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醫療保險最優支付水平研究
20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的醫療衛生改革風起云涌,衛生投入績效低下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共同應對的難題。契合這一時代背景,中國的醫療衛生改革也方興未艾。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期,市場化導向是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主要方向,但這一時期的改革卻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形成埋下伏筆;2003年后特別是2009年開始的新醫改又凸顯著政府主導和公益性、公平性的主旋律。然而時至今日我國醫療領域的主要矛盾仍未得以化解,集中表現為醫療費用不斷上漲,就醫負擔較為沉重,居民健康水平未見提高,低收入群體醫療服務可及性不足。因此,繼續深化醫療衛生改革仍是我國社會建設、和諧發展的重要課題。醫改與和諧社會的建設當然離不開農村的發展和農村居民的安康,在農村未富先老的情形下,醫療支出攀升和農村居民疾病模式的迅速轉變為農村居民醫療保障提出嚴峻挑戰。不斷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控制醫療費用上升,提升保險的保障水平可以為應對老齡社會做出貢獻。那么,在權衡福利損失和福利收益的條件下,現有的醫療保險支付水平是否達到最優,農村居民醫療保險的報銷率是否有必要繼續提高;如何全面評估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它產生了怎樣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醫療保險帶來的醫療支出上漲是供方道德風險還是需方道德風險,醫生、醫院、醫藥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預付制支付方式改革取得怎樣的成效,是否實現預定的控制醫療費用上漲的目標;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對災難性醫療支出的保障效果如何,是否提升了低收入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利用。這些問題事關農村居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不僅是政府關注的焦點,也可為統籌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鑒于此,本書使用CHARLS數據,基于社會保險最優支付水平理論,以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為例,從考察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道德風險出發,估計基本醫療保險造成的行為扭曲的總量,深入探討保險的供方與需方道德風險、流動性效應與純粹道德風險效應問題,使用準實驗方法識別保險的消費平滑效果,最后使用最優政策公式計算合意的報銷比率,即尋求醫療保險的最優支付水平,為政策制定和醫療保險改革提供經驗研究支持。
·1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