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圖文結合的形式,收錄我國野生及栽培的藥用植物共200種(包括亞種、變種及變型),主要從植物資源利用的角度,介紹了每種植物的中文名、別名、拉丁名、基原、形態特征、生境、分布、采集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等,有些種類還有附方。為了安全起見,在一些有毒植物的性味功能后面標明“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等字樣,提醒讀者慎用。本書可供藥物研究、教育、資源開發利用及科普等領域人員參考使用。
葉華谷 裴男才 廖文波 曾飛燕 ·基礎醫學 ·11.9萬字
本書第一版出版后深受專業讀者和大眾歡迎,故而根據市場和讀者需求,本次修訂再版新增了15個臨床常用中藥品種,同時對第一版中數據進行更新和補充,可以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應用。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系統總結了歷代醫家對中藥不良反應的認識,對近年來中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況進行了全面解讀,分析發生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并提出了應對中藥不良反應的正確態度;下篇選取四十一種臨床常用中藥,具體講述了發生不良反應/事件的次數、用藥情況、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治療的結果與預后、發生原因的初步分析以及合理用藥的建議等內容。
吳玢 ·藥學 ·12.9萬字
本書收集作者及其研究團隊在中醫藥領域十余年間發表的觀點較為鮮明、影響較為深遠的文章、論文及采訪記錄。內容涉及中醫本質解讀、中醫人才培養、學科發展探索、學術爭鳴探討、中醫藥熱點問題評述等方面,視角獨特、思想薈萃。作者旨在通過本書給予廣大中醫學子信心,激發中醫藥業內外人士關注并思考中醫藥,為學術開拓提供思路,從而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本書可供廣大中醫藥人員及中醫愛好者學習參考。
何清湖 ·內科學 ·19萬字
本系列叢書共26本,涵蓋中醫臨床各科常見及優勢病種。每個分冊圍繞一個常見病,內容主要包括:西醫概述,中醫概述,古籍研究,現代文獻研究方法,中醫治療(某病)的結果,針灸及相關療法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其他中醫藥療法,其他證據總結,中醫藥治療證據總結等。本系列專著以中英雙語發行,這將為全世界的臨床醫生、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現有的證據以指導他們的臨床決策。專著的出版也是中醫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將為全世界中醫循證實踐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盧傳堅 薛長利 ·中醫 ·4.6萬字
本書共收集50余例精彩的病例。以案例解讀的形式,按照臨床診斷思路過程,對具體疾病的檢驗與診斷進行闡述,對各種臨床疾病的檢驗提出建議檢查的檢驗項目、對檢查結果和病例具體情況,給出分析、診斷、并輔以形態學圖片以直觀表述,最后提出注意事項(包括檢驗項目的選擇、檢驗技術的方法、標本的留存于運送等)。
顧兵 馬萍 ·臨床理論 ·11.5萬字
本書屬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共衛生資金項目“民族醫藥文獻整理項目”廣西部分。為了更好地傳承與創新壯醫外科學,使之更好地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本書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在大量收集壯醫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壯醫前輩的臨床經驗,經過系統的整理、總結和提煉匯編而成。本書系統全面地介紹了壯醫外科學的發展概況、疾病命名分類、辨病辯證以及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壯醫外科學發展概況、壯醫外科學范圍和疾病命名及分類、壯醫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壯醫外科診法及辨病辨證、壯醫外科治療方法、瘡瘍、皮膚病、性病、蛇蟲畜外傷、腹部外科疾病、周圍血管疾病、肛門直腸疾病、章筋病、傷科疾病。本書以其獨特民族性、實用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為壯醫臨床、教學、科研、開發、保健等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韋英才 ·中醫 ·18.5萬字
本套叢書不僅涵蓋了常見臨床技能的操作,擬定了每個臨床技能操作的規范規程,而且結合臨床易致醫療事故與差錯的情景還原成實訓案例,以實情實景引導臨床技能操作,全面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操作能力,受眾廣范。適用于實習醫師培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全科醫生培訓及各種臨床技能大賽的培訓。特別適合模擬情景教學的應用。叢書共5個分冊: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眼耳鼻喉科學分冊。分冊中將進一步增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需要掌握的臨床技能及相關臨床情景,必將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臨床能力培養起到良好的作用。
石大志主編 ·臨床理論 ·9.6萬字
背誦是學習中醫必修的功課,有些內容需要反復誦讀,涵泳其間。但背什么、背多少、怎么背,則常常使初學者感到困惑。為此,劉更生教授于2003年編寫《中醫經典必背》,在山東中醫藥大學內部印行,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礎上,結合《名老中醫之路》97名前輩的背誦經驗,精選重要內容,于2010年編成《中醫必背紅寶書》《中醫必背藍寶書》。《中醫必背藍寶書》為中醫基本知識,包括總括、中藥、方劑、診法、針灸5個部分,主要選取實用、易記的歌賦。
劉更生主編 ·中醫 ·4.4萬字
《傷寒指掌》,清代吳貞著,四卷。卷一列類傷寒辨、察舌辨癥法、察舌辨癥歌、察目法及太陽、陽明、少陽本病述古及新法。卷二述三陰總辨及太陰、少陰、厥陰本病述古及新法,救逆述古、救逆新法、瘥后諸病新法等。卷三述衄血、痞、下利、癍疹等傷寒變證。卷四述風溫、溫熱、瘟疫、暑癥等傷寒類證。吳氏將傷寒溫熱病從其疑似之處予以分析、比較、辨識、施治。分篇敘述傷寒曰述古,其理論本于《準繩》《金鑒》諸書;溫熱曰新法,診治遵從薛生白、葉天士學說。全書綱目清晰,文字簡煉通俗,實用價值頗高,是研究中醫學的的重要參考書籍。本次整理以清嘉慶十二年(1807)刻本為底本.
(清)吳貞 ·中醫 ·9.3萬字
60種常見病對癥艾灸療法,170個艾灸演示視頻,如何取穴,如何艾灸,看這本就夠!居家艾灸,輕松解決常見問題!隨書附贈四季艾灸保健掛圖。
陸亞麟主編 ·中醫 ·7.9萬字
《藥征》3卷,日本著名醫家吉益為則撰。全書收載藥物53種,每種藥物分設主治、旁治、考征、互考、辨誤、品考等項,書中引述《本草綱目》等中國本草名著,對藥物進行逐項說明。作者倡導以藥代方、以方代證的臨床方法,藥物主治重視實證親試,病因病機上強調毒邪致病,治療上強調藥毒作用等,這些學術思想對后世醫學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此次整理以國家圖書館藏日本天明五年乙巳(1785)斯文堂刻本為底本。
(日)古益為則 ·中醫 ·4.2萬字
書中內容包括實驗和學習指導兩個部分。實驗部分包括緒論、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常用的生物化學檢驗技術、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及綜合實驗板塊,綜合實驗板塊包括蛋白分離檢測篇、酶動力學篇、物質代謝篇、基因克隆表達篇及自主設計篇。學習指導部分設置了學習目標、內容提要及大量習題,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生物化學的理論課程,并且在學習目標的設置上,除了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還增加了思政目標,以崇尚科學、強化文化自信、增強職業榮譽感、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此外,本書末還列舉了一些臨床常規生物化學檢驗項目各項指標的參考范圍,以便學生查閱。
姚裕群等主編 ·醫藥教材 ·19.4萬字
《醫貫砭》是徐大椿針對明代趙獻可《醫貫》所論命門學說、先天要論、后天要論,崇尚溫補及濫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及部分臨床問題進行批駁,兩書同時閱讀,后者補偏救弊。本書分導讀、原文校點兩部分,末附后人研究成果,使導讀、古籍、附錄三位一體,古今并舉,學術爭鳴,推陳出新,拓展視野,古為今用。
刁青蕊 王琳 ·中醫 ·13.1萬字
《內科摘錄》四卷,卷首一卷,方劑學著作。成書于道光三十年(1850)。雖名《內科摘錄》,但廣涉內、外、耳、鼻、喉、口腔等多科病證,且以方劑為主。卷首載有診脈歌、望舌色、望聞問切論、表里虛實寒熱辨、內傷外感雜說等內容,正文敘證則根據人體部位(上半身、中身部、周身部、下身部)分述,治方又有正方、奇方、偏方之分。內容簡明扼要,清晰易懂,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此次整理選取清同治四年(1865)萍鄉文氏延慶堂刻本為底本。適用于中醫藥專業師生及臨床中醫師閱讀和參考使用。
(清)文晟 ·中醫 ·9.7萬字
《傅青主女科》又名《女科》二卷,傅山撰,約成書于十七世紀,而至道光七年(1827)方有初刊本:后收入《傅青主男女科》中,合刊本多《傅氏女科全集》,后附《產后篇》2卷。《傅青主女科》是一部頗有建樹的婦科專著,其內容體例及所用方藥,與其它婦科書都大不相同。全書分為:帶下、血崩、鬼胎、調經、種子、妊娠、小產、難產、正產、產后等。每一病分為幾個類型,每一類型先有理論,后列方藥。在論述中,先敘述一般人對這個病癥的理解,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見,加以辨析。傅青主集文學家、書畫家、醫學家于一身,對醫學方面造詣頗深,在當時有“醫圣”之譽。
傅山 ·中醫 ·6.4萬字
本書系由北京市針灸學會與北京市學習科學學會共同開發的中小學生中醫健腦操。該套操法綜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醫理論與養生方法和西方健腦操理念,基于中醫學經絡學說及"靜以養神,動以練形"等理論基礎,體現動靜結合。"靜操"以中醫經絡的調理為主,"動操"以適當運動身體各個部分為主。兩種操法均配合調息,可調和經絡氣血,適度促進呼吸、心率及血液循環,緩解疲勞,改善腦的機能狀態,增強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能力,促進新陳代謝,發揮健腦、益腦和增腦的作用。本書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年級學生的腦發育特點制定。該套操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年級青少年的腦發育特點制定,分為小學版及中學版兩種,適合不同年齡青少年操作。且考慮學生在課堂是操作方便,動作設計適合教室、辦公室等活動面積相對較狹窄的環境,以站立或坐姿即可進行,在課前、課間、室外均可鍛煉使用。
王麟鵬 ·預防醫學 ·1.5萬字
該書是《中西醫結合慢性病防治指導與自我管理叢書》的一個分冊,全書由知名中醫藥學專家編寫。本分冊以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為綱,分別介紹該病的就診導航、個人調理、藥食宜忌速查、醫患互動空間等。對于患者及亞健康人群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許尤佳 ·綜合 ·1.9萬字
《門氏中醫臨證實錄》是依據門九章教授的教學講座錄音整理而成,真實地記錄了他三十年從醫從教的臨證經驗和治學思想。本書涵蓋了中醫的九個主題,分別是中醫傳承、方家有道、大病以胃、證因同治、功能五態、聯合方組、興陽溫運、特象特證及醫家五要,闡述了門九章教授對于中醫學三個學術本體的認知,對于"實證實錄實效是中醫傳承之本"的獨到理解,以及對于"學方用方精方是中醫為方之道"的貫徹力行。本書是門九章教授對自己三十年從醫從教歷程的一個回顧與總結,全書體現了他"方精藥簡""證因同治"的臨證特點,也彰顯了他"君心厚德,以學為道"的教育思想。
門九章 ·基礎醫學 ·14.4萬字
本書旨在從心理學視角出發,闡述腫瘤發展與隨之而來的心理變化,并提出應對措施,為癌癥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支持。
胡安·莫伊塞斯·德拉·塞納 ·臨床醫學 ·1.8萬字
本書擷取50余則最具代表性的臨床案例,以師生問答形式,結合中醫臨床基本知識及筆者臨床經驗,詳細敘述診治肝病的經過,包括如何辨證,如何遣方用藥,如何告知患者配合治療等,讓讀者在一問一答中學得治療疾病的知識。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不僅敘述了臨證所見患者疾病過程的表現,更是一個醫家辨證論治、臨診心悟的記錄,是中醫理、法、方、藥綜合應用的具體反映。近代精通醫學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曾說:“中醫之成績,醫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經驗心得,醫案最有線索可尋。循此專研,事半功倍。”本書《一問一得錄:跟名中醫學治糖尿病》,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糖尿病論治,第二部分為糖尿病并發癥,第三部分為糖尿病的自我調攝。本書釆用西醫學的病名,根據中醫辨證論治思路,結合名中醫學術經驗,整理臨證醫案,并選用部分名家醫案,分析闡釋名中醫辨證施治的方法,尤其將其學術經驗在醫案中以問答的形式加以體現。通過對名家醫案的學習,目的是使讀者從中受到啟迪,開拓診療思路,提高臨床辨證論治的技能。本書文字易于理解,內容便于師法,閱讀本書的中醫師能夠從這些糖尿病醫案的臨證方法與經驗中獲得心悟和借鑒。
沈元良 壽越敏編著 ·中醫 ·1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