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為了便于學醫者學習及使用,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大力支持下,開展了中醫藥古籍文獻和特色技術傳承專項。作為面向臨床的25個中醫優勢病種古籍文獻挖掘出版項目,按照“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傳統文獻研究方法,在全面搜集、整理古今中醫文獻的基礎上,對頭痛的名稱進行源流考證,并辨析病因病機,探討證治沿革,綜括歷代治法,匯集歷代方藥,薈萃古今醫案。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臨床實際,為高級中醫藥臨床、科研、教學工作者提供一套集學術性、資料性、實用性于一體的大型參考讀物。
田丙坤主編 ·中醫 ·39.5萬字
本書作者楊駿教授,全國名中醫,勤耕針灸臨床近四十年,每年診治患者萬余人次,在完善針灸理論、創新針灸方法、特色灸法運用、針灸標準化研究等方面成果突出。本書系統反映了楊駿教授對任督二脈腧穴的學術認識和臨床運用經驗,講授任督二脈重點腧穴的定位取穴技巧、臨床運用方法、臨床配穴方法、運用禁忌、具體適應病種等,個人學術見解特色鮮明,案例生動,按語詳實,對中醫臨床工作者,尤其是對初中級臨床醫師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楊駿 ·中醫 ·26.6萬字
本書是《路志正醫學叢書》的分冊之一,是以反映路老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為主的中醫心病學專著。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為中醫心病學基礎,主要闡述心的生理功能及其與其他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關系,闡述心病病因病機,及路老的觀點與認識;中篇為中醫心病治法,重點闡述路老常用治法方藥、調理脾胃辨治心病的理念和遣方用藥規律;下篇為中醫心病辨證論治,具體體現路老辨治心病的臨證思維和經驗。書后的附錄是回顧路老中醫心病學術思想的形成,見證一代宗師的風范和養成。
路志正主編 ·中醫 ·27萬字
該書立足于中華傳統學術和文化,以研究中醫學術的源流及其發展基本規律、推動中醫學術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從文化、歷史、宗教、文獻、語言等各個視角廣泛深入地探討國學對中醫的影響研究,探究國學中的中醫學思想,并深入挖掘中醫本身的國學內涵,主要包括經學與中醫、史學與中醫、諸子與中醫、宗教與中醫、文學藝術與中醫、天文與中醫、地理與中醫、時令與中醫、職官與中醫、避諱與中醫等,為讀者較為全面地展現中醫國學的學術風貌。
王明強主編 ·中醫 ·25.5萬字
本書是一本凝集了王永炎院士對于中醫藥學科建設的思考展望,充分體現王院士獨具特色的學術思想的專著。此次整理出版,將王永炎院士多年來關于中醫藥學學科建設的學術文章進行歸納整理,建立了兼具專業性與完整性的中醫藥學學科建設文集,且蘊含了王院士諸多獨到的學術思想。專著揭示了中醫藥學的學科本源,為年輕一代中醫學人指明了學習與發展方向,對指導中醫科研教學和臨床實踐、培養高素質的中醫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內容包括王永炎院士論述中醫藥學的學科建設基礎、中醫藥學的國學原理以及其生命美育文化、對高等中醫教育辦學60年的啟示、數字化新紀元中醫藥學的學科創新,以及王院士對于未來15年中醫藥學學科發展的建議與見解。
商洪才 王燕平 張華敏 楊洪軍 張志強編著 ·中醫 ·27.4萬字
“錢塘醫派”形成于明末清初,延續至清末民初,歷經三百多年?!板X塘醫派”以錢塘(今杭州)醫家盧復、盧之頤、張遂辰為早期代表人物,以張志聰、張錫駒、高世栻為中堅人物,并由仲學輅、章太炎為后期傳承代表,以侶山堂等地為主要活動場所,集講學、研經與診療活動為一體,以維護舊論為學術主張的醫學流派。本書論述了“錢塘醫派”形成的時代背景、發展過程、代表人物的生平事略與著述及學術思想、學術研究成就、歷史地位與影響、著述原文選釋和醫案選按等,對“錢塘醫派”做深入的研究整理,既有理論闡發,也有臨床經驗介紹。適合廣大中醫藥人員、西醫學習中醫人員和中醫院校師生閱讀。
胡濱 竹劍平主編 ·中醫 ·20.6萬字
在高等中醫藥院校系統開展中醫藥文化建設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正式提出并開展以來,已經走過了四十年關輝歷程。各校結合實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取得了喜人成果,有力地推動了中醫藥文化建設發展,增強了文化自信,增進了對中醫藥學博大精深的理解,推動了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但從目前的研究現狀看,偏于實踐操作,疏于理論總結。系統總結、梳理和升華高等中醫院校中醫藥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等學術著作還較少。本著作結合學校實際,以校本中醫藥文化建設為基礎,放眼全國中醫院校,對當前高等中醫院校中醫藥文化建設進行系統梳理和理論提煉,為在新時代下更好地開展中醫藥文化建設作一些理論總結和經驗梳理。
郭宏偉主編 ·中醫 ·23萬字
本書作者長期從事腫瘤類疾病的中醫診療工作,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在深入探討前賢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醫抗癌臨床實際,提出了關于腫瘤類疾病的中醫病因病機、治療手段的新觀點,如“燥濕相混致癌論”“寒熱膠結致癌論”“人參抗癌論”“把根留住抗癌論”“肺癌可從肺痿論治”“風邪入里成瘤說”等新論點,在學界產生了一定影響,本書還對自己較為成熟的用藥、用方經驗、自擬方做了詳細介紹,本書對中醫工作者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王三虎 ·中醫 ·32.9萬字
本書是一部介紹傳統中醫服務行業與移動互聯網時代接軌及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開展智慧醫療服務的專業著作。全書分為兩部分:“背景篇”主要介紹“互聯網+”的特征和傳統中醫面臨的挑戰,“技術篇”主要論述中醫行業資源如何在互聯網新技術推動下發揮更大作用。全書約30萬字。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 ·中醫 ·22.4萬字
蒙醫學針法刺法系統介紹了蒙醫針刺理論、配穴原理、蒙醫針法刺法、常用穴位的局部解剖以及蒙醫基礎疾病的診斷要點、分型分析、針刺治療方法,以及現代常見疾病的西醫診斷依據、發病機制、蒙醫診斷要點、蒙醫辨證分析、蒙醫針刺治療方法。蒙醫學針法刺法可供從事民族醫學的臨床、科研、教學工作者參考。
賽音朝克圖編著 ·中醫 ·22.6萬字
《護理分冊》共7章50節,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微創骨科一般護理常規,第三章微創骨科常見技術與護理,第四章微創骨科康復護理,第五章微創骨科常用康復工具的使用與護理,第六章骨科常用中醫護理技術,第七章微創骨科護理評價與標準。主要介紹微創骨科護理基礎理論、常見微創技術的護理方法、微創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微創骨科的康復護理等內容。
曹艷霞 李海婷 閆桂虹主編 ·中醫 ·20.3萬字
晁恩祥教授是享譽海內外的我國著名國醫大師,是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會長,在中醫、中西醫結合領域辛勤耕耘近六十載,治療疑難危重癥經驗豐富,尤其是在呼吸系統急危重癥方面更是獨樹一幟。在方邦江教授、張洪春教授的組織下,特總結歸類門人對晁師救治急危疑難病癥學術經驗歸類整理,以饗后學。全書共分七章,從大師傳略、學術思想、學術特色、臨床驗案錄、臨證經驗藥對、常用經驗方及薪火相傳等七方面,進行了歸納整理,重點介紹了晁恩祥教授治療危急重癥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
方邦江 張洪春主編 ·中醫 ·21.2萬字
宋金元醫家研究《內經》的專著存世稀少,對《內經》的闡釋、發揮等論述多散見于各自著作中。搜集、研究宋金元醫家的《內經》散論,對研究《內經》、宋金元醫學具有重要意義。本書旨在裒輯宋金元醫家《內經》研究專著以外的,關于《內經》???、注釋、發揮、運用等的散在論述,摘錄了36位醫家60部著作的920條論述,涉及《素問》篇目69篇、經文575條和《靈樞》篇目36篇、經文88條,系統展示了宋金元醫家研究《內經》的成績、方法及其對中醫學術發展的貢獻和水平,希望為當代中醫藥學術的“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提供借鑒。
董尚樸編著 ·中醫 ·24.7萬字
本書系《中醫臨床經典評注叢書》之一。對中醫經典《溫病條辨》做了全面的評注。書中針對每條原文采用“提要”、“注解”、“評注”形式,對某些重要方證條文,結合臨床,后附筆者及吳鞠通等古代醫家所治醫案,并加按語剖析之。本書結合筆者學醫四十年來的臨證體會及學習之悟,對《溫病條辨》條文內容的理論意義、方藥使用及臨床所治病癥進行分析和闡發,詳略結合,較全面的揭示了吳鞠通的學術思想。對中醫臨床各科均有啟迪思維之用。廣泛適用于中醫學生、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醫生,或中醫愛好者。
張思超編著 ·中醫 ·32.2萬字
本書收集作者及其研究團隊在中西醫結合領域近20年來發表的觀點鮮明、影響深遠的文章、論文及采訪報道等。內容分為中西醫結合發展與政策,中西醫比較,中西醫結合思路與方法、學科建設、專業建設、教材建設,西學中教育,中西醫協同,一帶一路等。本書視角獨特、特色鮮明,創新性強,能為中西醫結合事業開拓發展提供思路。本書系作者20年來帶領研究團隊進行的與中西醫結合醫學相關的事業、教育、臨床、科研、傳播、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分門別類撰錄而成,旨在為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的相關歷程與經驗進行總結,同時也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可以借鑒的研究素材以及思路、方法。本書內容詳實,說理清晰,文字流暢,學術質量較高。
何清湖編著 ·中醫 ·29.5萬字
本書編輯何氏婦科專著5種,這些書目有些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由學林出版社出版,其中不少為影印抄本,舛誤較多,今對這些文獻作整理、校注、評析,并合為一部出版,便于領會其學術思想、觀點和臨床經驗,為進一步研究和應用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清)何應豫等著 何新慧等校評 ·中醫 ·44.1萬字
本書修訂繼續保持3版風格和基調,以現行高等中醫院?!吨嗅t基礎理論》教材為藍本,將本學科的教學重點、難點內容,設計成各種形象、直觀的圖表進行解釋。本次修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加現代論述部分內容,使其知識點的應用更具實踐性;二是對圖表部分,作進一步改進,使其更加直觀明了;三是對原文解讀部分做了刪減,選擇緊扣知識點的原文,并對一些難懂的詞語增加解釋。此外,在每章之后增加【學習要點提示】,便于復習提高。全書內容具有系統性、完整性,知識面更廣泛,剖析更深透,是初學中醫者的引路入門之書,是教學、臨床及研究人員難以覓得的參考之書。
周學勝編著 ·中醫 ·23萬字
本書以中醫骨傷為特色,結合現代醫學治療方法,總結許鴻照教授的豐富臨床經驗及學術思想。全書分為學術思想、手法特色、方藥特點、臨床經驗,以及骨傷科教學經驗總結五個部分進行闡述。本書書為對許老60余年臨證經驗的系統整理和總結,對于提高年輕骨傷臨床醫生提高骨傷臨床水平有重要意義。本書主要分三部分,即成才之路、手法與方藥特色、臨床經驗。成才之路主要介紹許老求學從醫經歷、治學精神、學術理念的形成過程;手法與方藥特色主要介紹許老對手法的研究與運用特點、臨床方藥精選及經驗;臨床經驗主要介紹骨傷常見病、疑難病醫案內容。在病案闡述中,以病統論,以案統話,使讀者更好地了解這一病證辨證、治療的獨特經驗。
許鴻照 姚浩群主編 ·中醫 ·35.2萬字
對于針灸學而言,民國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時代。傳統的知識不斷被質疑與解構,新的知識體系又沒有完成構建,保守主義的針灸師與頗具新思維的中醫醫家之間既有學術共同體內部的共享利益,同時又有學術觀點與新舊之爭。日本明治時期經歷了針灸近代化歷程,民國時期日本針灸醫籍的譯入,也影響了中國針灸的理論與實踐。本書是關于民國時期針灸問題的學術論文集,分為民國針灸文獻、民國針灸醫家、民國針灸教育與傳播、民國針灸學術變革4個部分。
張樹劍主編 ·中醫 ·22.2萬字
下卷為現代部分,共分為10章,1—5章以時間為經,從新中國成立后中醫教育初創階段、“文革”時期中醫教育的曲折發展、改革開放后中醫教育的恢復發展、新世紀后中醫教育的跨越發展、新時代以來中醫教育的內涵式發展等方面,以區間內發生的與中醫教育相關的重大政策、突出事件為緯,全面梳理現代中醫教育艱難曲折、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展示其歷史全貌,挖掘其內在規律。6—9章以專題的方式,系統、深入地展現中醫教育具有特殊性或獨特性的內容。
程海波主編 ·中醫 ·3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