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有價值的學術爭鳴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對外政策研究的變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際關系學界的重大爭鳴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十一個議題展開,絕大多數與中國重大外交政策的轉型直接相關,而且學界的分歧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內部的分歧,因此研究這些爭鳴是外界觀察中國外交政策和政學關系的一個窗口。本書將中國的研究界與政府之間的互動模式稱為“政主學從”模式,并分析了這一模式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徐進 李巍 ·國際關系 ·14.3萬字
本書主要分析和論述了1914~1929年英國對歐洲大陸和平外交戰略的成因、演進和影響,集中論述了英國面向歐洲大陸的“歐洲均勢”戰略同法國追求歐洲大陸霸權政策的矛盾與互動。具體表現為,英國的“扶德抑法”政策與法國的壓制德國政策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經過外交上的折沖樽俎,英國迫使法國一步步做出妥協,各相關大國在歐洲大陸安全問題和賠償問題最終達成了和平的解決框架,促使歐洲在一戰結束后步入短暫的和平時期,但也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劉作奎 ·國際關系 ·17.3萬字
為何中美“注定要共存”?如何看待中美雙邊競爭狀態?哪些因素會影響發生戰爭的概率?跨越陷阱的方法隱匿在何處?“修昔底德陷阱”對21世紀的世界有哪些現實意義?……作為海內外決策層和廣大公眾理解中美關系時廣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將成為未來幾十年對全球秩序有決定性影響的問題。在與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的對話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關系和中美地緣政治競爭、中國崛起、美國外交政策、美蘇關系、全球地緣政治、核武器、朝鮮問題、新冠疫情及影響等議題進行了深入闡述;全面、系統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對“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經濟、金融、科技、軍事、外交等多個方面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和競爭的看法;深入而透徹地分析了中美雙方實力的變化,以及發生戰爭的風險;坦誠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議。艾利森認為“識別陷阱的目的是避免落入陷阱”。對中美兩國來說,只有保持克制、理性的態度,規避戰略誤判,管控競爭,加強協調、對話與合作,才能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進而促進競合關系。
王輝耀編著 ·國際關系 ·8萬字
“長臂管轄”(LongArmJurisdiction)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管轄”的權力。對這種管轄權力做出清晰的梳理,是客觀認識美國進行所謂“長臂管轄”的根本前提。本書以美國作為標桿,以它的司法管轄改革歷史為參照,描述“長臂管轄”的起源、演變與現狀。本書內容主要有五部分:第一,法學視域中的“長臂管轄”:理論與實踐演變;第二,美國在國際經濟領域的“長臂管轄”:歷史先聲與現實基礎;第三,“長臂管轄”的理論準備、具體實踐與發展階段;第四,歷史上國際經濟領域的“長臂管轄”的典型案例;第五,有針對性地關注對中國的典型案例——華為案。
戚凱 ·國際關系 ·10.5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吉田茂的帝國意識與對華政策觀研究”(08BSS004)的結項成果,評級為“優秀”。本書主要對吉田茂在戰前任職外交官、戰后任職首相過程中其個體的帝國意識與對華政策進行系統的解析。吉田茂戰前及戰后對華政策中所表現出來的帝國意識是其所處時代即大日本帝國崛起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剛性意識,在戰敗背景下這種帝國意識因時因勢而發生一定的改變,本書使用了相對豐富的日文原始資料及吉田茂個人私人信函,在述論中強調指明吉田茂帝國意識的核心理念——伸張帝國權益、維持亞洲領袖地位并未改變,只是實現的手段、策略發生明顯變化而已。對吉田茂的帝國意識層面進行系統剖析、研究,在對日占領史研究領域具有某種開創性研究的學術價值。尤其是以此為切入點可以探究戰后日本政治人物所普遍具有的這種帝國意識,對捕捉日本對華政策的動向有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鄭毅 ·國際關系 ·19.5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近十余載有關美國東亞政策的研究探索,從美國對華戰略、中美戰略關系、美國對朝政策、美國對臺政策和地區安全問題等方面進行了學術分析,有助于人們認識和把握美國東亞安全政策的基本線索、主要思路及政策實質。本書從相互依存和競爭兩大變量分析中美關系走勢的觀點,對美國對華戰略的底線、中美戰略協作的途徑、中美戰略沖突及化解的分析得到學界廣泛關注和肯定。
王帆 ·國際關系 ·14.7萬字
本論文集的主題涉及中國在當今世界上所處的戰略環境、價值追求、身份建構和外交調整等較為廣泛的國際戰略議題,涵蓋理論研究、政策分析和政策建言等方面,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案例研究法、詮釋方法等,力圖多元多維地展示當代中國對外戰略的現狀和未來。
王存剛 ·國際關系 ·17.5萬字
身份與行為的關系是社會科學的重要研究議題。隨著建構主義流派在國際關系領域內的興起,作為建構主義核心概念的身份成為國際關系分析的重要變量之一。受到結構主義與認知主義的長期影響,體系建構主義身份理論存在一些重要缺陷。為了開拓國際關系身份研究的視野,本書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在關系本位思想的基礎上,對身份概念進行了重構,提出了關系導向身份的概念,將情感的驅動性以及情感與認知因素的互動作為研究身份轉化問題的關鍵,提出了身份建構的情感動力框架。本書還通過考察東亞合作進程中“東亞共同體”身份符號的興起和弱化,說明了本書提出的概念和理論框架對于理解復雜多變的國際現象所具有的適用性。
季玲 ·國際關系 ·16.9萬字
本書是連續出版物,麗水是中國華僑之鄉,全市有40多萬華人華僑分布在全世界。本書由著名華僑研究專家李其榮主編,約請全國的華僑研究專家,寫作的華僑研究文集。文集反映了華僑華人在外艱苦創業、服務中國、支持家鄉建設等經歷,旨在宣揚華人華僑敢闖敢冒、艱苦奮斗的精神,也對華僑在各所在國的狀況進行了研究分析。
李其榮 ·國際關系 ·28.2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和分析了新興國家外交決策的研究歷史與現狀,從相關學科的定義出發,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關聯密切。全書分別對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阿根廷、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墨西哥、埃及、尼日利亞這十個國家的外交決策機制進行了研究,包括法律基礎、決策核心、主要特點、其中的問題、未來發展動向等方面,并進行了一部分案例分析。本書填補了國內此領域的研究空白,具有學術意義及創新價值。
張歷歷 ·國際關系 ·27.9萬字
本書從歷史學理論出發,結合國際關系學研究方法,以二戰后中東地區主要國家采取的制衡行為為實例,介紹中東地區國家間相互制衡行為的動機、特征、類型等,系統解讀中東地區國際關系史。本書的研究特色和創新之處在于,從制衡視角對中東地區國際關系史進行宏觀審視和微觀分析,開拓了對中東國際關系史的專門性研究,彌合了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和區域研究之間的裂縫,為構建系統的中東地區國際關系史理論研究添磚加瓦。
謝立忱 齊淑杰 ·國際關系 ·17.9萬字
中國當前正在大力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構想,正好契合了天然氣在世界一次能源中比例逐步上升的時期。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里?!衼喌貐^,由于其地緣政治“心臟地帶”和油氣資源稟賦富足的雙重特點,成為當代國際地緣政治和能源博弈的焦點。歐盟于2008年推出的旨在將里?!衼喌貐^的天然氣輸往歐洲的“南部天然氣走廊”管道方案,引發了各相關國家、大國以及波及國之間的一場激烈而又曠日持久的能源地緣政治大博弈,推動著里?!衼喐鲊约皻W、俄、美、中國、中東、南亞等復雜的雙邊或多邊關系的轉變和演化,其涉及的國家之多,引起的連鎖反應之廣,在當代國際外交生活中是罕見的。本書全面論述了“南部天然氣走廊”方案的由來和進程,詳細探討了有關各國之間圍繞著該方案所展開的外交博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所應采取的能源外交戰略和對策。
李冉 ·國際關系 ·23.4萬字
本書是一本文集,收錄了作者2013~2014年在國內外發表的68篇國際關系政論文章。作者結合30多年的外交、僑務實踐經驗,對當前國際形勢、中外關系和國際、地區熱點問題進行深入解讀和剖析,特別是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中美關系、世界經濟等課題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受到國內外學界、外交界和一般讀者的廣泛關注。
何亞非 ·國際關系 ·20.5萬字
《說不盡的外交》是中國第九任外交部長李肇星的首部外事回憶錄。作者全面回顧了自己近半個世紀的外交生涯,記錄了與各國政要的私人交往、應對各種外交問題的豐富經驗,并首次披露美國炸館事件、“9·11”恐怖襲擊、中美匯率博弈等重大外交事件背后的內幕。披露了中國若干重大外交事件的決策和談判過程,包括中俄邊界談判、中日圍繞歷史問題的外交斗爭,在聯合國的涉臺外交斗爭等幕后細節,揭示了歷史背后的真相,并第一次系統闡釋了中國外交的布局、本質、原則及新內涵。
李肇星 ·國際關系 ·20.8萬字
今天,東亞國際秩序再次處于一個歷史性轉折的十字路口,中國崛起帶來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周邊,特別是東亞。而東亞是中國最為關鍵的周邊板塊之一,也是世界主要大國利益的交匯之處,其復雜性不言而喻。如何建構一個和平穩定的東亞秩序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書主要探討的是中國崛起與東亞國際秩序轉型之間的互動關系,特別是提出了“共有利益”這樣一個新的分析范式,作者認為,“共有利益”是未來東亞秩序能否實現和平轉型與穩定的決定性因素。作者就如何推進東亞國際秩序的和平轉型提出建議,如重視塑造和拓展“共有利益”,加強制度建設,支持和維護東盟的主導作用,增強中日韓三國的合作,妥善處理美國因素,等等。本書將中國崛起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轉型聯系起來考察,視角新穎、觀點鮮明,頗具前瞻性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阮宗澤 ·國際關系 ·24.5萬字
G20峰會之后,新一輪國際外交博弈啟動,大國關系面臨重構期,尤其是中國的崛起,將怎樣挑戰全球格局?在全球化時代,國家間的博弈并沒有停止,或明或暗的爭斗還在繼續。我們將面臨一個怎樣的世界?新的國際格局將如何構建完成?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節目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闡釋這個問題。
《直播港澳臺》節目組編 ·國際關系 ·14.3萬字
書中作者詳細深入地探討了以色列公共外交的方方面面,及其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關系。作者首先明確了“公共外交”研究的現實意義,隨后進行概念厘定和學術梳理,最終確立了“軟實力理論視角下以色列公共外交、國家形象與軟實力的邏輯關系”和“歷史學視角下以色列公共外交與軟實力構建”兩個大的研究視角,其中既有理論探討,也不乏實證支撐,從而凸顯本書的學術價值。
閔捷 ·國際關系 ·14.8萬字
本書主要從族際關系的體系結構出發,結合緬甸不同時期國家建設發展進程,通過例舉族際融合、離散的典型案例,闡釋族際關系與民族國家構建之間存在的根本聯系。根據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進程的不同形態,本書將族際關系分為融合體系下的族際關系、離散體系下的族際關系和建構體系下的族際關系,從不同時期族際融合與離散,分析該時期族際關系與國家構建之間的關系,發掘兩者之間存在的規律性;并從族群強調“民族權利”和“民族權力等方面,分析緬甸國家內部族群矛盾沖突的根本原因,闡述族際關系與國家構建之間的相互聯系。
廖亞輝 張添 ·國際關系 ·14.4萬字
本書從“阿拉伯之春”著手,以北非五國(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所面臨的三大非傳統安全問題(國內沖突、恐怖主義、難民危機)為考察對象,旨在論證一個核心假設:多重“角色沖突”是導致美、歐的北非安全政策失靈的重要原因。全文以“角色理論”(RoleTheory)為理論框架,探討美國在北非扮演的“急需國際公信力與合法性的實用主義行為體”角色和歐洲扮演的“務實的規范性行為體”角色是如何進行自我調試與平衡,卻走向了失靈。
王聰悅 ·國際關系 ·27.6萬字
作為大型海洋發展中國家,太平洋島國在新的全球語境下具有重要意義。進入21世紀之后,伴隨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在建構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域外國家加大了發展同太平洋島國外交關系的力度,采取了多樣化的外交手段。域外國家不僅注重與太平洋島國雙邊層面的交往,而且將會重視多邊層面的互動。本書主要考察了德國、英國、美國、法國、中國、日本、印度等國與太平洋島國的外交關系。
梁甲瑞 ·國際關系 ·2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