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基于對費希特兩個知識學版本《全部知識學的基礎》與《知識學新方法》的文本分析,剖析費希特自由理論的關鍵性構件,闡述費希特自由理論的先驗建構過程,整體呈現費希特自由的哲學體系的面貌。此外,基于對從費希特出發,經謝林、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到馬克思的自由理論及其發展邏輯的梳理,同時通過對比費希特自由理論結構與馬克思實踐政治結構的相似性,指示和論證了費希特自由體系對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影響。
毛林林 ·馬哲 ·31.7萬字
本書聚焦于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重大理論問題,圍繞“解讀馬克思主義的新視角”“文化與哲學”“哲學要與現實對話”“專業、職業與信仰”四個主題展開論述,重在解決真懂真信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全書重申并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要自信、自強、自尊,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和對實際問題的研究,增強自尊的資本和自信的底氣;同時要關注社會現實,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進程。本書體現了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強烈的擔當意識、宏闊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論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陳先達 ·馬哲 ·30.3萬字
本書為2013年第4季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院文庫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史”之一種。作者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角度對毛澤東哲學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和總結,論述了毛澤東是怎樣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辯證法、唯物史觀中國化的,作者力圖歷史地、客觀地分析毛澤東在這些問題上的成功和失誤,提出自己的看法。
徐素華 ·馬哲 ·30.2萬字
本書從自然觀、歷史觀、價值觀三個維度,深入闡述了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自然觀的歷史演進推動形成現代科學的有機論世界觀,給生態文明奠定了哲學基礎;以唯物史觀來看,生態文明建設是為應對工業化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而提出的時代問題,人類文明轉型卻是歷史發展的趨向。
徐春 ·馬哲 ·29.8萬字
不同歷史時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對《資本論》的不同理解,揭示了《資本論》中的豐富內涵,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不同的解釋模式也意味著,對《資本論》的理解并沒有窮盡,重新閱讀《資本論》,總能開啟出馬克思哲學解釋的新空間。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資本論》再次成為學界的熱點。但在這新一輪的解讀中,或者拘泥于純粹經濟學意義上的討論,或者是從文獻編纂角度討論馬克思文稿的修改情況以及恩格斯的編輯作用。從思想闡發的總體水平來看,并沒有根本上的突破,可以說,對《資本論》的熱度主要停留在一種情感上,停留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反思的內在要求上,如何從《資本論》的文本出發,揭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哲學批判,正是本書所要著力探討的主題。
仰海峰 ·馬哲 ·29.7萬字
馬克思哲學是馬克思的哲學,離開馬克思去理解馬克思的哲學必然離題萬里,往往把馬克思哲學抽象化、教條化,甚至貧困化。資本主義現代世界遭遇時代困境——社會物質文明的迅速發展和無產階級的本質異化矛盾同步、“悖論”共生。康德以后的德國古典哲學不斷嘗試破解這個時代難題,卻終究“心事都虛化”。馬克思哲學的首要創新是首倡“改變世界”的哲學觀,然后才是關于世界、人、社會和時代的實踐論的本體論洞察、人性論追究、認識論批判,而后才是時代問題診斷,最后落腳到實踐的方法論智慧。本書中,我們從馬克思哲學觀的高度暢游馬克思哲學的世界,我們以馬克思的原著原話澄明馬克思哲學的理論體系。
雷龍乾 ·馬哲 ·29.4萬字
個體及個體化是近現代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馬克思在反思和批判資本現代性的語境下,把個體自由與人類解放結合起來,并在繼承近代社會政治哲學重視個體本位的基礎上,通過強調社會關系和實踐活動的基礎性,把哲學史上對個體及其自由的理解轉化為“社會關系中的個體”之自主活動和自我實現問題。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馬克思理論的價值承諾,也是貫穿其思想始終的主旨。本書旨在結合西方哲學史語境,從語言哲學的主謂關系視角考察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個體理論,探討一個具體的、豐滿的個體如何才能“出場”的問題,目的在于揭示真實的個體如何出場的邏輯機制。
張守奎 ·馬哲 ·29.3萬字
作為一種獨特的西方社會思潮,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研究對于我們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意義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價值。盡管他們各自的現實視野、研討方式、思想資源與解放策略等各不相同,但都共同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立場,延續了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的焦點問題,即資本主義的社會權力關系構架如何實現自我再生產。不同的地方在于,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的研討主要是從嚴格的政治經濟學視野當中展開,即從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當中探討資本主義運動的界限,而西方馬克思主義一方面繼承了馬克思的這一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明確地將關注焦點轉向了生產過程之外的社會生活當中,因而表現出明顯的理論異質性。因此,以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為主題,梳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展與邏輯變遷,一方面有助于推進我們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整體研究和邏輯把握,更好地評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研究。
林密 ·馬哲 ·29.1萬字
本書立足當代辯證法研究的前沿理論,在深入發掘、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獻的基礎上,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辯證法,如馬克思的“批判本質”的辯證法、恩格斯的“理論思維”的辯證法、列寧的”三者一致”的辯證法。同時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論遺產、實踐基礎、批判本性、當代課題等重要內容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凸顯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論魅力,對于掌握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精髓和實質、深化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孫正聿 ·馬哲 ·28.9萬字
本書是《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史》6卷本的第1卷,主要內容是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產生。作者重點分析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強調唯物史觀的創立,是社會生產力和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階段合乎邏輯的產物,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作者從經濟學、哲學、歷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思想淵源,并從歷史的本質、歷史時間、歷史發展的動力、歷史規律與進程等方面分析了馬克思史學思想的具體內容。
陳立新 于沛 雋鴻飛 ·馬哲 ·28.6萬字
本書力求把文本研究和理論探索結合起來,在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分別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出發點、基本方法,以及價值與事實的關系、價值意識的產生及其本質、價值觀念的結構和歷史變遷、價值評價及其基本形式、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等重要問題,不僅梳理了價值論研究的發展歷程,而且厘清了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概念,對于推進我國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當代意義具有重要的作用。
馬俊峰 ·馬哲 ·28.6萬字
本書是一部研究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著作,其最突出的學術貢獻,在于對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青年黑格爾派政治維度以及19世紀早期德國的政治和文化思潮之間的關系作出了新的闡釋。不同于將19世紀30年代青年黑格爾派的純宗教話語與40年代的社會政治話語硬性區分開來的傳統做法,本書把馬克思、費爾巴哈、甘斯、契希考夫斯基、赫斯、斯特勞斯、海涅、盧格等人物,以及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運動和德國的“實證哲學”,放在一個相互粘連的關系系統中加以整體性考察和論述,揭示了19世紀30年代青年黑格爾派的神學、政治和社會系,為解讀這個時期的歐洲思想運動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視角。
(美)沃倫·布雷克曼 ·馬哲 ·28.1萬字
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其自身發展演變的歷史,也有其內在的理論邏輯,這個內在的理論邏輯集中表現為它一以貫之的世界觀、方法論,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本書選取從馬克思主義誕生到列寧主義時期的歷史作為闡釋對象,圍繞重大事件發生和重要思想形成謀篇布局,通過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式再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發展的進程。希冀有助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與傳播。
趙陣 蔡玨 ·馬哲 ·27.6萬字
本書秉持問題意識,堅持課程教學與教學研究相統一,旨在實現從“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再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從“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本書對知識點進行了全面梳理,分為導讀、理論框架、重點難點、要點精講、考研真題、原著導讀、延伸閱讀、紅歌賞析、影像資料、話題探討十個部分,深度解讀教材內容。
賈鋼濤 岳婷婷 ·馬哲 ·27.3萬字
本書稿第一部分回答“人生是什么”,即關于“真”的問題,分為三章,分別對生命的壽數、生命的節律和效率、人格面具與社會角色,以及實存與本質等涉及人生本體論的概念范疇進行初步闡釋。第二部分回答“人生應當是什么”,即關于“善”的問題,分為三章:人生的理想、人生的道路、人生的價值。分別對理想的形成、理想的認同、競爭與協作、自利與利人,以及相對與絕對等涉及人生認識論的問題進行詳細探討。第三部分回答“人生能夠成為什么”,即關于“美”的問題,也分為三章:人生的純樸、人生的崇高、人生的不朽。分別對真誠與虛偽、驕傲與自卑、心靈與外表,德操和人格、必然與自由,以及有限與無等涉及人生方法論的問題進行了認真辨析。
宋希仁 ·馬哲 ·27.3萬字
北京大學作為國內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陣地,一直走在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北大馬克思主義研究》正是北京大學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之匯集。本輯分為“四個全面“與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國道路與中國話語、“一帶一路”與區域發展、海外研究四部分,收錄文章22篇,作者均是馬克思主義研究方面的資深專家或業務骨干。
顧海良主編 ·馬哲 ·27萬字
本書較系統地探討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對這場危機進行的反思。首先,無論是歐洲推崇的高福利“萊茵模式”,還是美英推崇的完全自由“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均因其固有的、難以克服的缺陷而陷入困境,人們普遍對西方民主制度提出質疑。其次,危機表明世界將進入一個意識形態的新時代。走出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應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危機促使人們深入反思資本的本質特征。本書具有如下特點。一方面,較系統性地梳理了2008年危機以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對危機問題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不追求泛泛的大而廣,而主要是對危機以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對危機分析的主要新動向進行歸納和總結、整理和提升,尤其注重其研究成果對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與現實啟示意義。
馮顏利等 ·馬哲 ·26.9萬字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奧爾曼研究馬克思的辯證法、異化論和人學的重要著作,涉及人性、私有制、分工、商品和價值等主題。本書指出,社會現實是馬克思研究的基本要素,它指的是關系而不是物,需要用基于內在關系哲學的辯證法來研究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性概念和異化理論。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基于力量和需要的自然屬性,與之相對應的是自然人;另一方面是與生產、交往等社會需要密切相關的社會屬性,與之對應的是社會人。奧爾曼在本書中通過異化理論講馬克思關于人和社會的理論整合到了一起,既根據馬克思的早期文獻討論了異化理論的四個規定,還將異化理論的影響延展到了成熟著作中,討論了作為異化勞動的價值(關系)在界定商品拜物教、階級、國家、宗教和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諸要素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理論價值。
(美)伯特爾·奧爾曼 ·馬哲 ·26.8萬字
人類學哲學是作者提出的對馬克思哲學開創的新理解。本書第一篇主要考察馬克思人類學哲學的理論生成,指出它是在德國哲學的人類學轉向中產生,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經典文獻中完成的,并簡單概括了人類學哲學的基本理論。第二篇在人的世界歷史性發展的基礎上,集中考察馬克思人類學哲學的哲學立場、哲學精神、思維范式、經濟學一人類學一生態學的三維互根等對于開辟人類學時代的理論和方法論意義,并指出人類學哲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辟世界歷史的人類學發展時代。
苗啟明 ·馬哲 ·26.8萬字
本書立足于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研究前沿,在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的基礎上,系統論述了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中關于人的屬性、人的本質、人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人的需要、人的價值、人的權利與義務、人的自由、人的全面發展以及民主、平等、公正等重要問題,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形成、發展、內涵、特質、方法論原則、社會意義等內容進行了全面闡釋。
袁貴仁 ·馬哲 ·26.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