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作者是一位聰明而勤快的年輕中醫,客家人,好讀書、愛臨床、善思考、勤寫作。全書共分《師承與經方》《臨證與博采》《讀書與思考》三個部分。《師承與經方》部分是作者拜訪名師良醫的記錄,文字輕松活潑,很有現場感;《臨證與博采》部分內容較多,有驗案、有心得、有民間療法、有養生習俗,也有自己的思考;《讀書與思考》部分寫得精彩,特別是對脈學的思考尤為到位。對青年中醫的成長有借鑒作用。
黎崇裕 ·中醫 ·19.5萬字
《喉科杓指》,清代包永泰撰。該書是一部承前啟后的中醫喉科臨證專著,在前賢張宗良《喉科指掌》基礎上有增補與發揮。全書四卷,卷一分咽喉科綱領、脈訣圖說、針灸明堂針法、咽喉吹飲諸方、制藥法等內容。卷二至卷四分論咽、喉、舌、牙齒門的診治與方藥。書中咽、喉、舌各門一癥一圖,輔以歌訣。包氏對喉癥初起以宣散、疏解為基本大法的認識,對臨床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清)包永泰 ·中醫 ·3.4萬字
該書為第一輯同名書的續集(第一輯2022年5月首印2000冊,3個月后又加印2000冊),匯集了全國名老中醫藥指導專家、經方大家等核心寶貴經驗和臨證特色醫案等,從臨證心得、遣方用藥、特色療法、臨床心悟等多方面反映了對經方的研究。內容豐富、實用,為后來醫者開闊思路、指明方向,為患者帶來福音,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可謂是一件幸事。相信這本書的出版,一定會受到醫者的青睞,中醫經方一定會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
朱明軍 王永霞主編 ·中醫 ·36.6萬字
《孕育玄機》,明代醫家陶本學著于天啟辛酉年(1621),經清代學者乾堯抄錄存世。全書有上、中、下三卷,凡127篇。上卷11篇,論常見月經病的脈證方治;中卷述保胎,共有48篇,論懷孕原理、診脈原理及不孕癥的病機,并述四十種妊娠病定義、辨證論治方藥;下卷辨生產與產后諸病,列為68篇,論臨產、產后事宜,以及產后46種病證。該書綜合了婦產科常見病、多發病證的診治,醫理清晰,辨證得當,論述有理有據,有法有方,并附有治驗醫案,至今仍不失為婦產科臨床重要的參考書。本整理以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乾堯抄本為底本,以清代《陶氏賢奕書樓叢書》之《孕育元機》(簡稱叢書本)為主校本。
(明)陶本學 ·中醫 ·6.7萬字
本書以202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為準則,并結合其他《中藥學》教材、《浙江省中藥應知應會手冊》等,介紹了中藥的別名、來源、藥性、應用、功效、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經驗鑒別等內容。本書以實用性為原則,內容包括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包括中藥的概述、中藥的性能、中藥的應用,對中藥的發展歷史、炮制、采收等內容不予論述。各論包括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祛風濕藥、化濕藥、利濕藥、溫里藥、行氣藥、消食藥、驅蟲藥、止血藥、活血化瘀藥、化痰藥、止咳平喘藥、安神藥、平肝潛陽藥、息風止痙藥等。所有中藥飲片圖片均攝于該院中藥房,能夠滿足中醫住培學員的學習和考試的需求,對于學習、研究和應用中藥的人員都能更切實的辨識中藥飲片,從而在臨床中更好、更靈活的運用中藥。
王未寒主編 ·中醫 ·6.9萬字
本書由淺入深,從PET/CT檢查原理到各疾病的診斷。從疾病的生理病理到診斷的描述與圖片。囊括消化系統盡量全的腫瘤性疾病。全書約600千字圖近千幅,圖文并茂。本書編委會主要成員由從事相關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的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組成,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及臨床實踐。名譽主編及主審系國內影像學及核醫學知名專家,為全書編寫提供咨詢和指導,為定稿把關。本書不僅適于影像診斷學,核醫學等專業人員,同時對內科、外科、腫瘤科和放療科等臨床醫師和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崔新建 房娜 王艷麗 ·中醫 ·15.1萬字
全書的內容來源于作者每日門診后的行醫感悟。包括德成而上(大醫之德:關愛患者)、藝成而下(針藥并用實踐錄)、行成而先(中醫治病新思維)、效成而后(效驗奇案)四個部分,既有具體經過,又有體會,均為原生態日記,記錄一位女中醫師酸甜苦辣的心路歷程。全書案例豐富實用,可供廣大中西醫臨床醫務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供廣大中醫藥院校在校生學習參考。
黃濤 ·中醫 ·20.5萬字
長白山杏苑新林項目是由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北京同仁堂集團共創、共建、共管,并聯合吉林省遼源市中醫院、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北京同仁堂中醫大師工作室、世中聯(北京)遠程教育科技發展中心、北京科技大學等單位探索中醫藥繼續教育模式的一次創新。《走上明醫之路——長白山杏苑新林項目研修成果薈萃》系該項目成果整理與總結,包括學院學習經典理論的心得和學習踐行指導老師醫德醫風,包括學員學習經典理論的心得和學習踐行指導老師醫德醫風、學術思想的體會和總結,突出中醫藥繼續教育新模式的“團隊帶教團隊,網上結合網下,遠程鏈接實地”特點。
王龍 ·中醫 ·15萬字
本書摘錄了毛天東教授六十年臨床診療過程中的部分經典病案,所錄病案分門匯輯,附有圖片并加以按語。本書所撰醫案歸納為正骨技術、骨病筋傷、驗方病案舉例、人文病案舉例四大門類,內容全面、病例真實、說理簡要、按語明確,有助于讀者領悟毛天東教授醫案精華,學習其治療要點。毛天東教授善手法正骨,治療合理有效,操作簡易明確,便于在臨床中推廣;且善療骨病筋傷,把握辨證要點,方藥靈活化裁,療效獨特。本書專業性強、內容實用,可作為骨傷科及相關專業人員臨床、教學及科研的參考用書。作者簡介:毛書歌,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主任、主任醫師,名老中醫毛天東之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平樂正骨”第七代傳人。從事中醫骨傷科臨床、科研、教學及管理工作35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疼痛分會副主委。出版《中西醫結合骨傷科》《頸肩腰腿痛》《骨傷康復知識》《名醫醫案》《中西結合內科診療學》。獲省部級科研成果五項。
毛書歌主編 ·中醫 ·6.6萬字
紅外熱成像技術可辨識中醫體質、輔助中醫辨證論治、指導中醫療效評估及中醫健康管理,并形成一套特有的、成熟的中醫治未病建設模式。本書稿便是基于此,將紅外熱成像技術應用中醫臨床、中醫治未病的建設經驗分類整理,梳理其應用特點與適用條件、病種等,分析其與臨床病證的對應性,這將有助于促進中醫藥的客觀化、規范化發展,有利于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本書提供快速、便捷、客觀的辨識中醫體質的經驗,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就診速率及醫生的看診人次,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決“看病難、排隊久”的社會醫療難題。
周曉玲主編 ·中醫 ·9.9萬字
《傷寒指歸》為清末傷寒學專著,由一代頗有建樹之醫家戈頌平所編撰。成書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它對《傷寒論》條文逐字逐句釋義,推理窮原,結合個人心得,旁征博引加以論述。其文理精奧,所論頗多獨到見解,自成一家之言。該著作體例是按卷分篇,每篇首錄《傷寒論》原文,每條原文之后,先釋字詞,再解文意。在卷前繪有“表里陰陽六經圖”,并附圖說,較為詳細地闡述了陰陽六經氣化規律。整理者精選底本、校本,對異文出校勘注,并對原文中疑難字詞、有重要學術價值或涉及典故之處加以注釋,以便今人研讀。
趙宏巖 閆桂銀主編 ·中醫 ·20.1萬字
本書主要從學術思想、方藥精華、臨證驗案等方面向讀者介紹了張老繼承和發揚“峏山楊”婦科之精髓,形成自身“推重肝、脾、腎,調和精、氣、血”的臨證思想,以及“辨證、辨病、辨期相結合,用藥嚴謹、靈活”的臨證特色,具有較高的實用及學術價值。適合中醫臨床醫師閱讀參考。
張東鳴 ·中醫 ·16.8萬字
《跟我學中藥》叢書以漫畫形式介紹中藥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融學術性、趣味性、可讀性于一體,適合廣大中醫藥院校師生及中醫愛好者閱讀。本書為該系列叢書的第一冊,介紹中藥的起源與發展。
劉宇 張繼紅 楚立主編 ·中醫 ·1.2萬字
臟象理論在防病治病中具有顯著的特色和優勢,在中醫學的發展中具有重大需求,而“腎臟象”理論是中醫臟象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全書內容包括:“腎臟象”相關理論的發生與發展、腎臟象理論的現代科學內涵、腎系統相關現代科學內涵研究、腎與他臟關系研究進展、腎經與十二經、從腎論治相關慢性疾病的理論與臨床及未來展望,共7章25節。以繼承及創新中醫基礎理論中腎臟象內容為核心,以解決中醫理論創新與發展過程的重大科學問題以及能夠指導臨床實踐為目的,論述內容從古至今,從宏觀至微觀、從理論到實踐、重于實用,易于掌握,重點突出,條理清晰,以翔實中醫腎臟象理論體系
王擁軍 ·中醫 ·32.3萬字
本書是《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新進展大系》的一個分冊,全書主要內容包括急性腦血管病、周圍神經病、癲癇、偏頭痛、癡呆等常見神經病的中西醫結合優化選擇、中西醫結合難點探討、中西醫結合臨證思路分析和典型病案等內容。全書立足臨床,反映近3-5年中西醫結合腦病治療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突出中西醫結合點,對于臨床中西醫務人員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黃燕 郭建文 ·中醫 ·27.9萬字
《林氏活人錄匯編》,又名《活人方匯編》《活人方》,,清代林開燧在劉默《證治石鏡錄》基礎上增補改編而成。內科著作,14卷,62門,列中風、中寒等62種內科雜病證治方藥,先述病源,次備方藥,宗岐黃之訓,集百家之長,闡述病機,詳論證治,內容豐富,對中醫臨床學術發展多有借鑒之處,流傳較廣。此次整理以清乾隆十八年(1753)三原張在浚刻本為底本。
(清)林開燧 ·中醫 ·18.8萬字
健康貴在平時的調養、呵護。本書所介紹的,就是古今中外的長壽者們在這方面的心得體會,精粹簡練,卻效價極佳。重要的是,傳遞一種思想,介紹一種保健的理念和方法,引起人們的重視。每個話題言簡意賅,把實用的東西呈現出來,去掉虛無泛泛而談的東西,讓人輕輕松松每天學習和領悟一個養生的方法或者思想。
梅雨霖編著 ·中醫 ·9.7萬字
胡希恕經方醫學,讓我們能夠系統、完整地學習胡希恕“六經、八綱、方證”經方醫學體系,還能夠有所感悟:如果放眼歷代醫家研究經方的累累碩果,我們會發現,胡希恕先生研究經方的成果,只是經方醫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小部分。對《傷寒雜病論》乃至“經方醫學”的深度化研究,須要下大力氣進行繼承和弘揚。“經方醫學”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亟待研究、探討和突破,須要一代又一代醫家進行理論思考和臨床實踐,既須要歷史的循證,亦須要集體的努力!”馬家駒博士,師從首都國醫名師馮世綸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谷曉紅教授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醫師。注重名老中醫經驗傳承,致力于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研究,臨床將時方納入經方六經辨治體系,先辨六經繼辨方證,藥簡而效彰。在中醫在線主講《胡希恕經方醫學概述》、《左手傷寒右手溫病》等。
馬家駒 ·中醫 ·11.1萬字
本書乃徐書教授熟讀《傷寒》百遍,衡之于實踐四十載,讀、思、辨、悟皆俱,而形成的心法薈萃。作者以仲景六經為基礎,從“開闔樞”的理論來理解六經之生理、病理規律,陰為基,陽氣為動力,以及“合病”與“并病”乃疑難病之核心。徐書教授從大量的腫瘤病例中總結出癌毒就是陰毒的理論,并提出“腫瘤的形成不外內、外二因,風毒、寒毒、濕毒皆外所因,虛勞為內所因”,回答了百年來癌毒是什么的問題。此乃徐書教授傷寒學術之精華,療效確切,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值得參考。
徐書 ·中醫 ·8.4萬字
“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是學界公認的中醫成才之路。名師難覓,臨床難做,但書人人可讀。經典永遠是中醫臨床的理論指導,初學中醫者讀,具有臨床經驗者讀,國醫名師、國醫大師依然在讀,不同層次的閱讀者對經典領悟的程度不同。對經典,尤其是對無解釋的經典原文的閱讀,可使讀者想象的空間更大,理解更加深刻,這就是閱讀經典原文的意義。中醫經典注釋叢書,旨在向讀者提供較好版本,注釋其中難以理解的字詞,使讀者在閱讀時更好地理解和學習。
(漢)張仲景撰 王海焱 王燕兵注釋 ·中醫 ·1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