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關于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所載豬苓湯臨床與研究的專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經典溫習”,是關于對豬苓湯原文學習研究的見解,包括對原意的理解和作者的認識;中篇“臨證新論”,介紹了豬苓湯在臨床常見疾病與疑難雜癥中的應用:下篇“現代研究”,采集選編了近年來豬苓湯實驗研究成果,另附有當代名醫對一豬苓湯的理論闡釋和醫案。全書對豬苓湯的理論認識研究成果頗具創新性,更側重了臨床實踐的指導作用。適合中醫藥工作者閱讀。
任曉芳等主編 ·中醫 ·21.1萬字
本書收錄孟慶云教授親自撰寫的100篇中醫醫話,包括中醫理論見解、臨證體會、讀書心得、醫林典故、中醫逸聞軼事等。孟慶云教授以獨特的視角,采用醫話的形式,選取不同方面的題材,展示了中醫豐富多彩的內容。
孟慶云 ·中醫 ·20.9萬字
作者本書著者吳生元教授乃著名中醫學家吳佩衡先生(“吳附子”)嫡子,早年就讀于云南大學醫學院(現昆明醫科大學前身)學習臨床醫學,1960年師從其父吳佩衡先生學習中醫,并在云南中醫學院系統學習中醫三年3年。本書強調理論知識與臨床思維、實踐經驗的結合,通過理論探幽、辨證發微、治法心要、臨床實踐心得、方藥辨析、扶陽實踐與學術傳承探討等6個部分,系統論述了著者對吳佩衡扶陽學術思想的傳承探索及其56年的臨證經驗、心得體會,也寄托了著者為中醫事業奮斗終生的熾熱情懷。
吳生元 ·中醫 ·21.2萬字
本書為痹病證治,為痹病論治專屬,有全國名老中醫石志超工作室團隊編寫。本書以痹病為經,以現代醫學以痹癥表現為主的疾病為緯,系統闡述了痹病的辨證論治,對臨床具有參考價值。
張洋等主編 ·中醫 ·27.8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張錫純是近代中醫大師,其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也被中醫界視為必讀之書。原書共分七期,為便于讀者閱讀,此次重訂對其順序作了調整,并根據文義擬定篇名,分別為藥物篇(四期)、方劑篇(一、二、三期)、醫論篇(五期)、傷寒論篇(七期)、醫案篇(六期)。
張錫純原著 柳西河等重訂 ·中醫 ·37.5萬字
本書是著名中醫骨科專家、全國中醫骨傷名師、中醫整脊學科創始人韋以宗教授和他的弟子診療骨傷、脊柱疑難病的經驗實錄,是韋以宗在帶教弟子時的醫話和發表的學術論文專輯。附篇介紹韋以宗的從醫歷程及他的詩詞書法選,是一冊傳承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的專著。
林遠方等主編 ·中醫 ·49.5萬字
該書從開展課堂設計的背景依據開始,較為系統地介紹了《中醫學教育標準》對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課堂正在發生的變化、存在的問題,課堂設計的意義、指導思想、原則、方式、方法與要素;形成性評價與期末考試的設計;學生學習理念更新與主動投入學習的重要性;國外進展與趨勢等,可以說基本上已經全面涉及了課堂(包括第二課堂)教與學的主要環節,對于普及推廣課堂設計工作具有較重要的參考價值。作者簡介:周桂桐,男,教授,全日制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從事針灸學、中醫臨床技能教學、科研和本科教學管理工作。在教學改革、課程與教材建設、學生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標志性成果,他主持編寫了《實驗針灸學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材;新增了《針灸臨床治療新技術》等教學實驗室;研制了《腧穴低電阻探測儀》等實驗教學設備;開設了綜合性與設計性實驗;建設了《針灸學數字化模擬實訓教學基地》。《實驗針灸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溝通融合,創新實踐-實驗針灸學可持續發展的探索與實踐》等成果先后獲得了校級、市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周桂桐 張志國 ·中醫 ·32.6萬字
本書提綱挈領,由點及面,系統介紹了骨關節疾病的特點、臨床表現、診斷、發病原因,以及中西醫結合診治的理論基礎與臨床實踐等內容。本書編者參考國內外大量的文獻,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歸納總結,力求保持中西醫結合的特點,體現繼承性、科學性、權威性、時代性、簡明性、實用性。本書即保持全書的系統性,又注重對目前國內外研究比較深入的疾病、熱點問題濃墨重彩。其內容豐富,文字簡練,科學實用,操作性強,是一本值得參考的骨科書籍,可供基層醫師和患者閱讀。
姜紅江主編 ·中醫 ·31.3萬字
本書包括緒論與各論兩大部分,共四章:緒論為第一章,扶正類中藥為第二章,祛邪類中藥為第三章,其它類為第四章。緒論重點介紹食管癌本草現代藥理的一些基本概念、食管癌藥理學研究的常用方法介紹以及食管癌藥理學研究的常用實驗動物及特點等內容。各論將用于治療食管癌的中藥分為扶正與祛邪兩大類,對于作用原理不明及其它難以分類的情況則歸為其它類。
李寒冰 吳宿慧主編 ·中醫 ·21.5萬字
銀川易德中醫醫院通過多年來的臨床實踐,以“是否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是否有利于患者的治療”為標準,堅持走學好中醫、用好中醫、發展中醫的臨床之路,在每周兩次的查房過程中,講學內容從患者的西醫疾病診斷、中醫辨病辨證、臨床處方用藥、非藥物療法應用等方面,進行教學、討論、制定和調整治療方案、和患者雙向溝通、治療效果反饋等方面,這些教學和講解讓患者和臨床醫生都受益匪淺。基于這樣的教學查房在青年醫生臨床能力提高方面、優秀中醫人才培養方面、臨床思維和治療方法應用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我們團隊即把查房教學的內容真實記錄下來,擬成冊《劉敬霞教學查房實錄》,讓這些經驗和心得能夠惠及更多的中醫臨床工作者,從而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本書可供所有從事中醫醫療的工作者參考使用;也可用于中醫院校的臨床教學;對于西醫臨床醫生,同樣不失為一本可以參考閱讀以擴展思路和提高臨床能力的醫學書籍。
劉敬霞主編 ·中醫 ·24.5萬字
本書總結了蔣益蘭教授從事中醫治療腫瘤30多年來的臨床經驗和獨特的理論見解,全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醫家小傳,宏觀角度總結了蔣益蘭教授的學術觀點、脈絡及領悟;第二部分:學術思想及傳承,從預防、治療、情志、人文等多個方面總結了中醫治療的特色及優勢;第三部分,醫案精選,收集整理了蔣益蘭教授對各個癌種的觀點概論、診療思路、臨證體會及典型病案遣方用藥,使讀者循其思路,層層剖析,掌握精髓,從而化為己用。本書內容豐富、條理清晰。
蔣益蘭 趙曄主編 ·中醫 ·25.3萬字
本書作者為陜西省首批名中醫,陜西中醫藥大學二級教授,中醫內科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醫學(中醫)師承博士專業學位導師,全國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學術傳承工作室(沈舒文工作室)傳承人。本書匯集作者從事中醫40余年的核心學術思想與臨床診療經驗,對推動中醫學術發展、提高中醫臨床療效有積極意義,并對中醫學術傳承有一定示范作用。
沈舒文 ·中醫 ·23.9萬字
本書系中醫臨床必讀叢書之一。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均為精善底本,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更新使用說明等。本書以《醫經小學》為藍本,參考諸家學說分類編纂而成。內容包括醫學略論、醫家傳略、經穴圖說、經絡、臟腑、診法、針灸、本草、外感病、內傷病、內科雜病、婦人病、小兒病、外科病、各科用藥及急救方等。正文為歌賦,加注文以補充說明。是一部較有影響的醫學門經書。此次整理,以明萬歷三年初刻本為底本。
(明)李梴編撰 田代華等整理 ·中醫 ·44萬字
本書分為理法方藥、疾病治療、臨床與實驗研究三部分。上篇重點介紹軟堅散結法的基本理論和應用要點。其內容包括軟堅散結法的內涵與外延、適應病證、具體方法,以及含軟堅散結功效的中藥160余種、古代方劑130余種及現代中成藥40余種,其中包括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及國家醫保目錄中具有軟堅散結功效的中成藥,方便臨床醫生檢索使用。中篇以疾病為線,囊括了以癥瘕積聚、腫瘤、纖維化、斑塊、硬化、結節、囊腫等為表現的多種疾病共50余種,總結了現代醫家對軟堅散結法的理論認識及臨床經驗,對臨床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下篇重點整理現有的臨床試驗與動物實驗研究,從科研證據層面為臨床醫生的醫療決策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
王志國主編 ·中醫 ·30.4萬字
《針灸經論纂要》從馬王堆出土漢墓帛書十一脈灸經開始,經《靈樞》、《素問》、《難經》、《傷寒雜病論》以至唐宋元明清諸醫家關于針灸的重要論述,悉數載入。其《靈樞》、《素問》、《難經》、《傷寒雜病論》的針灸內容,則全部載入,文字的順序仍然按照原有的秩序排列,這有助于針灸工作者引經據典時,參考上下文,不至于斷章取義,出現誤讀或者誤解。該書的一個主要特點,是以串珠的方式撰注古代針灸經文,串珠,就是經文的互參,比如《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里講到“小針之要”,串珠本就會告訴你,與“小針之要”有關的內容在《靈樞小針解第三》中還有記述。《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里提到的九針,在《靈樞·官針第七》、《靈樞·九針論第七八》、以及《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等篇章中都還有所闡述。
張載義編著 ·中醫 ·33.2萬字
本指南的特色和創新點在于:(1)引進了最新的診斷標準和檢測技術,包括血管性認知損害分類、標準化血管性認知損害診斷共識、路易體癡呆共識標準、遺傳性多發梗塞性癡呆、帕金森病輕度認知損害診斷標準、阿爾茨海默病診斷的研究標準、血管性神經認知障礙診斷標準、帕金森病癡呆診斷標準、額顳葉變性診斷標準,以及有助于癡呆診斷的最新檢測技術如tau蛋白、α-突觸核蛋白示蹤技術和MIBG心肌閃爍掃描以及最新的血液Aβ42×tau檢測技術等。(2)補充了本土的診療指南和技術參數,如中國自身免疫性腦炎診斷標準、北京版阿爾茨海默病操作性診斷標準和簡單流程(3)評估了最新的藥物證據和治療推薦,特別是,本指南在涉及推薦國際指南、檢查技術和藥物治療方面,都有自己獨立的觀點。本指南在更新診斷指南、推進本土化實踐、促進精準治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供神經內科、精神科、老年醫學、神經影像、神經心理、臨床檢驗、中醫及中西結合臨床醫生提供實踐參考,也可供全科醫生、臨床藥師及癡呆照料者閱讀。
田金洲 ·中醫 ·21.9萬字
《扶陽論壇6》為第6屆扶陽論壇專家演講稿等相關內容進行整理策劃組稿的一部著作。本書延續了《扶陽論壇》的“完全現場實錄”的鮮明特色,讓無暇參會的廣大中醫同仁、中醫愛好者也能夠感受完整、真實的“實錄現場”。扶陽學派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的首批64個學術流派之一,具有鮮明的學術特色。中華中醫藥學會先后打造了“扶陽論壇”“國際扶陽醫學大會”等品牌活動,開展扶陽基地建設,發掘培育扶陽醫學人才,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扶陽醫學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盧崇漢主編 劉力紅 孫永章執行主編 ·中醫 ·20.3萬字
全書依次分為清修妙論、四時調攝、起居安樂、延年卻病、燕閑清賞、飲饌服食、靈秘丹藥、塵外遐舉八箋,共19卷,含目錄1卷,總20卷。本書為養生學專著。作者廣征博引,采摭宏富,內容涵蓋儒、釋、道籍,經史雜著,醫藥著述等豐富的文獻。內容包括醫藥衛生、氣功導引、飲食起居、山川逸游、花烏魚蟲。琴棋書畫、筆墨紙硯、文物鑒賞等廣博的知識,論述了身心調養、性情陶;臺、生活調攝、衛生保健、疾病防治、氣功修煉、藝術欣賞等卻病延年、養生防病的知識與方法,取材精當,方法實用,文筆雋永,意趣高雅,不僅可使讀者增長養生知識,也可增長文學藝術欣賞情趣。因此,本書是一本流傳甚廣、膾炙人口的佳作。
(明)高濂著 王大淳等整理 ·中醫 ·37.7萬字
本書整理何氏6部現存的傷寒溫病類著述,均經28世何時希編纂。由于年代久遠,諸多著書為影印抄本,舛誤較多,今對這些文獻作整理、校注、評析,并合為一部出版,使何氏傷寒溫病學理論與實踐能更好地完整體現,便于領會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為進一步研究和應用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明)何淵等著 何新慧校評 ·中醫 ·33.7萬字
《中醫證候研究》從中醫證候的文獻研究、中醫證候的量表研究、中醫證候的臨床研究、亞健康中醫證候研究、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建立與評價、中醫證候生物學基礎研究、方證辨證研究思路、中醫常見證候研究進展等方面全面梳理中醫證候的研究現狀。
陳家旭主編 ·中醫 ·3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