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參戰對扭轉戰局至關重要。美國參戰前就已確定的戰略方針是什么?這一方針是如何確定的?珍珠港事件發生后,美國當局是否發生了動搖?還能否堅持既定戰略?美國是怎樣落實既定戰略的?……本書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得出結論:“先歐后亞”戰略是美國二戰時期最重要的戰略決策,是美國加入和實施戰爭的戰時戰略,也是引領美國走出西半球、問鼎世界霸權的大戰略。
任珊珊 ·國際關系 ·12.3萬字
本書回顧了二戰后日本與GMS(大湄公河次區域)關系的發展歷程,深入分析了日本的GMS政策出臺的背景、基本內容及其行動選擇,闡述日本實施GMS政策所取得的成效;簡述了中國參與GMS經濟合作的歷程、中國的GMS政策,并對中日兩國實施GMS政策所取得的成效做出了比較,揭示了日本GMS政策對GMS五國對華政策所產生的影響,對日本今后的相關政策走向做出展望,并就中國今后如何進一步加強與GMS五國的關系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畢世鴻 ·國際關系 ·6.2萬字
本報告是由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組織編寫的年度連續出版物,已經連續出版兩年。本報告主旨明確,主要圍繞2015~2016年中國周邊區域經濟合作、周邊外交與周邊安全合作兩大主題展開分析和預測,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本報告作者皆為該領域知名學者,論述嚴謹,分析透徹,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
周方銀 ·國際關系 ·16.8萬字
本書選取民間外交案例三十余個,按照具體的內容分為三個板塊:文化、故事和情緣。對具體的案例進行充分描寫,呈現民間外交的全過程。具體的案例均來自民間外交一線,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及各地對外友協提供。同時,邀請國內外交學、傳播學、國際關系學等領域的10位知名學者專家對具體的案例做簡明精準的點評,既揭示具體案例成功經驗,也指出具體案例的不足和尚可改進提升的地方。案例可為各地友協及相關部門從事相關工作提供可復制的模式和經驗,專家點評可為實踐提供理論思考和指導。本書既適合從事友協工作和民間外交工作的從業者閱讀,也適合高校傳播、外交、國際關系等專業師生參考。
李小林主編 ·國際關系 ·17.9萬字
推進區域合作與維護地緣安全是當今世界各國需要同步實現的共同目標,開展區域合作與地緣安全協同演進研究是經濟地理學和政治地理學交叉學科理論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推進區域合作與維護地緣安全中急需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因此,著作的主要宗旨和努力方向是把區域合作與地緣安全結合起來,構建區域合作與地緣安全協同演進理論研究體系。該書首先分析了區域合作與地緣安全相互作用,對區域合作與地緣安全關系進行了研究并構建了區域合作與地緣安全關系評價方法,探討了區域合作與地緣安全關系形成與演變機制,落腳點在于提出區域合作與地緣安全協同演進路徑。并以中國為主體視角、在充分考慮對方利益的前提下開展中國面向東南亞區域合作與地緣安全協同演進的實證研究,以期能為中國推進區域合作與維護國家地緣安全的協同演進提供支持。
洪菊花 ·國際關系 ·14.7萬字
《百年大變局遇上百年大流疫》一書緊扣當下熱點,匯集了張蘊嶺、張宇燕、鄭永年、陳鳳英、唐永勝、王義桅、周琪、孟祥青等國內20位國際關系學界最頂尖的專家學者,圍繞疫情期間國際力量的博弈與較量、全球化的命運與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的發展前景,以及中國將面臨的國際發展環境等話題,暢談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格局和中國的影響。
欒建章主編 ·國際關系 ·13萬字
東南亞11個國家中,除了老撾是內陸國外,其他10個國家都屬于海洋國家。由于歷史原因,它們相互之間對某些島礁主權的歸屬產生了爭端;由于海岸臨近,它們相互間的海域主張也產生了重疊,導致了海域劃界爭端。此外,由于各種原因,部分東南亞國家還與域外部分國家間具有復雜的海域爭端。本書系統梳理了東南亞國家管理、解決其他海域爭端的經驗和教訓,對如何管理和控制南海爭端提供了經驗和教訓,也為中國如何處理南海爭端提供了啟示。
邵建平 ·國際關系 ·13.1萬字
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區域內各國政府的金融合作,推動貨幣互換和資本市場的合作,提高金融基礎設施水平;同時,要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有力支撐作用,以及國際開發性多邊金融機構的重要先導作用,彌補當前國際金融體系的不足,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加強各國的金融監管,降低金融風險,提高整個區域的抗風險能力,才能促進經濟融合,實現共同發展。
劉偉 ·國際關系 ·6338字
在對外發展援助是國與國之間重要的外交手段之一,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既是受援國也是援助國,作為援助國,非洲曾是我國重點援助的地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即對非洲地區開展援助,援助的規模日益擴大,援助的金額日益增加,援助的模式日益多樣化,而衛生發展援助即其中的援助模式之一。本書以烏干達為焦點,從醫療發展援助角度切入,分析評判中國對烏干達衛生發展援助的模式、特點以及援助的有效性。
邱澤奇 ·國際關系 ·14.8萬字
本書是在2012年1月第一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以大事記的形式梳理兩千余年來的中日關系歷史,分四個部分細致地展現了中日兩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互動和關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就是要讓歷史的友好之光和經驗教訓,指引后人的前進道路,最終實現“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崇高目標。
陳錦華 ·國際關系 ·5.4萬字
首先從講述“一帶一路”形成的共識和合作框架開始,然后闡述廣泛合作機制以及發展戰略的聯動,最后呼吁發揚“絲路精神”,共繪人類愿景。
劉偉 ·國際關系 ·6565字
本書聚焦有關戰爭的根本問題:大戰為何爆發?戰爭勝敗的原因是什么?自核時代以來,國家間的沖突行為遵循什么規律?奧根斯基和庫格勒通過嚴謹的實證研究,提出了權力轉移理論。該理論認為,當國際體系中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的增長速度出現差異,體系將變得不穩定,導致戰爭爆發。戰爭的勝敗不僅取決于一國的實力,也取決于其政治體制動員資源的能力。在分析重大沖突的后果之后,作者認為國家增長是決定一國復蘇的關鍵因素。戰爭贏家的國家能力可能上升或下降,而戰爭的輸家將承受慘重的代價。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不到20年之后,輸家就會迅速恢復,各方將再度回到倘若戰爭沒有爆發的水平。最后,作者認為,核武器并沒有改變國際政治的權力結構,核武庫并沒有根本改變國際關系,核對抗參與者的行為也不符合威懾理論的預期。
(美)肯尼思·奧根斯基等 ·國際關系 ·15.2萬字
本書以社民黨和綠黨聯合執政時期的德國外交政策為研究對象,系統剖析了德國外交在單極和多極之間、利益和道義之間、外交和內政之間的平衡術。德國紅綠聯合政府時期的外交平衡術不僅是社民黨和綠黨聯合組閣的產物,更是責任文化和克制文化交織共生的結果,對新時期的德國外交產生了延續影響。
吳江 ·國際關系 ·13萬字
《我眼中的中國》的作者是中日關系的觀察者、研究者。作者以高屋建瓴的視角,從中日關系的歷史變遷講起,以大量的史料,圍繞兩國問的重大外交事件,不斷申明一個觀點,那就是中日是互為攸關對方生死存亡的重要國家,兩國不光要在政治層面改善關系,亦應在兩國全體人民的層面努力改善關系。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日關系將變得更加密切和重要。《我眼中的中國/讀懂中國》是通過外交家的視角看中國、講述中國的一部佳作。
(日)河野洋平 ·國際關系 ·7.5萬字
本書以大事記的形式梳理兩千余年來中日關系,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兩千年的友好來往和文化交流;半個世紀的侵略與反侵略;新中國締造對日新關系;中國改革開放后的中日關系新篇章。
陳錦華 ·國際關系 ·4萬字
天下秩序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伴隨“中國崛起”及其研究的熱潮,很多人將之視為中國歷史上構建世界秩序的成功經驗,但本書認為,它是一個被誤讀的“世界秩序”。“天下秩序”更多的是一種與周邊政治行為體達成共識的國際公共產品,而且它在歷史上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樣行之有效、一以貫之。本書匯編了多篇文章,從多個視域對近世中國的身份認同與對外關系進行了反思。
李揚帆 ·國際關系 ·15.7萬字
澳大利亞脫胎于英國殖民地。基于安全憂心和地區霸權野心,澳大利亞自聯邦成立之日起即將“與超級大國結盟”奉為立國之策,以抵御其他帝國主義列強的威脅,并借力超級大國構建地區霸權。也是基于這“兩心”,澳大利亞才較其他西方國家更為倚重澳美同盟,并對美國表現出其他西方國家難以企及的“忠誠”。與超級大國結盟之策既是澳大利亞在弱肉強食的西方國際政治游戲中的無奈之舉,卻又不乏深刻理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強權政治的政治智慧。由于澳美同盟為澳大利亞帶來了遠遠超越其國家力量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因而成為澳大利亞外交和國防政策的基石,這是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所致,很難因政府領導人的更迭,及其個人好惡而改變。
于鐳 隋心 ·國際關系 ·15.7萬字
進入21世紀以來,依托新興國家集群、組團崛起的國際大勢,中等強國聯合自強意識增強、集體發聲頻次增多,日益成為影響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力量。目前,作為全球治理主要平臺和決定未來國際秩序走向中堅力量的二十國集團中,內部構成大致為三類:七國集團(G7)、金磚國家(BRICS)以及中等強國(MIKTA),其中七國集團和金磚國家是驅動二十國集團運轉的兩個輪子,而游走于兩組集群之間的中等強國成為超脫獨立的“中間地帶”。二十國集團機制一定意義上呈現,守成和新興兩大群體、三股力量彼此之間利益與矛盾交織、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局面逐漸定型,未來二十國集團成功的關鍵便是建立在三類國家之間有機統一、協同發展的基礎之上。考慮到中等強國地位和作用的上升,中國應該通過挖掘中等強國在全球治理領域獨有的戰略意義和潛藏價值,將中等強國元素巧妙擬合揉入進中國全球治理的運籌謀劃之中,實現中國外交特色和中等強國特征的交融互嵌,從而進一步達到合理運籌、高效調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資源分布的目標,最終實現中國與中等強國在全球治理改革領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丁工 ·國際關系 ·15.7萬字
朱舜水是明末清初逃亡到日本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學者。他的實理實學思想在日本備受推崇,被稱為日本孔夫子。本文運用拉斯維爾的“5W”傳播結構模式,圍繞朱舜水核心思想,討論其思想在日本傳播及其影響力。朱舜水思想之所以在日本及中國民國時期有如此大的影響,是因為朱舜水提出的實理實學思想適合于日本當時社會所需,勵志民族革命的仁人志士;朱舜水高尚的德行和氣節深受日本弟子及民眾的崇敬;德川光國等高層精英對朱舜水言行的信任及對其思想的極力推崇。本文主要從朱舜水思想形成的背景、思想的傳播者、思想的建構、思想傳播的媒介以及受眾諸方面詳細討論朱舜水思想的影響力,以及影響力的原因和對當下如何發展中日關系的思考。并得出結論:“德”和“技”的結合能夠提升跨文化傳播的效果。
周逢年 ·國際關系 ·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