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政府轉型為研究主題,從歷史發展演進的視角,來回顧與總結我國改革開放至今的政府轉型歷程,并對其間的主要研究文獻進行評述。本書特色:一,研究時限從我國改革開放至今,全面回顧我國政府轉型的歷史演進路徑,是一項填補空白的研究;二,本書將我國政府轉型的歷程劃分為經濟建設型政府、經濟調節型政府、公共服務型政府和有效治理型政府,在學術界尚屬首次;三,對我國政府轉型歷程中的重要文獻進行評述,為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個詳細的文獻基礎。
王東京 田清旺 趙錦輝編著 ·中國政治 ·24.5萬字
黑龍江是一個移民大省,解放前,數百萬計的“闖關東”移民涌入這里尋覓生計。解放后,移民繼續大量涌入,其規模之大,在國內仍為首屈一指。改革開放后的30年,黑龍江省的人口形勢出現了大逆轉,由一個持續了一個半世紀之久的接受移民省份,而變成了人口凈遷出省份。其遷出人口規模之大,恰是黑龍江30年來經濟萎靡不振的縮影。本書分三個部分,梳理了黑龍江的古代移民史、外國移民史、近現代移民史,為制定符合黑龍江省實際的人口發展政策具有重大的意義。
石方 ·中國政治 ·43.3萬字
新政、立憲與革命是推動清末民初政治轉型的三股力量,也是觀察清末民初政治轉型與政局變遷的三個視角。本書收錄八篇論文,涉及新政、立憲與革命的互動關系,清末憲政考察與師日取向,清末責任內閣制的淵源與流變,清末新政的域外觀察與反應,日韓合并對憲政改革進程的影響,民初女子參政權與政治民主化問題,統一黨與政黨政治運作,以及有關新政、立憲與革命研究的學術史。這些論文雖然并沒有使清末民初政治轉型的論述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但卻從不同的側面為該課題的研究提供了進一步思考的基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末民初政治轉型與政局變動的復雜面相。
李細珠 ·中國政治 ·32.1萬字
王國維自視其《殷周制度論》為經史二學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經學于史學的進路一再被遮蔽。本書由史而經,由王國維而上及歷代諸儒,對西周王制要素的繼統法、封建、禘禮,尤其是宗法等,進行了翔實而具有系統的闡發,試圖在規模、廣度與深度上呈現西周王制的幾本架構、制度基礎、精神原則和理念根基。本書的特色在于:基于經史之學的進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視野,對西周王制做了別開生面但又根植于經典的詮釋,尤其是對繼統法、宗法等進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對《殷周制度論》與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進路,也為中國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視野。
陳赟 ·中國政治 ·44.3萬字
《激變良民: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以明末清初的城市群眾集體行動,即所謂“民變”為研究對象。以史籍記載為基礎,借鑒西方新文化史、歷史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諸學科的理論進行闡釋,應用量化分析、集體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明清城市民變的歷史背景、領導人與參與者、行動模式及城市民變的各種不同類型進行了深入分析。從而從各個方面,對城市民變這一“老課題”得出了較為全面和新穎的認識。
巫仁恕 ·中國政治 ·28.5萬字
本書以北宋中央日常政務處理方式的變化為中心,以北宋君臣共同參與、常見且關鍵的政務活動(即聽政、奏對、集議、文書)為線索,觀察這一時期皇權行使方式的變化、中央權力格局的調整與士大夫政治演進的具體表現。北宋長時期承平狀態下政務運行的特點是,在保持整體制度結構不變前提下,對政務決策與運行進行臨時或局部的調整以應對突發事件。不少政務領域變化或通過不斷重復而逐漸鞏固;或限于臨時、局部;或數次反復。在此過程中,某些新因素、新做法會有所選擇地保留,在此后逐漸影響到一些具體的政治觀念和做法,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塑造了北宋乃至其后南宋政治史的整體面貌。通過調整政務運行方式,北宋君主逐漸從禁中走向外朝政務前臺,其政治角色逐漸從“天子”這一國家領袖,擴展為政府行政首腦。能夠通過奏對或文書形式與君主進行直接政務溝通的官員群體范圍拓展。但總體來說,當時君主、宰相、官僚群體三方,仍然維持著穩定的政務合作關系。換言之,宋代的君主“集權”,是與中樞宰相機構和士大夫政治共同存在而且相互牽制的。
周佳 ·中國政治 ·23.2萬字
自治是一種久遠的治理形態。中國傳統治理體系的突出特點是“皇權到縣,鄉紳治鄉”,鄉村的事務主要依靠鄉村的力量自我處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賦予村民自治以國家法定地位及其由此產生的每個村民平等的自治權利。本書研究的是農村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村民自治權利的保障問題,尤其是村民直接參與村莊事務治理的權利保障問題。全書共五章。第一、二章是本書的基礎之論,分別論述了農民自治權利的理論基礎和歷史進程,農民自治權利的基本內容。第三、四、五章是本書的重心所在,著重闡述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中鄉村治理的現代化轉型,這種轉型對村民自治權利保障的正面效應和負面影響,以及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村民自治權利的保障。
李勇華等 ·中國政治 ·34.9萬字
本書詳細梳理了2012年以來的網絡輿情熱點事件。全書分前言和主體兩部分,前言著重講近年來網絡輿情的發展情況和政府機關的應對;主體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近年來的40件網絡輿情熱點事件。最早開始于陜西特大交通事故,結束于2015年長江沉船事件。每一個事件單獨成章,每一章節都回顧了事件的過程,重點寫相關部門、政府機關的應對,并從中提取經驗教訓。
劉鵬飛 周亞瓊主編 ·中國政治 ·23.8萬字
本書分析了我國欠發達地區的創新系統特點,并以貴州省為例進行了研究,不僅提出了欠發達地區創新系統梯度模式的形成發展路徑,而且也是案例分析法在創新系統研究中的運用。作者從創新理論入手,結合國內外相關學者的已有研究成果,創造性地將共生理論引入到創新系統的研究中,對不同層面的創新系統本質進行了挖掘,同時,運用創新系統共生體理論框架對國內外典型國家與區域的創新系統實踐進行了比較研究,得出了有意義的見解,如正向共生環境的營造可先行等,對后發區域或國家創新系統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任鋼建 ·中國政治 ·22.4萬字
《陜西人民出版社70年大事記(1951-2021)》主要記錄了陜西人民出版社自1951年成立至2021年70年間發生的大事件,舉行的大活動,取得的大成就。反映陜西人民出版社始終不忘建社初心,牢記積累和傳播先進文化的光榮使命;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出版方針;堅持把傳播正能量作為根本擔當;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前提下的兩個效益協調發展的出版理念;堅持多出優秀出版物和多出優秀出版人才協同共進;攜手走過的70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陜西人民出版社71年大事記》編委會 ·中國政治 ·36.8萬字
本書真實記錄了中國社會轉型的歷程,從理論上闡述了中國社會轉型的特點與規律。作者認為:社會結構轉型是影響經濟發展和資源配置的另一只看不見的手,它既是經濟增長的結果,也是社會變革的推動力量。在整個社會轉型期,結構轉型作為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將以它特有的方式規定著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資源配置的方向,這種力量用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都是無法概括的。
李培林 ·中國政治 ·26.2萬字
在安史之亂的刺激下,經過一系列演變,宦官勢力最終攫取了“天子親兵”神策軍的軍權。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也直接促成了中晚唐宦官政治的出現。宦官集團憑借軍權,立君弒君,政變屢起,波云詭譎;君主不甘受制于宦官,數次起用近幸之臣,謀誅宦官而不可得;當皇權不振之時,官僚集團也多依附宦官,或意圖中興,或朋比茍安,雙方黨爭連綿不絕。本書以神策軍為切入點,以宦官政治為主線,以神策軍的創建及其演進、宦官集團與內廷皇位之爭、宦官集團與外廷官僚政治、宦官集團與地方政局為四個邏輯層面,系統地闡釋了中晚唐政治秩序的重建及其演進過程,探討宦官政治對五代及宋初國家權力結構的重要影響。
黃樓 ·中國政治 ·45.5萬字
本書圍繞著行政改革、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主題做了研討,對如何實現“放、管、服”,特別是放管結合的法治政府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分為主論壇主旨演講、專題論壇演講、優秀論文三部分。
魏禮群 ·中國政治 ·26.5萬字
本書是為了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特選取了曲格平、梁從誡、李文華、張新時、牛文元、郝吉明、解振華、廖曉義、王文彪、楊欣等十位在生態領域有較大貢獻和突出成就的專家學者的代表文章,為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獻禮。
謝振華等 ·中國政治 ·20.9萬字
改革開放40年,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引領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杰出人士,成為本領域改革、發展、進步的推動者。本書收錄顧明遠、魯潔、劉道玉、陶西平、柳斌、徐永光、楊東平、朱永新、李希貴和俞敏洪等十位教育界有影響的人物,并收錄他們關于教育改革、發展、進步的有關文章。文章由各位代表人物在各自學術領域或倡導議題中起到標志性的文章,尤其是能夠體現出推動改革的主題文章組成。
顧明遠等 ·中國政治 ·23.9萬字
本書的主題是國情與發展,主線是中國之路,本書將中國作為一個有機的動態的巨系統巨大規模人口國家、社會進行研究,并系統回答了以下幾個問題: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什么?現代中國發展的初始條件是什么?現代中國是如何發生變化的?它從哪里來?它經歷了哪些階段?它現在又是到了哪里?有哪些限制因素和有利因素?限制因素又如何轉變為有利因素?如何認識中國發展之路?它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動因是什么?未來又會走向哪里?如何實現“富民強國”的宏大目標?本書布局和結構共分為一個導論和六篇。導論主要說明中國國情與發展之路的關系,介紹了現代中國研究的主要目的、各篇章研究主題和研究內容。第一篇為自然國情與發展,包括地理與發展、資源與發展、環境與發展、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與發展等四章。第二篇為人力資源與發展,分為人口與發展、就業與發展、健康與發展、教育與發展四章。第三篇為經濟國情與發展,分為經濟增長與發展、農業與發展、工業與發展、知識與發展、減貧與發展四章。第四篇為城鄉、地區與發展,本篇本分為地域與發展、地區與發展兩章。第五篇為中國與世界,本篇討論中國發展系統與外部更大系統的聯系。最后一章為全書總結,對“中國之路”進行回顧與展望。
胡鞍鋼 鄢一龍 ·中國政治 ·37.8萬字
腐敗是現代化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歷史現象。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留下的體制性漏洞,給腐敗留下了可乘之機。面對腐敗的滋生蔓延,我們不可能因噎廢食,退到傳統社會里去。只有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把反腐敗寓于治理體系改革之中,才能不斷克服腐敗產生的制度性、體制性根源,走出一條既能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又能奪取反腐敗斗爭勝利的有效路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
萬銀鋒 ·中國政治 ·25.8萬字
本書系統、深入地闡釋了中國夢的內涵、中國夢與中國道路、中國夢的實現路徑和實現中國夢與城鎮化道路、破除城鄉壁壘、國企監管、收入分配等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在聯系,科學總結出在新形勢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政策選擇和努力方向。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對廣大領導干部在改革攻堅期進一步深化重要領域改革、促進中國夢實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王炳林主編 ·中國政治 ·20.1萬字
本書為中國人民大學重大科研項目之一。民國史與城市史研究都是當下歷史研究的熱門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文化意義。本書以1912—1937年的北京為時空范圍,通過論述北京的婢女構成、婢女買賣、婢女的日常生活、婢女的情感與婚姻、政府禁婢法令、婢女救助與安置、婢女解放運動等問題,全面展現了民國時期北京婢女問題的復雜面相,探討了社會轉型和城市劇烈變動對婢女褪去傳統色彩、向現代轉型的影響。
張秀麗 ·中國政治 ·30.1萬字
本書從城鄉差別的歷史演進出發,以社會分層與政治關系、社會結構與權力體系、社會秩序與政治控制、社會意識與政治文化和社會矛盾與政治活動為主要內容,對古代、近代和當代中國城市與鄉村政治社會的狀況、特點、變遷及歷史影響進行了系統的比較分析。作為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城市與鄉村政治社會狀況及歷史變遷的著作,本書對于全面準確地認識中國的基本國情,特別是中國政治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及特點,有著獨特的價值和魅力。
徐勇 ·中國政治 ·3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