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商君書》始稱《商君》,又名《商子》,是一部先秦時期的政治論文合編。書中記載的商鞅之學,不僅為秦國開啟了百年帝業,更一舉奠定了秦之后兩千年中國古代政治的基本形態。本書著重于在春秋戰國的時代背景下,全面呈現商鞅其人其學的思想軌跡、政治理念和制度設計等。解讀國學典籍奧義、尋繹傳統文化脈絡,為當代的國家治理提供可靠的歷史借鑒,為大專院校的教學、科研給予資料參考,為普通讀者打開一扇了解法家思想的大門。
徐瑩 ·中國哲學 ·18.8萬字
本書是對現代儒學代表人物牟宗三哲學的全面分析,分別從其儒學詮釋中的道德形上學、自律道德、良知本體和歷史意識四個維度,審視牟宗三在與康德哲學的對話中建構而成的道德形而上學哲學體系所存在的問題。作者站在原始儒家的立場,認為現代儒學以“舊瓶裝新酒”的方式,徹底扭曲和背離了儒學傳統,即用道德取代倫理,用規則取代美德,用人取代天,用內在的歷史終結論取代了超越的歷史可進論;批評牟宗三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和宏大歷史觀念是一種理論上的嫁接,和對現代性未經反思的信從。本書2012年作為“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之一種初版。此次再版,作者增寫前言,回溯了出版以來學術界的諸種討論,重申了自己的思想立場,認為此書迄今“仍未被儒學界真正消化”。
唐文明 ·中國哲學 ·24.2萬字
本書將宋明理學史上錯綜復雜、爭議頗大的關學與洛學的學派關系問題置于宋代理學形成發展的宏闊背景下,基于文獻與思想互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進行了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全景式、立體化研究。根據問題生成與衍化的邏輯,從對爭議的歷史梳理、張程文獻互入現象的揭示、張載逝后二程對其的評價、“關學洛學化”再辨析、張程文獻互入的現象揭示、弟子視野的評價、對朱陸之辯的影響七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現與研究,揭示出關學與洛學之間的思想互動與交融關系,形成了張載關學是二程洛學的理論起點,二程洛學延伸了張載關學的問題討論并開啟了朱陸之辯的新認識,對長期聚訟不已的宋明理學史發展進程中的關洛關系問題進行了系統清理和重新定位。
魏濤 ·中國哲學 ·23.6萬字
本書以道統為主線,用中西比較的視野,對中國從古至今的學術思想進行梳理,發掘貫穿其中的思維方法、價值觀和對理想社會的構想。解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天道觀,是中國學術思想的顯著標志。西周時期,就形成了“神靈之天”“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的天道觀,連同民本思想等作為古代思想遺產,為孔、墨、老三哲所繼承。不同天道觀相互滲透、互相影響,產生更加精彩紛呈的思想成果。從中外交流的大歷史觀看,中國學術思想可劃分為三個千年:第一個千年是從西周到魏晉玄學的純粹本土思想;第二個千年是從佛學東來到融合儒釋道的宋明道學;第三個千年是從“隆慶開關”為標志的西學東漸,直至現在。五四運動以來,傳統中國道統開始崩塌,馬列主義進入中國,誕生了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中國共產黨。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融合人類優秀文化的一種新文明形態已經在華夏大地悄然孕育。
蔡曉 ·中國哲學 ·36.7萬字
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統”的觀念自韓愈倡導之后就深刻影響著中國古典文明的延續、轉型與發展,而對儒家道統論以及道統人物系譜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國古代哲學史、思想史研究的焦點。本書在對學界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搜集和梳理的基礎上,全面追溯了唐宋儒家道統系譜萌芽、建構、分裂、解構與重構的過程,涉及孟子在宋代的升格運動,曾子和子思道統地位的確立,兩宋時期新儒家各學派在思想和政治上的論爭等儒學研究中的重要議題,呈現了中唐至南宋漢唐儒學向程朱理學轉型的歷史過程,以及儒學以道德性命之學連接“內圣”和“外王”的寶貴嘗試。對于重新思考和激活儒學在當代社會的價值,或有一定的啟發。
郭畑 ·中國哲學 ·36.6萬字
經典詮釋是當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中的重要基礎理論環節。它同時內含歷史性認知意義上的實事求是、文化發展與融合意義上的義理創新以及經世致用意義上的時代思考等三個方向的理論訴求。以上認識構成了本書寫作的目的與具體指導原則。本書內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導論,主要是從中西文化傳統之比較和中國文化傳統內部架構這兩個視角來深入考察當代視域下儒家經典研究的意義;第二部分主要討論儒家經典的結集歷程和詮釋方式,意在說明儒家經典詮釋就是即文言而超越文言,將共文形式體貼于個人生命實踐體驗之中,憑借自由的心靈活動和真實的情感體驗所達成的人文教養以實現對圣人得道之意的證悟;第三部分以《論語》為例,結合前述思想,從為學之道、情感與德性、為仁之道三個方面進行當代視域下的思想解讀。
華軍 ·中國哲學 ·20.5萬字
本書深入揭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所造成困境的政治哲學思考和探尋,進而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秩序構想。在此基礎上,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新秩序的規范性維度。最后,從全球治理變革的角度論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實踐新方案。
李長成 ·中國哲學 ·28.6萬字
中國思想史是中國古老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需要的思想創新的重要精神養料。本書收錄了國內多所大學中多位著名學者的學術研究成果,主要探討侯外廬思想研究、先秦思想研究、秦漢思想研究、宋明理學研究、宗教思想研究等問題。本書的出版以期為中國思想史學科發展提供窗口和基地,供專業研究者交流參考。
謝陽舉主編 ·中國哲學 ·25.4萬字
郭象、王船山、章太炎三家莊子解釋學是莊學史上以解釋為形式、以哲學創構為實質的解釋典范。他們三家都牢牢抓住傳世本《莊子·天下》篇“內圣外王”一語大做文章,以此語契入莊子而展開不同的哲學創構。郭象、船山、太炎不約而同地以“內圣外王之道”契入莊子哲學,與其時代環境、人生履歷、個性氣質以及本人思想背景有關。郭象生活時代之魏晉、船山生活時代之明清、太炎生活時代之晚近,是中國歷史上三個著名的亂世,作為天生異秉的三個偉大思想者和哲學家,他們以莊子來安頓自我的同時,不得不對家國天下作出整布和安排。因此,郭象認為莊學最終要“明內圣外王之道”,船山認為莊學是“內圣外王之一端”,太炎認為莊子“特別志愿本在于內圣外王”。同時,他們在具體的解釋過程中,他們以很多自造的哲學命題和不同的致思方式暗中將莊子引入“內圣外王”之道。換言之,以“內圣外王”來契入三家莊學,并非向壁虛造,既有有他們白紙黑字的明示,也有他們相關論述的隱證。
李智福 ·中國哲學 ·35.7萬字
《老子學集刊》由華夏老子學研究聯合會主辦,面向海內外道家、道教研究者,對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老子學、道家、道教展開多方位、多視角的探討,明道立德,法真貴樸。每年出版一輯,每輯有一主題。
王中江主編 ·中國哲學 ·24.4萬字
《費密學案》以學案的形式對明末清初四川新繁著名學者費密(1625—1701)及其思想進行全面研究,以表彰其人。全書主要內容分五部分,一為生平事跡,簡述費密人生經歷。二為著述考錄,對費密存佚著述51種400余卷逐一鉤沉。三為學術源流,以家學、師承、交游、門人分類立傳,考略費密學術淵源與流傳,其中家學5人,師承2人,交游84人,門人35人。四為學術要旨,著重介紹費密“新道統的構建”“中實思想”“尊古經與崇先儒”的學術思想,附及其詩文書法。五為論著輯評,分“論道與經”“論道統與道脈”“論中實”“論人才與教化”“論七十子與漢唐儒”“論宋明儒”六類,選編費密論學原文,并弁簡要按語。最后為附錄,匯編新繁費氏遺文、傳記資料、著述序跋、交往評論資料等。
杜春雷 ·中國哲學 ·20.8萬字
《大學》原本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后經過二程、朱子的提升,最終列入四書之中。因此,宋代《大學》思想的發展演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術事件。本書對二程、朱子、陸九淵等重要學者的《大學》著述進行了仔細的哲學研究,并對衛湜的《大學集說》進行整理,從而梳理出一條《大學》思想發展演變的線索,即從漢唐時期的博學為政之學向宋代修己治人的理學、心學的轉變。對宋代《大學》學術史、思想史研究有一定的補白作用。
張興 ·中國哲學 ·17.4萬字
本書是首次整體而系統地考察關學四書學的研究成果。首先將關學四書學視為一個動態發展的整體,將其置于關學學術思想演進和中國四書學史流變的雙重脈絡之下,從文獻學、經學史和思想史相結合的角度,對關學四書學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分析、提煉和總結,揭示出關學四書學的邏輯脈絡、主導問題、話語系統和學術特質。作者既著眼于經典詮釋與思想演進,學派爭鳴與問題論辯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又注重對關學四書學在總體宏觀上推進和局部微觀上深化,力圖更為豐滿、更為厚重、更為貼近歷史原貌地展現關學四書學的演進歷程和發展軌跡,凸顯關學四書學的學術價值,確立關學四書學在中國四書學史中的地位。
李敬峰 ·中國哲學 ·24.4萬字
本書是陳來先生近十余年關于朱子學的文章結集。正文前五篇分別考察朱熹《仁說》《克齋記》《太極解義》等文本的成文過程與版本差異,以及其中重要思想的前后變化,凸顯了精深的文本研究功底。中六篇先后討論朱熹論“四德”“羞惡”“已發未發”等儒學重要范疇的話語與它們在其理學體系中的位置,體現了對宋明理學的全景把握。余四篇將韓國朱子學與近代朱子學納入視野,勾勒了朱子學輻射東亞的廣闊范圍與在劇變時代為思想學術提供的養料。最后一篇收入陳榮捷先生晚年寫給作者的二十余封論學書信。附錄十篇是關于當前朱子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與朱子學的現代意義的漫談,這些文字從豐富的面向展現了一位學人對自身工作的理解與表述。
陳來 ·中國哲學 ·30.2萬字
儒學始終影響著中國古代散文的嬗變。遠古神話傳說,已含儒家仁愛精神。“六經”是儒學形成的思想淵源。春秋戰國儒家的歷史散文與哲理散文形成我國散文的現實主義傳統。漢代文人的散文反映了儒家大一統觀念。魏晉南北朝淡化名教觀,駢文追求審美愉悅。隋唐五代,儒學復興引起古文運動的興起。宋元明理學促成古文的正宗地位,然而后期以復古相號召,實屬擬古傾向。清前期,散文經世致用的特點,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變革的先聲。
楊樹增 馬士遠 ·中國哲學 ·82.7萬字
本書作者認為《論語》的編排不是隨意為之,而嘗試通過聯系上下文,將章與章之間貫通,發現其內在邏輯脈絡,還原編者當初的意圖,使讀者有“知其所以然”而豁然開朗的感覺,讓《論語》更具可讀性,也讓人更自信地閱讀《論語》;本書還通過參悟《論語》字里行間的深刻義理,努力發掘其蘊含的政治哲學價值,試圖從中讀出更多對當代人有益的啟示。
胡曉地 ·中國哲學 ·25.6萬字
蔡曉 ·中國哲學 ·33萬字
明代前期理學思想滲透于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之中,成為一種普遍的意識觀念、思維模式。正德、嘉靖年間是明代社會轉變的一大樞紐,王陽明創立了心學思想體系。心學以“心外無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核心命題,肯定并弘揚了人的主體精神。心學的出現,是明代文學思想由“師古”向“師心”轉變的標志。從明代中期以后,文學批評呈現出重個體、重個性的特征,一批文論家從童心、性靈、情真等視角展開文學批評,體現出迥異于前代的風格;隨著小說、戲曲等俗文學創作的繁榮,傳統詩文和小說、戲曲批評呈現異常活躍態勢;心學的大面積傳播也深刻地影響了文學審美的內涵和文學批評的話語樣式。本書綜合考察陽明心學與明中后期文學批評的關系,研宄哲學思潮如何作用和反作用于文學批評,以及在這種作用下明代文學批評的內質和表現特征的變化。
馬曉虹 ·中國哲學 ·16.7萬字
本書通過儒家仁學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相通相合研究,分析兩者的內在關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包涵于其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建設的大脈絡,實現對堅持和完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的整體性認識和啟發。全書采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法、史料文獻分析法、跨學科等研究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的相統一,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創新成果引導民眾。
包雅瑋 ·中國哲學 ·24.7萬字
“廉”是中華傳統倫理的重要范疇,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在“何為廉”“為何廉”及“何以廉”問題上,儒家思想中有系統的闡釋。本書試從多個維度,對儒家廉德思想進行系統研究與學理闡釋,認為,儒家廉德思想理論大廈是建構在天人合一,以民為本,仁者愛人,公私、義利、理欲之辨等基礎之上,通過儉、恥、孝等具體倫理德目體現出來,并主要依靠自我修身、道德教化、制度約束和法律懲治等路徑實現廉德之養成的,積極借鑒儒家廉德思想中關于德主刑輔、為國以禮、以德修身等思想主張,對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任松峰 ·中國哲學 ·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