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是學界公認的中醫成才之路。名師難覓,臨床難做,但書人人可讀。經典永遠是中醫臨床的理論指導,初學中醫者讀,具有臨床經驗者讀,國醫名師、國醫大師依然在讀,不同層次的閱讀者對經典領悟的程度不同。對經典,尤其是對無解釋的經典原文的閱讀,可使讀者想象的空間更大,理解更加深刻,這就是閱讀經典原文的意義。中醫經典注釋叢書,旨在向讀者提供較好版本,注釋其中難以理解的字詞,使讀者在閱讀時更好地理解和學習。
(晉)王叔和撰 張曉梅 楊天舒注釋 ·中醫 ·10.7萬字
《幼科醫學指南》又名《幼科指南》,作者為明末清初醫家周震。全書共四卷。撰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初刊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全書分述小兒危癥、小兒雜證、小兒五經主病及兼證、虎口脈紋歌等,并補充前人三關辨證,指出脈紋青紫為病在心肝,脈紋黃白為病在肝肺,脈紋色黑為病在腎。論小兒病證多列效方驗案,師古而不泥古,且各卷末設有類方,或載明藥物炮制方法,或注明飲服冷熱及速度。此次校注以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吳潘兩氏校刻本宜興道生堂藏板為底本,以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刻本溧陽保赤堂玉樹堂藏板、清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刻本溧陽保赤堂藏板為校本進行點校整理。
(清)周震 ·中醫 ·7.9萬字
糖尿病屬于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是由于胰腺產生和釋放的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或者是由于胰島素本身問題及其他原因引起糖、脂肪、蛋白質、水及電解質代謝紊亂的一種綜合病癥。糖尿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對其發病有重要影響。本書從認識糖尿病開始,詳細介紹了糖尿病的基礎知識、糖尿病的預防及調養方案,涉及糖尿病的飲食調養、運動調養、藥物調養、中醫調養及生活調養等內容。書中的“愛心小貼士”從醫生的角度,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針對讀者關心的預防、調養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項等方面的疑問給出解答,方便讀者找到適合自己的預防及調養方案。
葛惠玲 郭力 ·中醫 ·14.8萬字
《臨床中藥學科服務手冊》分為基礎理論篇和臨床實戰篇。臨床實戰篇切入中藥常用飲片、中成藥等的合理使用相關問題,梳理各種警戒理論與措施,為醫藥工作者提供系統的“三基”指導與中藥臨床藥學服務實操參考,促進中藥臨床的安全合理使用,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防控做出前瞻性轉移。《常用飲片合理用藥實踐1~5》按照功效分類,對臨床常用中藥品種的來源、處方用名、性能概要、功效主治、配伍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分別敘述,著重結合本草典籍、現代研究梳理其藥物警戒措施,并對相應的中成藥舉例說明。
張冰 ·中醫 ·1.9萬字
《大河外科》(又名《回生外科醫方》)系明代永樂年間民間醫生大河人王拳所撰,書中大部分內容源自明?楊得春《瘡科通玄論》(已佚)。本書分上、下兩卷,上卷載外科疾病36種,包含癰、疽、疔、疳、瘤和疥癬等,每病附有1圖;下卷載方72首,呼應了上卷疾病治療的大部分處方。《大河外科》具有簡約實用的特點,并講究辨證論治,強調內外同治,注意補瀉兼施。本書對研究《瘡科通玄論》和明前后中醫外科學有較大的實用價值和指導意義,適合中醫外科臨床醫師、中醫外科教學和科研參考。
(明)王拳 ·中醫 ·2.2萬字
《太醫局諸科程文格》,為宋代國家醫學考試試題問答記錄,宋代太醫局成安大夫、特差判何大任整理、編輯,系《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全書共9卷,載試題89道,可分為6類:一是“墨義”9題,內容為基礎醫學理論及相關學科知識;二是“脈義”8題,內容為脈學知識;三是“大義”37題,內容為病因病機與藏象學知識;四是“論方”8題,內容為方劑學知識,涉及方劑40首;五是“假令”18題,以測試考生對假設臨床病案及其變證的分析以及理法方藥的能力;六是“運氣”9題,內容為中醫運氣學知識。該書不僅對中醫理論的學習與臨床實踐有參考價值,而且對考察宋代的醫事制度與醫學發展情況,有較為重要的歷史價值。此次以四庫全書本為底本,以清光緒四年戊寅(1878)當歸草堂刻本、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上海六藝書局石印本為校本,進行校勘注釋,以便于中醫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參考使用。
(宋)何大任 ·中醫 ·10.1萬字
這是我社暢銷書《心乃大藥》《人本無病》作者釋行貴主任醫師寫的最后一本書,愿與大家共同分享癌病治愈的真正原因,當所有人翻閱此書,如同他真正找到自己的希望和精神寄托,找到他治病的良方。作者集幾十年治病功力的一指禪療法的介紹是本書最重要的特色。
釋行貴 ·中醫 ·11萬字
本書由璽印篇、篆刻篇及附文三部分組成。璽印篇淺顯地解析了我國璽印的產生、發展和衍變的歷史過程,以及春秋戰囯到近代,歷代官私鉨印的藝術特色。篆刻篇則簡述從元代到明清及近現代篆刻藝術的發展軌跡,引用文獻資料客觀地介紹各朝代篆刻代表人物的生平、藝術成就和對印學發展的歷史貢獻。附文“戰國古璽中的先秦醫藥”“名醫與印章”,則嘗試討論歷史上中醫藥行業和璽印篆刻藝術所產生的相互交集和具體應用狀況。作者簡介:潘華敏,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潛心岐黃之余,尤擅書法篆刻。早年在上海青年宮有幸得到滬上書壇名家胡問遂夫子教誨,加上天資聰穎,勤奮不輟,成為胡先生得意弟子。早歲書法,秉承顏魯公之虬勁,兼熔二王之秀逸,規范中透閃靈氣。其印學上承秦漢,近紹江浙諸名家,得吳樸先生謫傳。早歲遠赴安徽青陽行醫,診余奏刀,師法九華,創作《潘華敏刻九華佛光印蹤》,梓行后蜚聲海內外。
潘華敏 ·中醫 ·7.3萬字
防治糖尿病對于糖友本人、家庭及社會都有重大意義,希望通過健康知識的普及幫助更多的人遠離糖尿病,幫助糖尿病患者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能夠與常人一樣享受人生,長壽延年,同時降低個人和社會的醫療費用支出。共同努力,助糖友奏出幸福心聲,實現他們的百歲夢想。這本書從糖尿病的防治、保健等注意事項,靈活地加入了生活常識小貼士和中藥治療小藥箱,并配有豐富的圖片,語言平實易懂,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全面的讓老百姓了解糖尿病的治療、預防、保健等方面的科普教育知識,對人民群眾增強健康意識,調控管理糖尿病,具有很深遠的意義。希望這本書能成為老百姓生活中的健康長壽顧問,防病治病的寶典。
趙濤等主編 ·中醫 ·12.4萬字
黎氏運用經方思維靈動,不拘一格,出神入化,然敘案簡略,學習者往往不得要領。本稿盡量在還原醫案真實背景,盡力彰顯黎氏本身經方思想和靈動思維的基礎上,參合個人思想感悟和臨床心得,思辨活躍,縱橫裨闔,一掃亦步亦趨之風,脫離不必要的引經據典,把黎氏以病機和方機對應為依托的經方思想,以及個人學術心得,活潑潑地展現給大家。
張明 ·中醫 ·7.1萬字
本書系常見病癥古代名家醫案選評叢書之一。本書以郁證為綱,先對郁證作簡要概述,繼將名家醫案分類歸納,并注明出處,末加"評議"。評議內容客觀準確,且融以作者的心得體會和臨床經驗,著力闡發辨證施治要點,辨異同,明常變,有分析,有歸納,使人一目了然,從中得到啟發。本書體例新穎、內容豐富、評議精當、對臨床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利于提高診療能力和學術水平。
莊愛文 ·中醫 ·6.9萬字
艾灸是我國傳統醫學的寶貴遺產,是針灸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這種看上去有些“神秘”的治療方法,迄今仍然有著很強的生命力。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如何獲得經濟有效、安全系數高的綠色醫療方法是很多人非常關心的問題,艾灸療法正是合適的最佳選擇之一,因為它既能治好人的病癥,又不傷害人的身體。內容豐富詳實,清晰的步驟圖解,讓您——步步了解如何實施,操作性強,是一本專為艾灸養生愛好者而準備的一本書,沒有過多復雜的理論,從實際操作出發,讓沒有中醫基礎的讀者也能輕松學會艾灸。
本書編委會編著 ·中醫 ·3萬字
本書包括《類經纂要》《難經摘抄》《壽芝醫案》三部分內容。其中《類經纂要》為醫經著作,是張介賓《類經》一書的摘要批注,并經作者引申發揮。《難經摘抄》為《難經》部分原文的摘抄和少量注釋。《壽芝醫案》輯錄了王廷俊在成都的驗案16例,仿喻嘉言《寓意草》體例,“先議病,后議藥”,于病機、病理闡發尤詳。本次校注以清同治六年(1868)浙省翰墨齋初刊本為底本。
(清)王廷俊 ·中醫 ·15.6萬字
臨床路徑是指針對某種疾病或某種手術制定的具有科學性和時間順序性的患者照顧計劃,具有規范醫療行為、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提高醫療服務效率、控制醫療費用等積極作用,對于推進深化醫改具有重要意義。為便于衛生計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和廣大醫務工作者查閱、使用有關臨床路徑,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委托中華醫學會以臨床專業為單位,對已印發的臨床路徑進行了整理和匯總,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匯編出版《國家臨床路徑》叢書。本書共包含各病種臨床路徑1212個(其中縣級醫院適用版216個),涵蓋30余個臨床專業。每個路徑分為標準住院流程及臨床路徑表單兩部分。本書包內科、兒科共99個臨床路徑,每個路徑分為標準住院流程及臨床路徑表單兩部分。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 ·中醫 ·14.3萬字
《瘟疫條辨摘要》又名《寒瘟條辨摘要》,成書于清嘉慶十六年(公歷1811年),清?楊璿(栗山、玉衡)、陳良佐(愚山、三錫)原著,呂田(字心齋)輯錄。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開篇首列瘟病與傷寒根源癥治不同辨,隨后分別詳列瘟病與傷寒六經證治不同辨、四損不可正治辨、瘟病與傷寒不同診脈義、大頭瘟六證、瘟病諸下證及有關雜病及婦、兒科瘟病。下卷則備載治瘟病諸方,以升降散為諸方之首,皆配以歌訣。此次校注以清嘉慶十六年辛未新繁沈氏刻本為底本,以清道光四年甲申刻本為校本。
(清)呂田 ·中醫 ·3.7萬字
《女科指掌》為清?葉其蓁撰,成書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本書共五卷,內容分為調經、種子、胎前、臨產、產后五門。卷一調經門,分述月經病、帶下病及其他婦科雜病病證;卷二種子門,首述求嗣總括歌及孫真人求子論等,次述各種原因所致之不孕,后列方三十余首;卷三胎前門,分述胎前三十二種病證及六十余首方劑;卷四臨產門,論述十五種產前病證;卷五產后門,分述四十一種產后病癥,以及初產調護法、藥禁歌等。作者博采前賢婦科著作中影響較大或頗具一得之見的有關論述,并參以己見。敘述每種病癥,首先編成歌訣,使讀者便于習誦;其次分析病證,求其病因病機;然后介紹歷代婦科醫家的治療大法和方藥,堪為初學者之津梁。本次整理以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為底本。
葉其蓁 ·中醫 ·9.9萬字
《從容健康131》一書為科普讀物,介紹了通過非創傷性、非藥物的形式,幫助各類慢性病患者(包括癌癥患者)康復的切實可行的健康管理手段的經驗。
馮從容 ·中醫 ·12.4萬字
《中國豎橫針刺法》主要介紹了中國豎橫針刺法的概論如豎橫針刺法的運用手法、治療原則、臨床應用、臨床機理、臨床意義及常見疾病如三叉神經痛、頭皮痛、眼肌型重癥肌無力、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股四頭肌損傷、小腿后緣肌群損傷與痙攣的治療等內容。
錢德金 ·中醫 ·12.6萬字
《見心齋藥錄》,清代見心齋主人撰,方劑學著作。清光緒七年辛巳(1881)刊行。孤本,分為上、下兩冊,藏于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圖書館。全書共四卷,近8萬字,收錄治療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病證的方劑82種,劑型以膏、丹、丸、散為主。每藥先列藥名,再結合西醫解剖、生理知識闡述所治病癥的致病原因、致病機理等,后分條列舉隨癥加減、注意事項等內容。《見心齋藥錄》反映了晚清中西醫匯通狀況,有關人士對疾病病因病機的認識,亦展示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中醫藥市場,如制藥、售藥、藥店文化特色等。該書不僅具有史料價值,亦可為當代中醫藥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啟示。
(清)見心齋主人 ·中醫 ·8.1萬字
《醫鏡》四卷系明代王肯堂撰著的一部綜合性醫書。全書較詳細地分述了內科、婦科、兒科等常見病癥,前述疾病診斷、病機、治則等,后述藥例,涉該病癥的分型與用藥。卷一至卷三內容以內科病癥為主,兼述眼疾、喉痹、齒痛、口舌及瘡瘍諸癥;卷四內容為婦人、小兒病癥。最后附有張玄暎所集《急救丹方》與《諸癥戒宜》。《醫鏡》一書的流傳,有明崇禎十四年辛巳(1641)初刻本,清康熙三年甲辰(1664)《醫藥鏡》合刊本(王肯堂《醫鏡》四卷+蔣儀《藥鏡》四卷),日本正德四年甲午(1714)皇都書鋪刻本《醫鏡》。本次校注以明崇禎辛巳初刻本為底本,以清康熙甲辰本《醫藥鏡》與日本正德甲午本《醫鏡》為校本。
王肯堂 ·中醫 ·10.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