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涇皋藏稿》是顧涇陽親手選編的文集,二十二卷,約20萬字。初刻于萬歷辛亥(1611),又有四庫全書本和清光緒三年(1877)涇里宗祠刻本。文集收錄了顧憲成的奏疏、序跋、往來書信等各體文章,較為詳細地表述了他的政治見解和哲學理念。《小心齋札記》為他的研學筆札,歲為一卷,始于甲午,終于辛亥,歷時十八年,得十八卷。《札記》是顧涇陽最重要的著作,《札記》及此外的諸講學語錄是研究他哲學思想的主要材料,在當時及清初獲有很高的評價。
顧憲成 ·中國哲學 ·20.2萬字
清代既是儒家學說的總結期,又是儒家文化的衰落期。儒家學說發展到清代,已難以承受歷史重負。清儒漢學與宋學的學術分派,不是學術繁榮的象征。各學派各是其是、各行其道,割裂了儒學原創期的辯證統一和思想活力。學派的分化和爭論,不僅沒有帶來自由學風,推進學術創新,反而標榜門戶,黨同伐異,加劇了內耗和衰落。清中葉以后,各學派創新乏力,只是抱殘守缺、篤守倫常名教。如果沒有外來文化的激發,儒家文化自身不可能擺脫困境,走出低谷。
張昭軍 ·中國哲學 ·16.7萬字
魯迅思想是一個復雜、多向度的整體,它包括哲學、美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百年來的魯迅研究史,主要是在思想史和心靈史這兩大方向展開,再延及對論著、作品的解讀,本書則側重于從哲學的角度來研究魯迅的思想觀念。作者并非去論證魯迅是位哲學家,而是從哲學的視角去審視他,企望能“探其本源,明其族類”,追溯魯迅思想與外部世界哲學思潮之關聯。如與嚴復的哲學、社會學譯著(赫胥黎的《天演論》、約翰·穆勒的《群己權界論》)、與盧梭哲學、與尼采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美學等的關聯等,追索其內在血脈之貫通,融合新知之悟覺;力求闡明魯迅哲學思想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價值與意義,及其相應的歷史地位。
俞兆平 ·中國哲學 ·33.1萬字
本書主要討論了先秦時期幾種主要話語體系中“觀”所具有的內涵結構,并進而討論了“觀”在這些話語體系以及后世幾種重要理論中所呈現出來的詩性建構。這項研究奠基于以現象學方法對美學問題所進行的清理,在此基礎上提出美學研究的邏輯起點應該是“看”與“聽”這種基本感性。中國哲學中的“觀”則為我們思考“看”與“聽”的建構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借鑒。在早期禮樂文化中,“觀”體現為一種儀式性、景觀性、審美性的觀看行為,而其終目的則是要達到一種本質性的洞見。在此背景下,先秦諸子普遍地將“觀”視為把握對象本質或實現自我超越的重要方式。這些方式本然地就包含了一種詩性建構的邏輯,并且這種詩性建構在后世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突顯。
冀志強 ·中國哲學 ·21.6萬字
本書為中國傳統天下主義和西方以康德為代表的永久和平思想的融合性研究,堯舜協和萬邦,順天道以成人道,孔子廣大之;而康德認為,永久和平既是大自然的目的,也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目的,這需要對天道的領悟,要想讓世界和平有序,就需要對世界和平進行哲學思考。本書認為,實現世界和平需要以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重建目的論形而上學,需要綜合運用愛的能力和理性能力。世界和平的核心觀念及其順序是:仁愛→平等→自由。如果說世界和平哲學是一棵參天大樹,那么仁愛就是她的天植靈根,平等就是她的茁壯樹干,自由就是她的花果。
石永之 ·中國哲學 ·20.3萬字
本書為教育部2008年“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理論研究重大委托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08JYJW006。創新之處在于突破了對中國道路的平面性描述,重點對中國道路進行了哲學式的反思。對中國道路的理論、經驗、教訓、成績、影響等方面進行立體剖析,既有學術性也有可讀性。本書可充實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教學。
歐陽康等 ·中國哲學 ·31.9萬字
戴震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是十八世紀中國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本書對于戴震的哲學思想做了新的闡釋!
吳根友 ·中國哲學 ·23.7萬字
本書以王船山《讀通鑒論》、《宋論》入手,將歷史上諸多著名官員之得失予以分析,并進行了精細分類與整理。同時通過對“政治實踐的思考”、“大臣之志、量、識”、“理、勢與時、幾”三個方面的分析論述,著重強調了“心性之學”對為政者的重要意義。以古論今,發人深省。
謝茂松 ·中國哲學 ·8.9萬字
“中華經典百句”和“中華經典通識”系列叢書,是中華書局推出的當代各領域名家、大家講讀中華經典的“大家小書”。“中華經典百句”,選取國人必知的經典金句,縱橫古今、貫通中西地進行講解和闡發,導引讀者輕松自由地汲取中華經典的文化菁華,建構立身處世的精神世界。王陽明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的大儒,他的思想被后人稱作“陽明心學”,是宋代程朱理學之后儒家哲學發展的又一理論高峰。而記錄王陽明論學語錄和書信集的《傳習錄》,作為陽明心學的經典,其中有許多充滿思想智慧且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的經典語言。復旦大學吳震教授從《傳習錄》中甄選精華百句,結合陽明的思想做了啟人心智的解讀,帶領讀者進入心學世界的大門。
吳震 ·中國哲學 ·8.1萬字
本書主要討論學術界爭論的兩個熱點問題:“親親相隱”與二重證據法。認為“親親相隱”之爭的關鍵不在于血緣親情本身是否正當,而在于以孔子為代表的早期儒家究竟主張如何處理血緣親情與社會道義之間的關系。對此問題做出認真的分析與梳理,是“親親相隱”之爭從“立場”走向“學理”的關鍵。二重證據法雖然最早由釋古派學者提出,但也受到疑古派學者的啟發,今天我們不應將二重證據法與疑古思想簡單對立起來,而應將其發展為疑古、釋古兩派都能接受的研究方法。
梁濤 ·中國哲學 ·12萬字
《論語》是儒家的原始經典和古代社會的生活教科書,《論語》學是經學的重要分支。從西漢至北宋,《論語》學的發展經歷了漢學、玄儒交融、宋學等不同的階段,具有與學術史、思想史主潮相應的典型特征。本書重點對西漢至北宋的《論語》學進行了研究,通過考論各個歷史時段《論語》的主要注家及其注本,指出從西漢到北宋的《論語》學,經歷了從漢學到玄學再到理學的傳承與新變,其積極成果是經學史上不可忽視的學術遺產。
蔣鴻青 ·中國哲學 ·21.5萬字
《哲學中國》輯刊由鄭州大學哲學學院主辦,每年出版兩輯(逢6月和12月),每輯有一主題,就哲學領域之各種論題展開討論和對話,激發哲學智慧,塑造意義世界,關注公共生活,化解全球風險。
王中江主編 ·中國哲學 ·24.7萬字
本文以考察康有為公羊學的核心范疇為線索,采用概念分析、文本細讀等方法,依次就康氏公羊學學術規模、托古改制、三世進化及其公羊學視域下的解經學等議題進行梳理、詮釋,并注重結合經學史研究視角,彰顯康氏公羊學的學術價值,以彌補前人研究對康氏經學之系統性關注不夠和相關概念討論不足等缺陷。
常超 ·中國哲學 ·27.9萬字
本書以先秦氣論思想為研究對象,在“回到中國哲學自身”的學術口號下,借助于出土的文獻等相關材料,得出氣論思想是先秦諸子討論宇宙問題(即天道問題)的基礎理論,更是天道溝通人事(社會和人生問題)的中介的結論,并主張氣論思維模式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根本思維模式,既是儒道的共同理論基礎,又是儒道內在超越進路得以實現的理論保障,對后世哲學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其作為天人關系問題的基礎和核心,對中國哲學及其歷史學科之主體性、民族性和現代性的挺立,更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王小虎 ·中國哲學 ·30萬字
景海峰主編的《國學集刊》(20184總第4輯)約25萬字,共收錄22篇文章。本輯秉持前幾輯的一貫脈絡與風格,在內容選擇上,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涉及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政治等學術問題,如《詩經》、《管子》、南宋詩歌、朱子等;還包括中外文化比較(如中日、中德學術研究)、專訪(訪賀麟有關文化哲學與新文化的建設)、書評(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和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綜述(藏學、敦煌學)等方面。本稿內容詳實,史論豐富,學術嚴謹,行文規范,既展現了具體學術問題的追本索源,又凸顯了大家治學的風范。
景海峰 ·中國哲學 ·22.1萬字
梁漱溟是令人欽佩的學問家和社會活動家,尤其是他獨立自主的學術人格和知行合一的現實情懷使他成為名副其實的現代儒者。目前研究梁漱溟思想的著作還不算多,本書試圖為“梁學”研究添磚加瓦,貢獻綿薄之力。這本小冊子有些特色,尤其是對梁漱溟思想特征的概括、“人哲學”思想的挖掘等,雖不免“一偏之見”,但堪稱“自我得力處”。與學界的已有成果相比,有創新之處。
柴文華 ·中國哲學 ·14萬字
中庸,一個歷經幾千年大浪淘洗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核心,已成為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價值導向,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判斷和行為態度。盡管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在不斷加快,但中庸對當代中國社會的影響仍然隨處可見,中國人的為人處事,行為選擇都折射出中庸的影子。本書探究中庸在中國人現實生活和作中的影響作用,具體包括:現代中庸的內涵和測量、中庸與其他傳統文化因素的對比、中庸對員工態度和行為的影響、中庸與領導力。
杜旌 段承瑤 ·中國哲學 ·9.4萬字
此書以宏觀視角討論從戲曲的產生直至元明清三代各時期戲曲與儒學的關系,并分別從戲曲編演、內容、人物、結構等方面作詳細闡述。提出了較為新穎的觀點:儒學基本上不是阻礙而是促進戲曲發展的因素。為儒學和戲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徐振貴 ·中國哲學 ·64.2萬字
在浩瀚、龐大的船山學場域中,王夫之的經濟倫理思想是鮮有人涉足的“荒漠地帶”。作者積數年之心力,以文獻整理為基礎,廣泛借鑒當代道德哲學研究成果,創造性地運用現代詮釋學等學術方法,始終立足于并堅守了“文本”的在場性,從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方面精當地建構起了完整的王夫之經濟倫理思想體系,彰顯了“自主”“公平”“民本”等王夫之經濟倫理思想中活的靈魂,從而有效地拓展了船山學研究的新領域、新境界。走進這本書,將帶你對話不一樣的王夫之。
謝芳 ·中國哲學 ·28萬字
在近代中國,“自然”和“人”是兩個其含義發生深刻變化的核心概念,它們既保留著中國古典思想傳統的含義,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是時代變遷和東西方文化碰撞的產物。本書系統全面地梳理了“自然”和“人”這兩個概念在不同的哲學家、思想家那里的不同意義,細致入微地探討了它們的意義在近代中國不同時期發生的各種變化。
王中江 ·中國哲學 ·4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