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郝萬山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傷寒論專家,首都國醫名師,在中醫界享有很高聲譽。首版《郝萬山傷寒論講稿》于2008年出版后,深受讀者喜愛,多次重印,成為學習《傷寒論》的必讀之書。本書系在首版基礎上進行修訂,增補郝萬山教授近十年來新的教學經驗和臨床感悟,力求全面反映其學術思想和臨床實踐經驗。
郝萬山 ·中醫 ·24.6萬字
《東皋草堂醫案》,清初醫家王式鈺著,不分卷,凡四十三門,每門載醫案若干則,涉及寒、中風、暑、霍亂、濕、燥、火等病證,并夾有醫論。此次校注,以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所藏康熙刻本為底本,校勘參用他校與理校。
(清)王式鈺 ·中醫 ·4.8萬字
第一輯包括人與天地、陰陽、五行、臟腑、精氣神等內容約20萬字,已經基本完稿。第二輯重點闡釋病因病機,約20萬字,亦已基本完稿。第三輯包括病癥、診治、治法、養生等內容。
孫潔主編 ·中醫 ·17.7萬字
王曉燕從事兒科臨床33年余,擅長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兒科疾病,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較高的學術水平。鑒于目前藥物毒副作用、耐藥、藥物依賴性,特別推崇采用中醫特色外治防治小兒疾病,在國內有較大的影響力。本書總結了王曉燕33年的臨床經驗及學術思想,特別是在中醫特色外治方面的經驗。
王曉燕主編 ·中醫 ·24.6萬字
緊密結合臨床。每一章節均以病例帶出講解和討論。重視脈診,從脈診角度解析傷寒六經病。首次揭示了厥陰病的病機,脈證,治則和治法,突破了以往對于厥陰病認識和治療的模糊不清的狀況。厘清了少陽病的脈證和治療,從理論到實踐上明晰了“柴胡劫肝陰”的原因,對于防止柴胡證的濫用,起到了一個從理論到應用上的指導作用
唐紹華 ·中醫 ·13.4萬字
全書的內容來源于作者每日門診后的行醫感悟。包括德成而上(大醫之德:關愛患者)、藝成而下(針藥并用實踐錄)、行成而先(中醫治病新思維)、效成而后(效驗奇案)四個部分,既有具體經過,又有體會,均為原生態日記,記錄一位女中醫師酸甜苦辣的心路歷程。全書案例豐富實用,可供廣大中西醫臨床醫務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供廣大中醫藥院校在校生學習參考。
黃濤 ·中醫 ·20.5萬字
《嶺南名醫盧朋方藥論選》精選盧朋方藥學論兩部,即《藥物學講義》和《方劑學講義》。兩部作均成書于民國十八年(1929)前后,分別為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藥物學和方劑學教材。《藥物學講義》按藥物功效分為平補、補火、溫散、平散、散寒、驅風、散濕、散熱、吐散、斂澀、鎮虛、滋水、溫。腎、滲濕、瀉濕、瀉水、降痰、瀉熱、瀉火、下氣、平瀉、溫血、涼血、下血、殺蟲、發毒、解毒、毒物等二十八類。作為早期的中藥教材,該書未采用總論、各論分述的編寫體例。對于每味藥物的介紹,則采用集注的方式,以歷代本草所述性味、功效、主治為核心,后附各家相關論述。在內容上多的側重臨床用藥,特別是對功效相近的同類藥物進行了仔細的鑒別,具臨床實用價值。但該書與當時許多中醫學校教材一樣,對本草學知識介紹相對較少,體現了該校以培養臨床人才為主的辦學宗旨。
盧朋著 ·中醫 ·18.7萬字
敦煌醫學是敦煌學與中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整理、研究與應用敦煌遺書、敦煌壁畫及其他敦煌文物中涉及醫藥史料的一門學科。其與“中醫”“西醫”不是等同概念,與“敦煌文學”“敦煌藝術”等命名相呼應。敦煌醫學卷目前公布的有一百三十余種,其內容包括醫理、診法、本草、醫方、針灸等方面。本套敦煌醫學叢書出版的《診法卷》《本草卷》《醫方卷》《醫方網絡藥理學卷》《針灸卷》《本草卷》《養生與雜論卷》《藏醫卷》《形象醫學卷》《教學卷》《專著與人物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是最具權威性的敦煌醫學研究系列專著。
張艷萍譯著 ·中醫 ·3.3萬字
《醫學辯害》12卷,日本江戶前期醫家宇治田云庵所撰。全書凡190論,作者針對歷代名家有關陰陽、五行、臟腑、診脈、氣味、疾病、治法、方劑、攝生等方面論述的內容,凡世有所惑,則以《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為依據,加以辯正。或辯后世醫家所論醫理之偏頗,或辯醫經注釋之謬誤,或正傳寫之錯訛。同時對病家求診、醫家應求、日常養生乃至度量衡等諸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以示后人。
(日)宇治田(云庵)撰 鞠寶兆等校注 ·中醫 ·26.4萬字
“灸法”與“美容”是社會上的熱門話題,針灸美容有很好的療效,是一種回歸自然的綠色療法,因其沒有毒副作用,被美容業推崇與追求,已廣泛的應用。其中,灸法美容的療效獨特,方便實用,更是一朵艷麗的奇葩。本書作者是權威的中醫專家,針對美容祛斑這一主題系統總結了美容祛斑的中醫學理論,分析面容衰老、面部色斑的病因病機,探討美容祛斑灸法的作用機理,提煉了美容祛斑的常用灸法。結合自己40余年的臨床經驗,在何氏藥物鋪灸療法的基礎上,創立了何氏美容祛斑散,創新了美容祛斑面部灸法、美容祛斑臟腑灸法、美容祛斑沖任灸法、美容祛斑循經灸法、美容祛斑回旋灸法等,形成何氏美容祛斑灸法體系。
何天有 何彥東 ·中醫 ·9.6萬字
概念是理論建構的細胞,理論可以說是概念之網絡。本書圍繞中醫學的一些基本概念,運用邏輯學、發生學、詮釋學等方法進行考察分析,以明確其內涵與外延,并揭示了中醫學概念的特點,研究了部分概念的發生,對當前中醫概念研究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述評。
邢玉瑞 ·中醫 ·13.5萬字
趙錫堂,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教授、心血管內科病專家,山東省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第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本書系統整理了趙錫堂教授關于中西醫結合的學術見解,并從臨床實際出發,詳細介紹了趙錫堂教授針對呼吸、消化、神經、免疫等系統常見病及疑難病的診治思路和處方用藥經驗,科學、詳明、實用,對中醫及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趙錫堂 ·中醫 ·9.2萬字
本書首篇論脈,包括脈位、指法,常見脈象、特殊脈象、根脈所主病因病機,各脈位常見脈象及臨床意義等。第二篇論藥,記載了經過臨床反復驗證的中藥在脈診上的作用靶點。第三篇論醫,對一些臨床常見問題做了專題論述,多與傳統中醫理論有差別。第四篇病案選讀,隨機選擇近年診治的醫案,是脈、藥結合診治疾病的范例。第五篇談中醫養生,是中醫養生走基層的講稿。
劉靜波 ·中醫 ·11.8萬字
本書作者基于中醫理論結合臨床實踐,對中醫外治技術再一次進行深度總結,本書通過對新孟氏外治法透皮吸收技術的介紹,將中醫外治法推向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推動中醫的快速發展,本書將系統的介紹臨床所有外治法技術,進行對比和臨床案例的剖析,并介紹家傳孟氏外治技術,利于從業人員學習,便于掌握和傳播,能夠讓更多的人掌握外治法技術。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作者簡介:于天源,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發表了學術論文30余篇,著作主編20部,副主編5部,參編13部;主編的教材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作為第1完成人獲省部級科研獎勵5項,獲校級科研獎勵2項,校級教學獎勵5項。獲省部級獎勵1項,獲校級獎勵5項。
于天源 孟麗華 ·中醫 ·16.2萬字
中醫臨床必讀叢書自面市來,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與認可,本次是我們從106種古籍中選出30種進行修訂。修訂原則是1、本次選出的古籍為臨床上常用、讀者需求量大的品種,上版多次重印。2、本次修訂力求原文準確,每種醫籍由專家嚴謹校勘,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3、原則上只做原文,不做校記和注釋。4、在裝禎形式上在保持上版風格的基礎上,以精裝版面市,在版式上也為了方便讀者而重新設計。《針灸甲乙經》系晉代名醫皇甫謐編集而成的我國第一部針灸學專著。該書類集《素問》、《靈樞》之論,總結出諸疾之病因、病機、治則,復采《明堂》腧穴、針法、灸法,乃貫通三部中醫經典之理論與實踐于一書,分十二卷。
皇甫謐 黃龍祥 ·中醫 ·15.5萬字
《萬一針老中醫萬芳琴五十年針灸心得》寫作形式簡單,內容力求真實可靠,沒有復雜的案例分析,只是將病案以原始面貌(患者自述癥狀)呈現出來,醫者通過四診合參得出診斷,給出治療方案,酌情取穴,給予針灸治療。在寫病例時,有些經驗穴就不再做詳細辨證和穴解。如印堂穴,凡脊椎滑脫、腰間盤脫出,或脊椎上某一段、某一點的病變,頸椎病等都可選此穴;又如陽光穴,凡身體寒冷、疼痛均可選此穴;再如手三里穴,凡是大腸經上的疾病都可選此穴,如痔瘡、脫肛、闌尾炎等。還有凡是心、肺、胸、肋的疾病都可以取內關穴;凡是肚、腹、胃的疾病,都可以取足三里穴來治療;凡全身各種虛弱、久治不愈的疾病都可以取足三里穴來強壯體質,增加身體的抵抗力。
萬方琴 ·中醫 ·4.1萬字
《諸病源候論》,成書于610年,隋·巢元方等著。全書50卷,分67門,1739論。卷一至卷二十七為內科諸病,卷二十八至卷三十為五官科諸病,卷三十一至卷三十六為外科和傷科諸病,卷三十七至卷四十四為婦產科諸病,卷四十五至卷五十為小兒科諸病。
(隋)巢元方等 ·中醫 ·21.7萬字
湯漢先生(1917-1981),湖北省名中醫,博采群書,融會貫通,頗多創見,醫德醫術,有口咸碑,誨人不倦,桃李滿園。本書精選湯漢先生《百家醫案選評》、《澆花集》(系專病治療經驗集)、《望杏集》(系臨床驗案集)、《輔康驗方集》《中醫寫案入門》《學術論文集》等遺稿6種,反映了湯漢先生深厚的學術思想和豐富的臨證經驗,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湯漢 ·中醫 ·24.7萬字
本書為《國醫大師文叢》系列,叢書匯集諸位國醫大師的學術思想、診療經驗、醫論醫話、醫案精華,是他們幾十年臨證的心血凝聚,是理論和時間相結合的升華之物,其精辟之論、金石之言,彌足珍貴,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也是現代醫史文獻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本套叢書的出版,必將進一步傳承岐黃薪火,弘揚中醫學術。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運用中醫中藥治療疑難雜癥學驗俱豐,見識獨到,彰顯了中醫疑難雜癥的特色與優勢,歷經多年積累,學術思想體系已經構建,病案十分豐富。
陳四清主編 ·中醫 ·23.3萬字
本書以《中醫基礎學》為藍本,擷取各類國內外中醫學基礎教材之長和多年教學經驗編寫而成,全面、深入地闡釋和介紹了中醫學基礎理論,可以作為國際化中醫學教材使用。翻譯者多年從事中醫學基礎英語教學,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翻譯經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國際化英語教材。
宋一同 ·中醫 ·1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