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的改革最先從農村拉開序幕。從鳳陽縣小崗村的18位農民以“托孤”方式按下紅手印實施分田到戶的“大包干”開始,中國的農村改革已歷時40年。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走上了第40個年頭。農業,是大國根基。“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習總書記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唯有振興農業,方可筑牢大國根基。
杜潤生等 ·中國政治 ·22.2萬字
在新常態下,將“四個全面”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教學中去,需要推進課程的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需要對一系列現實問題進行理論探析。在這一背景下,2015年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了四川省高校組織的全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研會年會暨課程教學研討會,本書是這次研討會的會議論文匯編。
羊紹武 ·中國政治 ·20.5萬字
《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學習問答》對《政府工作報告》的主要內容作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解讀。剛剛落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溫家寶總理代表國務院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回顧了上屆政府過去五年的主要工作,總結了政府工作的體會,提出了新一屆政府2008年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務、預期目標和原則,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國務院研究室編寫組 ·中國政治 ·22.8萬字
改革開放是一場不斷解放思想、沖破舊體制、破除發展障礙的艱難歷程,每一次突破都要面臨固有體制和思維的重重質疑與阻礙,每一次突破也將重新煥發國家與社會發展的生機活力:包干到戶政策的制定、股份制改革的實施、第一代小商品市場的開放、茅臺股票的上市、深圳市兩萬轉業的基建工程兵、面向全國公開招考公務員的積極探索、人民日報為崔健和《一無所有》正名。
韓淑芳 ·中國政治 ·20.1萬字
統一戰線以大團結大聯合為永恒主題,以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為根本任務,以一致性和多樣性為重要基石,涉及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新階層關系和海內外同胞關系等諸多領域和方面。保持和促進這“五大關系”的和諧,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事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事關黨和國家的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可以說,統一戰線本身就是和諧的象征,就是在做和諧的工作,統一戰線的和諧是全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
馬金虎 ·中國政治 ·23萬字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情報告”系列輯刊的第三輯,包括精準扶貧、社會治理、文化傳承等當前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2014年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屬研究所與地方基層人民政府合作建立所級國情調研基地59個。所級國情調研基地的任務是長期跟蹤調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狀況、積累調研基礎數據、提供對策建議。書中選取2016年度所級國情調研基地取得的調研成果,資料權威、分析精辟,對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國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學部工作局 ·中國政治 ·29.3萬字
本書旨在擺脫"東方主義"的窠臼,重新考察作為一種政體或曰政治組織形式的"專制",有著怎樣復雜的內涵和豐富的形態。作者主要選取古代羅馬、古代中國、俄國和西歐(尤其是法國)作為研究對象,縷析其專制主義的背景、起源、演變、形式和特點;在此基礎上,對這四種專制形態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異同,使得我們對"專制主義"這一司空見慣的名詞有了更加具體、深入,也更具歷史感的細膩理解。作者多年從事封建社會發展比較研究以及世界通史的研究與教學,本書即是其研究心得的一份總結。以對"專制主義"的考察為切入點,本書對于自古代希臘羅馬而下的世界歷史,也提供了一種視角獨特的梳理與呈現。
馬克垚 ·中國政治 ·22.3萬字
《中國古代社會調查故事》是201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重點項目“中國社會調查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中國社會調查簡史》的配套用書之一。《中國古代社會調查故事》是一部以史實為基礎,以故事為主體,以評析為靈魂的關于中國社會調查歷史的知識性、普及性、趣味性讀物。它從浩如煙海的中國歷史傳說、歷史文獻、歷史人物、歷史故事中選擇了60個對象,采用“故事來源”“故事概述”“故事評析”“原文和注釋”的形式進行記述和評論。它的編寫,力求標題新穎、有吸引力,故事生動、有趣,文字通俗、簡明,評析突出社會調查視角。編寫這部《中國古代社會調查故事》的目的是,豐富和擴展對中國歷史傳說、歷史文獻、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的理解,加深和提高對中國社會調查歷史的認知,宣傳和發揚中國歷史上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
水延凱主編 ·中國政治 ·32.2萬字
《后革命時代的中國》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講學社叢書”第二輯,內容以2010年著名土耳其裔美國漢學家阿里夫?德里克(ArifDirlik)在清華園為“梁啟超紀念講座”發表的系列講演為基礎擴充而成。德里克教授從“全球現代性”的視角對20世紀初尤其是“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知識話語中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作了批判性的反思。其所涵蓋的主題非常廣泛,從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到社會學和人類學,再到儒學與國學。在本書中,它們都被理解為進入一個根本問題的共同窗口,即后革命時代的中國思想對文化與歷史的調適。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 (美)阿里夫·德里克主講 ·中國政治 ·23.7萬字
寧夏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認真學習《部長與國家》一書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結合實際工作寫了體會文章,目的是讓生命的激情在干事創業中燃燒,共同開創寧夏跨越式發展的藍圖。
楊春光 ·中國政治 ·20.4萬字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寧夏解放60周年之際,由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主持編寫的《執政中國(寧夏卷)》正式出版了。這本書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采用專題方式編寫,以豐富的內容、翔實的資料、珍貴的圖片,全方位、多層次、多視角地反映寧夏解放60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奮力推進寧夏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奮斗歷程、輝煌業績及歷史經驗。
黨史研究室 ·中國政治 ·39.8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簡要梳理西方和中國古今公平正義理論,重點闡述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理論的基本立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理論的要義,揭示公平正義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利益關系之間的深刻聯系,以及公平正義理念對實現社會主義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意義。下編重點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通過法治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實踐問題。踐行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公平正義理念,才能真正實現良法善治,公平正義引導法治的價值走向。法治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都對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推進公平正義的重要要求。
孫國華 ·中國政治 ·41.2萬字
本書嘗試從觀念的角度來認識秦漢歷史,書中分為三編,上編側重觀念與民生的互動,討論秦漢社會對早慧、反季種植、特別生物、債務糾紛的認知;中編以觀念與政治的關系為主題,揭示了大禹傳說、諸子思想等文化資源在秦國成長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正統觀念、忠孝倫理對漢代皇權、民族關系的深刻影響;下編以“區域與政治”為題,探討了秦國對新占領區的管控策略、漢代區域勢力的政治傾向等問題,很多細節的把握有賴于對政治觀念的分析。
崔建華 ·中國政治 ·20.8萬字
有鑒于自新中國成立至今,有關陜西省組織工作的史料尚無一部能夠較完整、系統地反映這幾十年組織工作大事紀略的史料書籍。中共陜西省委組織部決定組織編撰這部《中國共產黨陜西省組織工作紀事》,該書全面匯總了陜西組織工作60多年的歷史,既具有史料保存價值,也有利于讀者了解陜西組織工作的發展脈絡。
中共陜西省委組織部 ·中國政治 ·46.6萬字
作為中國國民黨改組后出現的第一個與其中央分裂的派系,“西山會議派”的存在幾乎影響了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中國國民黨發展中的每一個重大政治事件。本著作系統地揭示了“西山會議派”同汪精衛集團、蔣介石集團從角逐、周旋進而到合流的臺前幕后的諸多曲折,說明了“西山會議派”的代表人物如何由先前的“革命黨精英”一步步蛻變為只起幫兇、幫傭、幫閑作用的政客之過程。
尚紅娟 ·中國政治 ·42.8萬字
本書精選陽煤集團領導干部系統學習海南農墾改革精神心得體會75篇。海南農墾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為國企改革刻畫出了生動樣本,提供了參考路徑,是深化改革的思想指南,是深化改革的有效方法,更是成功的案例教材,值得每名領導干部認真學習領會。2017年,是陽煤集團轉型升級攻堅之年,是提質增效決勝之年。為進一步激發各級領導干部改革創新、轉型發展的信心決心,自覺爭做學習表率、爭當改革先鋒,各級領導干部以學習海南農墾改革歷程為切入點,以改革的精神凝聚共識,以改革的路徑謀篇布局,以改革的勇氣突破瓶頸。
編寫組 ·中國政治 ·24.5萬字
1914—1929年是中國近代政黨發生轉型的重要階段。歐美式政黨政治盡管在現實中破產,但其理論的宣揚不絕如縷。組建中華革命黨,成立中國國民黨,改組中國國民黨,孫中山前后付出了十年的艱辛,探索適合中國革命特點的革命政黨建設模式。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便以支部的身份加入了國產國際,但共產黨人也一直在摸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黨道路,并有了初步的成就。青年黨亦以革命政黨自詡,有自己獨特的政治主張和政黨觀點。其間,黨際關系的復雜性使中國政黨理論內容較之前一階段更為豐富多彩。
楊德山 ·中國政治 ·46.1萬字
在傳統中國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中,信息傳遞與政令指揮系統的運行,既落實了官僚責任制度,亦反映出政治權力的具體運作方式;而信息與政令之基本載體,是當時上下流通的文書。相關問題的研究,將有效牽動對于政治體制運作、日常政治秩序、信息渠道建設等當面的深入探討與研究。
鄧小南 曹家齊 平田茂樹 ·中國政治 ·47.2萬字
《近觀香港》收錄作者發表在香港《文匯報》專欄“求真集”等上面的時評文章,寫于1995—2001年間,正好涵蓋了香港回歸前后最關鍵的6、7年時間。在回歸風雨之中,在錯綜復雜的情勢下,這些文章或針砭時弊,或辟謠求真,或抨擊錯謬,或宣傳內地,或說服港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旗幟高揚,愛憎分明。在當時引起較大的社會影響,發揮了主流輿論陣地的配合作用,對香港順利回歸、對維護“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做出了貢獻。
朱正紅 ·中國政治 ·32.5萬字
張希坡(1927—),國內法學大家,著名法律史學者。長于近代史法制史、革命根據地法制史研究。本稿是司法部“關于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科研項目(見附件),也是作者的最新研究。作者依據大量歷史文獻,對1925年成立的廣州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法制的制定做了梳理;提出二者是““國民黨同共產黨領導的聯合政府”,其法制度建設,應該劃入革命根據地研究的范疇。并運用“史源法”考證方法,訂正了若干文獻的歧疑和訛誤,對中國近代法制史的研究有重要學術價值。
張希坡 ·中國政治 ·23.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