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中國歷史上,唐代是承前啟后的鼎盛時期,總是引人無限遐想。本書將古代文學與民俗學研究相結合,運用詩文、史籍、筆記、小說等材料,從唐代的歲時節日、都市生活、各類婦女習俗、文人風貌、神靈崇拜與巫術禁忌、民間文學與技藝等六個方面詳細分析唐代民俗。書中多角度再現唐人的日常生活情境與唐朝的時代氛圍,挖掘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展現了唐人多樣的人生姿態。這部著作不僅宛如一幅勾勒唐代人海風情的長卷,也是一部探討民族心理、情感與文化的力作。
程薔 董乃斌 ·民俗文化 ·38.3萬字
本書是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王海晗關于“五四”時期(1917—1923)魯迅、周作人兄弟文化實踐的一部研究論集。作者王海晗將“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魯迅周作人兄弟視作思想啟蒙與文學革新運動的同盟軍,對其1917—1923年間以“立人”為中心的文學實踐進行一種互文性的整體考察,探討二者如何具體分工合作,并以此為基點分析兄弟之間潛在的精神對話關系。著者既關注魯迅與周作人不同趨向的啟蒙路徑如何相互配合,從而引領了“五四”時期“人的發現”的思想潮流,也圍繞他們獨特的文體表達分析二者的文學理念及實踐怎樣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生奠定歷史基礎。
王海晗 ·文化研究 ·29.7萬字
該書內容以紅樓人物的疾病為角度切入,從林黛玉的嬌弱、賈寶玉的失心瘋、秦可卿的病、冷香丸、燕窩迷案、金釧之死等身心疾病問題入手,用醫療文化史和敘事醫學的視角審視《紅樓夢》這部不朽名著,歸納出個體病弱—家族衰亡—社會危機這樣的三維結構。《紅樓夢》中的疾病并非僅僅是生理上的困擾,更是精神、心理層面的痛苦和掙扎,甚至是整個社會和文化的病態。它關注的是人,而非病癥本身。希望這本書也能為我們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的焦慮情緒尋找到可能的答案。
李遠達 ·文化研究 ·22萬字
本書選取中華工匠技術史上扇子、磨子、羅盤、鼓風爐、耕犁、輪子、馬鐙、火器、煙具、漆器等十大具有代表性的技術物,講述它們在各自獨特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全球傳播、交往與互鑒的曲折歷史,透視了中華工匠技術從物質位移到工匠精神裂變的全球歷程,展示了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貢獻。
潘天波 ·文化史 ·21.6萬字
全書共分為三輯,上編“文藝學反思”,反思的對象既包括文藝學教材重建的方法論,也包括作為一種知識體系的文學理論性質的演變,還包括文藝學的本土化建設與未來展望,乃至于作為一個學科它百年來的發展歷史。一個古老文化謀求脫胎換骨、鳳凰涅槃,其成長發育并無速成的道理,它是一場漫長的革命。它依賴于知識階層的觀念漸變,依賴于教育體制的深度改革,或者毋寧更徹底地說,依賴于整個國民文化心理結構的轉型,因為一國之學術文化無非是對一國國民的智慧結晶。中編以郁達夫的《沉淪》、王爾德的《道連·葛雷的畫像》、劉海粟“模特兒事件”、魯迅的《傷逝》為研究對象,對文學、藝術事件和思想實驗進行闡釋。事件是普遍性元素借以集中釋放的觀察通孔,另一方面,審美現代性這樣的貌似抽象的觀念不在別處,就在這一類事件的發生發展中吐綻和閃現。下編訪談回歸文學現場,集中展現了作者與同時代學者對于中國學術原創的未來的樸質夢想:我們需要一個漫長的革命,我們現在做的是為后人搭梯子或鋪路的工作,進行學術資源的積累,把西方理論中國化,是我們需要長期做的事情。
朱國華 ·理論 ·2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