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作者通過廣泛參閱泉州提線木偶戲相關的報告、官方文件、民間檔案以及扎實的田野工作,獲取了詳實的、多角度的資料,完整地呈現了泉州提線木偶戲數十年來發展的社會背景,明晰了泉州提線木偶戲遺產在成為民族文化遺產過程中,遺產環境、遺產持有者等因素對于遺產認同表述的影響,為提線木偶戲的發展和保護增添了諸多的理論思考。書中提出的遺產保護應創造遺產與日常生活的有機環境,對今后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參考價值。
魏愛棠 ·戲劇藝術 ·26.1萬字
本書分別就戲曲種類與劇種、閩臺戲曲聲腔劇種研究、兩岸戲曲表演藝術論、兩岸戲曲音樂論、戲曲的交流與傳播、歌仔戲藝術論等方面進行論述,試圖從這六個方面總結兩岸戲曲發展的共同規律,增進兩岸的文化認同。
王耀華等 ·戲劇藝術 ·25.5萬字
西方現代戲劇敘事范式的轉型可追溯到19世紀末,其轉變是同整個西方現代思想文化觀念的轉向同步發生的,它打破了自古希臘以來西方傳統戲劇倡導的“摹仿說”和“情節整一”的敘事原則,敘事范式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戲劇功能,如戲劇視角、戲劇語言、戲劇節奏、戲劇時空、戲劇結構等積極參與戲劇的敘事活動,并發揮著功能性作用,使西方現代戲劇呈現出立體的、動態的、開放的發展態勢和象征性、寫意性、符號性的敘事特點。敘事范式的轉變使西方現代戲劇的敘事形態應運而生,具有動態性、整體性、觀念性的特點。在現代戲劇敘事轉型的過程中,靜止戲劇、悲喜劇、境遇劇、狂歡化戲劇、敘事體戲劇、獨白型戲劇、文獻戲劇等開始形成,它們不僅僅是戲劇的物質形態也是劇作家和舞臺導演的精神形態。
冉東平 ·戲劇藝術 ·23萬字
現存文獻對中國電影發展的研究和書寫,一直以上海為中心,難免忽略電影在中國的多元及地區性發展。本書重點深入探討華東、華南地區的早期電影景觀,配合新的史料與考證,為滬外地區的中國電影活動提供新的觀點。葉月瑜的研究團隊分別在香港、杭州、廣州和上海閱讀了八份報紙,搜集了共計兩萬則以上的電影廣告、新聞及專欄文章。這次對報章數據做大量且系統性的搜集,獲得不少新出土的史料,對早期電影史的建置,做出前所未有的修補。目前計劃已到尾聲,小組成員對這些數據進行梳理后,特別針對香港、廣州與杭州的早期電影活動與電影工業發展,書中所有文章都是根據第一手資料完成的論文,從未出版,全部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內容聚焦于上海以外幾個城市(香港、杭州、廣州)在1900-1940年代的電影放映、評論和報導。以挑戰史論及重構史觀為主題,分享新出土的史料并在這基礎上,有突破性的分析,對中國早期電影與歷史的研究有重大貢獻。
葉月瑜 馮筱才 傅葆石 劉輝 ·戲劇藝術 ·28萬字
本書討論了關于表演及表演教學的一些理論和實踐方法,分析了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幾種表演體系的特點及它們的差異,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劇理論和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等,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其中還有作者自己的人生及表演經歷,具有較強的理論參考和史料保存價值。
梁伯龍 ·戲劇藝術 ·22.8萬字
本書以“跨文化對話中的戲曲藝術”為研究對象,結合社會思想文化史的考察,分析二三十年代戲曲跨文化交流高潮形成的多重原因,回到20世紀戲曲藝術海外交流的第一個自覺期與高潮期的具體歷史情境中來展現代興之際的劇界景觀。
江棘 ·戲劇藝術 ·28.9萬字
本書將戲劇藝術與教育方法完美融合,引領我們用戲劇的方式感知世界,開啟生命智慧之門。書中以大量鮮活、生動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過戲劇的形式與方法調動身體全部機能,讓知識變得可感、化為智慧,并通過戲劇的特性與手段,激發學習者運用身體智慧、心魂辭典、彈性意識和空的藝術四種路徑,實現全方位學習與成長。在本書中,身為導演專業博士的作者,結合自身在大理空劇團長達七年的戲劇式學習體悟與教學實踐,原創性地提出把戲劇作為學習法與教學法的學術理論和實用方法,這必將推動當下的跨學科美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推動當下教育的深化改革與全面進步。
李析靜 ·戲劇藝術 ·21.5萬字
本書分生成編、沉潛編、風行編和轉型編。紹興戲劇生成編梳理的是紹興遠古的儺戲至隋唐歌舞、參軍戲之間的演變過程;兩宋至明隆慶年間,雜劇和南戲均呈如火如荼發展之勢,紹興戲劇似乎卻在積蓄等待爆發之力,是為紹興戲劇沉潛期;嘉靖年徐渭出,紹興戲劇蔚然大觀,“騷、雅沸騰”、又“風流掩映”,紹興戲劇進入演繹的勃發期和豐收期;清乾隆朝,紹興戲劇的發展悄然轉型,傳奇、雜劇創作和演出日趨式微,紹興亂彈、調腔、京劇、攤簧和20世紀初期興起的越劇卻日益興旺,成為主宰紹興戲劇發展的戲劇新潮流。
聶付生 ·戲劇藝術 ·35.5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討論俄羅斯象征主義戲劇的內涵,考察象征主義戲劇的思想淵源及其在理論建構和文本創作層面的探索,帶領讀者走進俄羅斯象征主義戲劇的藝術世界。下編論述俄羅斯象征主義戲劇的外延,即影響和當代價值,旨在引導讀者跳出象征主義戲劇的世界,重新審視20世紀這一戲劇流派在藝術領域內外所體現的價值。
姜訓祿 ·戲劇藝術 ·23.2萬字
書稿以田野調查的形式和民族志的闡釋框架,觀察藏族史詩演述類型及其文本形態呈現出的多樣性,包括各大寺院與民間遺存的“格薩爾”說唱文本、說唱表演形式、樂舞、劇目、口傳藝人與文化習俗及其藝術特色等歷史變遷,從文化人類學視野將格薩爾藏戲演述與藏民族世代相傳的史詩相對照,甚至與傳統習俗相對照,闡釋藏族格薩爾史詩與戲劇發生、功能、發展及其演述形態、敘事模式之間的文本轉化,是口頭傳統與戲劇的互文與衍生,從而解釋了格薩爾史詩從說唱到戲劇表演的演變過程。
曹婭麗 邸莎若拉 ·戲劇藝術 ·22.3萬字
本書梳理、研究中國民間戲曲的發展歷史。本項研究原是院重大課題“中國民間文學史”項目中的民間戲曲史部分。在中國民間文學的話語體系里,民間戲曲通常被稱為“小戲”。確實,中國古代民間戲曲作品,“小戲”、即短劇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書以民間小戲(短劇)為研究重心。全書從文學史上早期具有戲劇因素的文藝作品談起,從先秦至宋代,主要研究具有戲劇因素、且與民間文藝相關的作品,梳理考察在中國戲曲形成的過程中,具有戲劇因素的民間文藝的存在狀態、及其與后世民間戲曲的關系。“小戲”作為戲曲作品中的一類,興盛于明代中期,其流行一直延續到清末,有的戲今天仍在演出。本書的研究重點是明清兩代的小戲。本書從選材范圍、結構方式,到研究內容,都是一種探索,有創新意義,其中有的章節使用了新公布于世的材料,例如關于傳奇《兩生天》和《羅和做夢》的關系的章節等。本書的出版,期望對民間戲曲史的研究有所拓展和推進。
李玫 ·戲劇藝術 ·36.3萬字
民國以降,北京戲劇在城市近代化的激蕩變革中承襲著傳統并吸納著新質,形成了初步發展的戲劇市場體系。本書試圖通過對1912—1937年間戲劇市場的剖析,還原戲劇市場在行業結構、基本業態、運行機制、競爭態勢和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基本面貌,并在共時性和歷時性的雙重視角下判定其發展階段及其轉型特征。北京戲劇市場的發展變遷,體現了近代化進程中城市戲劇發展的普遍性歷史境遇和轉型特點,也彰顯出北京從帝都向地方性城市轉進過程中的獨特發展脈絡和文化意蘊。
陳庚 ·戲劇藝術 ·2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