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集中于明清漢語基督教文獻研究,包括文本、翻譯與比較研究,明清漢語基督教文獻研究,漢語神學與耶儒對話研究,明清天主教歷史研究四個欄目。書中文章選自2014年10月于上海大學舉辦的第二屆明清天主教研究工作坊論文集,從翻譯、比較文學、文本比較與分析、神哲學、明清歷史等不同角度對明清漢語基督教文獻展開多角度的研究,亦有學者發(fā)現(xiàn)并使用了一些珍稀文獻與史料,展示了明清天主教研究的最新進展與成果。
陶飛亞主編 肖清和執(zhí)行主編 ·基督教 ·22.5萬字
本書聚焦不同宗教的心理學探究,既關注歷史又關照現(xiàn)實,既研究理論又重視方法,既有跨文化的研究也有跨宗教的研究,重視理論和實踐層面的整合,持續(xù)為宗教心理學學科建設貢獻力量。
金澤 梁恒豪主編 ·理論 ·21.3萬字
《中國本土宗教研究》為集刊,包括理論前沿、經(jīng)典解讀、歷史鉤沉、田野調(diào)查、區(qū)域聚焦五個欄目,對中國本土宗教發(fā)展史上的教派傳承、道經(jīng)問題、道教科儀、民間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內(nèi)容進行了探討與研究。本書為第三輯,共收錄23篇文章,對中國本土宗教發(fā)展史上的教派傳承、道經(jīng)問題、道教科儀、民間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內(nèi)容進行探討與研究。
汪桂平主編 ·理論 ·27.7萬字
漢譯四部《阿含經(jīng)》:《雜阿含經(jīng)》、《中阿含經(jīng)》、《長阿含經(jīng)》與《增一阿含經(jīng)》,是由佛陀的圣弟子于佛陀般涅槃的當年夏安居時結集出來的,忠實地匯集了佛陀自成佛以來至般涅槃前所宣講的教法,由此說明了《阿含經(jīng)》的原始性、根本性與權威性。在漢傳佛教的三藏典籍中,《阿含經(jīng)》就代表著原始佛教,也是印度部派佛教時期所公認的“根本佛法”。為便于廣大信徒與學者更好地了解、學修原始佛教,本書校注者以高麗藏為底本,盡量保持原本整體風貌,將四部阿含經(jīng)文轉(zhuǎn)為簡體字,加上現(xiàn)代標點及分段。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參考《南傳大藏經(jīng)》、《磧砂藏》、《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正倉院圣語藏本》等不同藏經(jīng),糾正原經(jīng)文部分錯漏之處,就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地名、人名、法相名詞、艱澀文句及其它譯本的不同翻譯作出注釋,方便讀者更為精準地把握根本教義與修行原理。本書有較高的學術、實用、版本和收藏價值,是廣大佛教信徒與佛學研究者難得的學習、研究參考書。
梁躊繼校注 ·佛教 ·31.5萬字
《基督教與和諧社會建設》以積極的、建設性的姿態(tài)將基督教的發(fā)展與和諧社會建構緊密結合起來,并對之展開全方位的研討。論壇強調(diào),積極引導基督教與中國當代社會相適應、實現(xiàn)其‘中國化’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卓新平 蔡葵主編 ·基督教 ·25.2萬字
本書稿用宗教人類學、醫(yī)學人類學的田野作業(yè)及榮格學派的“集體無意識”、弗洛姆的人本主義等精神分析理論為主體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宗教與精神病理之關系的深入解析與思辨,為人們打開了認識宗教與人類深層心理之關系的新窗口。本書稿為國家后期資助項目,送審后經(jīng)國家宗教局審核,認為書稿是一本嚴肅的宗教心理學著作,其中對宗教的認知判斷是科學理性的,不違反宗教政策,可以公開出版。
高長江 ·理論 ·44.5萬字
作為獲得四川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杰出教授、國家“985工程”四川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chuàng)新基地首席專家、四川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的卿希泰教授,是從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重點學科中遴選的享受院士待遇的文科杰出教授,這在中國人文學科領域是極其崇高的榮譽。卿希泰教授以他在道教學領域數(shù)十年的辛勤耕耘,和在國際宗教學界的極高聲譽,堪稱當代道教學研究的一代大家。本書選取卿先生《道教綜論》《道教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道派史研究》《道教思想研究》等論文,體現(xiàn)在道教學研究上的極高造詣,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卿希泰 ·道教 ·20.5萬字
“宗教學新論”之十一。“宗教學新論”系列圖書為卓新平教授對自己近四十年研究宗教學科之學術積累進行整理、補充和提煉而形成的叢書。其中,他搜集自己已發(fā)表或尚未發(fā)表的學術論文、以及已收入相關論文集的論文和相關專著中的文論,加以較為周全的整合,形成相關研究著作出版,包括《經(jīng)典與實踐——論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唯真與求實》《宗教學史論》、《宗教社會論》、《宗教文明論》、《宗教思想論》、《世界宗教論》、《中國宗教論》、《基督教思想》、《基督教文化》、《中國基督教》、《反思與會通》等;這一系列著作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下,梳理探究宗教學的歷史和宗教學的體系,進而展開對世界宗教的全方位研究。
卓新平 ·基督教 ·32.2萬字
本書主題“政治哲學中的摩西”。是從政治哲學的角度審問《圣經(jīng)》。致力于檢審摩西一生所經(jīng)歷的種種政治事件中的政治教益。視摩西作為政治家和審判官。其中所提出的類似問題:依法統(tǒng)治與好人專斷。那種統(tǒng)治更好?都是政治理論中的古老而根本的問題。
劉小楓 陳少明 高諾英 ·基督教 ·23萬字
星云大師的《百年佛緣》是一部重要的口述歷史的著作,全書分為:生活篇、社緣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場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別冊、名家看百年佛緣十個部分,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記述了星云大師與社會各界的往來、弘揚佛法和為社會服務的經(jīng)歷,讀來非常令人感佩和感慨,展示了臺灣幾十年來的歷史變幻和海峽兩岸關系從冰凍到如今的全面交流與交融的全過程,是一部難得的歷史巨篇。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20.2萬字
作為斷代佛教美學史著,本書以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及其美學思想因素為研究對象,以佛教中國化、本土化及其審美與文學藝術意識理念的深巨影響為研究重點,凸顯了這一歷史時期中國佛教美學的民族人文特性和中國化、本土化程度的時代發(fā)展軌跡。縷述了漢魏兩晉南北朝的佛教美學發(fā)展歷程,從中國文化形態(tài)、智慧和印度佛教傳入等前期準備開始,按照時代分論東漢佛教美學初始、三國佛教美學繼續(xù)醞釀、西晉佛教美學初起、東晉佛教美學遞嬗、南北朝佛教美學沉潛與狂熱,勾勒了一幅簡明的佛教美學史圖景。
王振復 ·佛教 ·35萬字
本書在柯恩逝世之后才出版,被視為他“最成熟的著作”。全書分為22章,從“上帝的獨一性”開始,柯恩以專題的形式分別選取猶太教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如創(chuàng)造、啟示、贖罪、律法等等展開討論,最終論證了猶太教不僅可以作為理性宗教的源頭,而且可以與理性宗教并行不悖、共同發(fā)展。柯恩將其前期的哲學思想融入了其猶太思想之中,哲學的理性與宗教的熱忱在本書中彼此交融,可謂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德)赫爾曼·柯恩 ·理論 ·42.5萬字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21.4萬字
佛教經(jīng)典,分為經(jīng)、律、論三藏。與經(jīng)相比,律具有更大的確定性和更少的解釋空間。佛教傳入中國后,風土人情的差異巨大,戒律也因此發(fā)生了很多的改變,某些律條甚至與原始的規(guī)定南轅北轍。通過研究戒律的中國化,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佛教在中國的轉(zhuǎn)向。佛教戒律的產(chǎn)生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佛教在中國,從來沒有取得過像在印度那樣的宗教權威,但成功的讓中國的世俗權威接納了它。佛教戒律的中國化又體現(xiàn)為專科化,也即律宗的形成。律典一一傳入中國,《四分律》后來居上,一統(tǒng)南北。律宗三家中,相部最先,南山其次,東塔最末,最終三家合一,南山獨大。佛教戒律的中國化還體現(xiàn)為宗派化,即各大宗派所表現(xiàn)出的戒律思想。唯識、華嚴、禪宗、凈土各自發(fā)展出了自身的戒律理論特色。佛教戒律的中國化又體現(xiàn)為儒道化。在儒道二家的影響下,大量的儒家與道家元素充實進佛教戒律之中,成為僧人所遵循的準則。佛教戒律的中國化必須迎接現(xiàn)代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戒律文化既能幫助佛教樹立良好形象,也可促進社會道德的建設。
呂昂 ·佛教 ·29.1萬字
本書分十章:第一章巴利圣典的三藏;第二章巴利圣典的律藏;第三章巴利圣典中的經(jīng)藏(長部、中部、增支部、相應部;小部中的諸經(jīng));第四章論藏——佛教經(jīng)院哲學;第五章巴利圣典外的巴利文獻;第六章純粹梵語和混合梵語的佛教文獻;第七章大乘經(jīng)典:第八章大乘論師及詩人們;第九章密教的經(jīng)典與儀軌;第十章佛教文學與世界文學。
(奧)莫里斯·溫特尼茨 ·佛教 ·42.9萬字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吳云貴有關當今世界伊斯蘭教熱點問題的專題論文集,集中探討了當代伊斯蘭教復興運動、伊斯蘭教與國際政治、伊斯蘭教法等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文章論證嚴謹,評價公允,代表了中國學者的立場與觀點。
吳云貴 ·伊斯蘭教 ·26萬字
E.E.埃文恩-普里查德是一位自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著述豐厚、影響廣深的英國著名社會人類學家。1937年首次出版的《阿贊德人的巫術、神諭和魔法》是他基于1926年到,1930年期間三次累積長達20個月的田野調(diào)查所撰寫的第一部田野志專著。該著作與他于1940年發(fā)表的《努爾人——對尼易河流域一族群生計方式與政治制度魄描述》后來都被視為代表他所處時代的人類學經(jīng)典之作。他也因此被后人視為現(xiàn)代社會人類學奠基人之一。商務印書館出版《阿贊德人的巫術、神諭和魔法》的中譯本,無疑將有助于學人在對埃文思-普里查德的學術建樹有更多了解的同時,也對在我國仍處于潛學地位的人類學,和上個世紀中葉歐美人類學研究及其學理發(fā)展脈絡有更深的認識。
(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 ·宗教術數(shù) ·41.5萬字
“宗教學新論”之八。“宗教學新論”系列圖書為卓新平教授對自己近四十年研究宗教學科之學術積累進行整理、補充和提煉而形成的叢書。其中,他搜集自己已發(fā)表或尚未發(fā)表的學術論文、以及已收入相關論文集的論文和相關專著中的文論,加以較為周全的整合,形成相關研究著作出版,包括《經(jīng)典與實踐——論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唯真與求實》《宗教學史論》、《宗教社會論》、《宗教文明論》、《宗教思想論》、《世界宗教論》、《中國宗教論》、《基督教思想》、《基督教文化》、《中國基督教》、《反思與會通》等;這一系列著作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下,梳理探究宗教學的歷史和宗教學的體系,進而展開對世界宗教的全方位研究。
卓新平 ·理論 ·25.4萬字
2008年以來,福建霞浦上萬村、屏南降龍村一帶發(fā)現(xiàn)了大量摩尼教文獻、文物,對霞浦摩尼教歷史、文化與文獻的研究,一時成為學界的熱點。本書主要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研究霞浦摩尼教歷史、文化、宗教儀式等內(nèi)容,中編闡述霞浦摩尼教遺存踏查情況,進行文獻研究,下編以摩尼教文獻的整理與刊布為主,內(nèi)容有《禱雨疏》《冥福請佛文》《點燈七層科冊》《興福祖慶誕科》《貞明開正文科》《奏申牒疏科冊》六件比較重要的文獻。
楊富學 敦煌研究院 ·理論 ·42.4萬字
“空有之爭”指空宗與有宗的爭論,特指中觀派與唯識派的論爭。從佛教思想的發(fā)展來看,其貫穿佛教思想發(fā)展的整個過程。近代以來,隨著唯識學研究的盛行、三論宗典籍從日本傳回、藏傳中觀學傳入漢地,中觀與唯識之間的空有論爭被佛學研究者所關注。占據(jù)中國佛教傳統(tǒng)主流的如來藏思想對中觀、唯識的融攝已經(jīng)無法回應當時學者的追問。所以,“空有之爭”通過中觀學、唯識學、如來藏三系之間的理論交涉與學術論爭,成為近現(xiàn)代佛學研究的主題之一。
丁建華 ·佛教 ·28.5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