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南懷瑾先生常謂:立國之本是文化。中華民族歷經千年萬載,文化淵遠流長,在新世紀到來之初,世界瞬息萬變,炎黃子孫又該何去何從?本書為南懷瑾先生于廿一世紀初應各方邀請之講課記錄,內容涉及廣泛,但終不離文化之根本;除凸顯眾所關心之話題,更望能喚起讀者對文化教育之重視。
南懷瑾著述 ·中國文化 ·10.5萬字
在故事中汲取營養,讓中華美德薪火相傳,讓孩子成為體現時代進步要求的新道德規范的實踐者。給兒童最好的教育讓他們知道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精髓。
王新龍主編 ·中國文化 ·13.5萬字
二十四節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全鑒》一手在握,與生活有關的學問盡收心底。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了幫助讀者全面系統地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我們編纂了這本《二十四節氣全鑒》。
東籬子 ·中國文化 ·16.3萬字
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間萬變的云海奇觀、俊奇巧秀的園林建筑……這一切構成了人間仙境般的廬山。
鄭明武 陳慧編著 ·中國文化 ·4.2萬字
傳統文化教育是當下家長們關心卻往往不得要領的難題:國學班比比皆是、毀譽參半,如何看待?當下流行的“大語文”是否給了孩子學習古典文化的通途?學校教育中要求的《弟子規》等文本是否給了孩子真正的傳統文化熏陶?古典詩詞之美、古典文學之妙,怎樣傳達給孩子?中國古典的審美如何傳承給現代的孩子?《陶淵明也煩惱:給家長的傳統文化啟蒙課》是古代文學博士、中文系碩士生導師黃曉丹副教授專門寫給有志于令孩子得到真正的傳統文化熏陶的家長們的傳統文化教育基礎課,希望能幫助家長化解教育焦慮,引導孩子成為一個終生學習者。本書也同樣適用于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但苦于不知如何進入、選材和賞析的成年人。
黃曉丹 ·中國文化 ·12.6萬字
《孫子兵法》,俗稱為《孫子》,《漢書?藝文志》著錄為《吳孫子兵法》,它是現存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兵書。現在的傳世本共有《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十三篇。其內容博大精深,理論高度概括,邏輯縝密嚴謹,實踐層出不窮,不但是我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而且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曦譯注 ·中國文化 ·11.1萬字
本書通過作者十余年遍訪全國各大古窯址的探索和研究,為讀者一一揭開宋代著名窯口的面紗,同時作者也分享了多年古陶瓷研究的心路歷程、獨到見解和收藏之樂,似乎就在于發現、甄別、鑒賞、把玩的全過程。
張文獻 ·中國文化 ·1.9萬字
《浮生六記》是清代沈復的自傳體隨筆,在清代筆記體文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共有六篇(《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故名“六記”。其中尤以《閨房記樂》、《坎坷記愁》為最佳。第一卷自寫其夫婦間之戀史,情思筆致極旖旎宛轉,而又極真率簡易;第三卷歷述其不得于父母兄弟之故,家庭間之隱痛,筆致既細。兩卷文字刻畫出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蕓娘形象。全書恬淡從容,簡潔明快,凡人真事,娓娓道來,看不到刻意雕琢的痕跡,“人工而歸于天然”。字里行間,深厚的文學修養和文字功力是可以感受得到的,無論是寫人、敘事還是記景,都很別致。真情實感,加上生花妙筆,成就了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
苗懷明譯注 ·中國文化 ·17.7萬字
《勸學篇》是晚清名臣張之洞(1837—1909)撰寫的近代思想著作,共24篇,4萬余言。全書貫穿“舊學為體,新學為用”的論點,主張在維護封建統治的基本原則下接受西方資本主義的技術,猛烈攻擊維新派的“開議院、興民權”的學說。此書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賞識,得以“挾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脛而遍于海內”,據稱發行數百萬冊。
馮天瑜 姜海龍譯注 ·中國文化 ·19.7萬字
本書系根據毓老師1992年在臺北奉元書院講授內容整理而成。《吳起兵法》《太公兵法》為古代重要兵法著作,是歷代兵家必讀書目,均在“武經七書”之列。《吳起兵法》,又稱《吳子》《吳子兵法》。相傳是戰國名將吳起所著,與《孫子》齊名,并稱為“孫吳兵法”。毓老師認為《吳子》六篇,皆兵家機權法制之說,但和《孫子》純用奇不同,《吳子》強調圖國以“和”,教民以“禮”,治兵以“信”。學習《吳子》,了解古代以儒家論兵主要觀點。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 陳絅整理 ·中國文化 ·11.1萬字
中華文化浩浩五千年,哪怕是遺留下來的一磚一瓦都彌足珍貴,因為他們的存在就代表了歷史的訴說。西安碑林及城墻由來已久,碑林所展現的建筑風格及碑上的篆刻文字講述了哪段歷史?城墻與護城河、吊橋、箭樓、角樓等又有何關系?碑林與城墻的現狀又如何?在本書中讀者都可以找到答案。
馬夫 陳慧編著 ·中國文化 ·4萬字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史上,婉約詞散發著獨特的色彩與魅力,為我國古典詩歌增添了不少光彩,同時也對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書特意精選了從唐代到清代婉約詞中的經典名篇,同時還特意挑選了一些不甚出名但是頗具風格和魅力的佳作。本書主要分為作者簡介、原文、注釋和評解四個板塊,并配有朗讀音頻以方便讀者了解和欣賞婉約詞。
東籬子解譯 ·中國文化 ·16萬字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即為殷墟。殷墟是一個王朝的縮影,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重要文化遺產,揭示了商代晚期的輝煌歷史,也驗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它所代表的殷商文明在我國歷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為華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難怪郭沫若先生也感嘆道:“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于讀古書”。
乾坤魚 藍昕編著 ·中國文化 ·4萬字
全書從及笈、談婚論嫁開始談起,乃至生育、衰老、死去……緩緩展現一個唐代女子的一生,旨在對唐代婦女的生活作多方位的觀察,豐富人們對唐代社會的理解。著重闡述了以下幾個方面:唐代規范性觀念對婦女生活的界定;婦女生活與唐代政治、社會、經濟制度的關系;唐代婦女的自我標識以及影響她們角色認同的因素;唐代婦女生活與唐代社會變遷的互動關系,等等。除了史書、詩文集、筆記小說和敦煌文獻之外,本書采用了大量唐代墓志文獻,取材廣泛,內容徵實,論述謹嚴。
姚平 ·中國文化 ·19.4萬字
中華文明的起源,并非一地一端,而是“八方雄起”,這些如群星一樣的文明,經過交融合流,最終都依附于同一個主流,形成我們獨特的文明。中華文化漫長的演變過程經歷著縱橫兩個尺度的文化交融,橫向是各類外來思潮的影響,本書關注的重點則是縱向的歷程,即中國古代文化變遷中的文化融合與碰撞問題,涉及主題從與人們生活相關的飲食(火鍋、月餅、螃蟹)、服飾(秋褲)、社會生活(廁所、垃圾、快遞、追星、閱兵、抗疫)到節慶(春節、清明節)、習俗、信仰(灶神、哪吒、玉兔)等。本書不同于那種宏大的敘事,而是著眼于古人生活日常,選擇從文化變遷的細節來觀照歷史,這種邊緣文化史為思考當下社會文化碰撞提供了一個別樣的切口。
侯印國 ·中國文化 ·9.4萬字
中國是龍獅運動的發源地。舞龍、舞獅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歷代相傳,長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燦爛的龍獅文化。長期以來,大多青年朋友都認為龍舞、獅舞只是春節、廟會、慶典時的喜慶表演,殊不知它歷經了幾千年的傳承流變,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董勝 陳秀伶編著 ·中國文化 ·3.9萬字
手藝,凝聚著中華文明與先人智慧,于世代相傳中,塑造華夏子孫特有的文化素養和民族氣質。制瓷、剪紙、竹編、木雕……這些承載著千百年歷史與情感的手藝,是中國人對綿延數千年文化的自信,反映著中國人與古為新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本書將帶領大家走進歷史長廊,用手藝描摹中國,尋訪指尖上的華夏文明之美。你將會從105件文物瑰寶中,穿過22種古老手藝的歷史記憶;了解150余道工序細節,讀懂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和終極浪漫;體悟24位匠人的守藝人生,感受獨屬于中國人的精神內核與處世哲學。手藝里的中國,質樸、堅韌、廣博、靈性,有著無窮的生命張力。
李武望 ·中國文化 ·8.2萬字
《孔子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生動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對研究儒家學派的哲學、政治、倫理和教育等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同時,由于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典籍,有著巨大的文獻價值。該典藏誦讀版對原典進行了注釋、翻譯,并對部分內容配有朗誦音頻,便于讀者全方位品讀賞析。
東籬子解譯 ·中國文化 ·18.5萬字
這里,素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這里,是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沖;這里,更是萬里長城起點的第一道雄關。
岳丕航 淡墨松風編著 ·中國文化 ·4萬字
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們還要有自己的文化作支撐。因此,我們需要知道中國文化到底賦予了我們怎樣的品格與精神!只有在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才可能有真正意義經濟的自信、做人的自信和國家的自信。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大多支離破碎,缺乏一個完整的體系,本書為此應運而生,它是對中國文化精粹的一次全景展示。作者以其在北京大學五十年的中國哲學研究為底蘊,懷著對中國文化的深深摯愛,厚積薄發,以聊家常般的平實語氣,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詳細梳理了中國文化的脈絡與體系,總結出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核心精神。
樓宇烈 ·中國文化 ·1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