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共收錄8篇有關中國歷史上重要朝代的禮俗音樂研究,關于包括北朝禮樂觀念的探析、隋唐時期西域音樂的文化研究、唐宋教坊音樂研究、明代北曲的探究、聊城鼓吹樂研究等一系列禮俗音樂研究。通過從人、制度等層面切入,結合史料的輔佐,進一步探析各朝代禮樂的發展脈絡、職能、身份特征和承載的音聲形式。
張詠春主編 ·音樂 ·21.1萬字
喬建中,音樂學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主要社會兼職有《音樂研究》副主編、上音特聘教授、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等多職。本書一共收入了喬建中近年有關于當代音樂家創作、舞臺表演、學術著述的評論約三十余萬字,集結出版。論文集分別由民歌6篇、學術史3篇、教學4篇、人物9篇、序文6篇、活動10篇、其他2篇,7個部分組成,共計40篇文章。尤其對傳統音樂研究以及民族器樂創作等領域有深刻的感悟,對于從事音樂學研究的學者而言,該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系“西安音樂學院校慶七十周年”成果項目之一。
喬建中 ·音樂 ·29.6萬字
該書包括了作者多年來撰寫發表的有關東方音樂、中國傳統音樂、樂律學研究和計算機音樂研究的學術論文和評價文章。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第一,以中文撰寫發表的學術論文;第二,以英文在國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會議論文;第三,作者翻譯發表的西方學者論文。
喻輝 ·音樂 ·21萬字
2019年江漢大學音樂學院舉辦的“江漢·樂壇”跨學科視域下的音樂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圍繞音樂的歷史、文化、美學、傳播等論題,在中西方跨學科的視野下進行多元化的研究討論。此次會議源起于音樂卻不止于音樂,通過國際視野的跨學科合作,更好地理解音樂,深入挖掘音樂的人文意義。“江漢樂壇”是江漢大學音樂學院學科建設系列文集,第一輯文集內容包括2019年“江漢·樂壇”跨學科視域下的音樂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的中法美音樂研究專家以及國內外學者的重要研究成果。
李衛東 張軼主編 ·音樂 ·27.6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是音樂學家項陽對宗教和禮俗多年的學術研究成果。本書第一部分為近二十年間對宗教音聲的探索,第二、第三部分是近幾年對中國音樂傳統之禮樂與俗樂兩條主導脈絡為用的新思考,是一本集學術性、全面性、邏輯性為一體的音樂史學專業書籍。
項陽 ·音樂 ·44.7萬字
本書是魏軍教授的優秀學生論文集,魏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陜西秦箏學會創建人之一。從事箏專業教學、箏史、箏演奏理論的研究,為秦箏學科的帶頭人,碩士研究生導師。自2000年至今,培養了古箏專業研究生幾十人,大多數學生畢業后被全國音樂院校錄用專業從事古箏教學工作.學生中有薛蓮、曲明明、魏月明等在業界極具影響力的箏人,這些學生在古箏教學之路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專業性論文。論文有詳細介紹了近幾十年陜西箏派的創作曲目的演奏特點與技巧;有介紹陜西箏派的代表人物的發展歷程,有詳細講述陜西箏派某一演奏技巧的專題把握與運用等,整個論文集完整地展現了陜西箏派的演奏風格、特色及演奏技巧,是陜派箏的資料整合。
魏軍 ·音樂 ·28.7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共收錄7篇論文,包括還愿儀式音樂研究、鼓吹樂與民間婚喪禮俗的關系、上黨梆子的生成發展、河北吹歌辨等。該研究不僅對中國各地區的禮俗儀式進行了客觀和具體的描述,還折射出了民間信仰、禮俗和藝術形式的關系、功能性問題,有利于學者對我國各地區民間儀式與音樂之間的關系有微觀認識與宏觀把握,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樂種研究體系。
李衛 ·音樂 ·22.6萬字
“我太難了”?看看行家怎么享受生活!眼耳口3D立體化真實感受看聽吃一站式包圓精致生活自己嗨、侃大山、談戀愛……適配各種生活場景盡在“會玩兒青年生活指南”《如何聽爵士》《如何聊電影》《如何暢享啤酒》
(美)安·霍納迪等 ·音樂 ·40.2萬字
該書為紀念延安魯藝成立80周年暨沈陽音樂學院建校80周年的紀念文集。分為五大部分共34篇論文:第一編延安魯藝音樂發展的歷史之維、第二編延安魯藝精神與當代音樂發展、第三編延安魯藝音樂教育發展、第四編延安魯藝音樂文化的傳承、第五編永恒的延安魯藝音樂精神。音樂學者、專家以及相關人士從歷史之維、共時之域的多個角度闡述了與延安魯藝及其音樂文化有關的點點滴滴之片段,從而希望讓“魯藝精神”薪火相傳,從而使現在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們更好地回顧歷史,并像老一代藝術家們一心樸實地去反映現實生活,去表現人民群眾的思想情感,寫人民所想,唱人民所愛,演人民所需。
季惠斌 ·音樂 ·21.7萬字
曲體研究,是對曲的聲樂因素的構成形式與內在規律加以探討與研究。有關曲體的研究,是我國古代戲曲理論的重要內容。本書在前人基礎上有所開拓與深入,主要在三個方面做出了創新:一是在研究的視角上,不局限于文人律曲的曲體。二是力求深度,不僅考察曲體的外在形式,而且探討其內在規律,加強理論深度。三是用動態的視角來審視和考察曲體的沿革與流變,通過對曲的發展流變過程的考察,尋繹出其中的規律。全書視角獨特,論證翔實,資料豐富,多可借鑒。
俞為民 ·音樂 ·27.8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在古代中國,國家對于戰爭有著一套嚴格而富有程序化的儀式,以求得到天地諸神的護佑,贏得戰爭的勝利。這些儀式即為軍禮。在軍禮的實行過程中,必有樂相須為用,此為軍禮之樂。中國古代軍隊在日常的軍事訓練、戰爭及鎮戍生活中,也有用樂現象,此皆為軍中之樂。本書即以明清兩代軍禮和軍中用樂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國家軍禮和軍中用樂的史實和規律。
任方冰 ·音樂 ·25.7萬字
《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由門文元著。《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關鍵詞:舞蹈藝術、文集。《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由上海盛通時代印刷有限公司印訂。《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開本787×10921/16。《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為2016年12月第1版。《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內容包括:著述、藝評、風范共三部分。
門文元 ·音樂 ·30.3萬字
《樂府集成》是一部中世紀最具權威的阿拉伯音樂史巨著,由中世紀著名學者艾布?法拉吉?伊斯法罕尼用近50年時間搜集、匯編成冊,共20卷。內容以阿拔斯王朝初期著名音樂家伊卜拉欣?穆綏里編輯的《百聲》(百首歌曲)為基礎,廣泛搜集自蒙昧時代起至10世紀阿拉伯歷朝歷代的詩詞歌賦匯編而成。對每首名詩名歌的作者、曲者和演唱者的生平事跡、生活軼事以及其表達內容、創作背景、流傳過程,甚至曲牌名稱、調式特點、配樂形式等都一一做了介紹,并穿插以征戰故事、宮廷趣聞、愛情傳說、語錄名言等。全書以大量篇幅描繪了阿拉伯人和早期穆斯林社會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宗教和風俗習慣,是研究阿拉伯中世紀社會生活、文學藝術和民俗民情的珍貴文獻,為歷代文史學家重視和推崇。
(阿拉伯)艾布·法拉吉·伊斯法罕尼 ·音樂 ·31.4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共收錄七篇以中國河北、山東地區的民間禮俗音樂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包括房山地區北窖村音樂會研究、濟寧地區禮俗用樂、山東萊蕪吹打樂班考察等。七篇文章均運用歷史人類學研究方法,強調在田野考察基礎上接通歷史文化大傳統,史論結合,對研究對象所蘊含的音樂文化深層內涵進行挖掘,具有鮮明的特色。
孫茂利主編 ·音樂 ·21.6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展示了筆者對勝浦山歌多側面的研究心得。“下編”是筆者研究勝浦山歌的資料匯編,有歌手自寫的小傳和對歌手的采訪記錄,有筆者搜集整理的勝浦山歌唱詞和樂譜。筆者搜集了約170首唱詞,另有歌手吳敘忠搜集的自唱山歌近40首。樂譜部分,集中展示了筆者記寫的勝浦山歌演唱中常見的富有代表性的曲調近10首,這些用簡譜記寫的曲調可以與正文中引用的五線譜樂譜互相參照印證。最后還附有筆者于2009年起撰寫的與勝浦山歌相關的論文和評論摘要共9篇。
王小龍 李恩忠 ·音樂 ·22.5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以“音聲技藝”“職業群體”“制度傳播”為視角,對曲子的意義進行重新認知與詮釋,突破前人成說而提出創新性的論見,在音樂學研究領域具有開拓意義。本書曾在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郭威 ·音樂 ·23.1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大曲是我國音樂文化史研究中受關注的“音樂事象”之一,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制度、功能為視角,按禮、俗兩條脈,分別從結構體制、音樂機構、承載群體等層面對大曲進行全面深入的探討,拓寬了大曲研究的視野,揭示了大曲動態演化的意義。
柏互玖 ·音樂 ·30.8萬字
本書系統梳理了古琴八千年文脈,從三皇制琴說起,講到唐代古琴的發展,內容生動詳實。通過對中華文化的解析以及對重要歷史人物與古琴淵源的介紹,梳理大文化背景下的古琴文脈。本書具有普及性,適合大眾閱讀。
郭懷瑾 ·音樂 ·21.3萬字
李罡,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院長、北京市現代音樂學校校長、天津市現代職業學校校長、天津傳媒學院校長、法國國際音樂學院名譽院長。中國輕音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劇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流行音樂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占據當今音樂生活的重要地位。在眾多音樂學院紛紛開設流行音樂專業的大背景下,專業教材建設仍然成為束縛流行音樂教育發展的羈絆,為進一步解決傳統教學和實踐環節嚴重脫節等教學問題,針對流行音樂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行業實操性,作者撰寫了這部工具類專業用書。全書分為十二章,系統闡述了流行歌曲的藝術特征、風格流派、聲音美學、演唱技巧、作品分析與體驗、演唱的微觀技術、情感體驗及形體動作等適用于教學實踐的理論指導內容。該教材對于演唱專業的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具有很好的應用和實戰價值。
李罡 ·音樂 ·25.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