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是學界公認的中醫成才之路。名師難覓,臨床難做,但書人人可讀。經典永遠是中醫臨床的理論指導,初學中醫者讀,具有臨床經驗者讀,國醫名師、國醫大師依然在讀,不同層次的閱讀者對經典領悟的程度不同。對經典,尤其是對無解釋的經典原文的閱讀,可使讀者想象的空間更大,理解更加深刻,這就是閱讀經典原文的意義。中醫經典注釋叢書,旨在向讀者提供較好版本,注釋其中難以理解的字詞,使讀者在閱讀時更好地理解和學習。
(漢)張仲景撰 王海焱 王燕兵注釋 ·中醫 ·6.8萬字
本書分為學術傳承、臨證心悟、經驗點滴、外治撮要四個部分,發皇古義融新知,精湛豐盈蔚大觀。讀之可追尋程老治學之心跡、療疾之心悟、濟世之心愿、發明之心得、致遠之心境、繽紛之心路。全書總結了作者五十年來從事中醫耳鼻喉科的臨床經驗,其“耳鳴治風”,“耳鳴治心”,“喉痛證治五法”,“舌灼痛證治三要”等,無不凝聚著他幾十年的心血與勞思。他中西醫兼容并蓄,銳意創新專科技術,無私呈現給讀者。他自制“喉科吹粉器”,“小烙鐵療法”,“木蝴蝶鼓膜貼補法”,“鼻槁回春丹”等專科技術與方藥,對咽喉疾病、鼻出血、鼓膜外傷、分泌性中耳炎及萎縮性鼻炎等都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對中醫專業理論的提高以及臨床特殊療法均具有較高的水平,以指導中醫工作者及中西醫耳鼻喉科專業人員提供切實可行的經驗。
程康明 朱文主編 ·中醫 ·11.1萬字
《醫論三十篇》,醫論專書,清代韋協夢撰集,成書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刊行于清嘉慶三年(1798)。《醫論三十篇》載醫論三十篇,內容涉及陰陽、氣血、水火、治則、治法、遣方、用藥、禁忌、任醫、養生等,篇幅精短,論說精辟,多有獨到見解,對中醫臨床多有啟迪。現存清嘉慶三年戊午(1798)刻本,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等處有藏。此次整理以清嘉慶三年戊午(1798)刻本為底本。作者簡介:韋協夢,字靜山,蕪湖人,約生活于清乾隆、嘉慶間,生卒年不可考,曾參與《四庫全書》纂修,纂輯《儀禮章句》及《儀禮蠡測》。
(清)韋協夢 ·中醫 ·1.6萬字
銀屑病是國內外皮膚科學領域重點研究的熱點之一,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銀屑病的認識不斷深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我國中西醫皮膚科工作者在內的眾多學者,近年在銀屑病發病機制和現代治療等方面研究碩果累累,有些進展已經對指導臨床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及時了解并掌握這些信息和方法,對臨床皮膚科醫生和廣大銀屑病患者具有重要意義。魏曉文醫師學貫中西醫,他在認真總結中西醫臨床治療銀屑病進展的基礎上,重點從中西醫結合(側重中醫)角度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獨辟蹊徑,創立了溫通法治療銀屑病理論體系和治療體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溫通法治療銀屑病是中西醫結合治療銀屑病的新突破新進展,給銀屑病的治療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廣闊空間,對銀屑病的研究和治療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魏曉文主編 ·中醫 ·13.4萬字
《國醫大師孫申田經絡與經絡辨證》一書由經絡學基礎(經絡結構、經絡生理學、病理學)、經絡辨證和臨床應用三部分組成,后附典型案例,實用性強。本書精選了孫申田教授幾十年來30多個典型案例,以說明經絡辨證在臨床中的具體應用。這些典型案例是來自臨床實際,從每天接診的近百個患者中遴選出來,具有代表性。這些案例是臨床的常見疾病。在臨床工作中如果遇到此類病人,只要按此法操作都會顯現出同樣的效果。本書對臨床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孫申田 王玉琳主編 ·中醫 ·13萬字
王文友為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首都國醫名師,本書為作者60余年臨床診治內濕病的經驗整理,主要從對內濕病的認識、辨證論治、遣方用藥以及預防調護等方面進行闡述,重點體現其善用仲景苦辛藥法治療濕熱病證的臨證特色,適合中醫臨床醫師閱讀參考。王文友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首都國醫名師。本書為作者60余年臨床診治內濕病的經驗整理,主要從對內濕病的認識、辨證論治、遣方用藥以及預防調護等方面進行闡述,重點體現其善用仲景苦辛藥法治療濕熱病證的臨證特色,適合中醫臨床醫師閱讀參考。
王文友 ·中醫 ·11萬字
三部六病學說是山西著名老中醫、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之一劉紹武先生創立的醫學理論。該理論是劉紹武先生研究《傷寒雜病論》等中醫理論和長期臨床實踐的總結。本書第一版為2020年初出版,是眾多三部六病相關著作中唯一一本劉老講課錄音整理本,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內容稀缺性,讀者反饋較好。此版在修訂一版內容錯誤的同時,補充此重要內容。本書主要集合了兩個階段的講課內容:一是1984年劉紹武在太原市中醫研究所給“高級西醫學習中醫經典著作提高班”四十二次講課的錄音整理,二是1990年劉紹武在家中給“山西醫學院三部六病學社”八次講課的錄音整理。此稿最大限度地保留劉紹武的原聲,盡可能忠實劉紹武原意,絕不參入絲毫整理者的態度和看法,讓后學者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一個鮮活的劉紹武和劉紹武心中的“三部六病”醫學理論。
劉紹武 ·中醫 ·22.7萬字
周耀庭,國醫名師,臨證五十余年,其弟子李明教授,在跟診過程中,詳細記錄了周老的每一則病案。本書選擇周老部分病例,將有代表性的、臨床資料較全的進行系統整理與歸納。本書忠實地記錄了每一病例的病史、整個治療過程,并且對每一病例的辨證依據、治療原理及經驗要點、特殊體會等,以繼承人體會及導師評語的形式進行表述。適合中醫院校師生、中醫師等參考閱讀。作者簡介:李明,女,北京人,1963年出生,醫學博士,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方藥學系副教授。從事中醫教學、臨床、科研29年。
李明 ·中醫 ·12萬字
《嬰童釋問》系整理王烈教授從醫60余年中,在診治疾病之余,為病兒家長解疑釋惑之言。分類為綜合篇、飲食營養篇、問藥篇、新生兒篇、時行傳染篇、肺及呼吸篇、脾胃及消化篇、心及血液循環篇、腎及泌尿篇、肝腦及神經篇。為王烈教授防治小兒疾病的獨特經驗。
孫麗平 王烈 ·中醫 ·20萬字
本書圍繞中藥炮制領域的實際狀況和發展方向,聯系中藥飲片行業的具體生產實際,針對中藥炮制過程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在廣泛調查研究、收集材料、總結經驗、分析歸納的基礎上,本著新穎、實用、深入、系統的宗旨,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的形式,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達到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的統一。
吳純潔主編 ·中醫 ·15.3萬字
本書論述了肛腸病門診局麻治療的思路、原則以及肛腸科常見疾病的治療方法。全書包括正文和附錄兩個部分。正文第一章至第八章詳細介紹了肛門和直腸的生理解剖及病理特點、肛腸病保守療法、門診麻醉方法的選擇、常見并發癥的預防與處理以及羅哌卡因和消痔靈的臨床應用情況;第九章至第二十一章系統闡述了針對痔、瘺、裂、膿腫等肛腸科常見疾病,應用新型長效酰胺類局麻藥物羅哌卡因和消痔靈的肛腸病門診局麻治療方法。
李銀山 薛鉅夫 ·中醫 ·13.8萬字
《朱彩鳳中醫腎病臨證實錄》所載內容系朱師三十余年的學術思想總結、部分驗案及臨床研究論文。全書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學術思想,對朱師三十余年來診療腎病的方法、思路進行了歸納性概括;第二部分為醫論,介紹了朱師對不同腎臟疾病或疾病的某些方面所進行的深入探討或經驗總結;第三部分為臨床研究,這部分是朱師本人或指導研究生進行的臨床研究,其中所選取的文章對臨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第四部分為經驗方及藥對,介紹了朱師在臨床上行之有效的經驗處方、專病(證)專方及常用藥對;第五部分為臨證驗案,收集了常見腎臟病的典型醫案,并附有按語及學習要點。《朱彩鳳中醫腎病臨證實錄》所有資料由“朱彩鳳名老中醫工作室”成員共同收集、系統整理,并經朱師親自審閱確定。《朱彩鳳中醫腎病臨證實錄》可作為各級臨床醫生、護士及醫學生等的專業參考書。
包自陽主編 ·中醫 ·15.7萬字
《內外傷辨惑論》為李杲代表作之一,也是唯一一部其自序并生前定稿的著作,充分體現了其顧護脾胃、重在溫補脾胃陽氣的學術思想。全書共3卷26論,包括了辨證、方論、治法等內容。在李氏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指導下,作者對《內外傷辨惑論》進行了注釋、翻譯,并列舉醫案。作者的臨證經驗以及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思想也陳述其間,是一部值得廣大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及中醫愛好者參考的著作。
李文注 ·中醫 ·9.3萬字
膠東柳氏中醫學流派是由柳吉忱、柳少逸、蔡錫英等及其門生幾代人,經過近百年的辛勤耕耘,深究博采,傳庚接續,不斷總結完善發展起來的。以“三觀”“四論”“一法則”為指導思想,以天人相應、崇尚經典、內外并治、針藥兼施為學術特點,以取法乎上,筑基國學;由源及流,以道統術;天人相應,形與神俱;古今貫通,中西兼容;四診合參,首重色脈;三“辨”合一,治病求本;謹守病機,各司其屬;雜合以治,四“方”交融等八大亮色為流派特征,以其創建的中國象數醫學體系、內傷性疾病病機四論體系、太極思維臨床辨證論治體系、中醫復健醫學體系(醫經派針術、醫經派灸術、醫經派推拿術、廣意派小兒推拿術、腦癱病中醫治療康復技術等)、柳氏方證立論法式臨證體系五大創新性體系為學術架構,理論體系完善,知識結構全面,臨證技術豐富,臨床方法成熟的一個中醫學學術派別。本書即是從醫學流派發展和研究、柳氏醫派的形成與傳承軌跡、柳氏醫派的學術思想、柳氏醫派的學術特色、柳氏醫派的流派特征、柳氏醫派的創新學術體系、柳氏醫派中醫復建技術體系、柳氏醫學流派文獻傳承、柳氏醫派的傳承方式創新、柳氏醫派的社會影響等方面介紹了柳氏醫派。
劉玉賢編著 ·中醫 ·114萬字
《實用中醫乳房病學》將中醫乳房病學進行系統梳理,理清其發展脈絡,總結其卓有成效的治病方法和治療思路,是一本反映中醫辨證論治思維,匯集古今中醫臨證經驗,面向中、高級醫師的最具權威性的高層次學術專著。本書特點為理論系統、內涵豐富、臨床實用。
陳紅風等主編 ·中醫 ·43.7萬字
《傷暑論》為清末民初醫家徐鶴所著。全書共七卷,論病證辨治177法,129方,闡述了“以暑為溫熱之綱”的主要思想,主張以傷暑統溫、熱、暑、火等病證,是論述外感溫熱病證辨證論治的專書。卷首《原病篇》,引《內經》及各家之言;卷一《辨論篇》與《藥匯篇》,詳論傷暑之涵義及藥物的功效主治;卷二《上焦中焦篇》,論述傷暑、冒暑、中暑、伏暑、暑瘵、暑濕、瘟疫等病證的辨治及察舌、驗齒的辨證意義;卷三《中焦下焦篇》,論述傷暑及暑濕的辨治;卷四《中焦下焦篇》,論述中暑、婦人傷暑、暑濕的辨治及愈后調理;卷五《寒濕篇》,論述寒濕病證及秋燥勝氣的辨治;卷六《正誤篇》。此次校注以民國十一年(1922)稿本為底本。本書可供臨床醫務工作者、醫學生學習參考。
(清)徐鶴 ·中醫 ·17.8萬字
《沈紹功中醫方略論》是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沈紹功教授集畢生之所學而作的傳世著作。《沈紹功中醫方略論解讀》架構在《沈紹功中醫方略論》基礎之上,是為繼承和發揚沈氏女科綿延650余年之精粹及全國名老中醫沈紹功學術思想而作,重在突出沈氏女科之特色,將沈氏女科代表性傳承人沈紹功教授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進行繼承、宣傳、推廣。本書在框架結構和內容上將延續《沈紹功中醫方略論》主體框架的四部分,分別是醫理篇、臨證篇、方藥篇和診籍篇。為詳解和細化沈老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解讀將每一部分又獨立為一本書,解讀部分將由沈老的諸位嫡傳弟子親自執筆。本次出版為《沈紹功中醫方略論解讀—診籍篇》,診籍篇的解讀將重點放在《沈紹功中醫方略論·診籍篇》原書內容的解讀,一方面要以原書診籍為主,由傳承人對診籍進行再按;另一方面,每部分診籍將增加傳承人的個人跟師體悟,立足于個人經驗之上,細化補充原有醫案,使整個醫案更具閱讀性和豐富性。以充分繼承和發揚沈氏女科代表性傳承人沈紹功教授的臨床經驗,展現沈氏女科第二十代弟子學術觀點的創新性。
張印生 韓學杰 沈寧主編 ·中醫 ·17.2萬字
敦煌醫學是敦煌學與中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整理、研究與應用敦煌遺書、敦煌壁畫及其他敦煌文物中涉及醫藥史料的一門學科。其與“中醫”“西醫”不是等同概念,與“敦煌文學”“敦煌藝術”等命名相呼應。敦煌醫學卷目前公布的有一百三十余種,其內容包括醫理、診法、本草、醫方、針灸等方面,本套叢書出版的《診法卷》《本草卷》《醫方卷》《醫方網絡藥理學卷》《針灸卷》《本草卷》《養生與雜論卷》《藏醫卷》《形象醫學卷》《教學卷》《專著與人物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是最具權威性的敦煌醫學研究系列專著。
田永衍主編 ·中醫 ·12.2萬字
李延為首屆國家級名中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從醫50多年。本書收錄了李延50余年治療疑難病征的臨床驗案,共200則,對中醫藥傳承和臨床醫師診療具有積極意義。
吳限主編 ·中醫 ·23.3萬字
《衛生編》三卷,清代醫家石文第一輯。本書“采古人之精華,匯諸家之奇秘,擇其無不驗者,萃而成帙”,內容以各類方劑和臨床治法為主。卷一為補益方,卷二為秘丸方及內科雜癥、眼科、喉科、血癥、心痛、咳嗽、瘧疾、痢疾、瘰疬、痔漏治方及治法,卷三為急救、外科的治方治法。全書養治悉俱,醫理通達,辨治得當,用藥易取,制法詳明。本次以乾隆二年刊本為底本整理出版。
(清)石文(火鼎)輯 晏婷婷 沈健校注 ·中醫 ·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