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嵩高惟岳,峻極于天”。地處中原,峻峰林立的少林勝地嵩山,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地質學上稱之為世界上罕見的“五代同堂”,即五個時期的地質現象在嵩山表露齊全。嵩山不僅經歷了地球40億年來演變的軌跡,也見證了中華民族各朝各代的興衰。它集山岳文化、民俗文化乃至域外文化于一身,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體現最為完美之地。本書帶你一起領略嵩山山峰之秀美,歷史之厚重。
乾坤魚 竇巖編著 ·中國文化 ·4.1萬字
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及其后裔的府邸、廟宇和墓地于一體的古建筑群;它氣勢雄偉壯麗,極具東方建筑色彩和格調;它以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豐富的文物珍藏、高超的藝術價值而著稱于世。
關戈 高峰編著 ·中國文化 ·4萬字
在故事中吸取營養,讓中華美德薪火相傳,讓孩子成為體現時代進步要求的新道德規范的實踐者。給兒童最好的教育讓他們知道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精髓。
王新龍編著 ·中國文化 ·16.5萬字
廟會作為民俗文化的一個古老載體,是傳統、歷史、民間、民俗文化的一個剪影,也是一個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縮影。
陳秀伶 董勝編著 ·中國文化 ·4萬字
《山海經》作為中國的一部創世紀史詩,內容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話、生物、醫學、水利、礦產等,是中國神話的開山之作。本書特別邀請知名人氣畫師舍溪繪制全彩8幅山海經插畫,同事內文中匯集中國明清時期800幅山海異獸神怪線描古圖,由精通文言文青年學者細致解讀,展現華夏中土對“山海異怪”的古典幻想和實現認知,讓我們重新認識《山海經》中的奇異怪物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戰國)佚名著 何中夏注釋 ·中國文化 ·7.7萬字
主要內容包括中國香的文化脈絡、中國香·香藥同源、百香之首·沉香專題篇、中國香·神奇的香料、古代香方與制香技藝、香的品鑒(氣味元素分析法)、中式傳統香事禮儀(包括印篆香禮法、隔火熏香禮法、匙箸香禮法、燜香禮法、煎香禮法、線香禮法)、中式香席以及香學答疑等九個部分。本書凝結了作者從業十余年來的中國傳統香文化研究成果,亮點在于解讀古代香方與傳統制香技藝,介紹由作者創立的“氣味元素分析法”,以及本書構建的獨特的中式調香體系與香氣審美體系,希望能為更多喜歡中國傳統香的人構建一套系統的習香體系。
黃珊珊 ·中國文化 ·18.1萬字
《大師國學課》是普及國學知識的一本通俗讀物,內容包括經學、史學、地理、諸子哲學、詩詞曲賦、小說戲曲等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常識知識,力求從五千年中華文化中擷取精華呈現給讀者。《大師國學課》解讀深入淺出,用簡練質樸的語言將深奧的國學細細品讀,旨在幫助讀者對國學有一個框架化的認識。《大師國學課》將帶領你穿越時間的阻隔,走入中國文化的深處,領略優美而深厚的人文風光;帶領你跨越地域的障礙,走入大師課堂,聆聽國學大師們充滿智慧的聲音。
金鴻儒 ·中國文化 ·11.4萬字
國學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傳承、流變,其內容已是如淵如海、博大精深,且已內化為國人的精神底色。百年前西學東漸,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的沖突、交融中,中國傳統文化既體現了其深厚的底蘊,也顯示了其與時俱變的強大生命力。國學,已經成為現代人取之不盡的精神寶藏。《北大國學講座》遴選了胡適、章太炎、梁啟超、蔡元培、聞一多、傅斯年、鄭振鐸、王國維、蔣夢麟、辜鴻銘、許地山等國學大師的經典文章,包含了經學、哲學、史學、文學等國學各門類。讀者一卷在握,便能入窺國學堂奧。因時代之隔膜,現代人理解國學原典有較大的障礙。因是之故,為便于讀者更輕松地了解國學,《北大國學講座》所選篇目,力避佶屈聱牙之文,俱為深入淺出之作,以助讀者諸君開啟國學門徑,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與淵深。
胡適等 ·中國文化 ·13.9萬字
茶,從喝到品,始于陸羽《茶經》。《茶經》是關于歷代制茶、飲茶、茶道演變的百科全書,后世茶書的開源之作;共十篇,全面記述了唐及唐以前的茶葉歷史與產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飲用方法等。知名茶文化作家周重林,精研茶學15年,功底深厚,詳細參考古今中外版本40余種,勘校精良,帶來原汁原味而又通俗易懂的《茶經》讀本。除對原文的精心譯注之外,還有對每個章節主題的深入延伸探討,從茶的古今演變到茶人的基本修養,從歷代茶事到茶席茶禮,溯本求源,見解獨到,全方位揭秘《茶經》的思想密碼。搭配古代茶具、茶畫圖,幫助讀者更為直觀了解古代茶具的特點和構造,感受茶雅傳統,汲取古人飲茶智慧。
周重林 ·中國文化 ·6.5萬字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炎黃子孫心中永遠不能忘懷的極其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本書根據歲時節令變化,選取十六個傳統節日,分別介紹源流演變、傳統習俗、故事傳說、歷史典故、詩詞文化等內容,圖文并茂,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識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關傳統節日知識的國民讀本。
陳玉新主編 ·中國文化 ·8.1萬字
元宵節又稱燈火節,在南北朝時,燈火十分盛行。正月十五鬧花燈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氣洋洋的氣氛,被人們稱作良辰美景。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成群結隊徜徉燈市,來領略“樓臺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的節日氛圍。
陳秀憐 董勝編著 ·中國文化 ·4萬字
“瓷學”是一門中國特有的學問,是文物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十年前著有《宋遼金紀年瓷器》,堪稱為專業工作者和古瓷收藏家、愛好者的“案頭書”,而古瓷之翹楚、“瓷學”之熱點,無疑當屬宋瓷。
劉濤 ·中國文化 ·14.8萬字
(1)在場的每一位都跟我一樣,非常關心中國的前途和中華民族的命運,因為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華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冠軍文化。(2)中國的每個知識分子應該不斷地思索:中華文化,這個曾經是冠軍的文化是不是能夠再度輝煌起來,又變成一個冠軍的文化?(3)一個強勢文化指的是什么?強勢文化指的無非就是經濟基礎好。所以,我們必須努力,推動經濟的發展,推動我們的社會、政治、經濟、組織現代化。即使這樣,我們還要努力,爭取自己文化的核心價值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到那時,我們今天的講壇所追求的冠軍這個獎杯就會有機會回到我們的手中。
林毅夫 ·中國文化 ·1.5萬字
《世說新語》是由南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而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軼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明胡應麟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該書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沈海波譯注 ·中國文化 ·11.2萬字
藝術是什么?首先它是被創造出來的。它是一種進步的象征。在壓力下的動力,在生活中它讓所有的生物突破常規。通過艱苦努力過程和充滿創新的思想互相結合演變為以后的神奇,從而創造出一副出眾的藝術品。本書從書法、繪畫、建筑、服飾、民間傳統工藝等多方面地展現了中國藝術的魅力,讓青少年在閱讀中受到傳統藝術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陳曉丹編著 ·中國文化 ·13.2萬字
本書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為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作。王國維深受西方美學思想的熏陶,并將這種影響帶入《人間詞話》,從而衍生出與舊時文學所不同的詞話評論角度和評價方法,著成了這部以“境界說”為核心的初備理論體系的詞論“圣經”,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本書為方便讀者的理解和學習,在原文基礎上作了相關解讀,并對原文進行了配樂朗誦,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王國維的詩學、詞學理論,體會其中的文學思想和美學觀點。
王國維 ·中國文化 ·17.1萬字
一場有梗有料又新潮的國畫藝術脫口秀,一本圖文并茂、妙趣橫生的中國畫通史,讓你忍不住愛上中國畫。這本書是顧爺首部以通俗講通史的國畫藝術普及讀物,從中國現存最早的漢墓帛畫,到被稱為“傳說級”的藝術品《輞川圖》,從現存唯一的隋代手卷到唐朝貴婦日常生活圖景……顧爺在書中選取了《清明上河圖》《馬王堆T形帛畫》《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簪花仕女圖》《游春圖》《輞川圖》等十幾幅頗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畫進行講解。他以一貫的幽默表達和脫口秀般的解說,結合當下流行文化,形象刻畫出藝術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命運及傳奇性,多維度地呈現傳統藝術的魅力和點睛之處。
顧爺 ·中國文化 ·5.6萬字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與通行本《道德經》,除了「德經」與「道經」的先后順序不同,在篇章結構與字數上,基本完全一致,只是在一些字上,存在著差異。在以往,這兩本書被認為是同一本書,只是在歷史的傳承過程中,發生了一些字的變化。
徐筠 邱戀戀 ·中國文化 ·11.5萬字
長白山不僅擁有天池、瀑布、溫泉、大峽谷、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觀,也是一座資源豐富的自然寶庫和底蘊豐厚的文化寶庫。其中蘊含著長白山區各族人民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農耕、漁獵、游牧相結合的物質文化,質樸耐勞、民族交融的民俗文化,拼搏奮斗、開拓創業、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等。
周麗霞 胡元斌編著 ·中國文化 ·4.1萬字
中國傳統節日中有一個十分浪漫的節日,那就是七夕節,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常常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近年來也受到眾多年輕人的追捧。本書中,編者全面整理了七夕節的起源與演變過程,它形式多變的“乞巧”方式,還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節風俗,相信讀者們將對七夕有不一樣的了解。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