,全面再現五千年來的美食文化發展,為了讓讀者在最短時間內了解更多的知識。在這里,匯聚了中國各個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在介紹美食的同時,向您娓娓道來各地的風土人情。在這里,向您展現美人名將慷慨悲歌的典故,至尊帝王落魄時的菜品,文壇泰斗自成風雅的風骨,賢人名士有酒盈樽的灑脫。
諸葛文 ·中國文化 ·18.9萬字
文化傳統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辯證互動規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培育、認同和踐行的根本依據。本著以農村文化傳統為切入點,探討了農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選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中的作用,并從理論、歷史、現實、比較、實證等多個視角,重點研究了在當今中國農村社會轉型、體制轉軌、文化轉換、價值重建的大背景下,如何將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傳統與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相契合,尋找一條符合農村情況、切合農民心理、順應價值規律的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路徑,旨在為農村文化繁榮和農民價值觀提升貢獻一點力量。
韓美群等 ·中國文化 ·18.9萬字
本書為概述古代圣賢思想或學說的普及讀物,由“儒道為中國文化的主體”(趙吉惠)、“孔子及兩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梁啟超)、老子(梁啟超)、“中國先賢學說”(胡懷琛)四部分組成,供傳統文化愛好者閱讀,初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梁啟超 胡懷琛 ·中國文化 ·18.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